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4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6/530

  “既烽燧不可速多,则当速杀武州之胡!”
  “突袭武州之部,便定为斥候精锐五百吧。”
  “另于山中寻泉水一处,多备些水吧……”
  郦寄想的明白:武州塞的烽火台,应该是无论如何,都要被匈奴人点燃了。
  既然这一点无法改变,那就不用再在这件事上浪费脑细胞了。
  放弃烽火台,直接将目标放在武州塞留守的匈奴士卒之上!
  五百人呼啦啦从山里跑出来,就算有匈奴人能想起点燃烽火,也必然会有一部分怕死的,向南、北方向逃窜,随后被南、北方向的汉军截杀。
  ——能被匈奴人安排在武州这个‘大后方’的,自然不可能是些勇敢的人。
  这样一来,只要突袭部队尽快肃清武州塞,然后用水把烽火剿灭,也能有很大概率达成战略目的。
  毕竟是夜晚,烽火被浇灭后的浓烟,在夜晚根本无法看见。
  ——起码不可能被几十里开外,驻扎于马邑城下的匈奴先锋,以及同样北距马邑数十里的匈奴主力看见。
  针对武州塞的突袭行动,性质也从‘通过突袭控制烽火台’,变成了突袭杀敌,突袭部队的伤亡也能大幅减小。
  很显然,栾布也想清楚了郦寄的打算,咱三思虑之后,也终是无奈的承认:这已经是目前的状况下,最好的解决方式了。
  正当栾布想要提出亲自带队,发动对武州塞的突袭之时,走在最前面的郦寄脚步猛然一止!
  几乎是在一瞬间,栾布、程未以及杨二杨七,都下意识的警惕起四周!
  却见郦寄缓缓的回过身,以一副怪异自己的表情,指了指自己的鼻尖。
  “郎中令且替某一观,此何物?”
  听闻此言,栾布满是疑惑地上前,才发现郦寄的鼻尖之上,挂上了一滴水珠。
  没等栾布开口,原本静谧的丛林间,便响起一阵微不可微的淅沥声。
  耳朵,鼻子,后勃颈……
  当郦寄伸出手,清晰地看见滴落在手掌正中央的雨滴之时,丛林之内,顿时响起一阵明明在刻意压制,却依旧没压抑住的畅笑声。
  “天佑吾大汉……”
  “天佑吾大汉!”
  “哈哈哈哈哈……”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与此同时,站在马邑北城墙角楼之上的柴武,也看着身旁低落的点点雨滴,而发出一个会心的微笑。
  “如此一来,武州塞那边,曲周侯应当是手到擒来了……”
  暗语一声,柴武脸上的浅笑便如过隙之白驹一般,转瞬即逝。
  而匈奴人的攻城部队,也随着雨水再一次退去,重新组织起新一轮的进攻。
  “北墙将士伤亡如何?”
  柴武冷声一问,身旁的监军主簿赶忙转过身,在城墙上快速跑了一圈,便气喘吁吁的回到角楼之上。
  “禀上将军,伤者近五百,亡者百余!”
  闻言,柴武不由紧皱起眉头,面色凝重的望向城外,正在重新阻止进攻队形的折兰士卒。
  ——马邑保卫战,才爆发不到一个时辰!
  刚刚结束的,也不过是匈奴人的第二波攻势而已。
  短短一个时辰,以长安羽林军材官校尉二千将士为骨干充足的四千守城将士,便伤亡将近一成五!
  要是再打五六个时辰,材官校尉岂不是要全军覆没?
  虽然柴武心里知道,账根本不是这么算的,伤亡应该也是由原本不属于材官校尉的关中青壮承担下大半,但对于如此数量的伤亡,柴武还是感到有些不能接受。
  ——在材官校尉巨盾司马的防守、强弩司马的掩护之下,匈奴人的第一波进攻,甚至连梯子都没能搭上城墙!
  即便是在第二波进攻中,匈奴人趁着强弩司马装填箭矢得空隙搭好了木梯,但也依旧没人能摸到墙头!
  单从这两点来讲,柴武对主持北墙防务的舒駿,那是一百个满意。
  但柴武对舒駿有多满意,就对这近六百人伤亡数有多么无法接受。
  ——匈奴人到现在,可是连马邑北城墙的墙垛都还没摸到!
  也就是说,这六百多人的伤亡数字,匈奴人几乎是全靠着远程打击手段所完成。
  作为曾经的飞狐军主将,柴武实在不是很能理解:在巨盾的保护之下,北墙守卒还能被匈奴那堆破弓烂矢,在一个时辰之内硬生生射出六百人的伤亡数量!
