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大贵族(校对)第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3/1007

  女娲炼石补天所剩下的废料……这个名头说出去大的惊神!
  所以贾宝玉从来未曾摔、打过它,一直把它当宝贝一样随身带着,这种玩意儿,说不定哪天就能有大作用也不一定,得好好供养。
  皇后命宫人将通灵宝玉呈上去,然后一如宝钗第一次观赏一般,将其托在手中。
  打量了半日,皇后笑道:“果真是个宝贝,只是不知这上面所说的话,可还灵验?”
  端仁皇后指的是玉上所刻: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
  “不敢欺瞒皇后娘娘,它上面说是那般说,但是依草民看来,实则不足为信。草民自降生以来,一直将此物随身携带,却并没有感受到它的奇异之处。
  相反,草民自小体弱,身体较之常人亦有不如,就在半年之前,还曾生过一场大病,险些丧命!”
  “啊~!”
  却是元春发出的惊诧之声,他捂着嘴看着贾宝玉。贾宝玉这才知道说错话,想来半年前“自己”大病的事,贾母等人未曾告知元春。因为那没用,只能徒增伤悲。
  皇后听了,也有些怜惜之色。
  贾宝玉不想让元春过于留心这个,便继续道:“所以,依草民看来,此物不过是个吉祥物,一如寻常人家到庙里求的长生结一般,不过是为求父母长辈的一个安心。
  故而情知它无甚作用,草民也一直将其佩在身侧。”
  皇后点头,赞了贾宝玉一句,将通灵宝玉传下来,又道:“本宫与你姐姐情如姐妹,你又是她唯一的弟弟,便也当本宫的弟弟一般,以后在本宫面前,便不要自称‘草民’了,本宫听了不惯。”
  “是,多谢皇后娘娘恩典。”
  贾宝玉哪有不应的道理。他虽然自称草民,但是心中可从不以为自己是“草民”,他的命,比草可值钱多了。
  不过是从贾政等人身上学到的,面对皇权之时,小心谨慎一些是应该的。
  就这么闲话几句,然后贾家的命妇们齐至。皇后却只召见了贾母一人,也不过说了几句场面话,然后便道:“太夫人一家女眷与元妃妹妹难得一见,不如就此移步元妃妹妹的凤藻宫中,一家人好生说说话,聊解骨肉失散之情,本宫先失陪了。”
  皇后说完站起来,自有宫人上前搀扶。
  元春也忙起身,与贾母一起恭送端仁皇后离开。
  皇后一走,贾母再也忍不住老泪纵横的看着元春,这可是她从小带大的孙女……
  元春亦是眼中含泪,却因为仍在东宫之内,只得忍道:“祖母,请随我来。”
  然后也有元春的随从太监、宫女簇拥着,将众人带出东宫。
  后宫重地,除了皇后,其他妃嫔是没有资格随意召见家中男丁的。
  所以,一出东宫,贾政和贾宝玉便只能向元春拜别。
  元春虽然不舍,但是也知道方才皇后故意召贾宝玉进内帏,已经是格外开恩让他们姐弟相见一番了,此时她却是不好再将贾宝玉带入凤藻宫,因此只得含泪作别。
  然后,贾政和贾宝玉便在一干太监的陪同下,出了后宫,最后在皇宫之外,与仍旧守在那里的赖大等人一同回荣国府。
第33章
探寻
  太监们送贾政、贾宝玉出了后宫便不再跟随。
  走在皇宫的前庭,贾宝玉忽然问贾政道:“老爷可知道皇后娘娘年庚几何?”
  “混账!皇后娘娘的凤辰也是你等能随意打听的?”
  贾宝玉垂头,在贾政看不见的地方,嘴唇一阵攒动,也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娘娘乃是前内阁叶相的嫡女,为后十多年,朝野盛赞皇后娘娘贤明。陛下对皇后娘娘亦是颇为信重,此次若非皇后娘娘在陛下面前力荐,你姐姐也不能获封皇妃,掌一宫之事。
  你当记得皇后娘娘对我贾家的大恩,再让我听到你对皇后娘娘有一丝不敬的言辞,你可仔细我揭你的皮!”
  贾政看了贾宝玉一眼,冷哼道。
  对于贾政随时随地表现出来他严父的“威严”,贾宝玉已经能够收放自如的左耳进右耳出了。至少,今日的贾政不像半年前那样,左一个“孽障”,又一个“该死的畜生”,如此一对比,混账二字,听起来倒也显得顺耳了……
  仿若没心没肺,贾宝玉继续追问道:“那皇后娘娘可有嫡出的皇子?”
  贾政闻言,却忽然一叹道:“或许这也是天妒贤明,皇后娘娘至今无所出。陛下感于皇后娘娘的贤德,将二皇子过继到皇后娘娘的名下……”
  “我之前听皇后娘娘提及‘灏儿’二字,可是二皇子的名号?”
  “正是。二皇子殿下乃是当今陛下潜邸所出,尊讳‘景灏’。”
  元景灏吗,名字倒是挺顺耳的。而且排行老二,又母承皇后,贾宝玉瞬间意识到,这个皇子或许不能忽略。
  他正有心研究一下皇家里面的人和事,反正也还要等贾母等人出宫,索性贾宝玉就打破砂锅问到底:“二皇子殿下品性如何?”
