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3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2/530

  凭什么!
  再加上陈平刚投效刘邦之时,周勃同刘邦阵营的武将们,就曾因刘邦重用陈平而感到不满,从而在刘邦面前,以‘盗嫂受金’中伤过陈平。
  新仇旧恨积攒在一起,陈平和周勃虽称不上苦大仇深,却也是相看两厌。
  而陈平和周勃之间的关系,转折点就出在陆贾身上。
  孝惠皇帝刘盈驾崩,吕后彻底大权独揽,而后陈平出任丞相,周勃复为太尉。
  这时,便是陆贾找上了陈平,劝说道:国家安定时,要指望丞相;国家危险,就要依仗武将;将相和睦,则国家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作为沉浮宦海数十年的人精,陈平如何不明白陆贾话里暗含的深意?
  ——要想绊倒吕氏,丞相和太尉必须联合起来!
  最终,陈平听从了陆贾的劝说,趁着周勃大肆半寿之时,献上了五百金的厚礼祝寿,以此示好。
  周勃自也是看懂了陈平的意思,转念一想:再怎么讨厌,人家也是丞相了;继续龌龊下去,终归没什么好处。
  本着‘多个敌人不如多个朋友’的想法,周勃便自此放下嫌隙,接受陈平的好意,并逐渐于陈平交好。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弘倒也不必过于苛责陆贾——毕竟撇开弑君不算,诛吕,还勉强属于正义。
  但问题的关键,出在陆贾的另外一个斜杠身份上。
  ——南越问题专家!
  早在高皇帝底定汉室国祚,并发现赵佗割据岭南,自号‘南越王’之后,陆贾便曾第一次代表汉室出使,劝说赵佗臣服汉室。
  在历史上,文帝登基之后,同样是陆贾前往南越,劝说‘老朋友’赵佗在名义上臣服汉室,不要让汉室难做。
  而无论是劝说陈平和周勃‘将相和’,还是游说赵佗俯首称臣,陆贾都得到了相当不菲的财富。
  ——陈平和周勃重归于好之后,曾以‘饮食费’的名义。赠送陆贾奴婢百,马车五十,钱五百万!
  在第一次出使南越之时,陆贾也曾接受赵佗以千金相赠,并在赵佗的挽留下,于南越宴饮数月。
  问题,也恰恰出在了这里——陆贾此人,极度贪财!
  早在悼惠诸子乱起,刘弘因担忧丰沛,而令周灶征越大军北上,驻守丰沛之时,周灶留下的南方,就已经被淮南王刘长,及刘长所率领的淮南国兵五万余接手。
  在函谷关外,长安中央军同齐地叛军杀得天昏地暗时,汉室版图的极南,也进行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战争——淮南王刘长,以帝伯之身,奉天子之命,以讨伐擅自称帝之乱臣赵佗!
  不出刘弘所料:刘长并没有从长沙,亦或是庐江郡进攻,而是先至南越以东的闽越,而后才开始进攻南越。
  这样一来,南越所依仗的地形优势,即南方五岭所形成的屏障,自此失去其防御作用。
  没有了天险,南越士卒仅凭着手中,那继承自前秦遗卒的爸爸剑、爷爷弓,在淮南国兵面前,可谓是一败涂地。
  ——在战况最顺利之时,刘长麾下大军前锋,甚至距离南越都城番禺不足五百里!
  按照这个趋势,虽说打下南越有点难,但将南越与闽越阻断,甚至逼迫赵佗请求成为长沙那样的内藩,原本是很有机会的。
  结果可倒好,赵佗几千块金饼砸下去,陆贾全撂了……
  什么‘汉室还无法灭亡南越’啦……什么‘推恩策一行,淮南必退军’啦……都被陆贾透露给了赵佗。
  结果赵佗老脸一翻,遣使来朝:之前是我糊涂了,还请陛下宽宏,允许我再次成为汉室的南越王……
  然后,就是陆贾今天若无其事的来到刘弘面前,请求出使南越……
  ——要不是有省御卫在长安耳听六路,监视各方人马,刘弘差点都要把陆贾当成一个好人了!
  放在后世,陆贾这样的行为,妥妥的‘叛国滋敌’!
  即便陆贾没有通敌叛国的意图,但起码也是有‘养寇自重’之类的意图,想躺在南越问题上吃一辈子的。
  所以当刘弘知道,赵佗派来的使者在朝见之前,先去见了陆贾一面的那一刻,‘陆贾’这个人名,就已经被刘弘记上了刘氏世代传承的小本本上。
  至于陆贾在历史上的‘谦谦君子之态’‘伐交伐谋之能’的形象,在刘弘心中,也已经彻底变成了‘见利忘义之腐儒’!
