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3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3/530

  大约二十五钱的利润,即便是去除各类成本,每石也能有二十钱以上的利润可图。
  今年关中收获的冬小麦,就将达到四万万石之巨,且大概率会被少府全部吃下。
  而当这四万万冬小麦,在少府摇身一变,变成面粉被卖出之后,就将为少府带来八十万万钱以上得利润!
  更恐怖的是:这并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细水长流的‘每年八十万万’!
  这对于汉室财务状况,不外乎于外挂级别的提升!
  要知道前几年,汉室的全年收入,也才不过三十万万!
  即便是文景之治巅峰期的景帝末期,汉室的财政收入,也才堪堪达到每年七十万万钱左右。
  ——就这七十万万,还是国库占大头,少府的收入不到三十万万。
  而现在,刘弘仅仅凭借一个粮食保护价政策,就很有可能在冬小麦、粟米两项垄断生意中,为汉室赢得每年超百万万钱的收入!
  ——而且这上百万万钱,跟国库一点关系都没有,全部进入少府,即刘弘地口袋里!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粮食保护价所产生的每年上百万万钱收益,并不影响国库依旧能有每年二十万万钱左右的农税收入,以及少府每年十万万左右的口赋收入。
  去年秋收之后,刘弘已经拼尽全力,完成了关中粟米的全面收购工作;在接下来的半年中,‘粟米垄断’项目的投入,就见连本带利的被收回。
  只要接下来,刘弘能像去年秋收之后一样,将关中所产出的冬小麦再一口吃下,那汉室的财政状况,光从‘年收入’的角度,就见直逼历史上的文景之治时期!
  过不了几年,汉室就能完成一整个文景之治所完成的物质积累,从而正式具备对外发动战争的能力。
  如此一来,摆在刘弘面前的问题,也就很简单了。
  ——不惜一切代价,将关中今年所产出的冬小麦吃下,并加工成面粉,售卖给百姓!
  只要熬过这艰难的‘创业’阶段,等今年秋收,刘弘就不用再为收购粮米所需的钱财头疼,只需要躺在未央宫内,等着少府的账面一下下猛蹿就行。
  “北平侯。”
  想清楚这些,刘弘的面色便陡然一肃;气质中,也不由带上了一丝不知来由的使命感。
  “少府收购宿麦之事,诚乃关乎国朝兴衰之大事!”
  “万望北平侯通力协作,同丞相、少府等诸公,助朕力行粮价保护之政,以安民心,以实府库!”
  “待来日府库充盈,钱粮累富,朕当奖帅三军,当奖率三军,北定慕南,重夺吾汉室养马之所!”
  
第0330章
战略储备
  闻言,张苍自是连忙一拱手:“陛下言重。”
  “臣纵万死,亦不敢负太祖高皇帝恩德!”
  就这样,作为外朝名义二把手的御史大夫张苍,便代表了大半个外朝,许下了‘为粮食保护价保驾护航’的承诺。
  至于张苍为什么要这么轻易地做下这个许诺,自也不是头脑发热,被刘弘的王霸之气所折服。
  ——作为一个沉浮宦海长达四十年以上的政治家,张苍也有着自己的考虑,以及判断标准。
  拿冬小麦的推广一事来说,从张苍的角度来看,重点并非是微观的‘国库能从里面赚多少钱’,而是推动冬小麦,对于汉室而言,有着怎样的影响。
  从这个角度出发看待冬小麦的问题,张苍就不难得出‘通力支持’的结论。
  因为从短期来看,冬小麦‘冬种春收’的播种期,与粟米的播种期完美的避开,可以让资源匮乏的汉室,轻松达成‘粮食产量翻倍’的成就。
  而这个成就,对于任何一个封建政权而言,都是无法抵挡的诱惑。
  因为更高的粮食总产量,意味着社会矛盾的缓和、社会资源的充沛,乃至于,战略国力的大幅提升!
  ——粮食,几乎算是冷兵器时代,最为重要的战略物资!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在‘粮食’,或者说‘后勤保障能力’面前,什么兵员战斗力、军械先进程度,都属于‘可以慢慢考虑’的因素。
  甚至光是后勤保障能力的优势,就能将兵力、战斗力、军械的劣势抚平大半!
  原因很简单:只要后勤物资能得到源源不断的补充,那无论是兵力少、战力低,还是军械老旧、落后,都不再是问题。
  因为在冷兵器时代,粮食,就意味着源源不断的兵源!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不会有任何一个男子,能抵挡一碗热腾腾的粟米饭,所带来的极致诱惑。
  光是为了吃饱肚子,就会有无数人出于‘宁愿撑死,也不饿死’的心理,参军入伍!