  自然而然,柴武脑海中,也出现了一个略有些自责的想法。
  “莫非是老夫履任大将军,关中男冬训之事反懈怠了些?”
  不能怪柴武有这样的感受,实在是过去这几十年,‘关中良家子’这个身份,在汉室军队打下的名号实在太大了些!
  自汉室立至今二十余载,军方将领,基本都是从丰沛地区从龙的开国功侯阶级。
  少有的例外,也大部分是楚汉争霸时期判处归汉,出身关东齐、楚等地的‘降将’。
  但与军方高层,几乎完全不见关中人身影的状况截然相反:汉室几支具备战斗力的部队,几乎都有三成以上的关中青壮的身影!
  部署于长城一线的边防卫戍部队且不提,在内陆,包括飞狐军在内,能得到军官更高评价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关中士卒。
  在汉室军方将官看来,相较于豪爽有余,而纪律性不足的燕赵之卒,以及纪律严明,战斗意志却有些薄弱的齐、楚之兵,关中出身的青壮,总是能更好的检具纪律性和勇敢。
  原本的历史上,以严格军纪闻名的细柳营,以及程不识所部,几乎都是以关中良家子为骨干力量。
  过往几十年当中,从秦末战乱,到楚汉争霸,再到汉室鼎立后的异姓诸侯之乱,关中良家子总是能成为长安中央最坚实的力量。
  如此光荣的‘履历’,也怪不得柴武对‘关中良家子’这个群体,抱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但柴武不知道的是:关中良家子群体的兵源优先级,即便是在原本的历史上,也是从高皇帝鼎立汉室开始,呈现出一个稳定的下降趋势。
  如历史上的文帝一朝,与燕、赵之卒同样勇猛,却更具纪律性的代、上之卒,便已经取代了‘关中良家子’在汉室兵源选拔中的龙头位置。
  到了景帝一朝,‘北地骑士’群体又随着汉室逐渐富裕的马匹储备而强势崛起,借着汉室大肆扩建骑兵部队编制,成为了与上、代之卒并列的优秀兵源。
  武帝一朝,猪爷更是颇具创造性的挖掘出了‘丹阳兵’这一古代精锐兵源地,让丹阳兵首次在华夏历史上,留下了专属于自己的篇章。
  若非是李陵最终带着手下五千丹阳精骑葬身草原,随后又判汉降胡,恐怕早在公元前的西汉,丹阳兵就能彻底成为刘汉政权的一支利刃!
  而与这些‘新兴兵源’相比,关中卒从汉室初的享誉盛名,一点点退出了历史舞台。
  按道理来说,在汉室‘士不教不得征,男年十四而行冬训,以训射、刺之术’的背景下,关中良家子本该愈发精锐才对。
  尤其是关中位处皇城脚下,冬训的严格程度本就比关东高了不止一个档次,更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由军方最高领导者——太尉或大将军直接过问。
  这样的背景,显然与关中良家子最后的走向不太相符。
  但这并非是汉室的国民军事素质建设工作没做好,亦或是下面的官吏阳奉阴违,而是一个历史趋势。
  想想汉室鼎立之前,关中被称为什么?
  ——老秦!
  关中出身的士卒青壮,在战国时期,被称为‘虎狼之师’!
  这么一想,关中士卒质量稳步下降,也就是可以预见的事了。
  ——在汉室鼎立之初,中央征召士卒青壮,家里的父母长辈作为‘过来人’,还会满怀期翼的告诉儿子:争取杀两个人,或许能谋个官爵!
  但到了下一代,父母给即将出征的儿子做的嘱咐,可能就是:争取夺两个首级,看能不能换点赏赐。
  再到下一代,等汉室对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的摧毁工作接近尾声,武帝猪爷都到了不得不推出‘武功勋’,以激发百姓送青壮上战场的激情之时,关中良家子退出历史舞台,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
  说到底,这并非是汉室在关中的冬训做的不好,而是二十一级军功勋爵名田宅制度,对军队士气的鼓舞作用太大。
  大到了封建时代,再无取代之物的地步!
  所以从历史的客观角度上来讲,汉室的国民军事素质建设,实际上已经减缓了关中良家子,即原‘老秦锐士’的战斗力减退速度。
  现在,柴武还能看见自己率领的大军,大都是操着关中口音的长安、丰县青壮。
  等再过个十几二年,柴武从大将军的位置光荣退休之后,从长安出发,剑指草原的汉军将士,则可能很难见到关中士卒的身影。
  又再过了几十年,等刘弘都到了柴武这个年级,变成一个年过半百的老皇帝之时,汉室的军队,可能就是由‘内陆地区’的北地、陇右、雁门卒,来接过大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6/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