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1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6/530

  “朕此离长安,时日未定;许旬月而还,又许数旬半载,方得以转圜;此间,贼子众必当有所动。”
  说着,刘弘地目光就从大致的方向,具体到了每一个人身上。
  “朕离长安,郎中令、卫将军当谨记:万不可教贼子聚众入宫;一应国政,皆由右相禀与太后知,后由诸公共议而定。”
  “尤以卫将军之责为甚!”
  说到这里,刘弘地目光就锁定在了因首倡尊立之功,而被加卫将军衔,肩负长乐宫防务的田叔:“贼子若图谋少府钱粮财物,卿可自斟;必要之时,贼子之举未过甚,未图谋兵械者,卿可由贼子之意。”
  “然长乐之安危,系宗庙社稷之安危;勿问何由,卿万不可教贼子入得长乐!”
  “朕归之日,若听闻贼子得入长乐,卿莫怪朕不顾君臣情份!”
  说到长乐宫时,刘弘地面容陡然一肃,望向田叔的目光满是庄重。
  作为太后张嫣的居所,说长乐宫身系江山安危,是一点都不夸张的。
  盖因为汉太后,是具备理论上的废、立之权的!
  一但张嫣落到陈平等人手中,并在逼迫之下‘废’掉刘弘地皇位,那孤军在外,又失去皇帝身份的刘弘,就要真的成为‘伪帝吕弘’了。
  体味到刘弘目光中的慎重,田叔自也是正身一拜:“臣必不敢负陛下所托!”
  对于田叔,刘弘还是放心的。
  撇开田叔的官职,以及与刘弘地关系不说,光是‘故宣平侯门客’的身份,就使得田叔必然会不惜一切代价,保障宣平侯张敖之女张嫣的安危。
  将最关心的一点交代下去,刘弘又向郎中令令勉,以及廷尉吴公简单做下交代。
  在离开之后,任何地方都可以不管,但未央、长乐两宫,安门内的高庙,以及长安城南的社稷,绝对不可以收到破坏,甚至是闯入。
  任何试图进入上述场所的,吴公都可以第一时间缉拿,待刘弘归来再做处置;必要时,甚至可以在请示过太后张嫣过后直接处置!
  奉常、宗正则做好在京勋贵、宗室的思想稳定工作,以避免关键时刻,跳出来几个脑子短路的贵族,跟远在箫关附近的刘弘唱反调。
  至于卫尉,其职责就没那么重了——秦牧不在,老虫达身体状况无法支撑不说,卫尉掌控下的强弩都尉,已经只剩下原南军那数百遗卒,以及不到两千的故飞狐武卒了。
  刘弘给卫尉下达的任务很简单:当事情发展到最不可预料的地步时,确保未央宫不失。
  将诸般安排布置下去,刘弘却丝毫没有轻松下来的感觉,反倒是想要再多做些交代;但左思右想,又实在想不起来还有什么可以说的。
  看出刘弘的紧张情绪之后,御史大夫张苍战出身,领着众人庄严一拜:“陛下之令,臣等万死不辞;若事有不测,臣等便于未央宫墙弯弓以待。”
  “陛下一日不归,臣等便一日不敢弓刃归库!”
  看着殿内众人坚定地目光,以及信誓旦旦的承诺,刘弘终是长出一口气,同样庄重的躬身一拜。
  在重诺甚于一切的汉室,这样的承诺,比任何合约都具备更高的可靠性。
  
第0213章
燕代之忧
  代王刘恒起兵十数日后,长安发出的军令,通过秦直道一路传递,终于送达了燕国都城:蓟(jì])县。
  接到军令之后,成为燕王不过数月的刘信赶忙召集了文武大臣,就长安送来的军令进行商讨。
  说是商讨,其实也不过是走个过场——长安下达的正式诏令,除非刘信相反,否则只有奉从这一种选项。
  而刘信之所以要召集大臣商讨,主要是就具体方案进行推演。
  成为燕王数月,刘信心中的激昂也早已平静下来;对于新的身份,刘信也有了更加冷静的看待和认知。
  与汉室每一个边境诸侯一样,刘信成为燕王之后,首先认识到的,就是燕国严峻的边防状况。
  根据太祖高皇帝时所留下的传统,边地诸侯非但要自掏腰包,承担抵御外敌的重任,还要按律供养长安中央。
  简单而言,就是刘信成为燕王之后,非但要为每年数以千万计的边防军费发愁,还要为年末上缴长安的‘贡献’绞尽脑汁。
  燕地作为汉室大北方,其农业产出虽较之于上代稍好一些,但也远在南方膏肓之地之下;正常情况下,平均亩产大抵维持在两石到两石半之间。
  虽然燕国封土辽阔,但山地、丘陵占据燕境一半以上;如果只凭借每年的粮税,燕国完全不可能做到一边吃撑边防部队,一边供养长安中央。
  所以绝大多数情况下,燕、代等国送往长安的贡献,其实就是表达诸侯对皇帝忠心耿耿的一个形式;只要诸侯没有得罪皇帝,那部分贡献最终都会被退回来。
  但即便会被退回来,那也有个先决条件。
  诸侯贡献,早已被太祖刘邦明文规定标准:侯国当年农税的三成。
  燕国的疆域,又是一条东西拉长,南北压扁的狭长领土;边界有将近三分之一的部分,与汉匈边界重合!