  更何况汉室如今面临的战略局势,并不是需要充足的战略储备,来弥补其他方面的劣势,而是汉室在其余所有方面,都领先于整个已知世界,只是在‘战略储备’‘后勤保障’能力上,略微有些欠缺。
  就拿汉室最大的战略对手:匈奴来说,除了匈奴骑兵,对汉室重步兵集群的兵种克制外,唯一让汉室不敢全面开展的因素,就是‘耗不起’。
  因为一旦开战,意味着战争期间,汉室大半个北方都要绝收;而汉室中央却根本承担不起‘小半个疆域收不上农税,甚至还要拨粮赈灾’的代价。
  除此之外,汉室还有什么好怕的?
  论战斗力,即便是自称‘从小生活在马背上’的匈奴骑士,也绝不可能比得上‘士不教不得征’的传统下,经过系统军事训练后,才走上战场的汉军将士。
  论兵力,那更是不用说——汉室民二千二百余万口,户足三百万!
  若是不惜一切代价,发动国内全部可动用的武装力量,五百万不敢说,光是年龄20-35岁之间,且经受过军事训练的适龄战卒,汉室就能发动二百万以上!①
  反观匈奴,在国书中一直吹嘘的,也就是‘控弦四十万’。
  而这四十万兵力,却时间匈奴本部,以及楼烦、折兰这样的别部,乃至于一些塞种奴隶部落的兵力加在一起,才凑出的上限。
  战斗力稳占上风,兵力更是远超匈奴,军械的先进水平,就更不用说了。
  ——匈奴能成为草原霸主,还是占了秦长城军团慌乱撤回,丢下物资辎重的便宜!
  即便是现在,那些前秦时期的爷爷剑、爸爸弓,都还被匈奴各部头人视若珍宝,非精锐亲信不给用!
  至于汉室?
  ——前秦时期的武器军械,早在惠帝时期,就已经被堆在了各地方政府管辖的武库之内,给青壮冬训用来练手了!
  少府更是具备将二十万人,当天武装到牙齿的军械储存,以及每天十万支箭矢、五千柄弓、剑、戟、矛的潜力。
  可以说,除了在战斗力方面,汉室对匈奴只有微小的优势之外,在兵力、军械等方面,汉室都是无压力碾压匈奴!
  而汉室在这种情况下,依旧无法占据对匈战略进攻权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内部诸侯割据势力庞大,使得中央不敢将太多精力用在对外战争。
  二:匈奴骑兵集群,对汉室重步兵集群的兵种克制,使汉室的战斗方式受到了极大程度的局限性。
  第三,就是匈奴人‘打到哪,抢到那’,几乎没有后勤压力;而汉室却要在战时,承担‘战斗部队每人每月二石的粮食’,以及其他格式武器、军械的后勤压力。
  简单来说,就是一旦打仗,匈奴人唯一可能出现的损失,就只是死人。
  哪怕是战士牺牲,匈奴也没有‘抚恤孤寡、赏赐有功将士’的压力。
  ——牺牲将士,有的是人争先恐后抢回其尸首,继承其所有财产;有功将士,也有的是机会烧杀抢掠。
  战后单于庭非但不用下发抚恤、赏赐,反而还能得到部队上交部分掠夺物资!
  说白了:只要仗打起来,那无论输赢,单于庭永远不亏!
  ——反正打输了,也能骑马跑回草原嘛!
  反观汉室,却是无论输赢,都要在承担战斗人员阵亡的损失之外,还要承担战时后勤、战后重建,以及阵亡、负伤将士抚恤,有功将士赏赐等支出。
  而如此庞大的支出,就是汉室无法具备战略进攻权最主要的原因。
  ——不是不敢打,也不是不能打,而是无法承担打起来之后,所带来的负担。
  而现在,内部诸侯割据势力,已经逐渐失去对中央的威胁能力。
  匈奴骑兵集群对汉室步兵集群的兵种克制,也能通过‘短期内研发新战术、长期养马,建立骑兵部队’来解决。
  仅剩的一个,也是最为关键,最难结局的‘后勤压力’问题,也将在冬小麦为汉室带来‘粮产翻倍’的效果之后,而得到解决。
  光这一点考虑,就足够张苍撇开所有的顾虑,全面支持冬小麦的推广了!
  在刘弘推行冬小麦之初,张苍之所以没有跳出来表示支持,并非是看不到这些可能性,而是冬小麦的推广,还有最后一个难点。
  ——难吃!
  当‘只求温饱’的底层百姓,都不愿意将冬小麦当做口粮的时候,很难要求消耗更大,对营养、口感要求更高的军卒,把冬小麦当做军粮了。
  所以在年初,刘弘提倡关中全面补种冬小麦时,张苍只是把刘弘此举,理解为了‘为解决粮食贫乏,而做出的补救手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3/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