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2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8/530

  “通通住手!”
  一声苍劲有力的呼和声,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放眼望去,就见一辆方从尚冠里势出的马车,停在距司马门数百步的武库左近。
  看到马车的那一刻,周勃斗志昂扬的面容便如泄气的气球般一萎,手中长剑,也已在不知不觉间掉落在地。
  ——战斗,结束了。
  陈平的出现,为这场惨烈的皇宫争夺战,画上一个毫不完美的句号:北军,彻底败了。
  不片刻,便有一位家臣爬到周勃身旁,拱手一拜。
  “丞相谓绛侯:代王车驾已至直城门外;还请绛侯速令将士归北营,携朝中百官同至城门,迎代王车驾。”
  听着家臣的转述,周勃望向远方,那道负手屹立与马车之上的身影,绝望的闭上了双眼,扬天长叹……
  ……
  汉长安八街九陌,共十二座城门,东西南北四面城墙,城门各三。
  北有横门,厨城门,洛城门;东有宣平门,清明门,霸城门;南有覆盎门,安门,西安门;而西,便是雍门,章城门,以及藁街的西尽头,直城门。
  作为未央宫与戚里之间的分割线,藁街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一条‘道路’——与长安城北宫墙平行的藁街,在必要时刻,将成为容纳百姓,闻听天子于北阙发表言论的‘广场’。
  而对于庙堂而言,直城门的存在,除了供百姓出入之外,最大的作用,便是将城外物资更快的搬入未央宫内的少府作室。
  现在,代王刘恒的车驾即将从直城门进入长安城,这无疑算是极其少有的状况。
  正常情况下,诸侯王朝觐长安,无论是自东而来的关东诸侯,还是自北而来的代王、燕王等边地诸侯,最终都要在长安以北二十里等候宗正属衙的上报。
  待天子下达‘允许入觐’的指示之后,朝见的诸侯王才能在宗正官员的引领下进入长安城,在王府内沐浴更衣,等候天子传召。
  而诸侯王进入长安城的城门,自有汉以来仅有一座:洛城门。
  即长安北三门中,靠东的那一座。
  在城外得到许可之后,诸侯王即随行人马须跨过渭水之上的渭桥,从洛城门进入长安城,然后在第一时间,到洛城门附近的高庙祭祖①。
  而天子出京归来,则相对宽松一些:天子圣驾可以从洛城门、安门其中一个进入长安,并进入高庙祭祖,或者从西安门、章城门这两座同时具有宫门和城门作用的门进入皇宫,沐浴更衣,再前往高庙。
  也就是说,无论代王此方入京,是遵从诸侯王入觐的传统,还是直接按照天子回京的程序,直城门,都不属于‘可选择’的一类。
  代王刘恒却依旧那么做了,只能证明一件事:代王现在进入长安后的第一时间,就进入未央宫!
  ——要知道刘恒是从萧关进入关中,一路快马赶到长安,最便捷的,是从北入长安。
  而直城门,是距离未央宫最近的——自直城门进入长安城,复行百余步,就可从作室门进入未央宫。
  至于直接从章城门或西安门进入未央宫,刘恒则大概是忌讳朝中百官,以免君臣失何。
  饶是如此,这般急不可耐的吃相,也无疑是让朝中百官体味到了一丝深意:对于长安朝堂,这位新君,似乎不是很信任……
  当朝臣百官嘀咕着从宿醉的状态中走出,从榻上爬起,洗漱干净,与同僚赶到直城门外时,更是惊讶的发现:一辆富丽堂皇中,又带着一丝庄严的车辇,已停于城门外等候。
  “代王,终归年齿尚青啊……”
  ——今日,可是代王第一次以准天子的身份,接受朝堂百官的拜见!
  这种情况下,作为主角的刘恒却比大部分朝臣还早出现在城门外,这无疑让百官隐隐感到不快——比刘恒还晚出现,这不是让百官被动带上了一顶‘无礼’的帽子?
  
第0236章
天子驾临
  暗自嘀咕着,百官却做出不甚惶恐的模样,赶忙分列城门两侧,双手抱腹,等候其余人到齐。
  而作为百官的领衔者,陈平也是早早赶到城门外,闭目养神之余,不忘思量着刘恒此举中暗含的深意。
  ——自北而来,却出现在长安城西墙上的直城门外,刘恒此举,显然是在避免入城之后发生变故。
  而完全不遵守游戏规则,比大部分朝臣更早赶到城门外,则是透露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可能性:要么,是刘恒急不可耐,在唾手可得的皇位面前,连半刻都按捺不住。
  如果是这样,那陈平等‘老臣’自然是要长松一口气,然后筹谋起将来的朝堂格局:如此急不可耐,就意味着没有城府,日后朝政大权之着落,还有争夺的空间……
  而另一种可能性,则是让陈平略有些焦虑起来。
  ——继位之后,新君刘恒,恐怕不会像小皇帝那般遵守游戏规则,维持表面上最起码的体面了!
