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47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8/801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筹海图编》,后世一直相传是胡宗宪所作,直到近世才考证作者是郑若曾……随着郑若曾离去,这个历史谜题已然不会再出现了。
  白日在船上随波逐流,只在心里琢磨如何修改成书,夜间在船舱里伏案奋笔疾书,恍恍惚惚间,听得外间船家悠长的号子,郑若曾才知道,船已抵萧山。
  探头走出船舱,郑若曾看着川流不息的西兴运河,笑道:“短短年许,蔚然成貌。”
  “先生站稳了,这都是往宁波去的商船,咱碰了就得去喂王八。”船家亲自掌舵,乌篷船灵巧的在诸多大船间穿梭而过。
  很快就到了杭州,去运河码头换乘船只往苏州,下了船就离家不远了,郑若曾却久久站在船板上没有下船,怔怔的看着码头上的人来人往。
  好一会儿之后,郑若曾侧头看向正等着结账的船家,笑道:“劳烦再跑一趟,去宁波镇海。”
  当日黄昏时分,郑若曾出现在镇海县钱宅门口。
  未等郑若曾递上名帖,门房已然通报,片刻后,正门大开,浙江巡按御史钱渊亲自出迎。
  “已等伯鲁兄数日了。”
  郑若曾诧异的看着钱渊,要知道自己只不过是个贡士,又无官身,身镇东南的浙江御史开中门出迎,实在是不能再隆重的礼节了。
  钱渊叹道:“钱某心有傲气,天下有识之士多矣,能入眼者不过寥寥,如若伯鲁兄径直归乡,钱某亦三顾茅庐。”
  郑若曾本只想来看看,想和钱渊聊些什么,听到此话一时愕然。
  “二月初,钱某率护卫急奔入杭,不惜兵围巡抚衙门,所为何事?”
  “乱一地而建功立业,人神共弃。”
  钱渊携手郑若曾缓步入府,平静道:“闽地得保,钱某不敢居功,绩溪却斥骂钱某抢功,究其心思,有不可告人之处。”
  “夫山先生、伯鲁兄雅量高致,目无余垢,舍绩溪而去,非高士不能为之。”
  钱渊作揖到:“然钱某深知伯鲁兄之才,还望兄长襄助一二。”
第639章
入赣
  偏厅里,钱渊手持酒壶正在殷勤劝酒,小七难得的出来陪客,以示通家之好。
  小七好奇的看着已然熏熏的郑若曾,自南下以来,除了有姻亲关系的谭纶外,自己出面陪客的只有前任浙江巡抚吴百朋,而面前这个头发花白的老头连个功名都没有。
  郑若曾醉眼朦胧,指着桌上酒菜笑道:“松江钱展才,侍母至孝,亲身下厨以博寡母开颜,再到随园名声传回东南,无人不知展才品鉴之精,亦传闻展才厨艺之精,相交多年,还是第一次得享……”
  “哈哈哈,伯鲁兄以绩溪幕僚而来,钱某没赶出去已经算是客气的了!”钱渊大笑道:“也不瞒伯鲁兄,平定两浙倭患,胡汝贞当居首功,但钱某鄙夷亦不是一两日了。”
  郑若曾持酒杯的手在空中顿了顿,惨然一笑后一饮而尽。
  还能说什么呢?
  刚刚入府的时候,钱渊已经将话说透了。
  赵贞吉为党争不惜乱浙江一省,而胡宗宪为建功立业不惜坐视闽地大乱。
  说到底,除了能力的高低之分,胡宗宪和赵贞吉有什么区别?
