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1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2/801


第245章
想得太简单了
  嘉靖帝饶有兴致的问起去年临平山一战的细节,听得津津有味,钱渊随口讲述,心里在琢磨胡宗宪也不会换个药,又是泻药……以后得个泻药总督的名号好听啊?
  呃,如果自己中了进士,翰林院是不想了,如果去都察院……泻药御史也不太好听。
  算算倭寇已经吃了三次亏了,呃,也未必是坏事,以后倭寇上岸得自个儿备上厨师,不然说不准就得掉坑里。
  良久之后,钱渊停下了讲述,榻上的嘉靖帝又一次翻开折子,“胡汝贞是带着田洲兵援绍兴,如今瓦氏土司已经两次出兵,共计五千余人了。”
  “田洲兵勇猛善战,瓦老夫人忠心报国,但兵力太少,只能四处奔波。”钱渊在心里猜测嘉靖帝此次相召到底是为什么。
  但实际上嘉靖帝真心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年关将近,有绍兴大捷,陆炳进宫说起麻将和钱渊乡试趣事,这才把钱渊召来说说笑……说得不好听点,也就是钱渊还没入仕,不然铁铁一个幸臣的帽子扣在头上。
  “胡汝贞倒是没有继续召集湖广、山东、江北各地的客兵。”嘉靖帝就着黄锦的手抿了口热茶,“但兵力不足,彻底剿灭倭寇要等到什么时候。”
  钱渊舔了舔嘴唇,他是知道胡宗宪的计划的,事实上这是他去年末在食园、巡抚衙门内和胡宗宪几番商讨过的。
  “有什么话说就是。”嘉靖帝笑道:“小小举人,就算背责也背不起。”
  钱渊摸了摸鼻子,正色道:“田洲兵少,各地客兵或水土不服,或糜烂不堪用,或求索粮饷以至私斗甚至劫掠地方,唯一的希望是募兵,募浙江本地兵,训练新军。
  浙江沿海虽然卫所兵不堪战,但倭寇侵袭地方,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万民哀嚎,惨不忍睹,以此类百姓为军,何人不能战,何人不敢战?”
  嘉靖帝也是饱读诗书,遍览史册的,想了想喃喃道:“倒是有点像东晋北府兵。”
  北府兵就是淝水之战击破前秦苻坚一统天下美梦的强军,中前期几乎一手被陈郡谢氏掌控,淝水之战中率领北府兵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谢玄,在一战功成后,他的叔叔谢安装13是历史上的名场面。
  淝水之战前,在前秦、北燕的压迫下,大量滞留在北地的汉人逃亡南方,谢玄就是从这些备受欺凌的汉人中挑选勇士组建北府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甚至后来被建立刘宋的刘寄奴视为依仗。
  其实在不久的将来,明朝也有一支类似的军队,袁崇焕力主“以辽人守辽土”,在失去土地的辽人流民中挑选勇士,组建了一支数量不多但战力强悍的骑兵,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关宁铁骑。
  戚继光的戚家军也有这么点意思,当然,其中是有很大区别的,戚家军的战无不胜更多来源于战阵、兵器的巧妙配合设置,长时间的刻苦训练,以及丰厚的首级赏银。
  不过钱渊并不打算戳穿这一点,他鼓动三寸不烂之舌道:“胡汝贞在任杭州知府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募兵练军,如今俞大猷、卢镗之子卢斌、浙江游击将军戚继光等人都在严州府、金华府等地练兵,不过要等他们派上用场,至少也要等明年开春之后。”
  “这也是胡宗宪为什么要大力推行提编法的主要原因,募兵不比卫所兵,所需的军械、粮饷、赏银都是独立的,这是一大笔银子,而且是常年累月。”
  “所以,倭寇什么时候能被彻底剿灭,就要看新军什么时候能派上用场。”
  钱渊最后一摊手,“学生说的更简单点,有银子,就能快点,没银子,只能慢点。”
  嘉靖帝哼了声,“别看了,朕也是个穷光蛋,那么想要银子,去找严世蕃吧,他库房里的银子只怕不比内承运库的少。”
  钱渊干笑两声,“学生头没那么铁……”
  虽然是个新词,但嘉靖帝立即听懂了,似笑非笑道:“不敢从严家库房里抢银子,倒是有胆子鼓动朕掏银子?”
