大唐再起(校对)第1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6/1016

  二者,李重进名正言顺,乃是皇亲国戚,更容易获取人心,造反成功更高一些。
  所以,在这个正月,大量满载物资的船只,来到了淮南。
第二百一十一章
淮南节度
  正月以来,兴许是节日的热闹,扬州的人来人往,日趋的繁华起来,坐镇在扬州,李重进登上高楼,望着街道,以及巡逻的士兵,不由得有些呆了。
  自郭荣去世以后,他原本冷却的一颗心,突兀的就火热起来。
  论关系,他本是周太祖郭威的侄子,天然的与他有些血脉关系,可惜,郭荣自小就寄养在郭家,又在困难时贩盐接济,虽无血缘,但关系却比自己强了不止一筹。
  更关键是,虽不想承认,但郭荣本事确实比较强,领兵打仗也是好手,再加上舅舅的嘱托,他就勉为其难的接受了其继位的事实。
  郭荣确实待人不错,把自己安到淮南,虽说远离京城,但繁华的很,自己身为淮南节度使,日子比在京城舒服多。
  郭荣去世后,他很悲伤,但又有一丝窃喜,想去东京给他叩首祭奠一番,但那些宰相却不是不准,还搬出官家的圣旨压他。
  更关键是,赵匡胤这小子掌控禁军,对自己也是明里暗里的威胁着,无奈只能待在扬州城中。
  刚过正旦,就传来契丹进犯的消息,李重进是知兵的,自然晓得那些草原的蛮子,行动力极大的依赖马匹。
  而马匹的生长规律基本上是“夏饱、秋肥、冬瘦、春死”,因此几乎所有的大规模侵袭都发生在秋天,乘着马膘肥体壮,若是冬日南下,十匹马,留不住一匹,这与冬日撒种子是一般道理。
  “有古怪,大有古怪!”李重进吹着冷风,身上披着貂裘,皱起了眉头。
  “使君,还未清楚吗?”在他身旁,坐着一个商人,披着一件灰色的狼皮袄子,脸上带着一切掌握在手中的笑容,说道:
  “契丹虽说深恨先帝,但若是报仇,早在几个月前就来了,何必又在今时?”
  “数年前,太祖皇帝领兵北上,也是如此场景,使君应该有印象吧!”
  面对淮南的实际控制者,商人没有平日里见官的自卑,反而不卑不亢,身份似乎平等一般。
  “这——”一刹那间,李重进脸色一白,他当然知晓,那次契丹南下,是子虚乌有的,乃是舅父称帝的契机所在,而这次反常的南下,十有八九也是如此。
  “怎会?这赵黑子竟然如此狗胆?”
  平日里虽然与赵匡胤明争暗斗,但也知晓此人最讲义气,还是有些佩服的,但却看走了眼,没想到其竟然有如此的狼子野心。
  “先帝在时,对其甚为关照,甚至还解了姐夫的职(原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娶了郭威的女儿),没想到养了一头白眼狼!”
  心中恨极,李重进立马带兵入京,把那个乱贼给杀了,来祭奠先帝在天之灵。
  “使君且慢——”这时,耳旁传来那个商贾的声音,李重进脸色瞬间冷了下来:
  “怎么?你还准备阻挡我不成?以为你是汉国的人,某就奈何不了你了!”
  听到这满是危险的话语,陈扬也不慌乱,作为泉州人,他多次随同父兄出海,无论是海盗,还是蛮寮,他都见的多,自然不会被吓到。
  他起身,修长的身材让他有些居高临下,所以又弯曲了些,拱手,严肃道:
  “如今乃初三,若是不出所料,赵匡胤早就已经控制了东京,禁军十数万,皆控于其手,而淮南兵不过三万,集一隅而对一国,岂不是自讨苦吃?”
  “这——”听到这,李重进犹豫起来,他说的有道理,但作为大周的皇亲国戚,最后免不了也被收拾的,还不如打他个措手不及。
  “若我所料不错的话,你家主人乃是汉国都督李讳嘉不成?”
  “自是如此!”陈扬笑了笑,说道:
  “淮南之地,地方数百里,披甲之兵数万,丁口百万,十数州,淮盐铜铁,用之不尽,此乃天赐与使君也,楚因之而延国百载,齐因之五国伐齐,虽是一隅,胜却一国!”
  “将军因此重夺江山,不再话下,退而守之,也能称王立国!”
  这一番话说的,令李重进心花怒放,第一次,他如此的审视过自己地盘,发现确实是块宝地,不过,仔细一想,却有些悲催:
  “钱财虽多,但精兵难得,赵黑子不会给予我机会了!”
