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3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82/566

  见李承乾对吐蕃很是戒备的样子,李世民忍不住说:“用不着对吐蕃这么忌惮吧,他们确实强大,但是也只局限于高原地域,虽然吐蕃士兵作战悍勇,但是跟咱们大唐作战,得便宜的也只有少数几次而已。更何况,自从吐谷浑被剿灭以后,包括突厥吐蕃在内,都对咱们大唐恭敬的很。吐蕃大相禄东赞现在基本不理会朝政了,每年都会到大唐来朝拜,所求不过是给他们的王求娶一个公主罢了。说实话,朕无数次的都心动了,随便找一个宗室女嫁到吐蕃去,就能结盟一个大国。不只是突厥,就连遥远的吐蕃等国,都能起到牵制效果,一力降十惠的大好事啊。”
  李承乾听得出来,李世民是认真的,他是真的想过跟吐蕃联姻。
  拱拱手,李承乾道:“父皇,联姻的关系有多么脆弱,您不是不知道。中原的历代皇帝基本都逃不过这样的怪病,就算明知道于事无补,还是奢望着联姻能换来一个盟友过。殊不知,弱国无外交,才是至理。就像是现在,突厥吐蕃等国家凭什么要对我们大唐顶礼膜拜?不还是因为咱们战力无双嘛!儿臣说一句不好听的话,一旦隋末的事情在大唐重演,您觉得,您这位高原上的女婿,会不落井下石?”
  被儿子说教了……
  没有发怒,而是有些羞臊。李世民自己也知道联姻没什么大用,但是,遇到这样的机会还是不由自主的动心起来。毕竟跟以往求和的和亲不一样,这一次可是少有的强敌放下身段向中原祈求联姻。凭借这个联姻,他又能在史书上留下一笔。
  “不说这个了,说说岭南以外的事情,岳州刺史王志高,上书给朕,请求准许他建设岳阳,而且只跟户部申请了五万贯的钱财,说实话,王志高这个人,保守有余进取不足,朕正准备这几年之内将岳州刺史换成你学院毕业的高材生。他能写出这样一份奏折,肯定是受到了你的指点吧!”
  李承乾点点头,并没有隐瞒:“岳阳的开发,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力注入,不能一劳永逸,那么前期的收入根本跟不上建设需求。虽说一时的亏损是为了今后的盈利,但是谁也经受不住连续的亏损啊。到时候,自岳州到您,不被一些鼠目寸光的人指点说无能,都是稀奇事。
  有限度的培养商人的野心,对朝廷而言是好事。单就岳阳,就不知道能省下多少的前期投入。承受亏损的从朝廷一个变成了众多的商人,也就不算什么了。商人们,反而比一些无能的官员,更能接受亏损。因为他们很清楚自己付出的亏损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利润。当然了,这中间的平衡,还不是王志高能玩得转的。一个操持不好,岳阳就成了勋贵控制南北交通的利器,对民生起不到一点的调剂。
  所以,儿臣希望推荐给父皇一个人才,那就是东宫外部管事黎达海的儿子黎勇树。这家伙在岭南历练多年,能在岭南那样复杂的环境里将海港造船厂建设好,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了。儿臣希望举荐他做岳州别驾,稍微放些权力给他,您觉得怎么样?”
  李世民用一种很怪异的眼神看着李承乾,他早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的到来,但是真的等到了,反而说不出心里是欣慰还是哭笑不得。
  太子到底懂得往大唐各处安插自己的人手了啊,虽然这么干于规矩不符,但是他还是乐见其成。青雀不止一次信誓旦旦的保证自己对皇位没有兴趣,雉奴还小,别的皇子又太蠢,可以说皇位就只能是太子的了。既然如此,还不如让他这么干呢。
  点点头,李世民笑道:“既然你这个太子第一次举荐人才,朕自然要答应,作为别驾所需的权力,朕也会给他,只是,直接举荐他做岳州刺史不好吗?为什么要从别驾做起?”
  李承乾耸耸肩,无奈道:“这家伙还不适应官场,贸然担任大任,很容易出错。先让老的岳州刺史庇护他一段时间,等时机到了再当刺史就好。”
  看李承乾一副欠揍的样子,李世民伸出手指,指着他,却又说不出什么来。
  借着这股子怒气,李世民问道:“既然说到了岳州,那就说说荆州的事情吧。应国公武士彟的丧期刚满,你就诬告武家兄弟谋反是怎么回事?虽然你是太子,武元庆对你无礼在先,但是,你拿不出一个理由来,朕依旧要罚你!”