  “不敢,不敢……”
  “别指望户部了,他们更没银子……”嘉靖帝长叹一声,特么这个皇帝咋就做的这么憋屈呢,这些年几乎都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现在东南倭乱,已经没墙拆了。
  想到这,嘉靖帝突然对胡宗宪有些赏识,这是个勇于任事的家伙,他知道胡宗宪自上任浙直总督之后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率兵四处围剿倭寇,二是大力在湖广、福建、山东、江北推行提编法,得罪的人数不胜数。
  钱渊咬咬牙发狠道:“沿海那么多富豪,总不是家家户户都有撑腰的吧,抄一批家,估摸着一脸的军费都够了!”
  “胡扯!”嘉靖帝哭笑不得的一瞪眼,别说胡宗宪不敢,就是自己这个皇帝都不敢。
  “凭什么啊!”钱渊还不服气,挺着脖子嚷嚷,“那帮海商赚了那么多钱,刀架在他们脖子上,还敢不掏钱?
  再说了,陛下您是不知道,海贸多赚钱……一来一回,三倍利那都是少的,钱滚钱,利滚利,金山银海呐!”
  “馊主意,馊主意!”嘉靖帝不以为意的挥挥手,突然顿了顿转头看来,“你提议开海禁通商?”
  终于说到正题了,钱渊以极快的速度在脑海中复盘了一遍,确定不会惹祸上身,这才道:“这是朝中大事,学生如何敢妄议……不过海贸得利倒是真的,不敢瞒陛下,学生先父先兄也掺和了一脚。”
  嘉靖帝释然点点头,这方面的信息陆炳早就递交上来了,钱渊父兄去舟山沥港通商,死在倭寇手中,这也是钱渊屡屡击倭的一大原因。
  “海岸线延绵几千里,哪里可能真的完全禁海,片板就能出海,现在朝中没银子,什么都做不了。”钱渊无精打采的说:“就连陛下……看看这殿里,真是委屈陛下了。”
  嘉靖帝叹了口气,手撑着床榻起身,踱了几步才说:“南宋延百多年国运,财赋多赖海贸,谁不知道海贸获利颇丰,但开海禁通商可不是那么简单的。”
  其实从明朝开国之后,太祖朱元璋五次下令禁海,之后虽有郑和七下西洋,随行官兵都获利颇丰,南洋小国屡屡来华,但实际上明朝到目前为止,从来没有真正开放过官方贸易渠道。
  民间海贸从明初就一直盛行,官方渠道只是各国来华,皇帝赏赐,同时允许短时间贸易,市舶司其实并不担任类似海关的角色。
  长达百多年的规矩扣在头上,即使是嘉靖帝这种不讲规矩的,也对开海禁通商颇多忌讳。
  钱渊听嘉靖帝娓娓道来,不禁连连点头,“是学生想的简单了。”
第246章
机会
  想得太简单了,钱渊的确是这么想的,他没有想到,明朝实际上到如今从来没有过正式的官方海贸渠道,也难怪走私如此旺盛,倭寇如此猖獗。
  “是啊,想的太简单了,现在朝中缺银子,东南缺银子,朕也缺银子……”嘉靖帝苦笑道:“就算开海禁通商,重设市舶司……你钱展才说不定前途尽毁,万人所指。”
  嘉靖帝转身指了指黄锦,“反过来,说不定黄伴都要在朕面前说你的小话,弄不好都要扎你小人。”
  黄锦慌忙摇手,“皇爷,老奴可不敢。”
  “就算你不敢,刚才那个冯……冯保肯定是敢的。”
  这下黄锦嘿嘿笑着没说话,钱渊虽然心里明了但茫然眨眨眼。
  看嘉靖帝给了个眼色,黄锦为难的略微解释了几句,和钱渊猜测的大差不离。
  市舶司这个机构唐朝初设,当时就是宦官专任,之后宋时隶属于转运司,明朝恢复旧制,一直掌握在宦官手里。
  自成化年间开始,税赋收入渐渐萎缩,明朝的财政就渐渐支撑不住,在这种情况下,文官也没打过市舶司的主意。
  成化、弘治、正德三朝,文官和宦官之间关系错综复杂,或利用,或接纳,或针锋相对,但市舶司一直牢牢把控在宦官手中。
  直到嘉靖帝登基,这位仁兄生性多疑,又好权术,聪明绝顶,宦权的势力大幅度退缩,嘉靖二年,宁波争贡之役,市舶司太监赖恩处事不当,夏言上书提议罢市舶。
  所以除了祖制等等客观因素之外,最大的问题在于,市舶司究竟由谁掌控?
