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4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0/530

  “启禀陛下。”
  “战国之时,雁门本非赵国所有,乃赵国同东胡所相商之‘不战地’;未得赵国答允,胡不得游牧雁门。”
  “赵国亦同:若赵卒出马邑而踏雁门,则为胡视作宣战。”
  “及秦皇一统六国,赵长城废,秦新建长城于雁门北,乃令草原诸胡不得南下牧马,雁门即为秦土。”
  “后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关东多有诸侯不恭事;高皇帝御驾平乱,则北墙之地多为草原诸胡侵蚀。”
  “至燕王臧荼、卢绾先后叛汉,代相陈豨谋逆,燕代之地便多为匈奴所觊觎。”
  “太祖高皇帝同狄酋冒顿平城一战,便乃为雁门、代郡多受匈奴侵扰,故起之。”
  听到这里,刘弘就大概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雁门、上郡等地,只怕是汉匈双方默认的缓冲区,且主要是汉室单方面针对匈奴入侵的缓冲区。
  而这个问题的由来,早在高皇帝刘邦时就曾试图解决,最终一场白登之围,刘邦算是暂时稳住了这片区域。
  但经过之后这二十来年的动荡,匈奴先是彻底扫灭了草原霸主东胡,而后又逐渐将月氏人唯独在了狭窄的河西地区,成为了草原毋庸置疑的霸主。
  反观汉室,则是在高皇帝刘邦病逝之后,连续迎来了三个在位不超过十年的皇帝。
  开国之初,汉室对雁门一代的实际掌控本就摇摇欲坠,甚至需要刘邦打一场平城战役才能稍稍稳住局面。
  如今二十年过去,匈奴愈发强盛,汉室却是不进反退,甚至发生了前年的诸吕之乱、去年的齐悼惠王诸子之乱,以及陈平周勃乱权等事件。
  此消彼长之下,汉室彻底失去对雁门地区的实际掌控,也就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了。
  简单来说就是:在如今汉室的版图上,雁门是代国最靠北的郡,但汉室实际掌控的区域,则很可能只限于马邑所在的赵长城一线。
  再往北,则很难管的了了。
  认识到这个现实之后,刘弘并没有太恼怒,反倒是冷静之余,略有些激动。
  ——位于赵长城以北数十里的马邑,已经是中原和草原的交接了!
  再往北,可就全是草原了!
  如果能通过此次战役,重新将雁门地区的实际掌控权收回,那汉室就将获得一块方圆数百里的草场!
  虽然比起河套地区,这么一块草场稍微小了些,但对如今的汉室而言,这么一块养马之地也已经足够了。
  而且得到这一片草场之后,汉室并不需要担心防守问题——雁门北部,正是秦长城!
  再者,雁门地区的掌控力度加大,也能极大改善云中地区的战略环境。
  ——按照柴武的说法,云中郡身后的长城,根本就不是‘一’字形,而是一个类‘人’字形。
  而云中城,就是点在‘人’字尖部往上百里处的一个点!
  可要是汉室重新获得对雁门地区的实际掌控,那云中外围的秦长城,就将成为新的‘汉匈势力分割线’。
  原本的‘人’字形,会变成‘厂’字形不说,还能将代北地区的防线北推百里不止。
  想到这里,刘弘也终于明白过来:历史上的马邑之谋,为什么只发生了一次。
  马邑方向的长城缺口,为什么只遭受到了匈奴一次攻击。
  ——在那唯一一次马邑战役,即马邑之谋后,汉室在武帝猪爷的带领下,把代北地区的防线从马邑所在的赵长城,北推到了百里外的秦长城。
  在汉匈战役取得成果之后,汉室的代北防线甚至继续北推上百里,到了后世呼和浩特市以北的汉长城。
  “原来是这样……”
  “不是匈奴人不攻马邑,而是马邑已经成了‘内陆’,匈奴人够不到了……”
  “嘿嘿!”
  ——很显然,刘弘对于‘将马邑从前线变成内陆’,也同样有着很大的向往!
  而经过今年这一战,这个期望就很有可能成真!
