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帝成长计划(校对)第1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2/530

  看着同僚们强忍兴奋的面色,以及御阶上的刘弘目光中毫不掩饰的赞赏,再迟钝的人也都反应过来了。
  ——什么罚禄半年,根本就是做给匈奴人看的!
  对于这件事,陛下举双手双脚赞同!
  刘弘之后的举动,则让朝臣百官心中的激情彻底推向了高潮。
  只见刘弘随手将竹简交到身旁的王忠手上,‘小声’交代道:“拿去烧了。”
  紧接着,刘弘便‘严肃的’对典客卿交代道:“转告匈奴使节,昨日之事,朕已重罚;若匈奴正使不满于此,自来寻朕便是。”
  温和的吐出‘寻朕’二字,刘弘毫不掩饰的讥笑一声,‘随口’嘟囔道:“还控弦四十万,当朕吓大的不成?”
  音落,殿内便被一声震天之声席卷:“陛下圣明!!!!!!”
  试问五六百个常年习武的成年男子,满带着激情齐声喊一句‘陛下圣命’是一种什么体验?
  ——刘弘已经尽量在压制,却仍旧溢出目光外的享受,便足以给出答案。
  爽!
  爽到极致!
  说起来,这算是刘弘两辈子加起来第一次,体验到这种深入骨髓的享受——有那么一瞬间,刘弘感觉自己已经站在了山巅,俯视着众生……
  刘弘想过对匈奴使团做出强硬的姿态,会为自己赢得很大的支持,但刘弘怎么也没想到,效果居然这么强劲!
  刘弘不知道的是:殿内站着的将近六百号成年男子,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曾经历家人惨死于匈奴人马蹄之下的悲痛经历①!
  ——能爬上中枢的官员,无一不由坚实的从军经历打低;勋臣贵族更是靠着实打实的军功,赢得如今的崇高地位!
  而在汉立不过二十年的今天,丰厚的从军经历,便意味着一个个匈奴首级;可靠的政治成分,则代表一个个阵亡的英魂……
  对于匈奴人,汉家的朝臣勋贵不单单是出于对军功的渴望,而感到‘饥渴难耐’——对匈奴人的仇恨,早在白登之役后,就深深纂刻进每一个汉人的骨头之上!
  即便没有军功、没有武勋,也无法赢得任何地位,绝大多数汉人也同样愿意自备鞍马军粮,自发的参与到对匈奴的战争之中!
  ——血仇!
  不说每一个汉人家庭;起码北方的每一个汉人家庭,都与匈奴人有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一个仇视匈奴,在匈奴人面前不憷的皇帝,绝对能赢得绝大多数汉人的好感!
  对朝臣勋贵而言,一个对外强硬的皇帝,则又透露出一层令人血脉膨胀的信息……
  战争!
  原本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积攒下来的政治资历,彼时却只需要几颗敌军头颅就能换得的战争!
  且先不提刘弘显现出的政治手腕、政治智慧,即便是换个何不食肉糜的儿皇帝,在对匈奴的事上说出一句‘朕才不怕你!’,也足以令朝臣百官猛打一大管鸡血!
  如此‘朝气蓬勃’,斗志昂扬的朝野格局,正是刘弘将来所需要的。
  这也是刘弘出于给粮食保护价政策保驾护航的目的,为既得利益集团画出的大饼——在战争面前,任何问题都不是问题!
  相较于从泥腿子嘴里抢食吃,战争所能带来的利益更直接,更庞大,也更让人心动。
  这也是历史上,无数封建帝王曾做过的抉择:将矛盾往外转移,以缓解内部矛盾。
  粮食保护价,无论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可以提高政权掌控力、财政能力,以及国家管控力的善政;但同样,无论任何一个时代,粮食保护价都必将面临层层阻碍。
  原因无他,唯利益二字而已。
  用此时的话说,就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用后世的话说,则是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
  任何一件事物的存在,只要其具有稳定的既得利益群体,其改变便必然会遇到该集团的强烈抵抗;区别仅在于其抵抗的力度,国家究竟能不能搞定。
  就像原本的历史上,东林党一口一句‘不与民争利’,政权就只能乖乖走向注定的灭亡。
  换在秦时试试?
  这话一出,秦始皇怕不是又要多一个‘坑x’的污名!
  说到底,一件政策是否能施行,其关键就在于政策的推行者,能否收买或清除既得利益集团,为政策的推行营造顺畅的政治环境。
  秦始皇将所有秦人变成了耕战的既得利益者,秦便将六国一起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王安石没能搞定既得利益集团,所以王安石变法,最终将宋推向了更快的灭亡。
  同样的道理,刘弘若想推行粮食保护价,以及今后许多动别人蛋糕的政策,其难度都只在于:是否能干掉or收买既得利益集团。
  就目前而言,粮食保护价一事涉及的既得利益集团,主要就是以俸禄为生的朝臣官僚,以及以封国租税为生的彻侯勋贵——至于商贾,在汉室的政治地位就是:没有地位。
  这两者,起码官僚阶级,是刘弘可以强压牛头喝水的——别忘了,爷们儿可是封建皇帝来的!
  位九卿以下,秩二千石以下的官僚,别说身为皇帝的刘弘了,就连丞相都能一言而决其去留。
  至于二千石以上,说实话,人家并不怎么在意那点俸禄。
  ——就说朝中三公九卿,哪家还不是个勋贵了?
  问问周勃,是封国一年所得那二十万石粟米香,还是朝廷发放的四千二百石粟米香!
