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18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7/530

  除上代之外,其他所有地方的秸秆、干草税收取标准是‘顷入三石’,即每一百亩田上缴秸秆、干草各三石。
  反观上、代,则是‘顷入各二石’。
  没错,上代,就是法律明文规定连干草秸秆,都可以少缴甚至特殊情况下不缴的贫困地区。
  究其原因,则是因为上代除了要面临北方异族的威胁之外,其地理、气候条件都十分恶劣,就连农作物的产量,上代也比汉室的土地平均产量少一石左右。
  便拿汉室最普及的粟米为例:关中水利条件好一些的上田,大都能达到三石半甚至四石的亩产量,而即便是最恶劣的夏天,亩产也大体能维持在三石左右。
  相较于关中,关东虽差一些,但亩产也低不到哪里去,上田三石半够呛,下田两石半以上还是能保障的。
  也就是说,如果单独统计关东的平均亩产量,那大概能接近三石,关中稳超三石,隐隐向三石半看齐。
  关中加关东,拥有者如此辽阔的可耕作土地,又有着如此高的平均基数,按理来讲,汉室的粮食产量应该不会因为上、代这区区两地太拖后腿?
  事实,却并非如此。
  如果将上郡,代国,陇右以及右北平排除在外,那汉时的粮食亩产量,基本可以达到三石。
  但加上这几个北方地区,汉室的平均亩产就将直接跌破两石半!
  如果遇上去年那样收成不好的年景,更是有可能毕竟二石的平均线!
  至于其原因,丞相府中去年收纳的关于上、代、右北平地区减免税赋的请求书,就足以给出答案。
  在去年,上郡和代地,平均亩产仅一石半!
  即便是在收成好,没有收到外族侵扰的年景,上代的粮食也基本不大可能突破二石。
  这就等于上、代的一百亩田所能耕作出的粮食,只有关东五十亩田所出;若说关中,更是极有可能只需要三十亩!
  而上、代并非是极端的个例,只是汉室北方地区农业状况的缩影。
  如燕赵,虽不在法律明文规定永久减免秸秆税的范畴内,但粮食产量也比关东地区差一个档次。
  至于暴露在长城之外的云中,那更是不用说——在匈奴人连年的侵扰之下,云中的农田别说丰收还是欠收了,只要秋收能长出来东西,打出来的谷物够一家人应付一段时日,就足以让云中人民满怀欣慰了!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对汉室诸侯王而言,代国,绝对算不得什么好的封地。
  作为太祖高皇帝刘邦四子,刘恒自受封为代王以来,几乎可以说没过过什么好日子。
  即便贵为诸侯王,刘恒也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忧心于王宫中的吃穿用度,子女们的吃食衣服,乃至于冬季寒夜所需要的被褥。
  正是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诸侯王’经历,让刘恒留下了极其朴素的生活作风,即便在历史上成为皇帝之后,刘恒也将在代地培养出的朴素之风大半保留。
  在刘恒的影响下,就连历史上的窦太后,其位居后位期间也都是亲自养蚕剥丝,在衣物上完全自给自足。
  而在现在这个时间线,刘恒虽然意外的没能成为皇帝,却反倒成为了皇帝的亲密宗亲,但代王宫内的用度,依旧没有因此而宽裕稍许。
  看着王公内残破的墙皮,以及几乎已经看不清原本眼色的宫墙,刘恒甚至有些庆幸于两个儿子留在了长安,而不是再同自己回到这个艰苦贫寒的‘王宫’之内受苦。
  “唉……”
  哀叹一起,刘恒拿起眼前案几上的两份绢书,陷入两难之中。
  这两份书信,有着十分高度的相似性——都是在讲同一件事,也都在将另一份书信的书写者贬的狗屁不是,同时……
  也都想要对方地命!
  丞相陈平的书信,刘恒收到的早一些,大概在十日前就已经拿到手。
  其内容提炼出来就几点:代王太子身亡,乃当今所害,还请大王为太祖高皇帝计,起兵于北,近逼箫关,以揭伪帝吕弘之真面于天下人前!
  刚拿到这封书信的时候,刘恒第一反应不是相信与否,而是本能的嗅到了一丝阴谋的气息!
  丞相陈平与皇帝刘弘究竟有什么矛盾,刘恒不敢说是世上最了解的那个,但也起码是最了解的一批人当中之一。
  ——若是半年前,陈平答应的事做到,那刘恒此刻,就应该坐在未央宫号令天下!