  钱渊看郑若曾一杯又一杯,笑着舀了碗豆腐递过去,“蟹黄豆腐,精选毛蟹的蟹黄,与嫩豆腐以高汤熬制,伯鲁兄尝尝。”
  郑若曾端起小碗尝了尝,不禁赞道:“入口嫩滑,香鲜可口。”
  钱渊笑道:“那日在温州,夫山先生可没这口福。”
  在送戚继美、钱家护卫入闽后,钱渊留在温州和谭纶吃梨子,当时的他觉得,只要不出意外,至少能稳住局势。
  但很快,从龙泉启程,到镇海转了一圈才找到温州的何心隐带来了坏消息……胡宗宪有建功立业之心。
  在古田大捷的消息传来后,钱渊松了口气,让汪直船队运送粮米入闽,自己回了镇海。
  但很快,也已经有离去之意的总督府幕僚沈明臣来信,提到了郑若曾离去之事。
  钱渊一方面在镇海翘首以盼,另一方面派了人去苏州、昆山守候。
  正式入仕快三年了,钱渊也有招募幕僚的心思,之前实在是因为自己有太多的隐秘事……招抚汪直、开海禁通商,以及父兄、二舅等等,钱渊只能亲力亲为。
  再接下去,很多事钱渊需要一个或几个助手,整理公文、出谋划策甚至在通商诸事上查漏补缺,一人计短众人计长的道理,钱渊前世就很明白。
  何心隐这厮太傲,而且对心学太过痴迷,和谭纶倒是能聊得来,没几日就离开温州,声称去京城一行。
  于是,钱渊盯上了郑若曾。
  嘉靖三十二年嘉定大捷,钱渊和郑若曾初见,那时候的钱渊不过是个秀才,没有资格招募如郑若曾这样的名士,但如今的钱渊有足够的底气。
  而郑若曾的能力并不仅仅局限在嘴皮子上,这是个能办实事的人物,至少在军事一道上,他能给予钱渊极大的助益。
  虽然说两浙倭患已息,但钱渊依稀记得,倭患直到万历年间都没有被彻底剿灭,而那时候海禁已开,东西方的贸易没有官府的阻拦,但倭寇依旧不时上岸劫掠。
  钱渊很难记得清事件发生的时间,但能记得住那些著名历史人物的事迹,他记得殷正茂就是万历年间破倭,得升任尚书之位。
  接下里的一段时间,钱渊和郑若曾的行迹遍及宁波各地,还去台州转了一圈,甚至还登上了舟山岛。
  郑若曾对沿海诸军驻地,兵力调配进行了微调,派出大量兵丁以小队的形式驻守海疆,以为示警。
  让钱渊意外的是,郑若曾和唐顺之两人一见如故,虽然原是旧识,但一个是名满天下的大儒,一个是总督府的幕僚,并无深交,而这些日子几番详谈,两人极为投契。
  这两个人都对钱渊用大量银子、人手修建战船一举极为赞同。
  无水师,东南沿海始终处于处处挨打的境地,更别说如今福建那边……戚继光屡屡大败倭寇,但始终没有扭转根本局势,这是因为福建沿海有大量岛屿,没有水师,很难一一剿灭。
  无水师,出海商船易为海盗、倭寇所扰,也很难禁绝海商的走私贸易。
  唐顺之和郑若曾进而订立了五十条海防策略,互相补益准备成书。
  “防海之制,谓之海防,则必宜防之于海。”
  “欲航行于大洋,必先胜于大洋!”
  “攻船为上,其次火器!”
  “展才,展才?”
  钱渊耷拉着脑袋,他是个夜猫子……但夜猫子的特点不仅仅是睡得晚,还有起的晚!
  自从郑若曾入府后,每天都要拉着钱渊出行……已经很久没睡懒觉,都有点后悔了!
  “回来了。”小七穿着睡衣懒洋洋的坐在床上,头发湿漉漉的还没干。
  “过了中秋,洗澡洗头都当心点,早点把头发绞干,小心着了凉。”钱渊随手接过毛巾替小七擦头发。
  “天天往外跑也不着家,外面养了小的?”
  “拉倒吧,当我是戚继光啊!”钱渊嘿嘿笑道:“那厮这次惨了……”
  “活该被王家姐姐一刀劈了。”小七冷笑着拿过个梨子啃了两口。
  虽然王氏生了个儿子,但戚继光还是偷腥了,在福州养了个外室,也不知道怎么被王氏知道了……
  具体情况钱渊也不太清楚,传到宁波的流言蜚语中,戚继光差点被王氏一刀劈了,现在上阵杀倭都是鼻青脸肿的。
  “浙江这边太平了,福建那边又闹起来……”小七感慨道:“现在想想,前世还真是太平盛世啊!”
  钱渊打了个哈欠,“现在才知道啊……”
  好不容易绞干头发,钱渊嘀咕道:“睡吧,真怀念电吹风啊。”
  小七反手摸了摸,小心的躺下来,突然捅了捅钱渊,“先别睡,这几天你妈好像在给小妹挑人呢。”
  “挑呗。”钱渊眼皮子都在打架了。
  “王家姐姐还来过信,隐隐说起戚继美……”
  “不行!”
  “怎么不行?”小七蜷起身子躲到侧躺的钱渊胸膛处,“也就二十五岁,好像刚刚升了官。”
  古田大捷入京后,嘉靖帝大喜,亲询兵部论功,戚继美升福建指挥司参将。
  “小妹性子貌似活泼,实则心里藏事,前几年我又宠着,不太受得了气,得挑个性子软的。”钱渊慢吞吞的说:“再说了,军嫂可没那么好当……一不小心就得守寡!”
  说到这,钱渊叹了口气,如果按照这个时代的思维方式,小妹嫁给戚继美其实不错,这样一来,戚家就被死死绑在自己这艘船上了。
  “算了,让老妈挑吧……回头你问问小妹,看她有没有中意的……”
  “啪!”小七一巴掌排开钱渊的手,“不是困吗?还有这心思!”
  钱渊无趣的收回手,老老实实将小七抱在怀里,正要回头吹灭蜡烛,突然外间传来丫鬟的呼声。
  “少爷,外院求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8/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