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530

第0058章
坏与更坏
  勋贵朝臣们‘扣留’的少府之粮,首先被刘弘排除在计划之外。
  ——刘弘都撇下老脸不要,亲自下场明里暗里威胁了,都这样还不还回来的,基本都是铁了心要跟刘弘杠到底的。
  或者说,是那些自诩为功臣之后,刘氏臂膀,为了那点钱财而装鸵鸟,臭不要脸的接下刘弘‘赏赐’的蠢货二代们!
  而这帮蠢货手里的粮食,怕是比他们的命更难取!
  各大粮仓的粮食关乎关中军心、民心的稳定,同样一粒米都不能动。
  想来想去,除了被商人囤积的粮食外,就只剩下少府那十几万石粮食了……
  可问题是,陈平之所以没有让少府的存粮完全消失,正是因为——少府存粮,是用于宫廷的!
  也就是说,那十五万石粮食,其实是刘弘,宫内侍女、宦官,侍郎、禁卫一干人等的口粮。
  少府存粮被撒入市场,虽说不至于让刘弘挨饿,但也同样会让宫中人心惶惶,甚至让禁中卫卒军心不稳。
  更重要的是:哪怕将那十五万石粮食尽数撒入市场,对粮价也根本起不到平抑作用。
  ——十五万石粮,哪怕按照昨天的粮价卖出,也不过是三百钱每石,总价值不超过四千五百万钱。
  都不提彻候勋贵了,光是从长安地头的狗大户们中随便拉一个出来,狗大户也表示——吃下这点粮食毫不费力!
  归根结底,长安现在的问题不是没有粮食,而是粮食全都被商人们囤积,市场上粮食流通量过低,才导致的粮价暴涨。
  这种情况下,国家最明智的选择,其实就是以远低于此时的粮价,却又略高于正常时期的价格,向市场注入一批庞大到不可能被商人吃下的粮食。
  当商人们耗尽家财,却发现市场上依旧有低价粮售卖,自己却再也无力买回来的时候,市场就自然而然的冷却了。
  为了不让手中的存粮不变质,商人们也只能跟随市场上的粮价,将自家的粮食以合理得价格卖出——要知道粮食的储存成本同样惊人,要想在这个没有冰冻库的时代,保证数以万吨计的粮食不腐烂变质,就需要一大片平坦,通风且干燥的场地,以及相当庞大的看守人员。
  但刘弘此时,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缓缓抬起头,刘弘便下定决心,对殿内躬立的陈平道:“且先将少府之存粮卖出,平抑粮价吧……”
  “其余不足者,由少府遣官吏自关东购粮,漕输关中。”
  政治人物,在大部分状况下面临的,不是好、坏两个选择,而是坏,和更坏两种选择。
  就像刘弘此时,无论是对粮价无所作为,还是试着做些什么,其实都无法对局势有多大改变。
  在这种无论怎么做,粮价都无法下降的情况下,刘弘所需要的是更开阔的视野——哪一种选择,带来的伤害更小一些?
  简单而言,就是止损。
  此时如果什么都不做,刘弘将失去民心,如果做了却没有效果,那影响就还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华夏的百姓,自古以来就是最淳朴,最憨厚,也是最狡黠的一个群体,谁对他们好,谁对他们不好,他们有自己的判断依据。
  皇帝拼着自己挨饿,也毅然决然的将少府所剩无多的粮食卖出来,却还是没能控制粮价,能怪皇帝不关心百姓死活吗?
  人家尽力了好不好!
  ——大多数时候,老百姓的诉求真的很简单:只要皇帝在关心他们,那最后的结果究竟如何,其实真的没那么重要。
  历史上,汉文帝刘恒心疼老百姓日子苦,打算严打一批贪官污吏,厘清吏制,消除所有强加于百姓身上的苛捐杂税,却引得既得利益集团剧烈反抗;无可奈何之下,刘恒只能无奈的认同既得利益集团的意见,‘以大局为重’。
  那刘恒这次‘无用’的举动,真就一点意义都没有吗?
  如果真没有意义的话,那刘恒在西汉百姓心目中,也就不会有‘在世圣人’的崇高地位了。
  哪怕到了近百年后的武帝末年,被国家频繁的军事调动折磨,早已精疲力尽的天下百姓,哪怕吃不饱饭,也依旧没有想过反老刘家;猪爷甚至只凭轻飘飘一纸罪己诏,就将所剩无几的民心重新收拾了回来。
  这在其他任何一个朝代,都是无法想象的!
  ——道歉真有用,那还要廷尉干嘛?
