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3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0/530

  满意的笑着,刘弘从怀中取出一卷竹简。
  “去岁,御史大夫、廷尉曾联袂举荐一大才,名贾谊;此便乃贾生之策论。”
  经过汉怀帝刘恭的诞生,以及刘弘加冠之礼的结束,刘弘地法统,算是被疏离清晰。
  接下来要做的,自然就是为王朝的法统建立起辩证体系。
  如:汉室究竟是继承了秦的法统,还是周的法统?
  这件事,对于汉室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性。
  而这个问题的最优解,刘弘早就已经得到,并在片刻之前,递到了袁盎手中。
  随着御辇驶入司马门,袁盎那低沉的诵读声,也将那篇绝世之策论重现在了刘弘脑海之中。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诵读到这里,袁盎的语调中突然带上了些许心虚。
  略有些诧异的抬起头,见刘弘只淡笑着示意自己读下去之后,袁盎才将注意力重新移回手中竹简之上。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读到这里,袁盎已经清晰地认知到,手中拿着的,究竟是什么性质的策论了。
  ——以前朝之失,指今朝之举的皇命论!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将整个上篇诵读完,袁盎并没有赶忙继续看下去,而是将竹简稍合起,闭上眼晴,吸收着方才所看到的内容。
  再看下去,袁盎的面色逐渐庄严起来;原本略有些刻意的严肃目光,在此刻却逐渐转变为炙热,以及虔诚!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故先王者,见终始不变,知存亡之由……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将中篇也看完,袁盎已顾不得维持面上恭敬,只迫切的望向下篇。
  “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
  满是庄严的将最后一句诵读而出,袁盎的神色中,流露出一丝极尽的享受。
  ——贾生,大才也!
  暗语一声,袁盎后知后觉的看到刘弘饶有兴致的目光后,赶忙将神情收拾好,不着痕迹道:“陛下以为,此论所言如何?”
  闻言,刘弘却是笑意更甚:“袁中郎无须忌讳,但言无妨便是。”
  见刘弘如此模样,袁盎几度望向刘弘,反复确认过后,方满是敬意的一拜。
  “贾生之才,恐不下留文成侯!”
  “得如此大才,诚臣天之授福,以助陛下立不世之功业……”
  闻言,刘弘面色陡然一淡,终不再带有任何试探。
  “朕欲以贾生领尚书令,袁公可愿暂居贾生之下,佐朕厘清吏治?”
  
第0275章
正副丞相
  让贾谊做尚书令,是刘弘考虑很久之后,才做出的决定。
  秦六尚之尚冠、尚衣、尚食、尚沐、尚席、尚书,被汉室尽皆沿用;而现如今,这六个属衙还隶属少府之下。
  此时的尚书一职,与其他五者也没什么不同——尚冠,就是负责皇帝的冠冕;尚衣也只是字面意思,负责皇帝的服装。
  而尚书,也仅仅是‘替皇帝整理文书卷宗’的秘书而已。
  但作为穿越者,刘弘却十分清楚‘尚书’一职,具有多大的潜能。
  别的不说——后世三省六部制下,各部的首官,便以‘尚书’为名!
  即便是在如今汉室的三公九卿制下,尚书所能发挥的效用,也远比如今的‘掌御用之笔墨’要大。
  须得一提的是,汉室的政治运转流程,是将战国时的政治框架大半继承的。
  当有某件事需要朝堂中枢处理,这件事首先会被送到九卿有司。
  如法律案件,会被送到廷尉;民事纠纷,会被送到内史;宗室之间的茅盾,则交送宗正处置。
  也就是说,理论上,非但皇帝没有直接插手政务的必要,就连三公,都置身于整个运转系统之外。
  这也是汉初,黄老思想能蓬勃发展,一举成为执政学派的原因。
  ——九卿负责政权日常运转,那三公,以及地位更高的皇帝需要做什么呢?
  如果说,汉九卿可以比喻为一台机器的各个组成部分,那三公,就是一直守候在这台机器边上的修理工。
  在机器开始运转之前,皇帝和三公编写好运转程序,这就是朝堂共议,制定方略的存在意义。
  机器运转中出了问题,作为修理工,三公就要站出来,让机器恢复正常运转。
  如果是官员出了问题,那就由御史大夫调查官员;问题导致了武装冲突,就由太尉举兵镇压。
  而这两种,算是比较极端的状况。
  正常情况下,机器组件(九卿)出现问题,普遍是比较温和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种时候,就是首席修理工,丞相出面整合了。
  如果是组件出了问题,那就更换组件(换九卿),如果是程序出了问题,那就修改程序(朝议)。
  而这,便是丞相滔天权势的来由:理论上,丞相有权指出这台机器的任何一个部分,包括组件(九卿)和程序(策略)失当。
  至于皇帝,则是这台机器(政权)的拥有者。
  作为拥有者,皇帝理论上确实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但要想这台机器正常运转,又不得不尊重丞相、御史大夫等修理工的建议。
  丞相说没问题,那不一定没问题;但丞相都说有问题,那就必然是出了岔子!
  这种时候,皇帝作为机器拥有者,就要着急各个修理师傅们(三公),商量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好让机器更好的运转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皇帝和每一个财富拥有者一样,都会被修理师傅们当做‘啥也不懂的门外汉’。
  自然而然的,就有了‘垂拱而治圣天子’这种大逆不道的言论。
  ——你安心做你的老板得了!
  反正机器咋修、咋运转你都不懂,放给我们这些专业人士来负责就可以了!
  如果是个机器,作为天子的刘弘自然可以大手一挥,安心的做甩手掌柜,坐等机器产出受益即可。
  但如果是一个政权,刘弘就不可能放有‘专业人士’去捣鼓了。
  ——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不管我懂不懂,这都是我的机器!
  你再怎么专业,你也只是我雇佣来的打工人!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在华夏隐晦的文化底蕴背景,尤其是汉官刚烈之风愈烈的现在,话不能说这么直白。
  这种时候,就需要一个人做缓冲,来缓解刘弘这个大老板,跟三公九卿这些修理工们的矛盾了。
  在后世,这样的群体被称为秘书,或者助理。
  而在刘弘看来,这样的人,大小长短正合适,刚好就是尚书令!
  例如,老板想要改变机器运转的程序,如果直接去找修理工,很可能得到一个‘你不懂就别bb’的下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0/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