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再起(校对)第1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6/1016

  “鸡蛋十枚铅钱一颗……”
  “茶价多于上月十钱……”
  每周休沐日,李嘉都会在自己的书房中,倾听皇城司对于番禺城的各种情况的汇报,尤其是物价方面,重中之重。
  在封建社会,以粮为纲,农业是一切的基础,这也是开国时,第一个改革的,往往是农业,古今亦然。
  粮价就是统治者的天气预报,价格越高,代表着统治越发的危机,反之亦然。
  所以在唐太宗时期,每斗几钱的价格,获得了后世一致的称赞。
  到了唐末,粮价飙升,每斗百钱,千钱的情况,不胜枚举,这意味着统治的不稳。
  “谷贱伤农啊!”李嘉叹了口气,粮价降低,对于城市居民而言,自然是欢喜的,大部分的农村民户而言,市价都那么低,收购价自然更低。
  “也只有郎君您才在意这些,往日,皇帝们只在乎珍珠够不够,工匠足不足,有了您,咱们大汉百姓才有福气啊!”
  田忠适时地插话,一脸敬佩的表情。
  “别奉承我!”李嘉笑着说道:“在其位,谋其政,我既然坐到了这个位置,自然也得撑起这个责任!”
  “皇帝毕竟没下过民间,自然不会知晓民间疾苦,百姓苦,农夫更苦……”
  “对了,这次夏收,各地运了多少粮食钱财进来,这物价降了不少,量很多啊!”
  “左藏,进粮五十七万石,损耗十万石,实进四十七万石,盐一万石,茶五千石……”
  提起这个,田忠立马精神起来,大脑思考了一会儿,直接说道:
  “右藏进绸缎两万三千匹,珍珠一百石,玛瑙两百石,牛五百头,羊五千头,海鱼一万石……”
  南汉的国库继承自唐朝,分为左藏与右藏。
  左藏掌管全国赋调之正数钱物,右藏掌邦国宝货,即各地贡品。
  左藏财赋的收入,在不同时期多次变化,但库储基本分为租税、财产税和杂税,左藏的各项财赋支出,主要是维持朝廷机构的存在和政务的办理,经费首先是百官的俸禄,其次是浩繁的军费,故官吏的俸禄和庞大的军费以及皇室的豪奢,是国库的三大沉重负担。
  至于驿道修筑、江河疏理、贫荒赈恤等却占比例很小。
  右藏贡品收入也是随时间不同而具特点,右藏的物品支出,是专供皇室消费挥霍的。
  除此之外,皇室还有独属的内库,如皇庄,山林,盐场,市舶司等,以及各类专属的贡户等。
  所以,一般国库,值得就是左藏。
  李嘉上位后,左右两藏,以及内库,自然被他直接管辖,为了避免与这些官僚们产生冲突,对于左藏,李嘉只监督,而不是直接进行管理。
  进入番禺至今,李嘉一直避免与官僚们产生冲突,为了维持权力,算是与官僚们合作,共同篡取了皇帝的权力。
  南汉国土大,在籍的民户少,但长久未经历战争,商业极其繁荣,土地富余,税收虽然比不上南唐后蜀,但也不遑多让。
  “这些比去年如何?”李嘉问道。
  “据我所知,少了近三成……”田忠琢磨了一下,轻声说道。
  “与民让利,与民让利!”李嘉嘀咕了几声,心中有些后悔,哪个当权者不想自己手头钱财多些,况且,他自己独立承担了禁军的军费,皇帝的内库压力很大啊!
  右藏的那些绸缎珠宝用不着,不如直接变卖了,换些金钱用用,亦或者变卖皇宫里的东西……
  瞧着李都督一脸沉思的模样,田忠站立在一旁,低着头。
  咚咚咚——
  这时响起了一阵敲门声。
  “进来——”李嘉皱起眉头,他讨厌思考时有人打扰自己。
  “郎君,占城传来捷报,周奎将军与范都护,已经将占城征伐了,占城王投降,十三小王也纳土归降,收获的战利品不计可数,如今已经运船来到了码头,正准备卸货呢!”
  安国的声音有些兴奋。
  “当真?”
  “当真——”
  “太好了!”李嘉拍了拍手,这真是瞌睡有人送枕头,“多少船?”
