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3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4/530

  “车骑将军棘蒲侯臣武,大将军颍阴侯臣婴,上将军隆虑侯臣灶,前将军故安侯臣嘉等,昧死百拜,启奏陛下。”
  “悼惠之乱,自去岁四月起于齐,今岁十月止于荥阳。”
  “去岁秋九月,屯驻睢阳外之贼子取道下邑,潜行至荥阳,欲图敖仓;幸陛下慧眼如炬,使贼千里奔袭而勿得敖仓,方于荥阳城下,徒留尸数万。”
  “前将军申屠嘉引淮阳郡兵,同荥阳之忠臣义士通力协作,以卒不过三万,力敌贼逾二十万;荥阳坚守三日而不失,贼亡数万。”
  洋洋洒洒的将修饰过的战斗经过道出,柴武话头稍艾,将手中竹简往后摊开了一些,复又清了清嗓。
  “及至悼惠诸子,则于荥阳之败后各自逃散。”
  “悼惠四子刘罢军,奉齐王之命归齐筹粮,为南下至飞狐都尉部所擒,今已押入长安。”
  “悼惠八子刘将闾,为齐王拜为贼军前将,于荥阳之败后西遁,献降梁中尉薄昭,今已押至长安。”
  说到这里,柴武的语调稍一肃。
  “悼惠三子刘章,为齐王拜为贼掌军之帅,于荥阳之败后北逃,渡大河而欲入赵,为大将军亲手俘获。”
  “后押解长安之徒,逆贼刘章撞木自尽。”
  “悼惠长孙,哀王长子则,于荥阳之败后南入荥泽……”
  “终,陷于沼池,而亡命也……”
  言罢,柴武郑重一拜,将手中竹简稍举国头顶:“其余各军将士之伤亡、获功之详,俱录于此简,臣同大将军、上将军、前将军皆已用印。”
  “悼惠诸子之乱起,先有大将军驻守睢阳,后有前将军血战于荥阳,战死、战伤者无数;后得诸部通力合作,方使贼无有一人逃脱。”
  “故臣等昧死百拜:恳请陛下封赏有功之将士,抚恤战亡之英烈,以使国朝尚武之风,无有受挫之虞也……”
  确认柴武的汇报结束,刘弘才轻轻点了点头:“车骑所言甚善,此应有之理。”
  其实,阵亡将士的抚恤、有功将士的封赏等工作,完全不需要柴武如此大张旗鼓,拉着一串汉室军方一号、二号、三号、四号人物一同上奏。
  早在太祖刘邦之时,汉家的军队抚恤、封赏规则,就已经非常完善了。
  针对阵亡将士的抚恤,如今便有一条自秦末之时,就为汉家一直沿用的条例:军士不幸死者,吏为衣衾棺敛,转送其家;祀以少劳(猪、羊各一),长吏视葬。
  吏,在军中多指负责记录士卒功勋的军法官,而长吏,则指直接指挥这位阵亡士卒的最低一级主官。
  在行政单位,官吏遍分为长吏、少吏两种,长吏指全掌一曹之事的正职,如里正、啬夫等,都可算作‘长吏’。
  有决策权,就意味着长吏必须有足够的秩禄,腰间系有象征权力的官印,所以通常情况下,长吏的俸禄不会低于一百石。
  而少吏,则指无任何决定权,只能遵从长吏的指令,配合主官进行工作的副职。
  通常情况下,少吏所指的,便是那些俸禄低于一百石的编外人员。
  这样的人,在后世被称为刀笔吏或临时工,而在汉室,被称为斗食——俸不足石,以斗发之也。
  这则条令的意思就是说,有士卒在战场上阵亡时,军法官要负责为其置办丧服、棺木,并同阵亡将士的尸首一起送回其家中,送上少牢规格的祭品,并由该士卒身前的主官亲自参加葬礼,以保证一应要求符合法律规定。
  与行政单位所不同的是:军中长吏和少吏的区分,远没有行政单位那般复杂。
  ——从统掌五十人的屯长开始,往上都可以视作长吏。
  也就是说:在汉室,哪怕是一个大头兵阵亡,也会有屯长一级的军官出现在葬礼现场,代表国家,向烈士表示哀悼。
  死人都有如此高规格的待遇,那些立下武勋,并在战场上活下来的将士,那就更了不得了!
  从最轻的‘探得敌情’,到最重的‘先登之功’,士卒每一项功劳,都会被军法官详细记录。
  若战后不幸阵亡,那这些功勋的赏赐,将送到烈士的家人手中;烈士的丧葬规格,也会在已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升级。
  若存活下来,那自是皆大欢喜——军法官会如实将战斗中,立有功勋的将士名单上报,朝堂再根据法律条令进行封赏。
  功劳小一些的,至不济也能捞到一笔不少的钱财,以及‘x年不用服徭役’的待遇;功劳大的,更是封官进爵,不设上限!
