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4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34/566

  为了照顾秀秀,苏媛把孩子也带来了宜春宫。当两个孩子变成三个孩子以后,唯一的变化就是更吵了。往往一个孩子的大哭,还会带动另外两个孩子的大哭。虽然不止一次的幻想过有孩子以后会是什么样子,但是真的拥有以后,说实话,烦躁的感觉总是会压过什么“父爱”。
  孩子,真是个麻烦的存在啊!
  姑且征求了秀秀的意见以后,第二天,老三的名字才正式确定下来——李梦浩。也是在给孩子取名的过程中,李承乾才发现,取名字真的是个辛苦的活儿,到了这个时候,满腹经书根本起不到好效果。
  秋天临近,朝廷反而没那么忙碌了。往年这个时候,都是最忙的时候,因为秋收是天下第一大事。按照秋收的统计,需要为某些欠收的地区做好赈灾的准备,还要统计朝廷的税收,满满的官仓,才是朝廷最大的底气。
  但是,从商税代替农税开始,朝廷对这方面的关心,就只局限于民生方面了。到了这个时候,甚至不需要认真的统计分析,只要等待地方州府递交的报告就好。当然了,监察御史还是有必要下乡监察一番的,免得有些地方欠收了,地方官员为了面子却硬要上报秋收正常。
  今年不一样,今年朝廷需要关心的,只有各方边军供给的问题。
  作为军队出身的侯君集,对于边军的供给,自然无比的上心。自从他当上兵部尚书以后,各地边军的日子不知道好了多少,有的时候,李承乾都觉得皇帝就是看准了这一点,才让侯君集这个临时突击学会写字的武将担任文官的。
  尚书省的大堂,每次到了这个时候就会成为侯君集和长孙无忌的战场。说实话,与其说这两个人是堂堂的兵部尚书和户部尚书,倒不如说是商场的店家和砍价的大妈。
  对于侯君集提交上来的要求,长孙无忌嗤之以鼻,如今正举着清单大吼:
  “照你这个要法,别说今年冬天了,这么多的物资,过到明年夏天都够了。特别是辽东和草原,兵力一共才两万多,怎么就要三万份过冬的物资?棉花现在在齐鲁种植大获成功,给你们兵部供给的棉被厚度,哪怕是不用帐篷,露天睡都够了。你要这么多干啥?难道要让边军一人盖两层?”
  啪!
  侯君集一巴掌拍到了桌子上,怒道:“长孙无忌,难怪各部都叫你长孙公鸡,你当真是一毛不拔啊!今年怎比往年?当初咱们可是约好了今年就给边军更换棉被帐篷的。前几年朝廷财政紧张,今年太上皇远行以后,还发兵讨伐了薛延陀。我各地将士知道朝廷艰难,哪怕明知道棉被是个好东西,不还是用布衾将就了?
  多要一万不是为了盖两层,是让将士们有替换的。谁不知道你长孙无忌是个什么德行,这一次大出血以后,下次再这么大方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你个混账东西老早的转职成了文臣,难道就忘了军伍的艰难?特别是草原和辽东,到了冬天,牛羊都有冻死的,老子给那里的将士争取好处,有什么错?三万你都不答应,老子现在改变主意了,老子要四万,老子就要让边军将士盖两层被子,怎么的!”
  “你……”
  ……
  眼见俩人吵着吵着,快把桌子拍散架,大有一言不合就打起来的趋势,就连李承乾都有点担心起来。见亲率的护卫已经进来,准备好了劝架,才松了一口气。
  相比较担心的李承乾,杜如晦和杨师道就要泰然的多。
  端着一壶茶,将茶杯放到太子的桌子上,杜如晦笑道:“常有的事儿了,别看辅机吝啬,但是就因为他的吝啬,贞观初年最穷的时候,咱们才能扛过来不是?老臣估计啊,最后还是辅机的胜利,俩人最终会达成协议,就是两万五。一样的戏,二皇孙出世的时候,卢宽那家伙和辅机也在这里上演过。那一次,可是卢宽彻底的输了。”
  李承乾不解道:“芮国公豆卢宽?礼部这个时候跟户部要什么钱?秋天又没人接受封赏,也没有什么祭祀活动啊。”
  (我认错,我忏悔,礼部尚书是叫豆卢宽,我被某个不负责任的资料骗了)
  “没人被封赏,也没有祭祀,礼部这么干,其实是鸿胪寺撺掇的。您不知道,前些天,有个和尚自天竺而返,就是当初上书朝廷,请求西渡求法的那个,跟他同行的还有天竺现在的四个国家,他们都奉大唐为天主上国,带来了大量的礼物,甚至交出自己国家的地图、皇室的佛像,作为臣服的献礼。
  而且啊,据说那个和尚在天竺的时候,辩经驳倒了所有的大德高僧。现在那些大德高僧,都拜师于玄奘,随行来到大唐了。听说这件事以后,卢宽那家伙,觉得这个和尚挺不容易的,上书陛下,希望赐官给这个和尚,陛下也同意了。这不是,为了闹腾闹腾,礼部想要联合鸿胪寺宣扬宣扬这件事。”
  “和尚?莫非是玄奘?!”