  关于武家兄弟谋反的事情,已经传到了朝廷,也在勋贵圈子蔓延开了。太子愤怒于武元庆的得罪,把造反的大帽子扣到了武家头上。这就是几乎所有人的共识。觉得另有起因的,也只有魏征等少数几个人而已。但是,包括魏征在内,并没人立刻拿这件事询问太子。
  这么多年来的相处,让他们对太子有了一定的理解,太子可不是那种纨绔式人物。所以他们都在等,等太子将这个原因跟他们讲明。虽然太子已经下手处置了的,但是坐实武家兄弟的罪名,却还是要他们点头才行。
  李承乾早就知道皇帝老爹会询问这件事,所以站起来拱手道:“父皇,这件事确实是儿臣擅专了,但是,如果您知道其中的原由以后,肯定也会做出跟儿臣一样的处置的,甚至会更愤怒。”
  李世民眉毛一挑:“哦?是什么事让朕也会怒到给功臣之后砸上造反的帽子?朕很好奇!”
  想起武珝这个定时炸弹,李承乾觉得还是有必要保险一下的,所以思索了一下才说:“这样吧父皇,儿臣给您带三个人过来,这三个人是已故礼部定公的妻子和两个女儿,您亲自询问她们比较好。虽然长兄如父,以妹告兄本就是不孝不亲,但是苏氏很喜欢定公的小女儿,还望父皇不要多加怪罪。”
  “嗯?也行,你就宣她们进来吧!”
  李承乾长舒一口气,走出大殿,要张赟去东宫将她们三个带过来。
  虽然他是太子,但是武家的事情,还是让当事人来讲,才更有可信度。
  张赟的动作很快,没多久武氏母女三人就被带到。
  她们也没有想到会有面圣的机会,所以都格外的激动。
  同样激动的不只是她们三个,皇帝也在激动。
  杨氏和杨妃是同宗,老杨家多年以来的血脉改善还是挺成功的,男的暂且不论,女儿大多数都是绝色。特别是文君新寡眉宇间那股子淡淡的悲伤还有愁怨,更是直击男人的内心。而且是越强大的男人,就越是觉得这样的女人我见犹怜。
  李世民是皇帝,毫无疑问是天下间最强大的男人,如今乍一见到杨氏,竟然忍不住“激动”起来。
  看到皇帝老爹的反应,李承乾忍不住叹了一口气,就知道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啊!早在三国时期,人妻曹就因为喜欢人妻而闻名,可见古人可不仅仅是萝莉控,教派还是不少的。
  不动声色的吞咽一口口水,李世民又看向武士彟的两个女儿。虽然喜欢杨氏的那股子气质,但是,后宫里的绝色不少,说实话,杨氏连杨妃都比不上,或许能让他惊艳一下,但是兽性大发还是不可能的。
第四百一十一章
罪名落实
  不过,就算是杨妃,也最多跟武珝打个平手罢了。
  当看到武珝以后,李世民只觉得自己失去了好长时间的激情又出现了。当皇帝也当了十多年了,可是姿色方面能让他动心的,还真没几个。特别是武珝那坚定倔强的眼神,可不是后宫嫔妃能比得上的。
  吞咽一口口水,李世民才要开口询问眼前这个漂亮小丫头的名字,忽然发现太子正在用一种很怪异的眼神看着他。说实话,自从挡皇皇帝以后,还真没人敢再用这种眼神看他了,连皇后也从来不曾有过。
  这份眼神中包含的意味转达出来,大概就是……老牛吃嫩草。
  想起太子之前说的话,李世民心中已经有了计较。
  到了嘴边的话随即变成了:“武杨氏,抬起头来,你告诉朕,太子为什么要判定武家兄弟造反?他究竟想用造反遮掩什么?你放心,朕也算亏欠你夫君很多,自然有朕为你主持公道。”
  听到皇帝这么说,杨氏几乎瞬间嚎哭出声,不只是她,武顺也哭得摇摇欲坠,只有武珝略有一丝茫然的样子,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嚎哭好半晌后,杨氏才抬起头,道:“陛下应该知道,亡夫的原配为相里氏,育有四子,其中两个夭折,留下了武元庆武元爽兄弟俩。夭折二子和相里氏病重的时候,亡夫因为在皇宫宿卫任职,所以没有回家探望。太上皇有感于亡夫的忠诚,于是降敕让亡夫娶杨家女,令桂阳公主给杨家做婚主,两家婚事费用一切由朝廷支付。”
  李世民点了点头:“这件事朕还是知道的,当初太上皇询问何人能为武士彟的良配,有大臣上表说遂宁公杨达,英才冠绝,世代都是皇亲与贤臣,他有一个女儿志行贤明,可以成为贤内助。现在看来,当时所言之人,就是你吧!”
