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5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0/566

  高昌留守多年,让他对这里格外的熟悉,没走两道街,就看到了一大堆的碳灰,还有路边屋舍里堆积起来的骨灰坛子。
  战死了接近两万的将士啊!
  朝廷对高昌的补给不可谓不优先,给的物资不可谓不丰富,但是,再豪华的装备,在面对人海战术的时候,起到的效果终究是有限的。
  走到屋里,抚摸着一个个骨灰坛子,于泰对军司马道:“统计战死名册,统计战功册,高昌守军,愿意留下来的就留下来,不愿意接着开战的,就和伤员一起运去伊州,不强求!”
  军司马点点头,痛苦的看了一眼面前堆积的骨灰坛子,就带着下属一起去统计了。
  见毯子前面有香烛,郭孝恪就拿出一些点上,随即问于泰:“怎么办?主动打过去?”
  于泰苦笑着摇头说:“怎么打?虽然不知道对面有多少人,但是从城下阵亡了十几万人,他们都不心疼来看,恐怕敌人的数量能有几十万。主动进攻的话,打赢了还好,打输了,咱们这一趟就白来了。毕竟,咱们这么多人看起来唬人,实际上都是新招募的士兵,战力略有欠缺。
  如果想要反攻的话,最起码得有三十万大军才行。况且,十五万新兵的加入,不知道给朝廷带来了怎样的负担。别看咱们现在神气,为了供应咱们的军需,朝廷估计要下血本才行啊。”
  十五万大军的补给,会是一个天文数字,尤其是要供应高昌,补给的路线过长,运送补给过程中的消耗,没准儿都能赶上补给的价值了。
  郭孝恪也算名将,被于泰一提醒自然把账都算明白了。
  “那咱们就不动?”
  “敌不动我不动,现在马上就要冬天了,冬天运送物资有多难,您应该很清楚。只要熬过这个冬天,来年春天,咱们只要积累了足够的物资,就能背靠高昌,狠狠的收拾他们!”
  郭孝恪点点头,不再跟着于泰去看望伤兵营,而是转身朝城外走去。太子派来的使节,他还得带着大军送到对面去。
  只是他很疑惑,明明已经是不死不休的战局,为何太子还要派遣使节?
  高昌的战损和战功册,很快就计算下来了。红翎急使背着战报,一路疾驰的将它送到了长安。
  高昌守城之战的惨烈,根本不需要过多渲染,只是平铺直叙,就足够震撼人心。
  “末将于泰,于高昌启奏:末将于陇右道招兵共计十五万人,今已抵达高昌。幸得上天眷顾,城池未破。高昌守军四万人,今仅余一万,尚有一万伤兵,已无再战之力。高昌城外,尸摞与城墙齐高,高昌城内,留守苏定方,掩雷于地,决意战到最后,也要毁城灭敌……”
  当房玄龄将高昌的奏报在大殿上念出来的时候,引起的只有一片的惋惜。
  李承乾的心情也很沉重,毕竟,下命令给各个边境,要求寸土不让的,正是他自己。两万啊!各路大军的伤亡数字加起来,恐怕都没有两万。尽管付出了如此的代价,但战果也是惊人的,高昌,灭了敌人十三万九千的大军。
  念完战报,同样心情沉重的房玄龄,也是跟着叹息了一声。
  李承乾起身道:“战争,就没有不死人的。对于高昌阵亡的将士,孤也只能停食三日,遥遥祭拜。兵部吏部统计战损和军功,既然无从考察,那就将军功平分吧。礼部负责抚恤阵亡将士家人,制定祭仪。”
  兵部、吏部、礼部现在的主官,都出面领命。
  “高昌新增十五万大军,再加上路途遥远,补给万万不能出现问题,独孤博,切记不可出现问题。”
  户部左侍郎独孤博站了出来,神色复杂道:“殿下,眼下一共八处主战区,十余处城池需要补给,虽然叫停了国内的建设,但是,咱们的国库,已经撑不住了啊!”
