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3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6/801

  历史上的胡宗宪在这个时候是不敢全面开战的,只能含糊其事诱汪直上岸,原因很简单,打不过。
  就算是徐海,胡宗宪也只能行离间计各个击破,俞大猷当时都没开始编练新军,戚家军更是没影的事。
  但这一世就未必了。
  昨日和胡宗宪的交易听起来没什么特别的,但暗地里却是波涛汹涌,明枪暗箭。
  钱渊非常明确的提出了,汪直送来徐海头颅,许开海禁通商一,而胡宗宪对此并不感兴趣。
  钱渊的担心就在这儿,在见识了戚继光、戚继美、俞大猷几部麾下战力,胡宗宪似乎对和汪直开战拥有不小的信心。
  想想也是,徐海和汪直开战年许,徐海精于战事,汪直只能靠雄厚的底蕴回旋……而上虞城下,戚继光三刻钟不到击溃徐海近四千精锐倭寇。
  钱渊能理解胡宗宪,一方面汪直名声远播,被视为倭寇大头目,二来,抛开整体战局筹备不谈,此次大战中,胡宗宪其实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换句话说,他起到的作用远没有钱渊大。
  但这是钱渊决不允许发生的,和汪直开战,就意味着无论钱渊如何努力,至少在数年之内,开海禁通商一事将化为泡影。
  所以,钱渊提出的三个条件都是针对这条的。
  将海船一扫而空全弄到戚继光、葛浩麾下,意味着胡宗宪几乎没有可能指派俞大猷率水师出海。
  全数拨付赏银,意味着将大幅度消耗胡宗宪这一两年积栽的库银。
  令汪直送来徐海头颅,这是在告诉胡宗宪,钱渊的决心。
  逆流而上入台州府,钱渊在天台县停留一日,台州这段时间也有不少倭寇来袭,甚至还有绍兴府溃散的倭寇流窜而来。
  卢斌、侯继高在宁海连战连胜,将盘踞象山的倭寇一扫而空,谭纶亲自率兵北上围剿天台县附近倭寇,连胜两场,斩首两百有余。
  舅甥俩坐定,谭纶听钱渊仔细讲述此次大战,赞道:“去年你评点东南诸将,俞龙戚虎,果不其然!”
  钱渊勉强一笑,“之后年许,只怕小股倭寇还会侵袭沿海,小舅费心了。”
  “职责所在。”谭纶诧异的看了眼钱渊,“渊哥儿,怎的……又和总督……”
  钱渊对胡宗宪向来不怎么恭敬,这是东南官员高层共知的,当然,他们也认为钱渊有这样的资格……不管是巡按御史的身份,还是身后的背景。
  昏暗的烛光中,钱渊的面孔若隐若现。
  良久后,钱渊低声道:“如若五峰肯受招抚……”
  “什么?!”谭纶大惊失色起身,“此事总督府可知?”
  钱渊冷笑道:“胡汝贞和汪五峰是同乡……你说呢?”
  “那……”谭纶心里急转,好一会儿缓缓落座,“朝中只怕……”
  “那是我的事。”钱渊冷然道:“拜托小舅一事,总督府军令,若有调驻台州军或卢斌所部,需得我允许。”
  “渊哥儿,巡按御史插手军权……”谭纶大急,劝道:“此事非同小可,还需谨慎。”
  钱渊长身而起,双手负于身后,凛然道:“我钱展才两度南下,可不是只为了一个徐海!”
  “他胡汝贞知趣就算了,不知趣……钱某人会告诉他,我能让他直升浙直总督,也能将他打落尘埃!”
  谭纶用崭新的目光打量着这个始终看不清面孔的外甥,这等口气,这等信心……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朝中重臣呢。
  钱渊并没有夸口,胡宗宪击溃徐海,扭转东南战局,立下大功,但钱渊一封秘奏就足以让他失势……寇首汪直欲归降,浙直总督胡汝贞不许。
  这就叫擅开边事。
  嘉靖帝希望短时间内能平定东南倭乱,徐阶对胡宗宪虎视眈眈,严嵩、严世蕃其实算不上多支持胡汝贞,满朝文武官员都对胡宗宪都没什么好感……钱渊有短时间内将胡宗宪打落尘埃的信心。
  现在就要看胡宗宪知不知趣了,但钱渊需要做的是,防止胡宗宪和汪直的开战。
  东南诸军中,戚继美所部是钱渊的铁杆,台州军向来独立,谭纶又是钱渊的小舅。
  卢斌、侯继高麾下也有大量钱渊旧部,狼兵头目钟南唯钱渊马首是瞻,卢斌更是对钱渊俯首帖耳,他老子卢镗死活都要指望钱渊呢。
  此战两大功臣,戚继光是个懂事的,很清楚自己这个浙江副总兵是怎么来的,移驻宁波府后,不管钱渊在不在,都是十日一封信送至临海县钱宅。
  倒是俞大猷虽然和钱渊这几年会面不多,也欠了他太多人情,但为人方正,不过钱渊抽走了大量海船。
  这也是胡宗宪一力扶持刘显的原因,东南诸军主将几乎都和钱渊或多或少有关联。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钱渊刻意为之,这也是他为什么要特地找到吴百朋、俞大猷详谈,南下途中要见戚继光一面的原因。
