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谱下的大明(校对)第1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9/801

  真实历史中,这种事还真出现过,不过是在万历年间。
  从家人临时迁居徽州府之后,钱铮开始保持回家吃饭的习惯,不过一个传统士大夫是不会同意侄儿一家人坐一起吃饭的提议的。
  寡居的大嫂、侄媳妇、侄女和妻子在内院,钱铮和侄儿钱渊、好友顾承志在外院。
  看叔父依旧眉头紧锁,钱渊冲着顾承志挤眉弄眼,后者微微点头示意之前的猜测得到了验证。
  钱渊放下心了,叔父大人虽然曾经头铁,但如今却是懂得权衡利弊的。
  不管是大明朝还是现代社会,群体事件一发生,首先倒霉的肯定是当地官员,运气好的罢官回乡,运气不好的脑袋都未必保得住。
  想必叔父大人能考虑清楚。
  食园里调教出来的厨子都留给王氏了,如今的厨子都是当地雇的,典型的徽州菜,重油、重味,特别的咸,钱铮和顾承志习惯了,但钱渊有点受不了。
  “人家饭间喝酒,饭后饮茶。”顾承志笑道:“你却饭间一杯又一杯茶。”
  “徽州又不产盐,难道他们买盐不要钱?”钱渊吐吐舌头。
  “哎,徽商嘛,至少三分之一的徽商巨贾都是盐商。”顾承志提点道:“其他地方不好说,歙县本地是不缺平价盐的。”
  “这倒是。”钱渊扒了两口饭干脆不吃了,捧着热茶慢慢抿着,“先生,那李吏员为何把事情捅出去?”
  不等顾承志答话,钱渊嘿嘿笑道:“可别说什么为了乡梓,能多收笔税赋,他们也能多些油水。”
  “这么说就不对了。”顾承志摇摇头,“嘉靖十四年,他的嫡亲表哥王相也是户房吏员,曾经向应天巡抚呈文,两年后暴毙身亡,想必李吏员是不甘心吧。”
  “以前还真有过。”钱渊喃喃低语了几句,突然抬头道:“为什么选了叔父……”
  顾承志看了眼钱铮,笑道:“问过了,他想找一个秉性刚直,士林里享有美誉的上司为歙县出头,你叔父自然非常符合这个标准。”
  的确,钱铮非常符合这个标准,但未免想的有点简单了,钱渊微微摇头。
  歪着头想了会儿,钱渊又问:“那李吏员进户房多少年了?”
  “好些年了,至少我们来徽州府之前就在。”
  钱渊啧啧两声,不再说话。
  钱铮瞥了眼侄儿,“下个月就出孝期了,暂时不回松江,就在这儿隔空拜祭除服。”
  “是。”钱渊低头应是,心里还在琢磨事儿。
  “制艺上还要多下些功夫。”钱铮习惯性的训斥几句,“昨日那三篇还是没什么长进,乡试如果运气就能过,运气不好也就是副榜。”
  “是。”钱渊随口应是。
  钱铮微微叹了口气,这个侄儿虽然读书算得上刻苦,但明显这几年的心思更多在其他地方。
  不过钱铮也知道,一旦中了进士,那些酸臭八股基本就没用了,侄儿这几年锻炼出来的能力反而是长处。
  其他的不说,光仅仅凭着流言蜚语发现疑点,顺藤摸瓜直接将幕后指使者揪出来,这份观察入微的心思实在少有人及。
  晚饭之后,按照惯例,顾承志和钱渊进了书房,将昨日三篇八股拿出来,详加批阅,一点点掰开甚至一句一句的解释。
  添了两次油灯,夜读这才告终,钱渊挥手让在门外等候的杨文进来。
  “问过了?”