  他是知兵的,自从先帝裁撤禁军,合天下精兵于东京,地方再也难以反抗中央了,谁掌握了禁军,就掌握了天下。
  不过,也不是没法子的,只要勾联唐国,有其为后盾,自然有希望抵抗禁军。
  “薛王殿下谴我来此,就是为助使君一臂之力!”陈扬气势十足地说道:
  “大江之上,数艘船中,有羽箭十万,弓弩千只,铠甲两千,猛火油百坛,这是第一批货,若是使君有意,下一批,数日后就到——”
  “大手笔,大手笔啊——”李重进吸了口气,这些军械,比自己府库里还要多,而且还都是自己稀缺的,尤其是猛火油,号称水浇不灭,价格不菲。
  “不知你家薛王,有何要求?”
  “无他,如今赵贼暂居东京,只求将军待收到准确消息后,立马夺取淮南诸州之地,高举讨逆之旗——”
  陈扬高声说道。
  “自当如此——”李重进连忙点头,有这一大后援,自己轻松不少。
  “再一个,使君,这些东西锻造不易,听闻淮扬丝绸名传天下……”说到这,陈扬颇为不适,脸色微红。
  “这些兵家利器甚是难得,一些丝绸又不能吃喝,而我这有多的是,以物易物,自是各取所利,算不得甚……”
  李重进嘴角抽抽,这岭南蛮人果然不差,这个时候还要钱,不过还好,以物易物,府库里铜钱欠缺,但绸缎这种特产还是不缺的。
  “如此便好,如此便好——”陈扬心里打着鼓,从怀中掏出一个木盒,打开一看,竟然是一串珍珠,大小一般无二,且皆是粉色,极其稀有。
  “这是我家殿下与使君的礼物!”
  李重进只是惊艳了片刻,就恢复过来,语重心长地说道:
  “这些都是小事,只求后续的军械能来,钱财应有尽有……”
第二百一十二章
仿制回回炮
  对于赵匡胤什么时候篡位,李嘉并不知晓准确的时间,但却知晓,在公元960年,郭荣死后的第二年。
  郭荣死后,李嘉就开始准备大量的军械,一个是用来支援中原的反对势力,二个是用来储备,以防万一。
  等到中原传来消息,契丹南下,东京城人心惶惶时,李嘉就知晓,赵匡胤准备行动了。
  因为卑沙城传来的消息却是,契丹人不动如山,睡王的行帐不知道迁徙到哪里去了。
  如此进行对比,自然就知晓,所谓的契丹人南下,就是谎言了。
  快船从北往南,一天一夜的功夫,就把消息传到了番禹,然后,满载着物资的军械,就来到了扬州,淮南节度使的驻地。
  由此,李嘉很快的就推算出,所谓的陈桥兵变,以及黄袍加身的戏码,就要上演了,也就是说,历史上的北宋,就要建立了。
  那集合全国精兵强将的禁军,就被赵匡胤一网打尽了,李嘉极其羡慕。
  精兵,并不是练出来的。
  李嘉读了几十年的书,他认为,精兵,具备三大特征。
  一个是吃得饱。只有吃的饱,才能进行训练,然后有力气杀敌,而此时的军队是怎么样的?平日里一干一稀吊着,生怕这群大兵们吃饱了没事干祸害百姓,或者造反。
  李嘉就不同,深知吃饱的重要性,隔三差五的就吃肉吃鱼,使劲地操练他们,让鱼肉变成气力。
  第二个,就是军饷了。与米粮一样,这个世道,从没有准时发过军饷,生怕士兵们领了钱就跑,当然,当兵都是拉的壮丁,当然得跑。
  还有,就是吊着,将领们深信一点,平日里喂太饱,打仗时对赏银就没兴趣,然后就不敢争先了。
  第三个,就是有士气。不用管他士气是啥,能用就行,比如秦朝的军功爵,为了当官当贵族,汉唐的封侯升官,还是后世的主义,都是管用的。
  比如,明初的“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句可谓是封建时代最大的士气来源了,与岳家军一样,都是民族大义出发,所向披靡,将蒙古人赶出了中原。
  这口气泄了之后,就与蒙古人半斤八两。
  前两个军饷与粮草,总结就是两个字,钱财。
  有了钱,自然就有了军饷粮草,以及铠甲弓箭等,自然,军纪就好了。
  不好意思,李嘉别的没有,就只剩钱了,掌握着海上丝绸之路,别的不提,钱财从来就没缺过,岭南的一些珊瑚珍珠等,随便一卖到中原以及契丹,钱财就是无数。
  除了养军外,每个月大约富余十万贯钱,府库里累计了百万贯钱,也有足够半年的军费开支了。
  至于士气,李嘉只能选择土地作为奖励,在统一天下前,是不会改变。
  而赵大黑有什么?钱财自然是有的,士气绝对是抵不过李嘉,只有一个,多年来的战场经验,而这也是李嘉所欠缺的,甚至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个秤砣。
  环顾四周,他娘的就没有一个能打的,还容易打草惊蛇。
  三万禁军,加上两万边军,总数五万的常备军,已经是极限了,毕竟南汉的人口摆在这,抽点的壮丁太多,影响农业生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6/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