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40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3/801

  所以,在他们的观念中,招抚汪直,以至于允许通商,不过是平息倭乱的手段。
  历朝历代,招抚贼寇,无不是要耗费钱粮,还要舍得官爵……《水浒传》上的梁山好汉就这样,砍的人头滚滚,才能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最后还能当官!
  杀人放火金腰带……
  想当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总而言之一句话,招安汪直,众人都是做好准备的……当官决计不可,但送银子,还是能接受的。
  现在好了,人家钱展才不但不送银子,还想反过来抢一把……天可怜见,人家汪直又不是傻的!
  钱渊那边还在继续提条件呢,“当年沥港也多修建库房,昨夜所住的宅子据说就是以前留下的库房?”
  “那就是了,五峰船主找些老人过来帮忙,库房修建起来麻烦事多着呢!”
  “还要平整道路,也是要老手帮忙……喏,那边还有湖泊,回头算算,挖条运河直通甬江要多少人手,耗费多长时间。”
  “挖条运河又不是十里八里,最多三里路,到时候周边修建的仓库贮存瓷器之类的易碎物,舍得马车拖行而碎。”
  “钱大人,钱大人!”汪直再也忍不住了,指指脚底,“汪某出资修建威远城?”
  “有何不可?”
  “然后汪某出资修建码头、库房,还要平整道路,挖条运河?”
  “有何不可?”钱渊一脸为对方打算的诚恳表情,“适才说了,想吃肉,就要先挨揍……”
  “其实这句话反过来说也行,先挨揍的……才能先吃肉。”
  吴百朋无语的和郑若曾对视一眼,还想着总督府拨的那点银子修建威远城后,再修建码头、库房只怕不够用……好吧,人家完全没打算用那笔银子,准备全都让汪直掏腰包。
  钱渊笑吟吟的看着满脸怒容的汪直,“其实耗不了多少银子……对了,征调民夫也是要耗银子的,最好能发点工钱。”
  汪直都被气笑了,“工钱?”
  “倭寇侵袭沿海,烧杀劫掠,那是来抢银子的。”钱渊两手一摊,“五峰船主四处洒银,百姓如何会将其和徐海此僚相类?”
  汪直长叹一声,“钱大人,有话就直说吧。”
  虽然昨日才第一次见面,但汪直已然深知,面前此人心思深不可测,口舌也颇为了得,一步步将自己拉到此处,他懒得再继续猜下去了。
  钱渊脸上仍带笑意,侧头问道:“赵家人来了没?”
  “一刻钟之前已到。”梁生挥手让人将赵家人带上来。
  “想好了没有?”
  轻描淡写的询问,却让年过四旬的慈溪赵家的赵文景弯下腰,其身后的年轻人更是长鞠行礼。
  赵文景,工部尚书赵文华的二弟,如今慈溪赵家的主事人,早在今年初,钱渊就派人过去“勒索”了。
  有个当工部尚书的哥哥,更是严嵩的干儿子,赵文景自然不屑,一句话就将钱渊的信使打发了。
  钱渊也没在意,直到上虞大捷之后,才写了封信送上京,直接送到赵文华手中。
  最早临平山下,钱渊单刀直入,赵文华与其定下私人盟约,但之后钱渊入京搅动风云,如今赵文华早就被钱渊捏在手心了,其他的不好说,这点事万万不敢违背。
  第二日,赵文华就派出长子,携私人小印,再带上其心腹幕僚、老家人,立即南下回乡,赵文景身后的年轻人就是赵文华长子赵福。
  赵文景战战兢兢的拱手道,“慈溪赵家愿捐银三千两,助修威远城、码头。”
  “三千两?”
  “五千两!”赵福立即改口,“五千两白银立即送至镇海县城。”
  说完这句,赵福侧头瞪了眼二叔赵文景,反正要出血,何必让人家不痛快?
  和赵文景不同,赵福常年在京中,久闻钱渊大名……这厮连岳父兼内阁次辅长子徐璠都能下手痛揍,你以为我是大司空长子,人家就不敢揍了?
  “何至于如此吝啬?”钱渊摇摇头,“不过积少成多,罢了,五千两就五千两。”
  五千两白银……真心不是个小数字了,一旁的吴百朋紧皱眉头,他是知道当年赵文华南下督战期间和钱渊交往甚密。
  “你赵家尚有几艘海船?”
  赵福不吭声,手肘撞了撞赵文景,后者干笑着说:“没……没……”
  “大小五艘海船。”钱渊懒得再和这厮扯淡,直截了当说:“满载货物出海,一次约莫缴纳关税两三百两白银,这五千两银子可抵扣关税,亦可抵扣库房租用租金。”
  说到这,汪直、吴百朋等众人才恍然大悟,沈明臣笑道:“展才,这平地抠饼、无中生有的本事,哪儿学来的?”
  “合则两利,只要库房、码头修建完毕,用不了多长时间就能回本。”钱渊转头看向汪直,“五峰船主觉得呢?”
  汪直一副无可奈何的表情,什么都没说,只拱拱手表示,佩服佩服!