  在明朝,很多时候,不是以官职高低来决定权力大小,你浙直总督算得上东南王。
  但土生土长,在东南折腾了这么多年的钱渊,或用情义,或用旧部,能直接掌控卢斌、戚继美、谭纶所部,能间接影响戚继光、俞大猷所部。
  偏偏这些都是东南诸军中公认最能杀倭的,仅有靠向胡宗宪的浙东参将刘显,损兵折将,丢人现眼。
第507章
告发
  此次大战虽然汇集绍兴、嘉兴、杭州、宁波、台州五府大军,但地点只在绍兴一府。
  虽然也有倭寇侵袭台州,但都是散兵游勇,分别驻扎宁海、黄岩的卢斌和张元勋主动率军出击,屡屡获胜,就连宁波府内的象山岛都被卢斌打扫干净……这是钱渊之前巡视宁海特地叮嘱过的。
  所以,这次临海县几乎没经历过战事,虽城头旗帜飘扬,守军戒备森严,盘查路人,但城门大开,不禁通行。
  钱渊趋马直入,一直到家门口才勒住缰绳翻身下马,乱七八糟的问安声响起,门房笑着将马牵走,下人忙不迭的往里通报。
  瘸了一条腿的老人正在高声向梁生、彭峰询问此次钱家护卫队的战绩,虽然受伤退出,但钱家护卫精锐甲于东南的名声让他们以此自豪。
  刚进后院,钱渊就单膝跪下行礼,眼睛红肿的谭氏不顾小妹、小七的阻拦,已经疾步迎了出来。
  母迎子,不合孝道,钱渊双膝跪下,握住谭氏的手,“不孝儿让母亲担忧了。”
  “快起来,快起来。”谭氏用力将儿子拉起来,上上下下打量了会儿,回头招呼丫鬟拿毛巾、热水来净脸,又让小七赶紧检查下有没有受伤。
  “放心,这次没亲身上阵。”钱渊握着小七的手往里走,“不过护卫队折损颇重,阵亡约莫三分之一,剩下还有不少带伤,明后日就会送回来,你盯着点。”
  “婆婆这段日子天天拜佛……”小七笑道:“诊所那边空荡荡的,黄岩、天台都有伤员送来,但都不多。”
  众人进了正屋坐定,丫鬟捧来几只小巧玲珑的粽子,谭氏亲自剥开,“连着三四年了,端午都不能在家里,以前你就爱吃粽子,这是昨日才做的。”
  钱渊咬了一大口,笑道:“端午那日,寇首徐海率四千倭寇来攻,儿子就在姚江边吃粽……噢噢,不过,那日的粽子没今日的味道好。”
  “那是当然。”小妹吃力的抱着八两笑吟吟道:“这可是母亲和二嫂亲手做的。”
  难怪了……钱渊恍然大悟,这两个都是下厨只会坏事的,就算母亲嫁入钱家这么多年也是不亲手下厨的。
  肉粽全用瘦肉……真心不好吃,太干,没油,钱渊有点怀念前世高速路休息站的五芳斋了。
  坐在谭氏身边的大嫂黄氏有点坐立不安,突然开口问:“二弟,端午那日,四千倭寇……”
  “捷报还没传来吗?”钱渊诧异道:“元敬兄率军来援,击溃徐海所部,后诸军北上追击,在篡风镇再度大败倭寇,徐海仅率数十人逃窜出海。”
  屋子里好安静,小七皱眉捅了捅钱渊的胳膊,后者转头看见脸色苍白的母亲和大嫂。
  钱渊立即反应过来了,这段日子母亲、大嫂担心的可不是一个人……事实上这是谭氏最烦心的事,父子相残,兄弟阅墙。
  其实这是不存在的事,周济早就送来密信,钱锐钱鸿父子都没随徐海出兵。
  钱渊想了想,沉声道:“对了,母亲不是让儿子关照关照东门钱老三家那个幼子吗?”
  小妹看母亲不说话,接过来道:“就是那个叫钱达的?”
  钱达是今年才入护卫队的,松江华亭人氏,和钱渊一脉已经出了五服,父兄、妻儿都死于倭寇之手,辗转流落台州府摸上门的。
  “嗯,这一战他杀倭三人,得赏银百两。”钱渊轻声道:“此战钱氏无一人伤亡。”
  谭氏和黄氏对视一眼,都听得懵懵懂懂,小七更是一头雾水,唯有聪慧的小妹听出了味道。
  小妹把怀中的小侄儿递给黄氏,拍手笑道:“这是好事儿啊。”
  钱渊瞥了妹妹一眼,将碗筷放在桌上,起身道:“先回去歇息,后面还有的忙。”
  “还要出去?”谭氏赶紧起身追问。
  “再说吧。”钱渊叹道:“至少护卫队这边要处理……此战阵亡六十八人,基本都是台州人,要一一上门拜祭。”
  看着儿子儿媳出了门,谭氏愣了会儿,抓住女儿的胳膊,“刚才那话儿……”
  “估摸着哥哥八成知道了。”小妹歪着脑袋想了会儿说:“不过也不一定……但那次问嫂嫂去黄岩县道观上香……”
  谭氏长叹一口气,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是头。
  钱渊也在考虑这个问题,这样的日子终究要有个头……不过,首先要确认的是,父亲、兄长无恙。
  远在海上的钱锐、钱鸿父子同样在想这个问题,不同的是前者对此不抱希望,而后者满怀希望。
  钱锐虽经商为生,但少年、青年时期苦读经书,算是个儒商……如今钱渊因击倭名扬天下,如果冒出个身为徐海谋主的父亲,不用说其他的,前程尽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6/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