  贾政眉头一皱,他觉得贾宝玉今天话有点多了。
  不过念及贾宝玉近来表现不错,特别是今日,接圣旨,送朝服,让他有些满意。正好此时出了西华门,与等在此地的贾赦、贾珍等人见过面,便招贾宝玉进官轿之内,与他分说这些朝堂之事。
  “当今二皇子乃是陛下潜邸之时云妃所出,后来云妃因病薨逝,陛下怜其孤弱无依,便将其交由皇后娘娘抚养。后来更是直接过继于端仁皇后娘娘,从此一直居于东宫。
  如今这二皇子殿下虽不过舞象之年(男子十五至二十岁),却天生聪慧,机敏善辩,而且温文尔雅,谦恭有礼,人多谓其有古之贤者之风。”
  贾政说着说着,或许是真的对这位二皇子的印象不错,居然又小声道:“近来有阁臣谏言陛下立储,便有大臣上奏折请立二皇子为太子……”
  贾宝玉猛然一惊,居然这么快就转到了立储这个问题上来了。
  贾宝玉就算没经历过皇家夺嫡之事,但是前世看影视剧,这一世读史书,这样的事实在不算罕见。
  更何况,贾宝玉并非愚人,一听贾政说起朝廷议储,这个节骨眼上作为端仁皇后心腹的元春就封妃了,还是正位皇妃,贾宝玉不得不考虑里面是不是有什么联系!
  “那陛下是如何裁定的?”
  贾政眼中显现一抹疑惑,道:“当今陛下并未表态,只是将奏折留中不发,且在朝中明言此事再议……陛下似乎暂时还没有立储的打算。”
  贾宝玉心中咯噔一声,一种不好的预感笼罩心头。
  一般来说,除非皇帝很年轻,否则都是要立储君的。当今皇帝据闻已过不惑之年,在这个世道绝对不算年轻了。
  对于大臣们请求立储的要求不表态,要么真的是像贾政猜测的那样,皇帝自己还不想立储……要么就是,大臣们议选的对象不中他的意。
  贾宝玉觉得背后有些抽风,要是前者还好,一切都好说。
  要是后者……
  “那大皇子人物品性如何?”贾宝玉小心翼翼的问道。
  贾政面无表情的道:“大皇子乃是陛下潜邸之时的王妃所出,先王妃早逝,陛下继位后追封为孝贤皇后。大皇子今已过弱冠,因为自小体弱多病,少在人前出没,品性不为大多数人所知。不过有传言,大皇子……作风不正。”
  见贾政看了自己一眼,又有改口之嫌,贾宝玉不难猜出,所谓作风不正,大概就是什么贪花好色之类的。
  体弱多病,还作风不正?听起来像是没什么威胁啊。
  倒是先王妃所出,比过继到皇后名下的二皇子多了一个长子的优势。但在不知道皇帝与两位正室感情如何的情况下,差别不大。
  没分析出个所以然的贾宝玉继续问道:“那陛下其他皇子呢?”
  贾政也看出来贾宝玉是对储君的人选之事感兴趣了。身为开国公府的人,不管想不想介入这些事,知道这种大事的走向是必要的。
  别说别人,他自己也是做过功课的。
  他如今已过天命之年,贾家人丁虽多,可是他这一支,自从贾珠(贾宝玉大兄)去世后,眼底所望,或许将来这份家业,只能交到贾宝玉的身上。
  难得见贾宝玉对他如此孜孜不倦的求教,他也不吝啬告诉贾宝玉自己所知:“当今陛下子嗣不盛,除大皇子与二皇子之外,尚有四皇子景祺。不过四皇子年纪尚幼,母妃在后宫位份不高。”
  皇帝只有三个儿子吗?对于皇帝来说,子嗣确实不盛,不过也还好,历史上还有独苗苗甚至一个儿子也没有的皇帝……
  原本还觉得看出点门道来的贾宝玉,听完贾政的话之后,倒是更迷糊了。
  照这个情况来看,二皇子的优势不可谓不大,贾家因为元春的关系,已经是不站而站的站到了二皇子的阵营里面了。
  前世看红楼时,曾有人推断,贾家真正败亡的原因在于押错了宝。
  贾宝玉也有些同意这种说法,毕竟能一瞬间消灭有贵妃在内,根深蒂固的四大家族,除了这等泼天的大事,也再找不出几件来了。
  可是以如今的情况看来,压错的概率很低啊。
  不过这些都是从贾政这里得来的消息,只能作个大概的判断。具体的情况,还要自己亲自去了解过才能下结论。
  不然要是被贾政“一叶障目”,那就悲剧了。
  又与贾政说了一会话,多了解一些皇家之事,直到酉时将半,贾母等人才从皇宫出来。
  然后贾赦、贾政、贾珍、贾宝玉等一干人,护送着贾母回去。
  回到荣国府,虽然已是掌灯时分,但是贾家一众人还是兴致高昂,一家人齐聚荣庆堂。
  喜悦、恭贺的话语声不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3/100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