第542章
谭七指
  农历六月,差不多是后世阳历七月,正是最热的季节,钱渊摇着蒲扇躺在摆在树荫下的藤椅上,旁边石桌上摆着刚刚从深井里提起的绿豆汤。
  直起身将绿豆汤一饮而尽,钱渊咂咂嘴,看见唐顺之那老头又火急火燎的快步过来。
  “荆川公,别急啊。”
  “大堆大堆的事摆在那,你倒是有闲工夫在这儿喝绿豆汤?!”
  “哎哎哎,梁生,还不给荆川公也来一碗?”钱渊起身笑道:“这是偷得浮生半日闲而已,这些天忙的还不够多?”
  “总督府那边忙的都脚后跟砸后脑勺了……”
  “嘿,胡汝贞巴不得钱某不掺和进去呢,怕是他看到我就烦!”
  如今招抚一事已经全盘定下,总督府那边正在商议弄个正式的受降仪式,胡宗宪要面子,汪直也肯给这个面子,钱渊懒得去寻个无趣,正好能歇歇。
  唐顺之接过碗两三口就喝完了绿豆汤,长长舒了口气,“现在弄了多少银子了?”
  “汪直那边还没送过来,其余的……台州太穷,绍兴和宁波两府的大户凑出来五万多两。”钱渊笑道:“还真亏了赵梅村!”
  唐顺之眉头一皱,他最是讨厌钱渊这一点……为了达到目的,很多时候不择手段,为了募银,将严嵩干儿子赵文华拉出来。
  不过绍兴宁波两地捐银的大户,大部分都是本地望族,都有族人在朝中出仕,除了赵文华之外,余者都不是严党中人。
  “哎呦,惟锡兄来了。”钱渊冲着进院的吴百朋招招手,然后身子僵了僵,无奈的走过去行礼,“小舅也来了。”
  谭纶面无表情的看了眼钱渊,“明日回台州,有些事要先问个清楚。”
  “子理,先坐,再端几碗绿豆汤来。”唐顺之冲梁生招招手,又说:“这次老夫就暂时不回……”
  “那是!”谭纶撇撇嘴斜眼瞥着外甥,“荆川公升宁波知府……公文还没下来?”
  “快了。”钱渊知道谭纶的火气从何而来,但心里有些迟疑,今日邀吴百朋、唐顺之密谈,谁知道谭纶也来凑这个热闹。
  要知道在东南文官中,最得钱渊信任的就是吴百朋、唐顺之,谭纶是姻亲长辈,很多事反而不好交代。
  吴百朋咳嗽两声,“展才,是愚兄邀子理兄过来的,但说无妨。”
  看梁生端上几碗绿豆汤,又送来茶水,钱渊挥手让梁生带着护卫出去,才沉声道:“先定大局,再议细节,通商一事已迫在眉睫,滔滔大势,不可阻拦,虽然公文未至,但荆川公可以开始招揽人手……”
  “钱某提醒一句,荆川公你需要的人手会很多很多,说起来只是通商,但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必首选一批人手,通过初次通商、纳税、分发通关凭证等等,来搭出一个框架。”
  “之后再以这批人手扩充组建……”钱渊将放在桌上的一叠纸递了过去,“这是钱某抽空录下的,荆川公有空可以细看。”
  钱渊前世白手起家的那个公司就是做外贸的,主要是进口,虽然通关这些事都是外包出去的,自然对海关不算陌生。
  当然了,前世的经验最多只能参考,时代的局限性,朝廷对通商的态度,不可抑制的走私,汪直强大的船队实力,还有不时上岸侵袭的小股倭寇……需要考虑的地方太多太多了。
  “十税二?”吴百朋轻声问。
  “不,十税一。”钱渊摇摇头,“东南倭乱之前数十年,其实市舶司也曾经收取关税……可惜那帮太监要的太狠,十税二都不满意,定下十税四,这也是后来东南走私旺盛的原因之一。”
  唐顺之点点头,“十税一的确有点低,但现在要的是通商顺利,过高……可能会有麻烦。”
  “是啊,但即使是十税一,只怕也少不了船队私自出海。”钱渊耸耸肩,“客商云集……本还想着海商收购货物,二十税一,后来想想还是算了。”
  谭纶嗤之以鼻道:“这等税敢收,海商立即闹事!”
  吴百朋也叹了口气承认这点,和前世的海上贸易不同,如魏国公府那帮大批量的货源毕竟是少数,如汪直这样的海商势力很大,人手也充足,完全有条件派出手下径直去松江收购棉布,去南京收购丝绸,去徽州收购茶叶……甚至都是从农家、庄园中收取的,想一一收税,完全是不可能的。
  当然了,如果通商一事顺利,镇海县附近将客商云集,资本永远是逐利的,很可能用不着汪直派出人手收购货物,会有大大小小的商贩将货物输送到侯涛山外。
  这种情况下,海商从商贩手中收购货物,官府从中抽税,按照钱渊的想法,这笔钱应该是海商来缴纳的,但海商本就要承担出海的关税……这就是谭纶说海商会闹事的原因。
  权衡后,钱渊选择无视这笔税银,这是没办法的事,一切都要以顺利通商为前提。
  “苏州有一批茶叶、丝绸,三日后起运,南下送抵镇海。”钱渊向唐顺之交代道:“就以此事为例,上船查看货物,估算货值,收取税银,发放出海凭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3/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