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6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9/801

  钱锐展颜一笑,“昨日想谈,老船主忘了吗?”
  没等汪直回答,钱锐接着说:“今日荆川公致仕归乡,镇海知县孙文和未至码头相送,虽巡按御史王子民接手通商事,但若说钱龙泉无能为力,老船主信吗?”
  安静了片刻后,汪直也笑了,“汪某也不信。”
  说到底,王本固、董一奎只是从传闻中窥探钱渊的手段,哪里比得上曾经在钱渊手里吃了无数亏,也得了无数好处,常有被玩弄于股掌之上的汪五峰。
  那几年,汪直几乎每一次和钱渊打交道,都心力交瘁,都觉得难以相抗,落于下风都算是好的,往往最后只能尊令而行……当然了,绝不能忽略钱锐的作用。
第927章
诱饵
  杭州府,钱塘县。
  巡抚衙门的书房内,侯汝谅茫然的将手中的信递给对面自己最信任的幕僚。
  张师爷一目十行扫了一遍,抬起头来,眼神古怪非常,口中喃喃自语,“就这么简单?”
  侯汝谅的眼神同样古怪,似乎是回答,但也似乎是喃喃自语,“绝不可能这么简单!”
  入浙一年多了,侯汝谅始终没有找到突破口……或者说他也不愿意去捅那个马蜂窝,毕竟他当时的任务只是揪胡宗宪的小辫子。
  但终归入浙这么久了,而人家王本固来了才两个多月,雷厉风行至此,单刀直入抢班夺权,居然成功了。
  对视一眼后,张师爷沉思片刻轻声道:“未必不可行,唐荆川这等人物,致仕归乡……绝不可能虚言扯谎。”
  “就算朝中选下一任宁波知府,王子民也应该站稳脚跟了……更何况吏部天官杨惟约与高新郑交好,而高新郑与钱展才虽同为潜邸旧臣,但颇有间隙。”侯汝谅叹道:“入浙年许,一事无成百不堪,入浙至今不过三月,奋发而前,一朝得势……”
  “哪里能怪东翁?”张师爷收起信,劝道:“前年末东翁入浙前便和随园起隙,后连续吃了几个闷亏,当时元辅在京中……可帮不上什么忙。”
  那时候的徐阶正是低谷期,到侯汝谅就任之后……更惨,内阁被李默、高拱联手制衡,压根没办法给侯汝谅任何助力。
  “如今随园势衰,王子民以势相迫,再加上唐荆川有意致仕,这才捡了个便宜。”
  “再说了,上一任浙江巡按御史庞少南,虽为元辅门生,但似乎……呃,至少果敢决断,不如王子民。”
  庞尚鹏已经回京两个多月了,一出正月,都察院御史、六科给事中就有多人上书弹劾,但也有部分言官为其喊冤……此事如今在京中热议。
  原因很简单,弹劾庞尚鹏的科道言官背后,能隐隐可见徐阶的影子,而与其相抗的言官背后,高拱的身影若隐若现。
  弹劾庞尚鹏的罪名是其在浙江嘉兴、湖州两地试行一条鞭法,以银差取代力差,结果激起民变。
  庞尚鹏太急了点,而且刻意避开了最富庶的宁绍杭三府,而嘉兴、湖州两地多年遭倭寇劫掠,又被提编法榨的干干净净。
  为庞尚鹏喊冤的理由……说起来有点拿不出手,为国试行一条鞭法,不可以此相责。
  但关键就在于一条鞭法,随着隆庆帝的登基,当年裕王府内很多事都传了出来,再加上潜邸旧臣不再像前些年那般谨慎少言……所以,很多人都知晓,最支持一条鞭法的两个人,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高拱,以及国子监司业张居正。
  再联想到张居正和徐阶这对翁婿的反目,以及庞尚鹏巡按福建时期就曾经试行十段锦法、一条鞭法,在想想庞尚鹏、王本固两任浙江巡按对镇海完全不同的态度……一条很清晰的路线在侯汝谅的脑海中展露出来。
  侯汝谅长叹一声,朝中的水可真浑啊,虽然惨烈不如嘉靖一朝,但水中混浊难见清澈更甚之。
  更别说,今年可是京察年,庞尚鹏此事说不定会引出偌大风波。
  侯汝谅怎么也想不通,师相历经宦海数十年,门生党羽姻亲不计其数,怎么就非要和最有前途的两位姻亲后辈翻脸……徐阶要知道侯汝谅这么想,非要跳脚不可,是我要翻脸的?
  一个两个都是白眼狼……徐阶也是要吐血,早知张居正、钱渊是白眼狼,还不如选其他人呢,比如和张居正差不多时候丧妻的胡应嘉。
  原本侯汝谅在新帝登基之后曾经一度谋求迁转,潘季驯转任转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主责修理河道,留下来的大理寺左少卿挺合适的……可惜侯汝谅刚刚起了心思,邸报就登出来了,高拱姻亲已然得手。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现在侯汝谅想来,朝局如此难测,自己还是不要回京的好。
  张师爷打破了沉默,轻声问:“东翁,王子民之邀?”
