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3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5/801

  “不不不,钱某指的可不是东南。”钱渊长身而起,“嘉靖三十四年乡试后,钱某入京,当日觐见陛下,一举定下此后数年东南大局。
  当年末,秦晋之交地龙翻身,钱某适时在西苑觐见,背负陛下护送,从此得陛下宠信,第二年元宵佳节,陛下还御驾钱宅。
  嘉靖三十五年,钱某身登皇榜,陛下钦点庶吉士入翰林院。”
  汪直深吸了口气,毕竟是海商,自从倭寇四起后,东南世家大族和汪直的走私通道被截断后,他最多只能对东南沿海有一定的信息捕捉能力,京城发生的事……虽然已经几年过去了,但汪直从不知晓,也没渠道知晓。
  面前这位简在帝心……汪直第一时间如此判断,但心中疑团不解,要知道胡宗宪是严党,论简在帝心,只怕面前这位比不过内阁首辅严嵩吧。
  “且让钱某替五峰船主稍稍剖析朝局。”钱渊冷笑道:“自前任吏部尚书李默李时言罢官归乡,再到今年初京察严党大胜,严嵩权倾朝野,几近一手遮天,虽然徐华亭损失惨重,但仍能勉力支撑,五峰船主可知为何?”
  汪直迟疑道:“据说内阁首辅已年近八旬?”
  “不错,分宜已老,论朝中能继任首辅者,舍华亭何人?”
  汪直恍然大悟,轻拍桌案道:“听闻钱夫人是徐阁老孙女?”
  钱渊递去一个“你终于明白了”的眼神……啧啧,脸皮一点都不红,钱徐两家早年就不合,虽然如今是姻亲,但已是分道扬镳。
  说的严重一点,不管是在东南诸事,还是日后回京……钱渊最需要警惕的是徐阶,而不是任何其他势力。
  “嘉靖年间,党争酷烈,严嵩下手之狠本朝罕见,前内阁首辅夏贵溪遭弃市即明证。”钱渊细细分析道:“嘉靖三十三年,南下督战的兵部尚书聂双江亦被严嵩斥退,两年后病故。
  徐华亭上承夏贵溪余党,又是聂双江亲传弟子……钱某深知,日后朝中必是腥风血雨,惨不忍睹。”
  虽然早年就经商为生,但汪直幼年也是攻读经史的,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噢”、“哎”的叹词……他出生地歙县雄村在明清两朝名气不小,多出文人士子。
  “华亭上位,必然清洗,这……不用钱某解释了吧?”
  “呃,理所应当。”
  “而严党除却严嵩本人之外,最要紧的三人,分别是其子严东楼,工部尚书赵文华,浙直总督胡宗宪。”
  绕了一大圈,终于说到关键处了,钱渊上半身微微前倾,压低声音道:“五峰船主仔细想想,徐华亭会放过天下第一封疆大吏,浙直总督胡汝贞?”
  “开海禁通商……用不着欺瞒,朝中科道言官必然蜂起弹劾,就算严分宜能压的下来……但他老人家年近八旬了啊。”
  “也就是说如若内阁首辅严阁老一旦致仕或……”说到这了,汪直自然听得懂,登时打了个寒颤,“徐阁老上位,必然抓住开海禁通商一事对总督大人下手……”
  “五峰船主果然慧眼。”钱渊满意的点点头,这段时日的准备果然起到了效果……呃,之前是准备再对胡宗宪用的又一次釜底抽薪。
  “那……”汪直脸色阴晴不定,“招抚一事……”
  “别急啊。”钱渊指了指面前的酒杯。
  汪直又斟了杯酒,笑道:“钱大人有话直说就是,如若能成……送大人几十桶酒就是。”
  端起酒杯的钱渊无奈的放下,笑骂道:“怎么着……扫帚星之后,五峰船主想给钱某起个‘酒囊饭袋’的绰号?”
  “钱大人说笑了,说笑了。”汪直干笑几声,“总督大人和钱大人亲上沥港,想必……”
  “其实招抚和开海禁通商是一件事,至少在你看来是如此。”钱渊看汪直默默点头,接着说:“在东南文武官员来看,亦如此,但在朝中,却是两件事。”
  “如今朝中严党一手遮天,若无胡宗宪,招抚一事必然横遭干戈,只有严嵩在背后撑腰,胡宗宪才有胆子行招抚一事……当然了,如若日后倭寇再起,胡宗宪只怕难逃一刀。”
  “小股倭寇海盗侵袭难免。”汪直拍着胸脯说:“但攻城略地的大股倭寇……适才已经和总督大人商议过了,决计不许。”
  “那是你和胡汝贞的事。”钱渊摆摆手,“如若没有徐华亭插手,日后清算,开海禁通商……必为万夫所指。”
  汪直楞在那想了好一会儿,才叹道:“难怪钱大人舍却翰林,两度南下,原来是……”
  在汪直的心里,招抚的前提是开海禁通商,开海禁通商必然先要招抚,两者相辅相成。
  但想要招抚,非胡宗宪不可,想要开海禁通商,非徐阶的孙女婿钱渊不可!
  啧啧,好复杂啊!
  钱渊笑了笑,摆出一副神秘莫测的表情……你想吧,想的越多越好!
