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2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9/530

  “然宗亲诸侯渐生不公,及至齐王先后二王,于一岁之内同反,此国法难容,天理难容!”
  “宗亲诸侯之惑,便乃孝惠皇帝遗朕之志!”
  说到这里,刘弘面色稍一肃,看了看身旁的刘恒:“诸侯宗亲之事,朕于朝中公卿、宗亲长者共议,已得解困之法。”
  “齐哀王反者,乃觊觎神圣;此诚其获罪于天,无可祷也!”
  “然悼惠诸子今乱于关东,则当为余子勿得产,而生之邪念。”
  “正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欲宗亲诸侯勿再起悼惠诸子事,朕同宗亲、公卿共议,拟以推恩之策行诸侯。”
  “及至往后,凡诸侯薨,则以嫡长子继其宗嗣,其余诸子,亦列诸侯土而王之。”
  言罢,刘弘再一拜:“除诸子皆王,朕无他策;然诸侯之权,已至不削则乱天下之地。”
  “还请诸公拟相宜之策,以绝诸侯不恭,及至祸乱一方之心。”
  闻言,朝臣百官面色顿时精彩了起来。
  ——削诸侯权柄!
  对于列庙堂之高的百官而言,这意味着什么,实在是在清晰不过。
  ——夺诸侯权,则庙堂之权丰也!
  很简单的道理:如今,除了诸侯三公之外,诸侯王对国内其他所有官员,都有自主任命权。
  而作为一地封主,诸侯王自然会派信得过的人,去占那些千石乃至于两千石的高位!
  可若是二千石,一千石乃至于六百石以上官员的任命权,被收回中央呢?
  ——长安朝堂可直接管控的位置,将直接多出三分之一!
  光千石以上的位置,就会多出数百个!
  这对于朝臣百官而言,无疑是绝无仅有的好机会。
  ——在长安都六百石,外放总不能还是六百石吧?
  那在长安时一千石的人,为天子去监督诸侯,自然也要二千石的位置才行。
  即便不考虑这些现实因素,刘弘‘削诸侯权’的提议,也必然会得到朝堂的一直支持。
  ——揽权,不顾一切,不问缘由的揽权,是官僚与生俱来的本能。
  “陛下圣明……”
  百官再一回礼,刘弘便将最后一见,当着朝臣百官、宗亲,乃至于土、谷二神的面道出。
  “孝惠崩,先皇继位,为君四年而夭亡。”
  “名不正则言不顺;先皇无定论,则朕得位不顺也。”
  “午时朝仪,还请诸公拟定先皇之定论,以正朝纲。”
  
第0269章
九卿之首
  祭拜过社稷坛的高庙,以及孝惠皇帝的衣冠之后,朝臣百官终于在刘弘地带领之下,踏上返回未央宫的路途。
  一路上,群臣都在思虑着刘弘方才的交代。
  ——先大行皇帝,应该如何盖棺定论?
  这件事,在历史上自是毫无争议:前少帝说‘吾未壮’,吕后就回了一句‘那你别长大了’。
  但现在,刘弘亲口提起这件事,并要给先皇一个盖棺定论,事情就不一样了。
  历史上,吕后自然是‘祸乱汉初政权’的反面角色;但现在,皇位上坐着的人不再是代王刘恒,而是吕后的亲孙子刘弘!
  这种情况下,无论吕后做下过多么惨无人道的事,都绝对不能是吕后做的。
  刘弘也早就在关于吕氏的问题上,隐晦的透露过方针:一切罪责,都是吕氏子弟欺瞒吕太后,跟吕太后毫无关系。
  而在汉室,乃至于封建时代大多数时候,若新帝继位后提及‘制定礼乐’,那就意味着要给先皇争取个庙号;盖棺定论,则是要给先皇上谥号,给先皇的皇帝生涯画上句号。
  刘弘要给先皇刘恭上谥号,透露出的政治信号很明显:刘恭驾崩,属于自然死亡;刘弘继位,也是合法继承。
  这就让朝臣百官心里别扭无比了。
  ——一个七岁登基,十一岁驾崩的儿皇帝,到死都还没成人,这能算正常死亡?
