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2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5/801

  “大堂还给海刚峰,我们走吧。”钱渊无聊的挥挥袖子,指着刘捕头道:“把这厮带上。”
  杨文一把将刘捕头拎过来,钱渊拍拍这厮的脸,笑道:“老老实实,说不定还能留条命,毕竟你不是倭寇嘛,好死不如赖活着。”
  郑若曾走过来低声说:“这事儿只怕有后患……”
  这是肯定的,那些曾经参与海贸甚至和海商、倭寇牵扯不清的富商难免心中惴惴不安,甚至有兔死狐悲之感,而朝中说不定还有御史、给事中弹劾胡宗宪。
  “那是胡汝贞的事。”钱渊可不管后患,大摇大摆出了县衙。接下来,自然是分赃了,毕竟一万多两银子呢,钱渊琢磨,这能买多少鸟铳。
  这些天钱渊多处打听,其实鸟铳在东南沿海并不罕见,只不过没有形成规模,而且质量堪忧,唯一形成战力的是钱渊的熟人,吴淞副总兵董邦政。
  董邦政文武双全,自幼习武,射得一手好弓箭,但并不以此自傲,四年前就开始钻研鸟铳,两年前倭寇犯松江,已经攻陷上海县城门,董邦政率军来援,二十支鸟铳齐射将倭寇驱逐出城,之后几年屡屡以此建功。
  抄家不是那么容易的,胡桂奇也只不过报了个大概的数目,后面还要仔细清点,钱渊等人径直回了总督府。
  书房里,自从上任浙直总督后官威甚重,不苟言笑的胡宗宪这次眉开眼笑,亲热的拉着钱渊坐下,口口声声贤弟愚兄。
  钱渊心里感慨,真是张狗脸啊,说变就变。
  胡宗宪也在心里感慨,几次碰上难题,都是钱展才帮的忙,要不是他,倭寇八成得打到南京,要不是他,浙直总督说不定轮不到自己……别人说他是扫帚星,却是自己的福星。
  胡宗宪不得不感激钱渊,虽然大力推行提编法,总督府过手的银钱如海,但都是有用的,现在是拆了东墙补西墙,已经快没有墙拆了,他都把主意打到江南盐税上了。
  十来万两银子,说起来不多,但能让胡宗宪喘口气,熬过接下来的倭寇侵袭。
  客套话一番接着一番没完没了,一旁的王寅和郑若曾没掺和进去,都在拿着账本在心里估算。
  “差不多了。”郑若曾正色道:“各地饷银、军械都够了,卢斌、俞大猷、戚继光缺的军械……”
  说到这,王寅用力咳嗽了声。
  胡宗宪干笑两声看向钱渊,“那这次……就不用贤弟往南京跑一趟了,有银子,南京那帮大爷也拿的出军械。”
  钱渊眨眨眼这才听明白,感情之前让我去找操江提督高捷搞军械,你胡汝贞是不准备出银子的?!
  郑若曾一本正经的拿过算盘,噼里啪啦打了一阵,抬头道:“这样的话……算下来大概十一万两银子。”
  “多少?”胡宗宪大惊失色,“这次一共抄出的现银也就十万两吧?”
  郑若曾轻描淡写道:“东翁,之前卢斌、俞大猷那边安家银本来就有缺口。”
  “南京那帮大爷没吃饱哪里肯点头?”王寅劝道:“多少也是要打点的。”
  “其实还没算进接下来大战的军械折损,如果要临时调动,还得加赏银。”郑若曾添油加醋道:“嘉兴府卢总兵那边也有缺口,巡抚衙门那边也要留点,不然也看不过去。”
  胡宗宪为难的捋须,“这倒也是。”
  钱渊冷眼看着这三货在演戏,这三四年他和军中将领多有来往,多次助守城池,总理内政后勤……特么哪里用得完十万两银子!
  狗屁,你们是想黑老子的分红!
  郑若曾终于提起正事,“说起来展才那边暂时也没什么开销……”
  “呵呵。”钱渊皮笑肉不笑的哼哼,“总督大人这是要毁诺了?”
  刚才还在愚兄贤弟,现在就是总督大人了……以前钱渊称呼是汝贞兄。
  “哪里说得上毁诺,只是稍迟而已。”王寅皱眉道:“展才,大局为重!”
  看钱渊板着脸不说话,郑若曾轻声道:“刘家通倭,总督府抄没家产以充军资,没道理和展才分……”
  “分赃!”钱渊喷道:“难道有人拿着刀架在你脖子上,逼你去抄家了?”
  “先说好了,如若没有我钱展才一份文书,日后这官司就难说了……”
  “朝中御史群起弹劾,就算总督大人手掌六省兵马……”
  “展才慎言!”郑若曾喝道:“就算那一成半给你,也不能直接给你。”
  “什么?”
  “只能以军资的名义调拨台州府。”王寅忍笑道:“到时候展才再去台州府衙要……反正谭子理是你小舅。”
  钱渊都被气笑了,特么谭纶那货一天到晚愁银子不够使,如果真的调拨过去,能分一文钱出来,钱渊都敢赤身裸体绕着临海跑一圈。
  钱渊也算看明白了,这三人早就商量好了,是铁了心要吞了老子的分红!
  难怪刚进门,胡宗宪这老货就那般殷勤!
