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3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5/530

  毕竟比起粟米粥,面食显然更具营养,口感也更好。
  最重要的是:这么做并不会让朝堂的支出增加,反倒能吃下好大一部分粮食过剩!
  给官员加了薪,还能让刘弘收获不菲的名望,同时又能收买官僚阶级。
  总的来说,这么做的结果,几乎是有百利而无一害。
  刘弘也有把握笃定:张苍和朝中公卿大臣的商议,必然会在欢天喜地中,得出‘叩首谢恩’的结果。
  结束和张苍的谈论,刘弘地注意力,就不由自主的转向了张苍身旁,一直眉头微皱着的吴公。
  对于吴公这个廷尉卿,刘弘不能说十分满意,也只能说是完全放心。
  在成为汉室‘最高法院院长’之后,吴公几乎是完美的适应了自己的新角色。
  ‘治刑名学’‘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的经历,显然将吴公的专业技能达到了优秀线以上。
  而在河南为郡守的地方履政经历,又让吴公具备了水准线以上的政治手腕。
  在过去这动荡的一年当中,刘弘没有哪怕片刻,将注意力放在吴公领头的廷尉衙门上。
  而这,就已经足够证明吴公的能力了!
  ——廷尉这种司法部门,就和后世足球赛的守门员一样:没有存在感,就是最大的存在感。
  只有出了问题,而且是重大问题的时候,廷尉才会吸引各方,尤其是皇帝的注意力。
  如历史上的文帝廷尉张释之,为廷尉十数年,可谓是默默无闻。
  但这丝毫不影响史书上留下‘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的超高评价。
  反观景帝时期的张欧,同为廷尉,同样名垂青史,留下的却是‘张廷尉治刑名学,不忍苛政,颇得仁厚长者之风’的记载。
  汉廷尉被评价为‘敦厚长者’,是个什么概念?
  这就相当于后世的纪检委最高长官,被评价为‘能和大多数同事成为好朋友’。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史诗级的喷子司马迁,都对张欧无语到了‘骂都得拐弯抹角’的地步!
  总的来说,对于‘毫无存在感’的廷尉卿吴公,刘弘还是感到十分舒心的。
  自然而然,当这样一个过去一直都让自己很省心,除常朝之外基本见不到的官员,跟随张苍一起前来陛见的时候,刘弘不可避免的感到了疑惑。
  这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暗地里摇了摇头,刘弘也是不自觉的正了正身。
  “不知廷尉此来,可是有要事?”
  语气中虽然是询问,但刘弘的目光中,却满是了然和笃定。
  ——汉廷尉,只有在面临自己都无法解决的事情时,才会找皇帝请示!
  而对于有权拍板一切刑事案件,乃至于谋逆、大不敬等案件的廷尉而言,‘不能解决’的事,往往都小不了。
  就拿历史上的文帝廷尉张释之来说:张释之整个廷尉生涯,唯一一次向刘恒请示的内容,就是黄龙改元案件的嫌疑人:新垣平,应该怎么处置!
  想到这里,刘弘地心底就稍一沉,将目光锁定在了吴公身上。
  就见吴公略有些迟疑的环顾了一圈左右,待刘弘做出一个‘大胆说’的眼神示意后,才稍一拜。
  “陛下,臣此来,乃为近日,长安物论之事……”
  闻言,刘弘暗地里长出口气:呼……
  幸好不是出了什么大事。
  敛回心神,刘弘的面色也稍归淡然,标志性的微笑,也重新出现在了刘弘的脸上。
  “廷尉但言无妨。”
  须得一提的是,汉室的法制思想,与后世最大的一处类似,就是‘为教,不为惩’的核心思想。
  就是说,法律存在的意义,并不是以惩罚、惩戒为主,而是以教育百姓,引导百姓为目的。
  这与汉室始终贯彻的‘不教而诛是为虐’一脉相承,又与后世的思想道德建设不谋而合。
  所以,汉廷尉和封建时代其他政权的司法部门,也同样有一处明显的不同。
  ——民风建设。
  在其他的朝代,如唐朝的大理寺,明朝的刑部所不同,汉廷尉除了具有‘惩治不法’的司法权之外,还有对民风引导的职责。
  简而言之,就是廷尉不仅仅要充当‘最高法院’的角色,还要肩负起类似后世‘法制讲坛’的普法责任,以及部分的法制宣传责任,以起到惩恶、扬善的职能。