  真实情况是,百姓并没有蠢到,真就被一张罪己诏感动到不食人间烟火了;而是看在猪爷乃文帝刘恒血脉的份儿上,愿意相信猪爷跟刘恒一样,是打心底里爱护百姓,记挂百姓的。
  甚至武帝爷年少登基,主少国疑之时,也是靠着刘恒留下的一纸‘隔代继承人’遗诏,才算坐稳了皇位,打消了其余刘姓宗室的歪心思。
  这一切,都源于刘恒那次‘没有意义’的尝试。
  所以,刘弘此时需要做的很简单,就是每顿少吃半碗米,做出姿态:朕的子民们,别怪朕没有照顾你们啊,朕连自己的饭都分了一半给你们,实在是朕没用,没能力让大家伙吃饱肚子啊……
  如此一来,民心非但不会失去,甚至很有可能会进一步向刘弘靠拢——陛下才十三岁,就这么体谅百姓疾苦了,真可谓圣君啊……
  再者说了,刘弘又不是只做个姿态,就不管百姓死活了——关东的粮价,即便是在过去三十年最贵的时候,也没有高过长安粮价的平均线。
  派少府去关东市场上购买一批粮食,然后通过水路漕运拉回关中,顶多也就十天半个月的事。
  再说了,刘弘又没有让少府去买足够整个关中一年的粮食。
  只需要买到比长安豪强所能承受的上限高一小部分的粮食,就大功告成了。
  刘弘预测,此时长安的豪强们,顶多能吃下一百万石粟米——要知道这些家伙为了这次盛宴,已经将大部分流动资金用于囤积粮食,哄抬粮价了。
  最多只需要有一百三十万到一百五十万石粮食流入市场,豪强们计划就将破产。
  而关东的粮价,哪怕按照历史巅峰值:一百钱计算,少府所要花的,撑死也不过两万万钱。
  这点钱,少府还是拿得出的。
  ……
  
第0059章
各怀鬼胎
  议题结束,陈平再拜,回到自己的位置跪坐下来。
  长安粮价问题,原本是陈平打算在下一次常朝时,送给刘弘的‘礼物’。
  按照陈平的推测,过不了多久,那支让自己寝食难安的边军就将浮出水面,然后被他轻而易举的解决掉。
  ——天下仅有两块的调兵虎符,此时分别在周勃和灌婴手上,除非刘弘亲自出现在军营外,否则只凭一纸诏书,秦牧根本调不动任何军队!
  只要任何一支军队以‘奉诏行事’为名,进行哪怕十里的调动,陈平都可以以‘无虎符而擅调兵马,图谋不轨’,乃至于‘矫诏’的罪名,将那支军队尽数归为叛逆!
  所以,陈平在长安粮价的事上做文章,其目的也就很明显了——为之后第二次‘劝’刘弘退位做准备工作。
  失去了那支边军,小皇帝就再无可倚靠的力量,摆在陈平面前的最后一个难题,就只剩下大义名分了。
  原本陈平周勃手上,就有一个近乎完美的大义旗帜:刘弘非惠帝子,窃居至尊,罪该万死!
  只可惜,夏侯婴那个蠢货连一个小孩子都没能杀死,给了小皇帝出现在长安百姓,以及北军将士面前的机会。
  现在,陈平如果想再一次‘劝’刘弘退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长安百姓,或者说天下百姓认可陈平‘劝伪帝退位’的举动,是合乎礼法、符合制度的。
  苦思冥想过后,陈平发现,小皇帝的法统来源,已经没有任何文章可做了——自那日北阙,朝臣恭迎小皇帝进入未央宫的那一刻起,刘弘的皇帝身份就具备了毋庸置疑的合法性。
  所以,陈平必须要在承认刘弘身份的前提下,‘劝’刘弘退位。
  身为沉浮宦海数十载的老臣,陈平实在太清楚,什么样的罪名对皇帝的伤害最大,大到可以让人忽视自己‘劝君退位’,甚至为自己这个举动歌功颂德了。
  小皇帝一场北阙事变尽得长安民心,更是引的北军不稳;但作为能在这荒芜年代坚强存活的底层百姓,并没有几个傻子。
  荀子说的就很好嘛: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老百姓忠于天子,从来都不是出于天经地义,而是因为:皇帝尽到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保护了自己的子民。
  若是没做到?
  秦二世就没做到,然后天下百姓就派出陈胜吴广作为阶级代表,表达了自己的意见——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那天子应尽的义务,或者说职责,究竟是什么呢?
  按照《尚书·周书》洪范篇的记载: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
  也就是说理论上,皇帝是每一个治下百姓的父母。
  通俗来讲,身为父母,皇帝要保护好自己的孩子,使其不受外人伤害,并喂饱治下百姓的肚子。
  那陈平能做的也很明显了:要么让百姓认为刘弘没保护好他们,要么让百姓觉得刘弘没让他们吃饱肚子。
  伤害百姓……
  陈平自问还没有那么丧心病狂,通过派兵残杀百姓,来让刘弘背负没有保护好百姓的责任。
  但粮食的问题,却是大有文章可做!
  小皇帝既然敢走进这未央宫,坐回那九五至尊之位,就应该保证自己的子民有粮食吃。
  倒不是说给百姓发粮食,起码百姓拿着钱去米铺,要买得到粮食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