  而汉-匈边境西起陇右,东至燕国右北平郡,有将近一半的部分,都是在燕国边界。
  换而言之,不严谨的说,燕国承担的边防任务,将近汉室北墙防务的一半。
  这使得燕国为了保证边境防务,需要维持一支极其庞大的常备部队;而这支部队的一应支出,则都由燕国承担。
  在封王就国,来到王都蓟县之后,刘信兴致勃勃的翻看了燕国往年的农税,以及一应支出。
  最终,燕国严峻的状况,在激情澎湃的刘信头上撒下好大一盆冷水。
  ——自高皇帝是起,燕国就从未凑出过制度所规定的‘贡献’!
  燕国每年的税收,有近乎九成都被庞大到令人绝望的边防军费吞去;而制度所规定的的三成贡献,还都是历任燕王拿出多年积攒下来的积蓄,送到长安走个过场,然后原封不动得搬回蓟县,待等明年再送往长安……
  这还是边墙没有大战,边防军费没有‘超标’的前提下!
  要是匈奴人大举犯边,那燕国非但要将当年全部的税收砸进去,还要拿出那部分从未见过天日的王宫积蓄,奖赏士卒,抚慰孤寡,乃至于增强军备。
  如此糟糕的战略局势,让刘信心中再也没有对成为诸侯王的喜悦,而是整日忧心忡忡,哀愁于明岁的‘贡献’该如何凑。
  至于享乐,更是早就被刘信排除在了‘有生之年要尝试’的计划单之中。
  而此次,长安送来‘派兵入住代北’的命令,更是让刘信满是苦涩。
  ——军费从哪来!
  根据诏书内容,燕国起码要出一万五千边卒,大规模机动至代-匈边墙,接手代王刘恒调走边防部队留下的防守漏洞。
  且先不提远距离机动所要产生的耗费,光是这一万五千边卒的军粮,就足以让刘信白几根头发。
  代王、齐王皆反,这场内战没个一年半载,是怎么都不可能得出结果的。
  这就意味着,刘信派出的一万五千士卒,起码要在遥远的代北待4-8个月;期间军粮则需要刘信从燕国运到代北。
  即便按最乐观的情况估算,四个月,一万五千士卒也起码要消耗30万石粮食;而为了将这三十万石军粮送往代北,沿途还需要消耗十万石以上。
  即便撇开这一万五千士卒所需要随行的数万民夫,光是军粮,就需要四十万石!
  这对刚成为燕王不过三个多月,连国土都还没巡视完的刘信而言,无疑是一座大山。
  须知整个燕国境内,百姓也不过十数万户;燕国一年的农税收入,最多也就三百万石左右。
  就凭这三百万石粮米,燕国需要供养十万以上的边防将士;光此一项,就会吞去燕国八成以上的农税收入。
  剩下的部分,除了要供养王宫内的诸侯亲眷,维持燕国的运作,发放大臣的俸禄之外,还需要历任燕王从中抠搜一些下来,好保证每年能拿出足够的贡献送到长安,然后祈祷长安天子开恩,千万别不要脸的将这部分贡献收下……
  在这种情况下,突然要刘信拿出四十万石军粮,去帮助隔壁诸侯国的边墙防务,无疑是强人所难了。
  但长安来的命令,又没有丝毫反抗的余地,这无疑让刘信感到亚历山大。
  结合此间种种,刘信召集大臣于王宫,其目的就很明显了:这笔意外产生得军粮,到底怎么办?
  至于拒绝长安命令的选项,则完全没有出现在刘信的脑海之中——兔死狐悲,用在燕、代两个诸侯国身上,可谓再合适不过。
  打开汉室疆土堪舆,就不难发现:燕、代两个诸侯国,无论其中哪一个被攻破,另外一个也绝对逃脱不了举国被围的命运!
  尤其是东、南临海,北接匈奴的燕国,一旦西边的代国沦陷,燕国与汉室的接连,就将只剩下西南方向的赵国。
  在如今赵国无主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说:只要代国沦入匈奴之手,那燕国就将立刻面临被包围的局势,摆在燕国面前的选择也就只剩两个。
  要么投降,要么举国内迁。
  所以,即便刘信不考虑王位来源和舆论,光从现实角度考虑,代国也是一定要支援的。
  这无关家国大义,也无关君臣本分——只要不想让整个坟土被匈奴人包围,每一任燕王就都会出于利益考虑,做出驰援代国的选择。
  更何况随着命令一同送来的,还有长安朝堂对燕、代边防之事的安排。
  ——车骑将军柴武,奉命进抵燕、代、赵交界处驻兵,以防燕、代遭遇匈奴人的入侵!
  从时日推断,在军令传达燕国境内时,车骑大军只怕已从飞狐迳启程,进发目的地了。
  车骑将军督镇燕、代之后,对燕国的意义又十分微妙。
  如果刘信老老实实驰援代国,若匈奴入侵,车骑大军就是燕、代防线的救火队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6/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