  “少爷,问清楚了。”
  杨文垂手肃立,恭恭敬敬,一旁的顾承志赞赏的看了眼。
  之前几次钱渊去府衙,杨文都陪伴在侧,府衙内一个曾经上过战场的老人私下说过,这人身上血腥气极重,手上怕不止十条八条人命。
  顾承志后来问过钱渊,知道杨文在崇德、嘉定等几战中每每奋勇冲阵,砍下的倭寇脑袋数量足以让人侧目。
  其实俞大猷、戚继光私下都问过,杨文进军营至少一个把总起家,可惜他不肯离开钱家。
  站在那的杨文一直不吭声,顾承志这才反应过来要起身离开。
  “顾先生不是外人。”钱渊笑着伸手点点杨文,“张三那厮太过大大咧咧,你又太过谨慎。”
  杨文脸色不变,咳了两声道:“少爷猜的没错,李吏员是前任徽州府通判的心腹,据说至今还有来往。”
  “前任徽州通判……”钱渊似笑非笑的点点头,“啧啧,李吏员想必是被那厮拒绝过,才会选中叔父后釜底抽薪。”
  顾承志的脑子转了三个弯才回过神来,最近几年论徽州府任职官员的名气,钱铮并不是名气最大的那个,前任徽州通判赵贞吉要稳稳压他一头。
  李吏员想借助名气大的官员在人丁丝绢案上为歙县翻案,很可能之前选中的就是赵贞吉,无奈这位名扬海内外的大名士不傻,之后才轮到钱铮。
  而李吏员也学乖了,借着钱铮试图以提编法将丝绢化为银两,来了个釜底抽薪,试图将钱铮硬生生顶上去。
  不过钱渊对此只是好奇并没有什么其他想法,说起来李吏员用心机巧,但实际上能起到的作用很有限。
第178章
除服
  嘉靖三十四年三月二十七日。
  钱渊郑重其事的在灵位前磕头,又转身遥遥朝东南方向作揖行礼,之后才站直身子张开双臂,两个丫鬟将早就准备好的长衫替他换上。
  一旁的陆氏笑道:“渊哥儿,不好看吗?是你自己说了要蓝色。”
  钱渊脸颊动了动只能点头,如此深的宝蓝色,上面还点缀着丝丝金线,实在有点骚包。
  “徽州米酒颇有名气,晚上小酌两杯。”顾承志拍拍钱渊的肩膀,“又高了点。”
  那是当然,钱渊一直搜寻羊奶、牛奶,又尽量保持营养均衡,这半年多又长了些,大概有一米七五左右,在东南地区已经算是个子不矮的了。
  “渊儿,接下来就是乡试了。”谭氏拉着儿子的手细细叮嘱,“到时候去南京在大报恩寺点两盏长明灯,你父亲兄长会保佑你的。”
  “母亲,还有半年呢。”钱渊无语了,“再说了,能不能过科考还不一定。”
  不是所有秀才都能参加乡试的,必须经过提学官主持的科考,考的好才能拿到乡试资格,今年松江府的科考因为倭乱耽误,要等到五月份才举行。
  “这是什么丧气话!”陆氏训斥道:“这种话以后不准说。”
  “是是是,侄儿遵命。”钱渊嬉笑道:“好好好,晚上和叔父、顾先生小酌几杯,现在……”
  “哈哈哈,哥哥,哥哥等我!”
  钱渊回头拉着小妹几步窜出门,银铃般的笑声传来,对小妹管教甚严的陆氏也忍不住抿嘴一笑。
  除服的不仅仅是钱渊一人,影响最大的其实是小妹,之前两年多她一直待在家里,不施粉黛,不戴饰品,不能外出,早就憋坏了。
  徽州府大部分地方都穷得很,但府衙所在地歙县不同,多有文人墨客往来,就是商业也不算落后,集市上人流穿梭,除了普通买卖之外,各类山货、野味、茶叶应有尽有。
  “哥哥,这个面具好看。”
  “买!”
  “糖葫芦看起来好好吃……”
  “买买!”
  “哥哥,小兔子!”
  “买……这么小,没肉啊!”
  小妹瞪了眼,抱起两只灰色小兔子,看样子是准备带回去养了。
  一路横扫集市,后面跟着的杨文等人怀里都满满的了,但兄妹俩还兴致勃勃。
  徽州府大有名气的东西不少,但最为有名的莫过于“歙砚徽墨”。
  歙砚早在唐宋就名扬天下,但终究只是天下四大砚之一,而徽墨就不一样了,自奚氏墨之后,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徽墨一跃成为天下名墨,而且无与比肩者。
  到如今,徽州府成为全国唯一集中制墨业的中心,几乎是“人人家传户习”。
  到徽州旅游的文人墨客其他可以放下,但必定会买些徽墨回去,写文画画能用,赠人也有面子,甚至精品徽墨还能作为藏品以待增值。
  “就这家吧。”钱渊看这间店面干净,探头看看里面架子上摆着琳琅满目的徽墨,他自己倒是不缺,不过想多买点回头送人,绍兴孙家、华亭陆家、何家等等。
  还没进门,里面就传来一阵喧闹声。
  “一百五十两银子一螺,店家你是梁山上下来的吧!”
  “客官别恼啊,这等精品墨,换一家问问至少两百两银子。”
  “店家是看我初次来徽州吧,抡起乱刀就要宰!”
  “爱买不买,您刚才也试过了,好东西就值这个价!”
  吵闹声略微顿了顿,店家尖锐的声音响了起来,“一幅画顶一百五十两银子,失心疯了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9/80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