  正趴在桌子上看长孙无忌和侯君集斗嘴的李承乾立刻挺起了身子。
  不是吧,玄奘不是在天竺待了十几年的时间,贞观十九年的时候,才会回来的吗?怎么提早了这么多?
  惊讶只是持续了一段时间,李承乾就想明白了前因后果。原因就出现在王玄策的身上。
  因为王玄策的行为提前了,所以也影响到了身在天竺的玄奘。对于天竺四国来说,既然想要对大唐示好,玄奘毫无疑问是个非常好的选择。借着护送玄奘回来的机会,还能宣布在宗教上对大唐臣服,这样的臣服,可有力度的多了。
  该死的,这是哪个混蛋国王想到的主意?这一系列的行为看起来诚意满满,但是,蜜糖罐子里,却也满是刀子。
  让他们这么一闹,宗教的入侵可比原先的历史还要严重的多。若是天竺跟某个地方一样,成为大唐信佛之人向往的圣地,那特么还怎么针对它啊,没等动手呢,自己国内的百姓先造反了!
  如果按照原本的轨迹,玄奘这一次西行,确实振兴了佛教,但是这却是在摒弃天竺佛教的糟粕、在一定汉化程度下进行的。可是,如果是现在这个样子,鬼知道会发生什么事?
  以前网上就有看到评论说,玄奘西行求法不假,但是回来以后,在译经过程中,掺杂了大量的私货。
  不过,在李承乾看来,掺杂私货而已,算不得什么大事,前提是这个私货是来自玄奘的。作为行脚南北,几乎彻底掌握了大唐佛教教义的玄奘而言,能很清楚的分辨出哪些是不适合大唐的。可是,让那些随行来的家伙一折腾……
  想到这里,李承乾甚至没心情看侯君集和长孙无忌的争论结果了,起身就朝外走。
  杜如晦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是太子那一副如临大敌的样子,还是让他察觉到了事情的不妙。跟杨师道对视一眼以后,指指侯君集和长孙无忌,也跟着走了出去。
  无奈的点头,见侯君集和长孙无忌还在争论,杨师道只能如同太子一样的趴在桌子上,静静的等候他们争出个所以然来。
第四百五十八章
渔翁得利
  尚书省,确实太子和他们两个仆射才是主官,底下的尚书比起他们来还要低一级,但是大家都是大唐顶级勋贵,不可能在意这一级的差距,行事处事还是要照顾一下对方情绪的。正因为如此,一般都是两部尚书之间自己争出个结果来以后,尚书省才会采纳。
  当然,到了真正紧要的时候,也不用顾及这么多了。
  很快,侯君集和长孙无忌的争论就出现了结果。两万三千套,这个结果,还是侯君集多退了一步。
  然而,就在杨师道准备提笔修改兵部奏折的时候,俩人又吵起来了。这一次,是因为粮草的补给……
  刚刚清静了一会儿,就又被俩人的大嗓门吵到,杨师道只能再一次怕趴到桌子上。现在他终于明白,太子为什么要那么不顾仪容的趴在桌子上了。
  趴在这看猴戏,真的很有意思……
  而另一边,李承乾离开尚书省以后,直接走去了后宫。
  以前他想要进后宫,还要在两仪门通报,获准以后才能进去。但是现在不需要提前通报,只要直接进去,到了皇帝的所在以后,再通报就行了。
  “杜相,您怎么也跟出来了?”
  察觉到杜如晦的跟随,李承乾不得不降低速度,这老家伙的身体到底是不怎么样了,想要跟上他,有点难。
  尽管身体大不如前,但是一番快走,杜如晦反倒没有那么大的反应,几步跟上,笑道:“太子殿下正值青壮,老臣一番追赶,竟然差点没能追上。”
  听到杜如晦的吐槽,李承乾只能减缓了脚步。
  好不容易缓了一会儿,杜如晦才道:“这一路上老臣也想过,太子殿下听到这个消息,可是对佛教的兴起,感受到了威胁?”
  老狐狸就是老狐狸,有好多事情,只要略加思索就能相通。
  李承乾也不隐瞒,点点头说:“确实如此啊,不过其中原因,等到了父皇那里咱们再说吧。”
  经过两仪门,李承乾并没有停留,而是朝守卫示意一下杜如晦,就带着他一起进去了。
  拖太子的福,杜如晦今天也享受到了一样的待遇。要知道,这以前可是长孙无忌才能享受到的特权。
  进两仪门以后就是长孙的两仪殿,今天比较幸运,皇帝难得成功的赖在了两仪殿。
  对于太子和杜如晦的到访,李世民自然是比较惊讶的,竟然忘记了让皇后和兕子避开。
  所以,李承乾才一进门,就看到一个扎着啾啾的小女孩儿正在皇帝的办公桌上爬来爬去的。
  抱起兕子,交给皇后带到帷幕后,李世民才开口了:“太子,杜卿今日来访所为何事?莫非是边军的供应问题?侯君集和辅机虽然不对付,但是俩人吵吵,总能得出一个结果的吧!用得着朕出面?”