  具体到行政内容,就是廷尉除了要办理天下各地地方政府,以及长安左近的刑事、民事案件之外,还要时刻关注天下百姓,对于汉法的感官,以及因某案件而出现的舆论。
  从这个角度而言,作为廷尉的吴公,在发现长安舆论出现‘不利于朝堂’的内容时,找刘弘汇报请示,也算是题中应有之理。
  而汇报的内容,刘弘心中自然也是早就有数。
  “自陛下夜梦太祖高皇帝,后于高庙斋戒三日起,长安物论便多有怪力乱神之说。”
  “关中各地,亦有方术之士层出不穷,以鬼怪乱神之说,行期诈民财之实。”
  “长安左近,亦多有民掘其先祖之墓,以取墓中金之事,传于民间,颇有颠覆人伦之嫌。”
  “后鸣雌亭侯闻金毒灼魂之说,便以……”
  就见吴公话头一滞,几经思虑,终是一咬牙:“以五德终始之说,言吾汉家何以有金毒灼魂之事……”
  “臣以为,关中今日之乱相,或使民失其才;鸣雌亭侯所言,亦略有些忌讳之处……”
  言罢,吴公终是叩首一拜:“故臣此来,以请陛下示臣:此间之事,廷尉当如何处之?”
  见吴公深深叩首在地,刘弘面上的淡笑,也不自觉的带上了一丝僵硬。
  ‘金毒灼魂’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作为‘原作者’的刘弘,显然再清楚不过。
  ——不过就是刘弘出于金融秩序的考虑,为了制止汉室唯一的高面额贵重金属:黄金,因为厚葬之风而流入土里,才一手编排出的‘好戏’。
  刘弘想的也很简单——只要让百姓知道,黄金会让先祖的亡魂痛苦不堪,那当现在这一代汉人死去时,就会交代后代:千万不能陪葬黄金!
  这样一来,困扰华夏两千年封建时代的‘厚葬之风’,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
  起码可以让百姓不再将金融本位物——黄金作为陪葬品,而是以珠玉这种没有金融价值的奢侈品为陪葬。
  为了遏制厚葬之风,刘弘甚至和许负商量出了一整套‘思想理论’,以争取百姓将陶器作为陪葬,推动至‘风俗传统’的程度。
  而这其中,就有刘弘亲自进行二次创作的‘五德终始’之说。
  想想也知道,许负作为一个体制内的神棍,绝对不会有‘私自对王朝属性指手画脚’的胆子。
  而一旦某一天,许负真的这样做了,那就意味着:许负上面那位,下达了指示。
  不得不提的是,作为古华夏封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德终始,是与‘君权神授’息息相关的王朝法统理论核心。
  用做简单的话来解释,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每个王朝占其一,再以相生相克的关系,进行代代传续。
  拿汉之前的五个朝代来说,就是殷、夏、商、周、秦,分别对应土、木、金、火、水。
  而作为王朝属性的五德,最直白的体现,往往都是在各个王朝的皇帝服饰颜色之上:土德对黄、木德对青、金德对白、火德对红、水德对黑。
  从这就能判断出,殷皇帝尚黄,夏天子尚青,商天子尚白,周天子尚红,秦天子尚黑。
  但作为封建时代仅次于朱重八的老文盲,汉太祖刘邦对于五德终始之说的破坏,几乎是将古华夏王朝属性的更替,给搅了个天翻地覆。
  首先,对于五德中,王朝属性对皇帝服饰颜色的要求,刘邦就第一个提出:爷们儿不想只穿一个颜色的衣服!
  紧接着,作为刘邦御用‘脑补师’的叔孙通就站了出来,为刘邦‘衣服颜色换着穿’给出了理论依据:汉天子岂是三皇五帝能比的?
  上古先皇穿一个颜色,那是德薄!
  没脸全占,就只能五德占其一!
  就这样,汉室皇帝的服饰颜色,变成了一年四季四个颜色换着穿。
  这就已经很过分了吧?
  更过分的还在后面。
  ——就这四个季节特定的颜色,作为制定人的刘邦都完全不遵守!
  就这样,五德终始之说的‘属性颜色’部分,就被刘邦给完全破坏。
  但对五德终始之说影响最大的,还是刘邦对汉王朝的属性定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5/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