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4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5/530

  但从武将的话语中,杨正却听出来了一些蹊跷。
  ——奉代王之命之晋阳卒!
  实际上,即便是在如今的行政堪舆当中,代国的疆土,也并非是太原一郡,而是由南半部的太原、北半部的雁门二郡所组成。
  而如今位处代北防线最前端的马邑,实则在地图上,位于雁门郡与太原的分割线——赵长城以北约四五十里。
  只不过‘代国统辖太原、雁门二郡’是理论上统辖,实际上,别说代国了,即便是长安朝堂,都早在孝惠皇帝年间,失去了对整个雁门郡的有效掌控。
  理论上的雁门郡治善无,以及实际上的北方防线前哨站马邑,便成了汉室在雁门地区唯二的据点。
  至于雁门地区,除此二城外的其他区域,平日里自然是和寻常郡县没什么不同,但一旦战争来临,汉室都是默认让出去的。
  ——没有长城庇护,匈奴人从草原进入雁门地区,几乎是如入无人之境!
  在这种情况下,汉室的步兵集群面对上匈奴骑兵集群,只能凭借高墙坚邑而守,城外自然是要让出去。
  而位于雁门北部的武州塞,实际上也只起到一个预警的作用;武州戍卒的唯一职责,便是在匈奴人入侵时点燃烽烟,而后伺机行事。
  ——或北逃马邑,或英勇战死之类。
  从这就不难看出,代国在汉室北方防线的战略局势有多糟糕。
  光是纸上谈兵的话,代国实际上已经对整个北半部疆域失去了掌控,原本位于国土南北中心点的马邑,成为了第一道防线。
  甚至于马邑的存在意义,也和百余里外的武州塞相差无多!
  武州塞存在的意义,是为了给身后的马邑预警;而马邑存在的意义,是为了给身后的楼烦,以及更身后的代都晋阳预警,并尽量拖延匈奴人南下的步伐。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马邑都不能称作是第一道防线!
  ——代北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道防线,应该是位于赵长城缺口处的楼烦县!
  在这种情况下,代王会派出王都晋阳的卫卒,就为前来安置马邑周围地区的百姓?
  即便代王果真如此下令,那连杨正都看得出城外的百姓当中,大概率混入了匈奴细作,那军官难道就看不出?
  既然看出来了,那军官又为何要将这么一股危险性极高的百姓,送往位于赵长城缺口,地处太原郡北方门户,战略意义更为重要的楼烦,而不是留在赵长城外的马邑?
  作为一个在边关履任多年的汉官,杨正自然有着基础的军事素养。
  从军官的这个举动当中,杨正只得出了一种结论。
  ——如果这军官真的是‘自己人’,那代王下令让这位军官安置马邑周围的百姓,将那些百姓送到楼烦,唯一一种解释,是因为代王对‘保马邑不失’有十足的信心。
  因为只有这样,匈奴人才无法踏过马邑,兵临马邑以南的楼烦;藏在百姓队伍当中,混入楼烦的那些细作,才能失去对匈奴的意义。
  但这种假设,几乎不可能发生。
  倒不是杨正不认为马邑能‘确保不失’,而是杨正知道:曾经的代王刘恒,如今已经移封梁国!
  而现在的代王殿下,正是今梁王刘恒的幼子,年不过总角的刘武!
  且先不提那位年幼的代王殿下远在长安,自称为代王之后还未曾踏上过自己的国土。
  就算是代王刘武真的已经就国晋阳,而杨正还没有收到消息,这件事发生的可能性也几近于无。
  ——最多不超过八岁的代王刘武,凭什么会对‘马邑必然不会失守’有十足的信心?
  更为关键的是:匈奴人‘已经入侵’的假设,是杨正刚通过武州戍卒对善无城的描述而推测出的一个可能性,根本就没来得及上报!
  假设代王刚到晋阳,连代王就国的消息,都还没从晋阳传到马邑;这种的情况下,晋阳那边又是从何得知‘匈奴入侵’的消息?
  将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之后,杨正心里已经有九成以上的把握,笃定城外的‘军官’是匈奴细作了!
  至于其目的,应该是借这番举动,将混有细作的百姓驱往楼烦,为后续攻打楼烦做准备。
  而在马邑,这位‘军官’的任务……
  ——很可能是诈开城门!