  听到这个,李承乾大吃一惊道:“撑不住了?上个月孤跟你要账单的时候,不是还剩下不少呢吗?”
  独孤博苦笑连连:“可上个月,又对各地送了一次补给啊殿下。”
  国库耗空了,而且积累了好几年的国库耗空了。各地边军确实享受到了近乎奢华的供给,但是,这也是建立在真金白银上的。
  没钱了!一文钱尚且能难倒英雄汉,更别说户部了。
  李承乾也没想到国库竟然这么早就空虚了,没钱,打个屁的仗啊!
  坐在龙椅上,李承乾无奈道:“既如此,那就支用东宫和内务府的钱财吧,同时,通知银行行长张围,是时候发放国债了。”
  李承乾很清楚,最难熬的就是今年的冬天而已。
  熬过这个冬天,来年的商税到位以后,危机自然就解除了。况且,这场战争既然耗尽了大唐国库几年来的积累,那么敌人只会更加的难受。尤其是高昌和松州,吐蕃和突厥虽然都是大国,但是这么高的战损,依旧足以让他们感到痛彻心扉。
  见太子宁愿下令发放国债,也没有终止战争的意思,独孤博才松了一口气。到了这步境地,最怕的就是领头者的胆怯。硬碰硬,先后退的将会满盘皆输。
  结束了上朝,李承乾只觉得身心一阵的疲惫。
  当初高丽水军一战后,皇帝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皇帝不仅是舟船,同时也是操舟人。面对百姓的河流,只要顺势而行,很难翻船,但是,在面对世界这片大海的时候,如果不够谨慎,很有可能会倾覆。
  现在的他就是如此,面对举世攻唐的局面,谁都可以满不在乎,唯独皇帝不行。而他作为代理皇帝,也是一样。
  如履薄冰,说的就是他现在的情况。
  回到东宫书房,才推开门,就看到了抱着大孙子等候在椅子上的长孙。
  看到长孙,李承乾几乎立刻就想落荒而逃。
  硬着头皮上前,长孙劈头盖脸的就是一顿训斥:“本宫不过是想要去看看你父皇,有什么可担心的?就算现在天气冷,可数九寒天依旧在运输的车队多了,也没见那些商人出什么事儿啊!你父皇遇刺,你作为太子,因为国事的牵累,不能前去尽孝;青雀那里,因为忙于重要研究,启程的日子一推再推;那本宫跟雉奴两个人去,还不行吗?”
  无奈的坐在桌子上,李承乾道:“父皇双臂能动弹以后,立刻就写信给儿臣,特意嘱咐了不能让您过去,担心路上的风寒,会引起您的气疾。您啊,放宽点心,孙道长的信您也看到了,除了父皇腰胯之间的伤口,发炎棘手了一点,剩下都没什么问题不是!”
  长孙怒道:“少来,谁知道孙道长是不是被你父皇胁迫了,才这么写的。本宫见苏氏的马车,还挺舒适的,保暖做的也不错,就乘坐这辆马车去。本宫问过苏氏了,苏氏已经答应把那马车送给本宫了。
  你看看,苏氏一个儿媳妇尚且如此的孝顺,你这当儿子的,如何能狠心一直无视母后的要求。”
  见长孙意志坚决,李承乾顿时陷入了两难。
  两大之间难为小,去吧,皇帝老爹生气,不让去,皇后老娘生气。
  嗯……
  所以还是去吧。
  去的话,最多俩人回来的时候,被皇帝老爹训斥一顿。不让去,天天都被训斥。
  还是两害相较取其轻吧!