  没错,这位汉初最杰出的外交家陆贾,也同样是儒家出身。
  但气归气,将个人情绪瞥到一旁,南越的问题,还是要解决的。
  汉室无力武统南越,就足以使得南越重新成为‘名誉诸侯’之事,已经成为既定事实。
  既然如此,刘弘就还是要派个人过去,让赵佗安生几年。
  而除了陆贾这个有叛国嫌疑的‘外交砖家’,也没有什么合适的人选,能完成这样的使命了。
  ——如果派其他人去,赵佗心里肯定会低估:来的怎么不是寡人的好兄弟陆贾?
  “太中大夫且归府,静候诏谕便是。”
  不冷不淡的交代一声,刘弘便将目光撒向灞桥外,那逐渐出现在天际线的凯旋雄师。
  ……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当灌婴领衔的北军将士出现在灞桥外,洛城门内,便缓缓走出一队唱诗童子。
  看着原本欣喜的百姓短暂一呆滞,而后陷入彻底的狂欢,刘弘得意的点了点头。
  高祖皇帝唱诗班,算是汉室规格最高,而花费又最小的犒赏规格了。
  ——高皇帝刘邦,出身于平民之户;早在刘邦于丰沛做流氓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听儿歌、儿诗。
  到登基之后,刘邦好歹也算阔气了,自然也没放下这个小爱好:召集童男童女上百于宫中,给自己唱歌听。
  而高皇帝唱诗班最常唱诵的,就是刘邦亲作的那首楚腔:大风歌。
  在刘邦死后,这个传统也没有被取消——没过几年,奉常就会遴选适龄儿童,组建新的唱诗班,在刘邦的高庙日夜吟唱。
  现如今,奉命出征,镇压悼惠王诸子叛乱的关中子弟兵凯旋而归,刘弘自然是要做出一番姿态,来彰显关中子弟兵,在汉天子心中的地位。
  而大风歌的内容,也能勉强和凯旋之师搭上一层关系——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自也能翻译成:威加海内的壮士,锦帽貂裘还了乡。
  在童子吟唱声中缓缓来到灞桥前,绝大多数北军将士的头都高高昂起,脸上写满了自豪。
  那一双双深可见底的鼻孔,仿佛是在告诉前来围观的长安百姓:这,就是北军丈夫的待遇!
  看着自己的子弟兵雄赳赳、气昂昂的走来,围观的长安百姓脸上,也都无一不带上了自豪,和嫉羡。
  “大丈夫当如是哉!”
  也有不少壮年男子,见身旁的小崽崽满是崇拜的踮起脚尖,不由怜爱的将爱子抱到脖颈之上,不忘怜爱的教导道:“且看,入军为卒,便是这般风光!”
  听闻父亲的教诲,无数小崽崽在这一刻发下誓言,立下志向:有朝一日,一定要成为一名光荣的汉卒!
  有羡慕的,自然也有纯粹自豪的人了。
  城外的人群中,包括何政在内的数百位老者,看着远方整齐的阵列,不由做作的捋着胡须,看似云淡风轻的‘自语’着:“好小子,果然没有辜负吾之期许!”
  嘴上如是说着,但那数百老者脸上,早已被按捺不住的自豪和喜悦所充斥;脸庞上的褶皱,在那抑制不住的笑容拉扯下,显得更为皱巴。
  便是在这喜气洋洋的氛围之中,凯旋将士阵列最前端的灌婴,却是一副面呈若水的表情。
  “大风歌……”
  作为汉室开国老臣中资历最老的人之一,灌婴心里实在太清楚,大风歌的‘创作背景’了。
  高皇帝十二年初,冬十月,淮南王英布(黥布)举旗造反,其英勇善战,军势甚盛;为了镇压淮南王叛乱,高皇帝刘邦,踏上了最后一次御驾亲征的征程。
  虽然最后的结果,还是英明神武的高皇帝大败谋反的英布,但导致高皇帝轰然倒塌的那支流矢,也恰恰是在这一次战争中,刺入了刘邦的身体。
  班师回长安的路上,大军经过刘邦的龙兴之所:丰沛,刘邦照例召集了丰沛百姓,以及昔日好友、长辈,大摆酒宴十数日。
  而大风歌,便是在酒宴最后那几日,高皇帝刘邦在席间所作。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一切,都仿佛如同往日一样美好:高皇帝依旧那么给力,依旧那么骚包的在乡亲们面前显摆。
  但大风歌的最后一句,却是将当时在场的灌婴、郦商,乃至于周勃、樊哙等武将,从十数日的狂饮中惊醒!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谁是猛士?
  又是哪个猛士,接受了刘邦‘守四方’的命令,而没能完成?
  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自然是随刘邦建功立业,而后分封为诸侯,却谋逆叛乱的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韩王信等异姓诸侯。
  但如今,汉室除长沙王一脉之外,已再无异姓而王者;在这种情况下,再次听到那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让灌婴下意识一惊,旋即陷入忧虑之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2/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