  钱徐两家的关系,除了徐渭等这些随园士子外,外人很难看得清,更别说远在万里之外的汪直了。
  汪直以这个时代的普遍标准如此判断,钱渊和徐阶是同乡,又是孙女婿,自然是受徐阶的指派南下。
  甚至汪直还在揣测,钱渊南下八成就是为了开海禁通商,呃,东南战局中,胡汝贞和钱渊都是头脑人物,应该是严嵩、徐阶的意思,这也吻合朝中势力对比。
  呃,还真不能怪人家汪直想的这么偏,关键是钱渊非要把汪直往歪路上撵。
第532章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一场雨后,午后的金塘岛山格外清新,遍植的李树在海风中摇曳,颗颗饱满的李子惹人垂诞。
  不过,胡宗宪和钱锐都满腹心事,哪里有闲情雅致赏景,再加上有绵绵细雨,两人很快就回到亭子,一边等着里面正在进行的谈判,一边摆开棋桌。
  明朝中期,围棋和象棋都很流行,胡宗宪选的是象棋,刚刚摆开阵势,踱步过来观战的唐顺之就“咦”了一声。
  看了片刻,唐顺之仔细打量了钱锐一眼,“当头用炮能惊众,夹肋藏车可突围,倒是有些中麓之风。”
  钱锐看似若无其事的缓缓落子,实则心里一惊,强自镇定。
  “荆川公说的是中麓公?”胡宗宪笑道:“只论象棋,国手陈珍亦不能敌。”
  所谓的中麓公指的是嘉靖八年进士李开先,官至太常寺少卿,后因和夏言不合被罢官,其人擅诗精文,好友藏书,戏曲可称大家,象棋亦是国手。
  唐顺之笑了笑没有接口,他和李开先是同年,更是至交好友,与其他六位士子因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被世人称为“嘉靖八子”。
  所以唐顺之很清楚,李开先象棋名声远播,但如此精通类似棋路的人却很少,面前这个应天府文人自称为汪直管理账房,只怕颇有虚言。
  钱锐有些后悔,早知道选围棋好了,他幼年就喜象棋,多览棋谱,后来是弟弟钱铮送来的其好友李开先的《后象棋歌》和棋谱,李开先虽是和夏言不合以至于罢官,但钱铮曾亲夏言的面为其叫屈。
  胡宗宪倒是无所谓,有一下没一下的落子,注意力其实集中在百步开外的那处宅子,心里猜测到底谈的怎么样了。
  从钱渊之前敲竹杠提出的条件来看,银两、民夫、唐顺之的调职、戚继光所部驻留……胡宗宪很容易判断出,钱渊对着开海禁通商是有着全盘打算的。
  但其实,此刻,谈判才刚刚开始。
  在正式谈判之前,钱渊巧妙……或者说是无耻的用言语突出了自身存在的重要意义,试图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占据主动权。
  汪直的表现证明了,钱渊的无耻,很成功。
  “钱大人,倭寇地小,但锻刀颇有独到之处,这把宝刀……”
  “用不着,这把苗刀用的挺顺手的。”
  “嗨,看这样子就知道,至少七八年,多好的刀都撑不住了。”
  钱渊勉为其难的点点头,指着桌上的盘子,“这就不用了。”
  “小小礼物不成敬意。”汪直得意的说:“这可不是普通珍珠。”
  汪直拿起盘子微微一晃,圆润的珠子滴溜溜的在盘子里转来转去,叮叮当当一阵响,随着汪直手一停,珠子只发出滋滋的声音。
  钱渊前世不懂这个,倒是这一世曾经听何良俊说过,不由诧异道:“走盘珠?”
  “正是!”
  钱渊吸了口凉气,嘿了声,“这……怎么好意思……”
  “小意思小意思。”汪直大笑,心里暗骂,不好意思你丫的别把盘子接过去啊。
  “五峰船主真是大手笔啊。”钱渊饶有兴致的看了会儿走盘珠,盘算怎么分……这玩意不好露白,要不送点给嘉靖帝?
  片刻后,钱渊才抬头看向汪直,“第一,朝中不会允许开海禁通商。”
  “什么?”
  “但也不会明言严禁。”钱渊轻声道:“有的事,只能做,不能说……你以为,之前钱某自称简在帝心,所为何来?”
  汪直咬咬牙,“但不下公文,日后反复……”
  “只要海商不大肆上岸劫掠,谁敢?”钱渊冷然道:“东南乃大明膏华之地,财赋已有多年难输中枢,再惹出一场倭乱,谁也担不起这责任。”
  “再说了,钱某今年才二十有三,急什么?”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钱渊的仕途生涯还有至少三十年。
  看汪直一脸的迟疑,钱渊叹了口气,“好吧,给你颗定心丸!”
  “其实也不是什么隐秘之事,有机会你也可以打听一二。”钱渊笑道:“去年殿试放榜后,陛下许钱某随意出入裕王府。”
  汪直咽了口唾沫,虽然漂泊海外,但也知道裕王的分量,他眼珠子转了转,低声问:“殿下日后定能继承大宝?”
  “你知道什么?”钱渊不屑道:“裕王府讲官高拱高新郑,如今是太常寺卿,殿下视之如师……朝中党争惨烈,但无论是分宜、华亭都不敢得罪高新郑。”
  看汪直摩拳擦掌,喜不胜收的模样,钱渊随口道:“对了,钱某南下之前,殿下还说裕王府缺银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5/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