  想到这里,杨正便微微眯起眼,打量起城外的军官来。
  黝黑的脸庞,高大的身材,一口地道的关中口音中,隐隐带着些许楚腔。
  这一切,都在证明这个军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人。
  但这些发现,非但没有让杨正放松警惕,反而对自己的猜测更加笃定起来。
  ——要知道这里是马邑,代国北方防线最前端!
  在这里,可能出现太原口音的代国军卒,燕赵口音的材官将士,唯一不可能出现的,就是口音中带有楚腔的军官!
  别说马邑了,整个太原郡乃至于整个代国,能在正式场合依旧语带楚腔的,只可能是从楚地流放来此的罪犯刑徒!
  尤其是城外这个军官极力用来掩盖秦腔的,还是一口地道关中口音,这就更扯淡了。
  如是想着,杨正便稍侧过身,对身后的随从交代道:“速备烽火,随时准备点火燃烟,示警楼烦!”
  言罢,杨正又来到角楼之上,向自己的亲信军官吩咐道:“莫声张,悄然下城,令诸将士速至城墙,以待军令!”
  将自己能想到的方面都做下安排,杨正方走到城门正上方,若有所思的打量着远处。
  ——如果城外的军官,真是匈奴人用来诈开马邑城门的细作,那后续的攻城部队,应该就藏在城外不远!
  现在,杨正要为接下来的马邑保卫战,争取足够多的时间。
  “将军久等。”
  似是刚爬上城墙般喘息两声,对城外的‘细作’打了声招呼,杨正便朝城外稍一拱手。
  “马邑令杨……无邪在此,未知将军名讳?”
  听闻城墙上,传来一道中年男子的身影,城门外策马而立的军官眉头稍一皱,疑惑地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
  “杨无邪?”
  嘀咕着摊开竹简,军官不由自语道:“马邑令,当名杨正才是啊?”
  “莫非,乃氏杨名正,表字无邪?”
  仔细将手中竹简从头看到尾,再三确定没有‘马邑令杨正,字无邪’的记录之后,军官稍一沉吟,便将竹简收回怀中,朝城墙上一拱手。
  “余无意直呼阁下名讳,然公务在身,还请阁下莫怪。”
  “敢问阁下可乃马邑令,杨公讳正乎?”
  听闻‘细作’此言,杨正顿时一愣,大脑飞快转动起来。
  不对劲!
  很不对劲!
  如果真的是细作,那必然不会对自己‘杨无邪’的自称感到意外。
  即便提前做足了功课,从其他渠道得知了自己的名讳,细作也不至于拿出竹简反复查看。
  ——杨正看得清楚:那‘细作’从怀里掏出来的,分明像是存放在晋阳的官员册!
  难道匈奴人的门路,都已经到了能将细作送入晋阳,拿到官员档案的地步?
  若非如此,那城外那人就不是细作,而是一个真的汉军将官。
  可若不是细作,那驻扎于晋阳的太原郡兵中,又怎么会出现口操楚腔的军官?
  那军官又因何要用关中口音,掩盖那挥之不去的秦腔?
  要知道当今天下,绝大多数地方的郡国兵,那都是就地招募的!
  即便代国地广人稀,边防戍卒召不齐,也大都会从赵国、上党郡招收青壮,以作为补充。
  哪怕是从地处函谷关外的河东、河南两郡,乃至于梁国抽调,都不可能从千里之外的楚国抽调。
  想到这里,杨正已经有些动摇起来,根本无法断定城外的人是想诈开马邑城门的匈奴细作,还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汉军将官了。
  拿不定主意,杨正便犹豫一番,决定稍作试探。
  “不敢当将军以公相称,在下正是马邑令杨正!”
  “方才听闻,将军乃奉代王之令至此,乃为安置城外百姓?”
  “不知将军可以符信为凭?”
  “除安置百姓,代王可另有诏谕?将军所部,可欲入城?”
  不得不说,作为一个地处两国交界,战争最前线的地方官员,杨正的素养绝对在水准线以上。
  一番话语中规中矩,属于官员之间绝对正常的交流确认,丝毫没有得罪人的地方,又直指问题关键。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5/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