  李承乾只是拱手就代表行礼了,更是毫不顾及的从旁边搬来两把椅子,一个递给杜如晦,一个自己坐。
  看到李承乾这一副聊长篇的准备,李世民顿时更加惊讶了。自己培养起来的太子,自然知道他的脾性,这是有大事了,才会这样。
  想到这里,李世民也不由得放下手里处理到一半的奏折,示意李涧去泡茶。
  等到杜如晦也坐了下来,李承乾直接开门见山道:“父皇,玄奘自天竺而返,带了大量天竺本土的所谓高僧,这件事您知道吧。”
  李世民点点头,一句“废话”憋了回去,道:“知道,豆卢宽上书给朕,要朕给玄奘封个官,朕觉得这个提议不错,也就答应了。虽说玄奘当初无令出关,算是违法,但是不得不说他在天竺的所为,还是比较光彩的。
  特别是他这一路的游历,尽皆记录下来,准备成书《大唐西域记》,其中记载的各地风土人情、政治法度之类,都可以和鸿胪寺的资料两相印鉴。单单这一条,也算是大功了。朕也只打算给他一个闲散官,表示一下朝廷不会薄待有功之人也就是了。怎么,你觉得这件事,朕做得不妥?
  如果觉得不妥的话,上书一封,或者给朕递一封信就是了,犯得着这么大张旗鼓的,直接过来找朕?”
  说完,看了一眼即将处理完的政务,李世民就更生气了。今天好不容易赖在了两仪殿,他还准备跟小兕子好好玩耍一番呢。
  李承乾自然是直接无视了皇帝的表情,开口道:“儿臣今日所来并非是为了玄奘当官一事,而是为了那些随行而来的僧侣。父皇或许不知道,玄奘此次西渡,主要为了求法。如果他只是带一些经典回来,无伤大雅,但是把那些人也带回来,可就不太好了。咱们大唐的佛教,跟印……跟天竺的佛教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简单来说,咱们大唐的佛教,是结合了咱们本土的文化,衍生出来的宗教,跟天竺的本教已经有所差别了。特别是根据王玄策的观察,现在天竺佛教已经度过了兴盛期,他们最古老的天竺教,开始再次发展,现在跟佛教处于分庭抗礼之际。
  不管是哪个教派,彼此之间达到分庭抗礼的时候,彼此吸收对方的精华,寻求突破都是惯有的事情。天竺佛教最初的教义还算不错的,劝人为善、强调众生平等。但是,谁也不能保证现在这个驳杂的时期,它是否还是原本的样子。别的不说,要是有些天竺教的教义掺杂进来,其影响可不是一般的恶劣啊!”
  听到这里,杜如晦忍不住说:“太子殿下,您这样未免有点小题大做了吧。不过是一些教义的变化而已,您要是觉得不妥,随便找个由头,把那些天竺来的僧侣干掉,或者放逐回天竺也就是了。因为几个秃驴,您堂堂的太子没必要这么在意吧!”
  李世民也点点头,他也觉得李承乾这是小题大做,甚至有点杞人忧天了。
  见俩人的表情,李承乾就知道他们还没有看穿事情的严重性。事实上这也是应该的,因为大唐现在还是崇尚武力,决定一切的就是拳头。凭现在的佛教、道教甚至是摩尼教之类的,是没法跟政府对抗的。
  想到这里,李承乾开口道:“父皇,杜相,不知道你们知不知道景教?”
  李世民和杜如晦都点了点头,景教他们自然是知道的,甚至于好多勋贵还信仰景教。或许景教现在的规模不怎么样,但是他们却有跟佛教道教争雄的实力。
  李承乾道:“景教其实就是极西之地流传过来的宗教,鸿胪寺或许因为距离过远的原因,对那里不怎么熟悉。但是,因为东宫的商队好多时候都会接触极西之地的商人,也能听到一些极西之地的传闻。不知道您二位信不信,极西之地的景教,其势力之大,甚至于一个王国的国王想要继位,都需要宗教最高领导人——教皇的认可,并且亲自给他戴上王冠才行。”
  “什么?”
  咔嚓一声脆响,令杜如晦震惊的是,皇帝竟然掰碎了椅子的扶手。
  不过想想也是,连皇帝都要被宗教的人左右,也忒窝囊了。还有这个“教皇”的称谓,好家伙,这到底谁才是皇帝啊。
  才要说点什么,可是看到皇帝那鹰隼一般的眼睛,1杜如晦直接闭嘴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34/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