  自然,即便是离开长安,刘恒心中也早有预料:皇帝侄子刘弘和丞相陈平之间,必然会有这么一遭。
  但刘恒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件事居然将他这个低调的贫穷诸侯给卷了进去……
  将陈平的书信放在一旁,将右侧那面简短到几乎称不上书信的绢布拿起,刘恒不由呢喃着重复上面那撩撩数字。
  ——卫尉丞牧谨拜代王在上:代太子之事,万请代王且待,不数日,鄙人便当亲至晋阳,将此间内由面与代王知!
  “启儿啊……”
  回忆着记忆中爱子那沉稳的面庞,刘恒不由流下两行热泪。
  泪滴落在绢布之上,顿时将墨字染花,但那黑色,却在刘恒眼里一点点化作猩红……
  “吾听中尉言,似有长安来信送与代王之手?”
  刘恒下意识将面上泪水抹干,转过身来,就见一老妪出现在殿门处。
  “母亲。”
  赶忙上前扶起老妇人的手臂,将其送到案几前安坐下来,刘恒便低着头,憋闷道:“母后当知,阿启乃代王一脉长子,宗祠之后……”
  “吾切问汝。”
  没等刘恒说完,王太后薄氏一声冷冽的轻斥,顿时惹得刘恒将头深深底下:“儿恭闻母后教诲……”
  看着刘恒乖顺的模样,薄氏心下不由一软,终是狠下心,将脸沉了下去。
  “去岁之事,教会了代王什么道理?”
  语气中丝毫不带感情的询问,惹得刘恒顿时有些局促起来,稍作沉吟,便试探着开口道:“当是……忠君奉上,以江山社稷为重,以……”
  砰!!!
  一声突兀的巨响,惹得刘恒赶忙跪倒在地:“母亲息怒,儿愚钝,徒惹母亲恼怒……”
  只见片刻之前还沉着脸安坐案几前的薄太后,已是一掌拍在案几之上,顺势站起身来,望向刘恒的目光中满带着恨其不争。
  “出生入死一遭,代王所得,便于此邪?”
  “代王可知此事,险令吾家支离破碎,若非县官网开三面,今代王冢前之萍,恐亦不低于阿启之长!”
  薄太后突如其来的暴怒,让跪在地上的刘恒满面苦涩,又终归不敢出言辩解,便只得将头深深埋下,轻轻贴上地板。
  “儿愚钝,还请母亲……”
  “断!”
  又一声拍打声传来,刘恒却是头都顾不上台,只任由着母亲喝骂。
  “十数载!吾教代王十数载!”
  “欲成大事,须当机立断!”
  气喘吁吁的吼叫过后,薄太后粗喘着气,摸索着身后的榻沿。
  而匍匐在地,额头紧贴着地板的刘恒,却仿佛后脑生眼般直起身,跪行上前,将母亲扶坐到榻上,又乖顺的回到方才的位置,将头底回地板上。
  一气呵成毫不拖泥带水的动作,熟练地让人心疼……
  不过刘恒这幅悲凉的模样,显然并未让薄太后消气。
  “吾知代王性谨若微,然物极必反,至刚易折之理,代王当知之矣!”
  一边说着,薄太后一边不忘恨其不争的拍打着眼前案几:“若去岁代王稍果决些,武儿何至于未及总角而离父母双亲?”
  “启儿又何至于寄人篱下,遭此等大难?”
  粗喘着气,薄太后略有些飘忽着扶上案几,望向刘恒的目光也愈发冷厉。
  “今大变再生,代王莫不欲再行筹谋不定之事,以绝吾家不成?!!”
  “代王莫不以为,当今真以代王做贤叔仁侄,再三赦代王滔天之罪不成!!!”
  说到最后,薄太后的语气,已经从呵斥转变为了尖锐的咆哮,惹得对这种仗势‘见怪不怪’的刘恒都有些慌乱,一时不知该如何作答。
  “母亲息怒,儿愚钝……”
  心中的千言万语,终究化为这一句淳朴的告罪,以及对母亲的关心。
  看着刘恒这般模样,薄太后心中的怒火缓缓消散,喘息许久,终是平静了下来。
  “吾且问代王,若启儿过真亡于长安,代王当作何打算?”
  见母亲的语调稍稍平和下来,刘恒稍松口气,旋即又纠结起来:“儿……儿当……”
  这一次,薄太后却并未再将恼怒宣泄出来,而是面色阴沉的闭目安坐,等候着刘恒吐出最终答案。
  “儿……”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7/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