  王本固有自知之明,他知道想全盘接手通商事,光靠自己和手下几个下人,那想都别想。
  唐顺之留下的人王本固不太信得过,县衙那边孙铤现在就是个炮仗,一点就炸,而各处的管事……经过那日一触即发的火拼,王本固更是不敢信。
  不过,王本固早就准备好了。
  侯汝谅身为浙江巡抚,虽然这一年半来无甚作为,但毕竟是封疆大吏,身份摆在那的,手下多有幕僚,多多少少也聚拢了些人物。
  关键是,王本固身为文官,本能的想拒绝董家深层次的参与到海贸中去,但总不能过了河就拆桥吧,所以想借侯汝谅一用。
  更别说那些边军……个个都不是好鸟,现在简直就和掉进米缸的耗子一般,帮忙那是没指望的,扯后腿却是很可能的。
  当然了,入浙几个月,王本固和侯汝谅虽是同党,但相互之间的关系只能说一般,想使侯汝谅帮忙,自然是要给块肉吃的。
  没有好处,能使得动浙江巡抚这样的封疆大吏吗?
  这就是张师爷犹豫询问的原因,因为王本固给出了块让侯汝谅非常心动的诱饵。
  试行以海运代漕运。
  以海运代漕运,从弘治年间就陆续有官员提议,但一直到现在,大半个世纪过去了,正式向朝中行文上书请行海运的只有一个人,正是侯汝谅。
  嘉靖三十六年,时任辽东巡按的侯汝谅目睹辽东饥荒,遍地尸骨,易子而食,转任辽东巡抚后,他向朝中要银要粮,并提议粮食由山东以船只海运直抵辽东。
  通过邸报知晓东南通商事后,侯汝谅将此作为自己建功立业,并名留青史的途径……反正他也没指望自己能胜任六部尚书甚至入阁为相。
  这就是侯汝谅愿意入浙的原因,也是侯汝谅入浙遭到抵制后并没有刻意反击的原因,也是侯汝谅对宁绍台三府颇为优待的原因。
  他知道,自己的希望就在宁波,就在镇海。
第928章
突变
  长时间的沉默,显然王本固丢来的诱饵有足够的诱惑力,但同时也带着风险,彻底和随园撕破脸的风险。
  侯汝谅断断续续的低声道:“王子民能拿捏得住镇海吗?”
  “要知道……那是钱龙泉苦心经营数年之地……”
  “唐荆川致仕,但孙文和还在……”
  “还有海商……王子民能降服汪五峰?”
  侯汝谅多年前就对海运事非常上心,当年回京曾经向徐阶打听过……虽然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但侯汝谅隐隐猜得到,师相徐阶曾经试图招揽汪直,但并没有成功。
  再加上王本固身为徐阶门生的身份……很难不让人联想起当年的赵贞吉。
  所以,侯汝谅非常怀疑王本固能不能降服汪直。
  对王本固来说,通商事这块肥肉他不打算从根本上进行大规格的切割分肉,对于海商来说,只要维持旧况,理论上就不会出问题。
  所以,王本固是不在乎能不能降服汪直的。
  但是侯汝谅很在乎,他入浙一年多,也不是什么事都没做的,他已经查探过,想以海船运粮北上,途中部分海域是汪直的地盘,而且归属官府的船只无论运量、航速、抗风浪都很难和汪直麾下相提并论。
  所以,侯汝谅想以此建功立业,就绕不开汪直。
  在心里琢磨好久,侯汝谅苦笑一声,也未必是坏事……原本是绕不开随园,都接触不到汪直,如今至少有王本固在,只需要说服汪直。
  “收拾东西,把人召齐了,明日启程,巡视宁波。”
  听到侯汝谅的吩咐,张师爷没有第一时间应是,而是迟疑未动,张嘴欲言。
  “嗯?”侯汝谅看了眼过去,“相识十余载,相伴八年,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钱龙泉……”张师爷微微叹了口气,“东翁入浙年许,当年在京中也曾与其会面,以东翁看来,钱龙泉何许人也?”
  侯汝谅的眼珠子转了转,低声道:“随园未必会眼睁睁看着?”
  “钱龙泉少年得志,锐意进取,又兼心思深沉,这都不说了。”张师爷看了眼门外,“去年初,东翁入浙,多遭磨砺,但胡汝贞致仕归乡后,东翁巡抚一省,虽仍然不畅,但再未……”
  侯汝谅沉默的点点头,他去年受命转浙江巡抚,主要任务就是抓胡宗宪的小辫子,编织罪名以为徐阶所用,结果屁都做不了,库房空空如也,手下大猫小猫两三只,甚至账目上还欠着镇海银子。
  但自从南宫廷议之后,胡宗宪致仕归乡,侯汝谅在浙江的日子好过多了,至少如严州府、处州府都送了常例银来,虽然不多,但至少有,而且镇海那边不再频频要债了……
  张师爷加重语气道:“还记得胡克柔来信提及南宫事?”
  “好了。”侯汝谅挥挥手,他已经明白幕僚的意思了,苦笑道:“钱展才此人……听闻钱家护卫头领王某为故三边总制曾公旧部,多少人心头发凉。”
  当日南宫之中,科道言官两相争执,徐阶使了阴招……结果钱渊二话不说,轻描淡写一刀捅在徐阶心腹,刑部尚书冯天驭的胸口。
  张师爷的意思很明显,随园中大都是年轻官员,但钱展才其人,心思深沉,擅埋伏笔……王本固未必稳操胜券。
  说不定王本固脚边已经有坑,只是暂时没踩到。
  说不定王本固脖颈上已经悬了一把钢刀,只是他没发现而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9/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