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7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1/801

  钱铮是去找了徐渭的岳父礼部左侍郎高仪,按例如果汪直挂了,应该奏折递入礼部,钱铮本就是通政使,又和高仪核查了一遍,绝对没有收到靖海伯汪直病逝的消息。
  这也是钱渊最畏惧的一件事,汪直身死。
  汪直历史上这个时候已经死了好几年,虽然是被弃市的,但毕竟五十多岁的人了,常年漂泊海上,能活多久是很难说的。
  钱渊点点头,视线落在吴兑、陈有年身上。
  “户部未闻。”陈有年皱眉道:“呈上前三个月税银账目的镇海吏员尚未离开,已然问了,也没听说倭患。”
  “也就是说,至少五月十日之前,两浙未有倭患。”
  “未必,两个月内,兵部未收到浙江兵马调动的军报,但……”兵部郎中吴兑摇头道:“二月末,台州松门卫上奏,有倭寇侵袭沿海,三艘渔船被劫,渔民伤亡十余人,浙江总兵官董一奎调游击将军张一山进剿。”
  徐渭脱口而出,“王子民奏折中,倭患在台州府太平县,正是松门卫辖区!”
  孙鑨用侥幸的语气轻声道:“如此看来,和汪直无甚干系?”
  “无甚干系?”钱渊冷笑一声,“他王子民南下入浙,自以为踌躇满志,却遭羞辱被强行逼退,弹劾我钱展才还带上了胡汝贞、戚元敬、俞志辅……难道就为了发生在台州府太平县那些尚未登陆的海盗?”
  钱渊不在乎王本固想做什么,他首先要确定的是,汪直没出事。
  一旦汪直出了事,不管是病逝,还是麾下作乱,东南必乱。
  这些年来,钱渊通过汪直在南洋各地采买火器、铁炮,聘请甚至掳掠各等工匠,这条线断了,以后麻烦事就多了,二舅谭七指那边还不足以顶替。
  下人端了饭菜上来,众人都没什么食欲,倒是钱渊连续干了三碗……他有隐隐的预测,接下来自己可能会很忙很忙。
  黄昏之后,雨势渐歇,陶大临、诸大绶等人陆续回家,陈有年、吴兑、冼烔等人就在随园住下,他们在这儿都是有专用的精舍的,只有孙鑨、徐渭、钱铮还在等着。
  “今日之变,文长兄乱了分寸。”钱渊轻声道:“尚未到生死攸关之际……”
  徐渭沮丧的点头承认,听闻两浙倭患再起,他惊慌失措的将所有人聚拢到随园来,对外显得心虚,对内显得胆怯。
  “王子民弹劾奏折中连胡汝贞都没放过,显然意指五峰,一旦靖海伯复叛,展才……”孙鑨劝道:“文长兄也是担心展才你。”
  “越是这般,越要静心。”钱渊叹道:“实在想不通……想不通……王子民的确直指汪五峰,但五峰真的会叛?”
  “他没有叛离的理由……”
  如果汪直叛变,父亲钱锐不可能察觉不到,但张三并没有送信来……王子民奏折入京的速度不可能比钱家护卫更快。
  外间王义、彭峰一前一后出现在门口。
  钱渊长身而起,“王义。”
  “通州护卫回报,三日内东南两封信,均是寻常事,并无加急。”王义躬身道:“已然遣派人手连夜南下查探。”
  钱渊久久的盯着外间黑漆漆的夜色,淅淅沥沥的雨声又大了起来,这个信息代表着,浙江沿海很可能没有出现大规模至少传开的倭患……这是不是代表着,这是王本固在捣鬼?
  钱渊绝不相信,如果真的有大股倭寇侵袭浙江沿海,王本固知晓内情,但自己遍布浙江沿海的人手却毫无察觉!
  能用的信息太少太少,而导致的后果有太多可能,太多让钱渊不能接受的可能……他脑海中就如一团乱麻,怎么也理不出个头绪来。
  但现在还有一件事需要确认,钱渊看向了彭峰。
  彭峰平静的回道:“靖海伯府内并无异样,世子尚不知晓消息,今夜还在外间喝花酒。”
  一旁的徐渭、钱铮、孙鑨都长长的出了口气,汪直只有这么一个儿子,如果要叛,不可能不提前接走。
  钱渊往前两步,皱眉低声问道:“世子身边的护卫头领也在?”
  “一个姓方,一个姓王,都在。”
  钱渊也松了口气,来回踱了几步,缓缓道:“人手都撒出去,多派几批人手去南边,台州、宁波、杭州……还有松江。”
  “现在不能动……”
  “只能以静制动……”
第992章
幕后
  本就因胡应嘉破局,税银激增而显得暗流涌动的朝局,因为浙江巡按王本固的这本弹劾奏折而汹涌起来。
  从前浙直总督胡宗宪到浙江巡按钱渊,从当年浙江总兵、副总兵俞大猷、戚继光到浙江巡抚谭纶,全都被王本固按上了罪名。
  有心人都心里有数,王本固的弹劾奏折有着明显的指向,靖海伯汪直。
  钱渊在没有收到确凿的消息前,不敢妄动,只能苦苦熬着等消息,正在准备和徐阶开战的高拱一时间有些停滞,倒是徐阶那边……好些科道言官跟着王本固弹劾钱渊当年虚报战功。
  反正风闻奏事嘛,就算弹劾错了,也不过罚酒三杯了事……万一弹劾成功,那就一战功成天下知了!