  “要不贤弟先挑几栋宅子?”一直不吭声的胡宗宪轻声道:“不是愚兄……截留江南盐税,户部那帮人还不恨我入骨。”
  钱渊面无表情,在心里琢磨了会儿,竖起手指头,“第一,我要二十支鸟铳。”
  “没问题,此番大战后调拨给你。”胡宗宪拍着胸脯答应。
  “第二,我要五百亩良田,但必须换到台州府。”
  “没问题,回头行文给谭子理。”
  “第三,一万两银子必须调拨台州府。”
  胡宗宪犹豫了下,“那戚继光的军械就得由台州府负责。”
  钱渊点头应下,叹道:“今晚不慎进了狼窝,诸位,日后必有所报!”
  郑若曾笑道:“展才一向不肯吃亏,此番为了东南大局……可赞可叹。”
  好了,分赃事毕,一顶又一顶的高帽子又往钱渊头上扣去。
  王寅最后低声说:“展才,朝中还得你帮一把,毕竟这种事有点犯忌讳。”
  钱渊懒洋洋的说:“说个数目,我再往上报。”
  胡宗宪和郑若曾都傻了眼,什么意思?
  王寅追问道:“往上报,报给谁?”
  钱渊冷笑道:“其他人不知内情,但陛下是清清楚楚的。”
  憋屈了一晚上,钱渊总要讨回点利息,至少得出口气吧。
  胡宗宪有点坐立不安,他知道钱渊简在帝心,但没想到这种事陛下都知道,这证明了钱渊在陛下心目中的地位。
  郑若曾倒是一点都不慌,他给胡宗宪递去一个安慰的眼神,钱渊透露这个消息是在分赃之前还是之后,这是有不同意义的。
第365章
选兵
  自嘉靖二十九年以来,倭寇日渐猖獗,东南沿海卫所兵不堪战,一触即溃,嘉靖三十二年沥港被毁,倭寇开始大规模入侵,他们的目标大都是如绍兴、宁波、嘉兴、苏松这些富庶的地区。
  嘉靖三十二年,朝廷新设浙直总督一职,总领六省兵马专职剿倭,各地客兵云集东南,但除了狼土兵外,少有出色战绩。
  朝中有识之士建议重启募兵制,就地招兵抗倭,也能减轻钱粮的压力,最先付诸于行动的是台州谭纶,之后在钱渊的插手下,卢斌、戚继光、俞大猷都参与其中。
  戚继光原本想在饱受倭乱的宁波府、绍兴府、嘉兴府募兵,但他很快失望了,最终在钱渊来信的指引下,他的目光投向了金华府。
  说起来金华府并不临海,但在嘉靖三十二年后,倭寇大规模的入侵让金华受损颇重,虽然西侧有山脉遮挡,但倭寇几度侵袭绍兴府,分兵南下侵入金华,烧杀掳掠,惨不堪言,而这地方的百姓又是那种为了活下来敢玩命的,自然成了最好的兵源。
  虽然没有传说中的八宝山一战,但戚继光很快就在金华府义乌找到了最让他满意的士卒……其实压根就没有八宝山,只有八保山,也不产银矿,戚继光招兵主要是针对那些老实的农民。
  “倍磊?”钱渊站在镇子口微微摇头,前世毕竟不是历史专业,还真没听过这地方。
  “去年二月,倭寇犯绍兴,分兵南下侵入金华。”身旁的须发已白但腰板笔直的老人介绍道:“后绍兴大捷,但留在金华府的倭寇在义乌……本地两大氏族受损颇重,多人被杀,房屋被毁。”
  这位就是义乌县令赵大河,是钱渊的同年,嘉靖十三年中举,考了二十二年才中进士,今年三月被授义乌县令,南下之前,钱渊特地找到他细细说了募兵一事。
  钱渊依稀记得这个名字,似乎是戚家军的监军。
  后戚继光得胡宗宪允许再赴义乌募兵,赵大河前后奔走不遗余力,戚继光才能顺利的在本地募兵三千有余,又粮饷不缺。
  “义乌百姓生性彪悍凶猛,但也不无故生事,的确适合募兵。”赵大河解释道:“本地两大氏族,一是楼氏,二是陈氏,这倍磊镇就是陈氏宗族所在之处。”
  “都说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去年初展才建议戚元敬来义乌募兵……以前来过?”吴百朋笑道。
  钱渊笑了笑没说话,说起来他自从见到戚继光的第一面开始,就对义乌这地方投入很高的关注度。
  义乌人吴百朋,如今的义乌知县赵大河,还有曾经担任过义乌知县的汪道昆,戚继光第一次赴义乌招兵困难重重,后来还是汪道昆出手,让戚继光和义乌戚氏认了亲,才能顺利招募千余新兵。
  “说是有族谱,但谁知道真假。”钱渊笑道:“据说戚元敬十三代祖从义乌迁往定远,之后太祖时期定居山东。”
  “戚氏不是大姓,总能扯得上关系。”吴百朋随口道,视线落在出来迎接的戚继美身上。
  戚继美拱手一一行礼,“营内还在练兵,兄长请诸位先去歇息,他稍后就到。”
  “去营地看看吧。”钱渊心里还有事,不想耽搁的太久,牢骚道:“就你们这麻烦多,南京运来的军械,别人能用,你们不能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5/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