  有如此完备的条令存在,柴武却依旧多此一举的请求刘弘封赏、抚恤,这就是汉室的时代特性,以及政治文化背景所导致的了。
  作为将领,柴武要想一如既往地得到麾下将士的追随,就必须全心全意的为属下谋福利。
  也就是说,无论刘弘本意如何,柴武这个态度,是一定要拿出来,摆在朝堂之上的。
  而身为臣子,柴武也需要借此机会,再次给刘弘一个重申自身神圣性的机会——雷霆雨露,皆为君恩。
  ——诸将士的赏赐,不是我柴武给的,是当今天子恩赐。
  对着这套脱裤子放屁般的政治流程,刘弘还是有基本了解的。
  见柴武将竹简高高举起,刘弘稍测过头,眼神示意身旁的王忠,将那卷竹简取来。
  待竹简被王忠恭敬的奉上御案,刘弘缓缓摊开竹简,大致扫了一眼。
  “原来如此吗……”
  只见竹简之上,前面一小部分,与柴武方才所言大同小异;而后面那记录着数百上千个人民的部分,其前后顺序却颇为有趣。
  ——排在第一位的,居然是一个名为‘全旭’的司马!
  其功劳倒是没的说:于大河北岸,率部围拿叛贼刘章!
  逐条往后看下去,就见一个个刘弘闻所未闻,官职多不过屯、曲之间的中低层军官,被录入到了这份功劳簿之上。
  当刘弘略带些诧异的将目光放到功劳簿最后,都没有发现柴武、灌婴、周灶、申屠嘉等将领的名字。
  而这个小小的‘谬误’,或者说遗漏,却是精确地挠到了刘弘的痒痒处。
  ——这份奏疏,或者说战后汇总报告,是得到柴武、灌婴、周灶、申屠嘉四人联名认可的!
  作为如今汉室军方将衔最高的四人,又怎么会同时出现‘忘记把自己写上功劳簿’的失误?
  既然不是失误,那就是刻意为之——而且是在四人一致同意过后,才有了这么一份只有将官士卒,却无主帅名讳的功劳簿。
  这样一封报告所暗含的内容,实在很难不让掌权者,尤其是封建帝王安心。
  ——我们有没有功劳,全由陛下说了算!
  这样的政治觉悟,让刘弘不由感到一阵安心。
  “若周亚夫有这样的觉悟,应该不至于晚景凄凉;迷路将军,也不会留下‘李广难封’的典故了吧?”
  在没有思想政治建设的封建时代,决定一位武将结局的,往往就是其自身的政治觉悟。
  没办法——通讯方式落后,思想建设落后等因素,使得任何一个封建君王,都无法对掌兵将领百分百安心。
  皇帝这个生物本身就多疑,若是武将的思想政治觉悟又不达标,就很容易发生‘杀功臣’的惨剧。
  ——皇帝能怎么办?
  总不能因为人家功勋卓著,就把国家的存亡,交到一个外人手里吧?
  相较于历史上的封建帝王,刘弘的‘症状’还稍微轻一些,但也只限于‘在武将懂事的时候,给个完美的结局’的程度。
  而今年,中央对抗悼惠王诸子叛乱的战争,便让刘弘第一次感受到了‘将在外,君寝食难安’的沉浸式体验。
  自然,柴武、周灶等老臣还是信得过的,但灌婴呢?
  再往深处想:太祖高皇帝之时,周勃在刘邦眼中,应该也同如今刘弘看柴武般放心吧?
  只能说,封建帝王的多疑,大都不是其自身的脾性,而是受环境所破。
  ——毕竟人性,是最不值得信任,也最不应该信任的东西。
  帝王一举一动,皆影响天下万民之生死;在这种情况下,以一人之凄凉晚景,换得天下一世太平,便是顺其自然的事了。
  “奉常。”
  一声亲唤,待刘不疑出班一拜,刘弘便面带微笑的交代道:“此有功将士之名录,卿抄录一份,好生思虑。”
  “万不可使有功之士寒心。”
  看着刘不疑应诺推下的身影,饶是见多识广,柴武也是不由一愣。
  至于殿内文武百官,更是纷纷将嫉羡的目光,撒向殿中央痴然而立的柴武。
  ——刘不疑可是奉常!
  什么情况下,有功将士的名录,会需要奉常这个负责礼制的九卿‘好生思虑’。
  答案毋庸置疑。
  ——测堪舆,祭高庙,封诸侯!
  在如今汉家‘异姓不可为王’的背景下,刘弘此举便意味着:那封竹简之上,有至少三个以上的幸运儿,将跻身于光荣的‘彻侯’或‘关内侯’阶级!
  而这,便是柴武如此诧异的原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4/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