  一旦开放海禁,允许通商,必定客船云集,海贸大兴,如果市舶司还是由宦官掌控,朝中文官是不干的……至少浙江、福建、广东是不干的。
  而如果是钱渊在陛下面前提议导致重设市舶司,那毫无疑问,他在文官体系中的名声将会臭不可闻,幸进小人都算是便宜他的。
  但如果市舶司由户部负责,不说嘉靖帝不满意,宦官体系将视钱渊为眼中钉肉中刺……更惨,文官还有宽宏大度的,太监就没听说过心眼大的。
  即使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兼管东厂的黄锦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虽然他得嘉靖帝宠信,但也不是没有对头的。
  所以说,开放海禁通商还真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决定的。
  “现在想明白了?”嘉靖帝饶有兴致的看着歪着脑袋皱着眉头苦思的钱渊,“还嫩着呢,拍拍脑袋想一出是一出,以后入仕有的是你苦头吃。”
  钱渊嘟着嘴点头,“是学生想的简单了,这事儿……可不敢让黄公公说我小话,也不敢日后走夜路被人敲一棍。”
  黄锦嗔怪的瞪了眼,笑道:“其实都是虚的,现在倭乱延绵,重设市舶司不过是镜中水月而已。”
  “这倒是真的,除了倭寇,都没什么商贾敢出海了。”钱渊无所谓的耸耸肩,突然笑道:“其实等倭乱平息之后,倒是能做的。”
  “市舶司归属户部,另外设立船队让黄公公带队航行海上经商,反正皇店北直隶到处都是,绝对不缺人手,走一趟就是十倍利,比收那点税强多了。”
  黄锦无语的翻了个白眼,“这把年龄了还去海上……是真不怕这把老骨头死在外面,这么说,我还真要在皇爷面前说你小话了。”
  “哎,黄公公还没个干儿子,干孙子的?”钱渊摆摆手,“啧啧,不过得有军船护航才行,不然万一被海盗抢了……三宝太监当年都差点被抢了呢。”
  嘉靖帝依在榻上含笑看着,虽然是想一出是一出,但至少有这份心,比朝中那些心思深沉只顾着党争捞银子的货色要顺眼。
  天可怜见,钱渊在东南就是以捞银子起家的,虽然因为战功赫赫为人所知,但熟悉一点的文武官员对其的评价无不有心思深沉之语。
  钱渊和黄锦你一句我一句斗咳嗽,嘉靖帝在心里琢磨了下,钱渊这主意倒不是个馊主意,市舶司给户部,皇室另外筹建船队经商。
  想到这,嘉靖帝噗嗤笑出声,看不出来,这厮还是个和稀泥的好手,啧啧,是个当大学士的料子呢。
  不夸张的说,在绝大部分时候,内阁大学士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和稀泥,不会和稀泥的大学士不是好阁老。
  嗯嗯,这也是严嵩为什么被大量文官唾弃的主要原因,这厮从来不和稀泥,只知道一意逢迎嘉靖帝。
  嘉靖帝的念头越飘越远,虽然不想承认,但这几年来修道炼丹没什么进展,总要为后来者考虑留几个能用的。
  不过非翰林不得入阁,至少也得是个庶吉士出身,新科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三年学习后散馆,就算没有留馆入翰林院,但因为在翰林院学习过,也被视为翰林出身。
  每三年一度的殿试,嘉靖帝都是朱笔钦点前三甲,在时文一道上说不上多有造诣,但眼光也不低,在他看来,钱渊……一甲进士怕是无望,二甲进士都难,庶吉士……也希望渺茫的很。
  看嘉靖帝正出神,钱渊冲黄锦使了个眼色……我该走了吧?
  黄锦微微点头,轻步走过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2/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