  起码也属于‘夭折’的范畴啊!
  须得一提的是,对于皇帝而言,加冠之礼之所以有如此重要的意义,除了加冠意味着皇帝成人,有能力做出‘成年人的决定’之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
  ——正式录入族谱!
  只有加冠之后,男子才能被录入族谱之中,正式成为宗族当中的一员。
  故而加冠礼,也被称之为成人礼,以及‘成丁礼’。
  成丁,顾名思义:只有加冠过后,才正式成为家中的‘男丁’。
  天子之所以要先加冠,而后才能亲政,就是因为加冠之后,天子才正式属于宗室中的‘男丁’,开始具备出席宗族活动,为宗族出力的资格。
  而先皇至死都没加冠,就意味着如今的刘氏宗谱之中,根本就不存在一个名为‘刘恭’的人;刘氏宗族内部,也不承认刘恭是宗族中的‘男丁’。
  连宗谱都没进入的早夭皇帝,居然要盖棺定论上谥号……
  “陛下如此作为,恐自此礼乐崩坏,国将不国啊……”
  暗自腹诽着,朝臣便次序拾阶而上,在宣室殿外脱下布履,走入殿内。
  除了那一声‘礼乐崩坏’之外,朝臣却并无其他想法。
  ——周亡都近百年了!
  汉室立都已二十余载,该崩坏的礼乐,早就崩坏了……
  就拿礼制中最严格的天子礼来说:叔孙通制定的天子礼规定,天子一年四季都要穿相应颜色的服饰!
  结果呢?
  命令叔孙通制定礼法的刘邦本人,就带头不遵守这套礼法!
  什么一年四季四色服饰——太祖一朝,刘邦乖乖戴天子冠冕的日子,都屈指可数。
  周礼还规定尊卑有序,上下有别呢!
  要真按这套礼法,开国功勋之中,几乎没有一个应该成为彻侯!
  说白了,到刘弘所处的这个时间点,周礼当中的规定,早就崩坏殆尽了。
  刘弘要给一个未冠而崩的儿皇帝上谥号,朝臣百官能做的,也就是私底下腹诽一句‘礼乐崩坏’‘国将不国’。
  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人能挑得出刘弘地不是。
  ——作为弟弟,给死去的皇帝哥哥争取一个死后待遇,身后清名,有错吗?
  这是兄友弟恭的典范呐!
  再者说,皇帝要理顺自己的皇位法统来源,本来就是应该的;臣子要是提反对意见,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洗清‘居心叵测’的嫌疑。
  这也是刘弘毫无顾忌的通过‘盖棺定论’的方式,将前少帝的事理顺的原因——汉室的礼制思想,根本没有那么浓厚。
  尤其是开国功侯尽皆‘屠狗之辈’的汉初,礼制,真就只是有用就拿来用,没有就丢到爪哇国的橡皮擦。
  不过,在论定刘恭的谥号之前,还有一件事,需要刘弘先解决。
  ——此时此刻,朝臣百官虽然都已走进殿内,但都只是在殿门处堆积,等候刘弘挨个召唤。
  这也是汉室,新皇登基之后的第一次大朝仪,所特有的政治流程了:为三公九卿排座次,以确定政治秩序。
  可千万别以为,这只是‘谁坐哪儿’的简单问题——九卿有司在新皇首次大朝仪上的座次排序,将直接影响各自的地位高低!
  坐在靠前位置的,虽不至于对排位靠后的指手画脚;但在某事需要双方合作完成的时候,这主次之分,就一目了然了。
  例如朝堂下令,制造一批武器军械,为长安南北两军换装。
  这种时候,此事就牵扯到少府、卫尉、内史三个九卿属衙了——少府负责制造,卫尉掌南军,内史名下的中尉掌北军。
  既然少府要制造军械,那自然需要时间,也就必然会出现一个问题:南军和北军,优先供应给谁?
  又或者说:少府的材料只够两者其中一个换装时,该让谁先等一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9/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