  杨氏点点头:“是的陛下,虽是联姻,但是亡夫忠义有加,为官则百姓爱戴,嫁给他,妾身非常高兴。妾身的肚子不争气,婚后只是给他生了三个女儿而已,小女儿算是遗腹子,妾身唯恐她受到迫害,没断奶的时候,就将她送往了娘家,交给兄弟照顾。”
  “迫害?”李世民皱紧了眉头:“就算是个丫头,那么她也是应国公府正统的小姐,还有谁敢迫害她?杨氏,你莫要蒙骗朕!”
  说到这里,杨氏痛哭失声:“还能是谁,自然是亡夫的两个儿子,武元庆和武元爽。甚至,还有叔伯家的武惟良等人。陛下不知,打从妾身嫁入杨家起,武元庆和武元爽就看不起妾身,特别是妾身没能生出儿子,就更是被他们鄙视。当初亡夫离世不过一个月,他们就找了仆从代替结庐守孝,离开墓地花天酒地。
  妾身气愤不过,登门质询,谁知道……谁知道……谁知道他们竟然对妾身行非礼之事。妾身羞愧欲死,好几次结绫,都被他们发现,并且圈禁了起来。武家旁支的武惟良等人跟他们兄弟俩是多年的酒肉朋友,甚至一起强迫非礼妾身。”
  说到这里,杨氏哭泣的几乎喘不上气来,而一边的武珝也终于哭了出来。
  亲耳听到杨氏叙述自己的悲惨经历,李世民皱紧了眉头。如果不是揭发这件事的是太子,自己的亲儿子,他甚至要怀疑有人又要拿他当初的黑历史消遣了。
  李家有鲜卑血统,家族中有关于嫂子兄终弟及的习俗,甚至父死子及,也没人说什么,玄武门事变以后,他就将嫂子弟媳都收入了后宫,太上皇的女人,因为年纪确实大了一些,加之没有靓丽的,他也就索性没动。毕竟,李渊还活着。
  这种在他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没想到却遭受了天下的口诛笔伐,如果不是有带血的兵刃在,恐怕朝局会因此而震动。也是这一次以后,他才了解了一个道理——天下确实是李家的,但是天下百姓还是汉人居多。古往今来打入中原的部族不是没有,如今安在?不就是被同化了嘛!
  当皇帝的就是要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当这个大多数人是汉族人的时候,就算是异族皇帝,也必须做出妥协。
  如果是以往,以他的性格,听说武元庆武元爽做出来的事情,没准儿不会加以怪罪,反而会以私人的名义高看他们一眼。但是现在不行了,作为皇帝,他必须要支持汉人创造出来的“仁智礼义信”、“孝悌”等观念。守孝期间,饮酒作乐、花天酒地,是为不孝;垂涎母色,行非礼之事,是为不伦。在如今的大唐,这两条不管占了哪一条,都很严重,更不要说两条占全了。就算这件事闹到朝廷上,恐怕抄家灭族,也是必定的。
  理智这东西,谁都缺失,如此丑事,只会从重判决。虽不是造反,但是胜似造反啊。
  叹了一口气,李世民道:“既然如此,你为何没有寻求家将家臣的帮助?荆州刺史又何在?为何一定要跟太子倾诉?”