  从长孙的怀里1把儿子抱过来,李承乾无奈道:“儿臣怕了您了,您要去也成,不只是雉奴,青雀也带上吧。他妄图在短时间里研究出比皇命雷更厉害的武器,解决这次举世攻唐的局势,本就是进了误区。您带他出去走走,也让他松快松快。”
  见李承乾终于松口,长孙顿时笑了,扭一把李梦宇的小脸蛋,在他屁股上亲了一口,就蹦蹦跳跳的离开了。
  长孙这样的姿态,李承乾这几年来还是第一次见。
  抱着儿子,坐在办公桌上,李承乾随手拿起一份奏折,展开给他看。
  当初李梦宇抓周的时候,对几样东西都是视而不见,而是爬啊爬的爬到了皇帝的身边,伸手讨要起了爷爷手上的奏折。这让皇帝龙颜大悦,甚至还赏赐了那份奏折的上奏者。
  嫡长子注定是要继承家业的,放到皇家,就是要继承皇位。虽然李承乾也想让孩子公平竞争,但是想想传统的顽固,也就做罢了。既然这小伙子注定了要当皇帝,自然是要好好培养一下。
  然而……
  一心二用,干什么都不会顺利。
  连续几次写错字以后,李承乾只好叫来苏媛,把孩子给抱回去。
  次日,长安银行总行,发布了国债。
  一共五十亿枚铜币的国债,让张围叫苦连天。
  五十亿枚铜币,不多,相当于以前的五百万贯而已,只是商税的大半。但是,户部让他十天以内发放这么多的国债,却有点强人所难了。更何况,这一次国债利息定的简直低的离谱,比银行的利息还要低。
  他还一度跟独孤博顶嘴说,要是十天以内能凑齐,他就扇自己。
  可是……
  令张围目瞪口呆的事情发生了,国债才开始发放,就有大量的商人排着队购买,尤其是四姓六家和江南家族,更在第一天,就大包大揽的直接要走了三百万的份额。
  王家造反的事情,跟举世攻唐的特殊时期结合起来,对他们的影响太大了。如今国朝危难,这个时候不赶紧慷慨解囊,脑袋绝对是被驴踢了。
  “刘兄,哈哈哈,少见少见,你准备买多少的国债?”
  “家里余钱不多,就买一千万贯的好了。反倒是你,高昌那边开战,你走西域的生意直接就断了,如今你老兄又在老家大修宅院,耗费不少啊,还有钱买国债?”
  “那是自然,如今我宅院修到一半就停工了,为的就是这一天啊。且不说我等承蒙皇恩,才能发家,就是西域早些打通,对我也有好处啊!”
  “得了吧你!你小子分明是想着大军把西域那群胡子收拾的老老实实的,你好耀武扬威的去做生意吧!”
  ……
  听着诸如此类的对话,站在银行前面偷听的张围,大笑着扇了自己几巴掌,在排队众商人目瞪口呆的注视下,回了银行。
  五十亿铜币的国债,连一天都没撑住,就被购买完毕。没买到国债的人,在银行门口叫苦连天。
  见到此情此景,张围又试着推出了无利息、无期限的国债,结果……
  银行门前,依旧是车水马龙,人潮人海。
  国破家何在,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清楚。但是,当一个国朝临近灭亡的时候,除了一些文人敲着胸膛呐喊两声以外,却很少有人能够站出来,拿出自己的家产、支持一个国朝度过难关。
  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然而大唐,却硬生生的打破了这一幕。张围推出的无利息、无期限的国债,反而比先前有利息、有期限的国债更受欢迎,而先前已经买了国债的人,甚至感受不到一丝一毫的自豪感,不得不立刻将债券送回,改成了无利息、无期限的。
  当然,最震撼人心的,还不是这一点。
  朝会之上,长安县令和新金吾卫将领刘凯报名而入,启奏了他们遇到的事情。
  “启奏殿下,长安县衙门外,有人投掷钱袋。包裹等物,拆开来看,只见里面都是铜币银块之物。更有一包袱,内有字条,上书送给朝廷。如今,微臣虽张贴告示,但此举却屡禁不止,如何处置,还请太子殿下示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0/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