  想到这里,刘弘的气质便陡然一边,从先前的温和淡雅,突而带上了一丝锐气。
  “朕知也。”
  “还请大将军略述:若汉匈战于马邑,匈奴当有兵卒几许,从何而来;吾汉家当如何应之?”
  闻言,柴武略有些诧异的抬起头,感知到刘弘的气质变化之后,也是没由来的稍稍悸动起来。
  “进取之君呐……”
  暗语一声,柴武便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地上的堪舆之上。
  “马邑,位赵长城北四十里;南四十里,乃汉楼烦县。”
  “匈奴之楼烦部,其常驻之所北距马邑数百里,且同汉故楼烦之民仇怨甚深。”
  “若战于马邑,则匈奴必出楼烦部;楼烦即出,折兰、白羊两部则当同行。”
  闻言,刘弘淡淡点了点头。
  ——折兰、白羊、楼烦,是匈奴单于庭弹压慕南的三驾马车。
  其中一部出战,剩余两部自也没有喝西北风的道理。
  就听柴武继续道:“据往之战,此三部出,则右贤王之大纛必见(xiàn);白羊、折兰、楼烦三部,加之右贤王本部,及幕南诸从属、奴役部,匈奴之骑,恐不下五万之数。”
  “若狄酋冒顿亲征,则单于庭本部精锐当随行,幕北亦当有部族应征。”
  “如此,马邑一战,匈奴所遣之精锐骑卒,便不下十万!”
  “若欲战,吾汉家恐当遣步、车十万之众;欲围而歼之,恐需三十万不止……”
  听到这个数字,刘弘眉头下意识一皱,就听柴武又补充道:“尚不止于此。”
  “便是车、步三十万,欲围匈奴十万骑卒而歼之,亦或有不足……”
  听到这里,刘弘不由陷入漫长的沉思。
  
第0364章
大炮一响
  须得一提的是,马邑、武州塞南北相聚不过六十余里,东面的山林和西面的峡谷,距离也不到百里。
  长百里,宽六十里是个什么概念,那长安城作为参考就具体多了。
  ——长安城南北约二十里,东西十五里!
  以此为参考,若是将马邑与武州塞之间的区域作为战场,那匈奴可能出现的十万以上的骑兵,和汉室派去包围的三十万步兵部队,就要挤在一片只有二十个长安城那么大的狭小区域!
  诚然,汉都长安在整个华夏封建史上,都算得上是气势磅礴,规模庞大的都城。
  但再怎么说,长安城终究不过是一座城邑……
  二十里*十五里的长宽,换算在后世就是八公里*六公里,还没一个县大!
  百里*六十里,也不过是一块长四十公里,宽二十五公里左右的区域。
  ——后世随便一个一线城市,其三环以内的区域,就大概是这么个范围!
  如此狭小的区域,容纳四十万人,而且还是四十万战斗编制,本来就已经显得有些拥挤了,更别提骑兵这种本就需要纵深的兵种了。
  按冷兵器时代的状况,一支十万人的骑兵部队要想全部参战,且自由铺开,起码需要方圆五百里以上的战场!
  毕竟骑兵的战争,并不全是对冲,还有追逐、分割的内容。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如果匈奴人真的把十万人以上的骑兵部队送入武州塞,并陷于马邑与武州塞之间的狭小区域,那就等同于自废一半武功。
  根据刘弘地推测,那样一片狭小的战场,匈奴人最多最多,只能铺开2-3万骑兵。
  剩下的,就都只能挤在营地,等前线有人死了,再递补上去。
  这也是刘弘对此次‘马邑之谋’满怀信心,且对汉室步兵集群的战斗力并不十分担忧的原因。
  ——两万骑兵,再怎么机动性强,在马邑和武州塞之间的狭小战场,都将失去‘进退自如’的活动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歼灭一支十万人数量级,却根本不具备活动空间的骑兵集群,同等数量的重步兵、弓弩部队,应该就足够了。
  毕竟步兵对战场纵深的要求不是很高——甚至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战场纵深越狭小,对步兵越有利!
  十万汉军重步兵派去马邑,也不过是面对2-3万匈奴骑兵,至于剩下的匈奴骑兵,则都类似于‘排队送死’的性质。
  十万汉军vs三万匈奴骑兵,能不能稳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0/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