  “不下十船!”安国道。
  “果然没让我失望——”李嘉喃喃道。
第一百八十二章
金钱与军队
  番禺的码头,今日比往日更热闹。
  不知何时,码头上人来人往,显得极多,上十艘的商船集体靠岸,成百上千的脚夫兴高采烈地拥挤着,等待着货运的到来。
  “如此大的手笔,真是太厉害了!”一名脚夫望着堆积着满船舱的货物,不由得感叹道。
  “听说是从占城王国那里抢来的,果然名不虚传!”
  “占城在整个南海,也是富得流油的,这次李都督可是发了大财了!”
  “谁叫他们劫掠咱们得商船呢?这就是报应!”
  吃瓜群众哪里都有,对于占城王国被侵占,他们并不同情,反而兴致勃勃地讨论起来,对于一箱箱的金银珠宝,珊瑚宝石,指指点点。
  当然,这也间接的证明了大汉的强大,对付这些蛮夷,简直是不在话下,一种骄傲地情绪渲染在其中,讨论地越发的激烈。
  有的人说,李都督这次弄了几百个异域美人,在家享福……
  有人说,这是李都督灭国立威,震慑朝堂……
  总而言之,这些都有吧!但李嘉最看重的,却是对于占城财富的占据,这是一笔庞大的数字。
  显然,周奎对于这些还是了解的,刚到番禺,就飞快的来到都督府,塞了一大块红包,乐得门子都找不着北了。
  “都督——”歇了口气,周奎笑得脸都歪了,说道:
  “咱这次去了占城,仗没打几场,咱们的人就拥护了,整个占城也不大,不到半个时辰就逛完了,宫殿倒是不大,但黄金白银确实多,国王跑得……”
  “之后,占城王集结那些小王,组成了一支万人大军,虽然衣着光鲜,但就是样子货,咱们一冲,就散了,俘虏了好几个小王……”
  “咱回来,范小郎君则留在占城,建立了都护府,遵从您的指示,这些小王向咱们皇帝效忠,每年上贡纳兵,占城王则被属下带回了番禺,等候指示!”
  陆陆续续地解释了一番,李嘉才对这场轻而易举的南征了解大半,点点头,道:“占城都护府兵员几何?民众多少?”
  “兵员千名,都是无有家室土地的,范郎君手笔很大,赏赐了不少土地,所以就留了下来。”
  “百姓的话,倒是不太清楚,属下从占城归来时,范都护已经统计了近两千户,近半都是占城人。”
  听到这里,李嘉颇有些烦恼,移民是不可能移民了,本来岭南人口就少,若是迁徙出去,得不偿失。
  从北地买人,也是不行,光是水土不服,就得死去大半,真是令人为难。
  挠了挠头,李嘉深吸了口气了,注视着这位周船长,目光炯炯走神:
  “这次,总共运回了多少钱财?”
  “这……”周奎咧着嘴,挠了挠头,“东西太多了,像权杖什么一大堆,只有金银比较实在,差不多有几万两黄金,大食人的银币也多,熔炼后,还是可以用的……”
  “与范都护没留下些许?”李嘉沉住气,问道。
  “自然是有的,占城都护府远离国内,周边危险重重,除了大部分金银外,其他都留下了!”
  最后,周奎还说带了一些占城的特产,比如牛角,牛筋,以及其他的,加在一起,此次行动,获利超过百万贯,其他的民众土地不算,收获极大。
  而这笔钱财的到来,极大的缓解了李郎君的钱荒,甚至还推动了早已经计划好的军事改革。
  之前也曾提过,南汉的军事制度,与此时的周边各国并无差异,一般以地痞无赖以及流民组成。
  一则可以扩充军队,杂乱的军队,危险降到最低,二则可以减少地方的危害,从而维护统治。
  当然,还有补充措施,以宦官统军,或者阉割将官,从而保证对军队的控制,比如西北都统潘崇彻,就是从宦官转任的。
  朝堂中的阉割人,李嘉已经清除得差不多了,军队就是血气方刚的地界,岂能让宦官统领?李嘉照样清理。
  但,五代以来,军队一直保持着一个传统——有奶便是娘。
  或者是说,这个传统在安史之乱之后就开始流传发展了,皇帝哄节度使,节度使哄军头,军头哄士兵,一级到一级。
  如果没有钱怎么办?那就只能悲催了。
  从829年,史宪诚开始,魏博镇10任节度使中就有4人死于兵变,真正活到老死很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6/10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