  一旦事态发展到那种程度,陈平等人能否继续掌权,甚至都不再重要——当皇帝亲自撸袖下场,肆无忌惮的破坏政治规则时,政权,便必然会陷入漫长的动荡。
  很浅显的道理:如果刘恒这般作态,是想要提醒朝臣百官:如今做主的,是新君刘恒,那汉室朝堂,就将进入新一阶段的君臣博弈,以及权力碾压之中。
  而且这种博弈,与先前朝臣与小皇帝之间的博弈还有所不同。
  先前,陈平为首的朝臣与小皇帝刘弘博弈,表面上看,是在争论刘弘究竟是否为刘氏血脉,但双方的实际矛盾,其实是吕后病逝之后的朝政大权归属——大权,究竟是由陈平、周勃这样的开国老臣把持,还是年少的皇帝刘弘把持。
  对于刘弘掌权,陈平等老臣所担忧的,也不过是前时诸侯大臣共诛诸吕一事,是否引起了小皇帝刘弘的不满,是否存在刘弘掌权之后,针对开国功勋集团秋后算账的可能性。
  简单而言,双方矛盾还在可控制的范围内,还属于权力斗争的范畴。
  即便小皇帝最终被戴上‘伪帝’大帽,其原罪也根本不是血脉存疑,而是小皇帝可能存在一个危险的动机:因诛吕之事为由,针对陈周功勋集团发起报复。
  而现在,代王刘恒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强势夺位,在汉室皇统传至第三代的情况,以第二代庶支的身份登基,情况就不太一样了。
  就算闭着眼睛,陈平都能猜到刘恒登基之后,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给天下人一个合理得交代:刘汉江山,为什么在传到第三的情况下,又落到了身为第二代的刘恒身上。
  也就是说,刘恒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皇位合法性的问题。
  可千万不要以为‘兵强马壮者为王’的道理,适用于此时的汉室——尤其是在刘邦以近乎庶民的身份,鲸吞天下之后不过二十余年的此时,无论是民间舆论,还是政权引导的方向,都是在极力淡化刘邦的‘神武’。
  原因很简单:富有者恐惧的从来不是贫穷,而是贫穷者同样变得富有。
  具体到汉室,便是以武得天下的汉政权,最担心下一个沛公出现,如高皇帝刘邦那般鲸吞天下。
  所以在汉初,政权对于舆论的导向,实际上是在极力强调刘邦得天下的玄幻部分——斩白蛇起义也好,赤帝之子也罢,乃至于吕后凭借一片云朵就找到刘邦,实际上都是刘汉政权刻意引导的结果。
  为了将刘邦得天下刻画的更加神秘,更加‘命中注定’,刘汉政权不惜淡化甚至抹黑刘邦的文治武功,将刘邦的能力全盘淡化处理,以求凸显出刘邦‘君权神授’的一面。
  ——高皇帝没什么了不起的……就是个老流氓……啥也不懂啥也不会……
  ——高皇帝得天下,跟邀买人心雄心壮志都毫无关系……
  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这个时代的底层百姓相信:高祖皇帝的天下,果然是天意啊……
  如若不然,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人,怎么可能会坐的上皇位呢?
  而这样的舆论引导,是从二十余年前,汉太祖高皇帝尚为汉王之时,就开始贯彻的普世价值。
  如今二十余年过去,神州大地经历了一代人的沉淀,对于刘邦得天下,也早已认同了刘汉政权的定义:高皇帝得天下者,无他,唯天命尔!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刘恒如果撇开脸不要,承认自己登上皇位,是凭借在萧关打败了刘弘大军,那刘恒的皇位合法性非但无法得到天下人认可,就连刘汉政权的合法性,都将被动摇根基。
  ——哦……代王打败天子,就抢到了皇位啊……
  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只要这样的认知,出现在那些坐拥千里疆土,手中有钱有人,拥有号召力的关东诸侯脑海中,汉室天下,就将一夜之间倒退到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时代。
  所以,刘恒无论是出于自身皇位合法性的考虑,还是刘汉政权统治合法性的考量,都必须在坚持‘君权神授’的前提之下,为自己成为天子给出合理解释。
  就目前而言,这个解释,看上去已经被朝堂摆上了台面:伪帝刘弘,常山王刘朝,淮阳王刘武,梁王刘太,皆非孝惠后嗣。
  身为嫡脉二代的刘盈没有留下血脉,刘氏嫡脉宣告绝嗣;按照周礼中关于皇位继承的‘兄终弟及’之传统,代王刘恒以孝惠皇帝的弟弟中,年纪最长者的身份入继大统,取代孝惠一脉,成为了刘氏嫡系。
  但这样的解释,顶多只能骗一骗俯首耕地的底层百姓,根本不可能骗得过那些居心叵测,想过一把皇帝瘾的关东诸侯。
  ——嫡庶分门别户,其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使旁支庶脉不再具备继承资格,以确保嫡脉不会被旁支夺去,从而避免旁支夺嫡的状况发生。
  现在,代王刘恒以刘氏旁支的身份,单凭武装造反取代了嫡系,那对于其余旁支,即关东刘姓诸侯而言,自然是再好不过的消息。
  ——旁支也能做皇帝?
  嘿嘿嘿嘿……
  巧了,寡人好像也是刘氏旁支来着!
  这也是历史上,原本在孝惠时期乃至于前后少帝时期,都对长安保持谦恭的关东诸侯,在文帝刘恒继位之后一改往日面目,直到景帝朝,引发吴楚七国之乱的缘由所在。
  ——对于刘恒成为皇帝,关东诸侯不服。
  很简单的道理:刘盈做皇帝,那是高皇帝决定的,没人能说什么,人家是嫡系。
  就算后来前后两个儿皇帝登基,那也是嫡系的事儿,跟旁支毫无关系——旁支,说好听了叫亲戚,说难听点,也终归是外人。
  而刘恒做皇帝,那就不是嫡系的事儿了——代王这个旁支都能做皇帝,那我们为啥不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8/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