  其中最起劲的是当年被钱渊踹了两次,后来又被徐渭揍了顿的邹应龙。
  “不用管他,疯狗一条而已。”这两天都不去翰林院点卯的徐渭如此评价邹应龙。
  钱渊点头赞同,笑道:“虽是疯狗,但不是无主的。”
  “恩,是疯狗,不是野狗。”孙鑨向来待人温和,背后不出恶语,但对邹应龙评价也很低。
  这些年来,但凡徐阶一方出手,往往是邹应龙打前阵,如果顺利就继续,不顺利就缩回来,邹应龙在京中名气并不低。
  钱渊还知道,历史上邹应龙成功弹劾严嵩……很可能也是被徐阶丢出去打前阵,只不过那次成功了而已。
  经过两日夜的煎熬,钱渊终究也平静下来,事发当日,别看他指责徐渭大失分寸,实际上自己也有点手忙脚乱不知道如何是好。
  曲起手指轻轻敲着桌面,钱渊目光深幽的看着窗外,可能性无非三条。
  其一,汪直已叛,但父亲钱锐没有送信来,东南旧部也没有送信来,甚至汪直都没有将儿子接走,反而是王本固弹劾奏折先入京,这种可能性近乎于无。
  其二,汪直麾下叛乱,甚至汪直已被杀,但同样的道理,这等大事,就算不哄传东南,如钱锐、张三、胡应嘉、孙铤这等人必然知情,如果他们不知道,王本固如何能知道?这种可能性也不大。
  那么,只剩下第三种可能,是王本固在捣鬼。
  想到这,钱渊有点后悔,当日心慈手软没将王本固拿下,倒是留了后患。
  但王本固想干什么?
  两浙倭患复起,意味着东南通商断绝,税银必然锐减,难道他想面对隆庆帝、户部、高拱无数人的怒火?
  这货是疯了吗?
  钱渊苦苦思索,如今的局势对高拱来说……有点悲催,原本高拱想设立新衙管束通商事,绕过胡应嘉接手税银,这事儿被钱渊搅合了,但高拱没有放弃,天天进西苑磨着隆庆帝。
  如今两浙倭乱,别说设立新衙了,就是通商都要断绝,更别说正式开海禁。
  对于随园来说……更惨,原因很简单,是钱渊一力坚持招抚汪直,设市通商,如果汪直那边真的出了什么问题,如果真的两浙倭患复起,就算简在帝心,钱渊也会承受非常大的舆论压力。
  很多时候,在明朝中后期,舆论压力是可以化为政治威压的,历史上的高拱就是被徐阶这样驱逐出朝。
  这两日钱渊和徐渭、孙鑨长时间的商议此事,始终想不通,王本固到底想干什么……
  徐渭突然开口道:“如若两浙倭乱复起,倒是华亭能得好处。”
  钱渊和孙鑨对视一眼,都没吭声。
  这是理所应当的事。
  对于随园来说,东南通商事是根基,一旦动摇甚至崩盘,随园不敢说分崩离析,但也必然就此沉寂,更别说钱渊日后的诸多谋划,这是他无法接受的。
  对于高拱来说,东南通商带来的税银将是他执政的底气,对于执政者来说,手头宽松与否太关键了。
  就比如如今高拱、张居正谋划加大内阁的控制权,如果能将税银这一块的收缴、分配通过新设衙门收拢在内阁手中,接下来就能势如破竹。
  一旦两浙倭乱,商路断绝,高拱肯定大失所望,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打击,否则他也不至于要绕过已然破局的胡应嘉去接手通商事了。
  但对于徐阶来说,就未必是坏事了,虽然他屡屡向浙江伸手,但之前很大程度是因为严嵩、胡宗宪,之后企图接手通商事,但徐阶并不重视这些。
  不重视不是因为徐阶不喜欢白花花的银子,而是他本质上是个官僚,对这些标新立异的事有天生的排斥。
  也正因为徐阶是个官僚,所以他在通商事体现出分量之后,几次试图插手,但也正因为徐阶是个官僚,关键时刻他是舍得将这些作为棋子丢出去的。
  关键在于,这次的事,到底是王本固一人所为,还是徐阶在背后指使?
  在这一点上,钱渊、徐渭和孙鑨都拿不定主意。
  弹劾诸多官员,言两浙倭患复起,必然使开海禁延迟,很可能使东南税银锐减,这对于王本固来说没有什么好处,除非真的倭寇来袭,东南大乱。
  但如果税银锐减,随园不用说了,自保都难,而高拱刚刚以内阁之名收拢户部,碰上此事,必然威望衰退,徐阶在内阁是能占到不少便宜的,至少是能将高拱设立新衙这件事给搅合了的。
  “难道要开始了……”钱渊低低呢喃,他猜测这是徐阶正式向高拱宣战的信号。
  从胡应嘉破局,税银账目入京,高拱大发雷霆企图抢夺宁波知府,再到徐阶一力拒绝,内阁纷争……隐隐火花在朝中四溅。
  连绵阴雨已经三天了,钱渊在心里盘算,南下查探的护卫什么时候能回来,但大概率没出什么大事,大哥钱鸿和汪直儿子都没接到什么消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1/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