  就连内史刘揭,一年也有将近三万石粟米的封国租税;俸禄却只有二千多石。
  也就是说,那些真正指着高价卖俸禄的小虾米,刘弘皇帝的身份就能稳稳压死;而那些刘弘压不死的巨头,根本就不在意这点俸禄——人家做官,那是为了实现政治抱负!
  所以,刘弘要做的事就很简单了:拿出一个比‘赚粮食差价’更大的饼,让勋贵放弃从粮食上牟利。
  战争,就是刘弘为粮食保护价政策所损害的既得利益集团,即‘彻侯勋贵集团’画出的大饼。
  诚然,这次汉匈外交,大概率还是以汉室求和为主——这并非刘弘个人的意志所能决定,而是由国家实际状况,以及客观的汉匈实力对比所决定。
  但刘弘透露出的强硬,足以表明刘弘地决心:待等时机成熟,必提兵北上,马踏草原!
  有了这个萝卜掉在眼前,有眼界的勋贵自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训练家中子侄、私兵,做好在战争中捞取更多功勋的准备;稳定的粮价,也能让国家更快的富强起来,为将来的汉匈大战提供物质基础。
  至于那些目光短浅,仍旧想从百姓嘴里掏食吃的乐色,刘弘也不介意学一下武帝爷的‘酬金罢侯’,来清理一下勋贵中的米虫。
  刘弘甚至想在将来,整出一套针对勋贵阶级的末尾淘汰制,类似后世的足球联赛那样:彻侯中,功勋排前几的自动获得下一次战争的出战机会(欧战);后几名贬爵为关内侯(降级);关内侯也一样,功勋排前几位的封彻侯(升级),后几位再贬爵……
  将飞到十万八千里外的荒诞思绪拉回,看着殿内面色涨红,早已将田叔扔在一旁的朝臣勋贵,刘弘露出一丝轻松的笑容。
  ——粮食保护价,将从明天开始于关中施行!
  ……
  PS:1.或许有人觉得,每一个官僚都有亲人死于匈奴人之手,这种说法有点危言耸听,但在汉初,这还真就是现实。
  汉室的军队组成,普遍是将统一籍贯的士兵化为同一编制,好通过乡党之情更好得管理军队,所以基本上,每一个伍长所带领的四个大头兵,都是这个伍长的老乡。
  而在西元前,乡党几乎死于亲人划等号的——也不是因为类比,而是一姓之宗族普遍聚集在同一乡、里,每一个同乡之间,都是远方亲戚的关系。
  而汉初能爬上中枢的官僚,无一不是靠着坚实的军功为基础,所以,在这些官老爷们跟随刘邦打仗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手下得远房亲戚大头兵战死的状况——一将功成万骨枯,不外如是。
  
第0172章
仇视匈奴
  这对刘弘的‘皇帝生涯规划’而言,有着无疑伦比的重大意义。
  在此之前,刘弘发现自己所面临的,是一个恶性循环的闭环——要想在有生之年内扫诸侯,外征匈奴,汉室就必须加强军备,来提升军事实力。
  而加强军备,则需要中央足够富庶,拿包括但不限于铜、铁乃至于钢等材料,为部队军械改良换代;要想富庶,就要鼓励百姓多生孩子多种地,创造更多的财富,可为了不增加百姓负担,又必须要减税,减税又会减少国家财政收入……
  简而言之就是:如果想让国家变得富庶,那就要先让中央变得贫穷!
  这个死局,在历史上是由文帝咬牙减税,甘愿吞下阵痛;景帝稳定发展,武帝享受成果而得到解决。
  但这个方法耗时跨度实在太长,虽然客观上起到了‘国家与百姓一同富裕’的目的,但却耗费了三代人的心血和时间,并且制造了很多新的矛盾。
  例如,文帝为了稳定诸侯而在《许民弛山泽令》中,将开矿权从国有开放为私有,诸侯割据势力就在之后猛然膨胀,最终引发了景帝朝的吴楚之乱。
  同样是在《许民弛山泽令》的附属条款,即‘过关隘不再需要缴纳商税’的《废关税令》,让天下豪商巨贾遍地而起,土地兼并加剧;刘邦与公元前190年才完成的‘每家每户有百亩田’的壮举,到武帝一朝已经发展到了‘有三十亩就很不错’的局面。
  通俗来讲,历史上的刘恒,就像是欠下了一笔名为‘皇统’的贷款,为了还,就去借了一笔名为‘诸侯’和‘豪强’的贷款去填窟窿;再之后,为了还这两个贷款,刘恒又去借了名为‘南越’的贷款……
  通过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循环方式,汉室在这过程中慢慢填补了漏铜;但是有一样东西,却自此消失在了华夏大陆……
  就像反复借贷会影响信誉一样,刘恒在一次次拆东墙补西墙,以及为后世人称赞的‘演技’,将封建时代的君臣关系彻底推向对立;皇帝和朝臣的关系,从战国时互相商讨,互相研究的同事,乃至于秦始皇和李斯那样的‘挚友’,逐渐演变为文帝之后的君臣猜忌?及致武帝朝时的巫蛊之祸。
  诚然?第一次打破秩序的,是以下克上?扫除惠帝诸子的诛吕功勋集团;但文帝刘恒之后的举措?则将这种对立彻底推向不可挽回的地步。
  这也算是与历史上的文帝相比,刘弘所具有的唯一一个优势:皇位合法性。
  通俗来讲?刘弘现在确实算得上一穷二白,但也绝对没有沦落到文帝那般‘债台高筑’的地步;刘弘完全不需要像历史上的文帝那样?为了得到某物?而暂时放弃某物。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2/53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