  杨氏哭的喘不上气来,武顺忙着帮母亲顺气,所以一直默默流泪的武珝开口了:“因为敢帮助我们母女的家臣家将,非死即伤。武元庆接替了爹爹的爵位,接替了家主的位置。对于敢反对他的人,都清除掉了。至于荆州刺史、荆州都督,哈哈,他们见母亲没有儿子,只不过有三个女儿,就没了仗义执言的意思,而是想方设法的帮着武元庆遮掩。
  民女敢问陛下,什么时候人情能大于国法了?什么时候,就连母亲这样的国公夫人,想要申冤,都求告无门了?母亲尚且如此,可见天下百姓生活的有多么水深火热了!”
  “放肆!”
  眼见这个小丫头竟敢挺直腰板直视皇帝、大声言语下冒犯皇帝,李涧怒斥一声,就要动手。
  李世民抬手示意李涧稍安勿躁,丝毫没有回避武珝的目光:“你举得这一切怨朕?也对,朕是天下之主,虽然手握生杀大权,看似风光,同时也是最容易被人怨恨的。官员不得力,首先挨骂的是官员,下一个就是朕了,好像是因为朕的昏聩,才把昏官派到任上的。
  可是小丫头,你可知天下有多大?荆州到长安的距离,甚至不到大唐南北疆界的三分之一。朕要顾全的是大局,不是细枝末节。虽然朕也能从小处抓起,可是你觉得,那样的话朕顾得过来?朕也是人,没那么多的精力。”
  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武珝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一边旁观的李承乾,看到武珝的样子,忍不住偷笑。其实,武珝的话在一个朝代末期或者还有点道理,但是在现在绝对不适应。
  确实,天下之大,肯定会有冤屈,但是至少在目前这段时期来看,肯定是杞人忧天的。且不说皇帝重视刑狱,经常派大臣兼任观风使、巡查使,巡查各地刑狱。就是在皇帝的刻意诱导下,各地的官员,也都知道做一个好官将任下的百姓带动的富裕起来,才是升官的最佳方式。
  所以,或许富户地方豪绅会受到冤屈,百姓是绝对不行的,只要观察使一到,有一个百姓坐在地上痛哭倾诉冤屈,那么至少也会有一个县令的脑袋落地。
  所以杨氏的遭遇,主要原因还是在武士彟的面子上。因为武士彟的面子,荆州的官员才会知法犯法,想方设法的要将武元庆兄弟保住。
  这件事,皇帝自然也是清楚的,事实上莫要说荆州的官员,就连他也有保住武元庆兄弟的想法。说到底,武士彟没有对不起大唐,作为一个国公却在各地游任,每到一处都能让治下百姓安居乐业,这样的功绩早就能将他送入朝堂安度晚年了。病死任上,反而让皇帝错失了奖励他的机会。
  想到这里,几乎下意识的,李世民也准备将这件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父皇,三思啊!”
  察觉到皇帝眼中的一丝痛苦之色,李承乾恰到好处的发出的警示。
  李世民不满的看了李承乾一眼,才要出声训斥,忽然想起了太子关于武家的处置。对啊,武元庆的儿子,不是被送到老家去了?武士彟的血脉并没有因此而断,甚至家产都给那个小孩子留了一份。如此一来,处置武元庆兄弟是处置武元庆兄弟,给武士彟面子是给武士彟面子,两者反而并不冲突了。
  想清楚这一点,李世民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下去。
  看着又抬起头跟自己对视,似乎能看穿人心的武珝,李世民忽然觉得自己的想法被这个丫头看穿了。
  这个小丫头……
  沉吟一下,李世民终于开口了:“小丫头,你叫什么?”
  武珝回答道:“回禀陛下,小女子武珝,玉的那个珝。”
  搜肠刮肚一番才想起“珝”是哪个字,让李世民有一种很怪异的感觉。
  看着倔强的武珝,李世民点点头说:“你这个名字不太好,珝,玉也,常言君子如玉,男子用这个名字,还挺妥当,用在你身上反而不好了。朕搜肠刮肚之下,才想起来只有三国谋士薛珝,是用的这个字。也罢,天地君亲师,朕为君主,自然是在你父亲之上的,朕欲赐你一个新名字,你觉得如何?”
  赐名?
  如果是换作常人,恐怕立刻就激动的昏过去了。皇帝亲自赐名,这不管在什么场合都能拿来当谈资,比起赏赐国姓来,还要荣耀半分。
  但是,皇帝的橄榄枝,抛向的却是一个倔强无比的丫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82/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