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3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7/566

  可但是,但可是,这只存在于幻想中而已。
  穿越到大唐已经十年了,尽管无数次的回忆自己的往昔,强调自己的立场,但是身在太子这个位置上,李承乾还是觉得自己在不由自主的被古代人改变着。
  说来也可笑,原本“外卖员”的身份立场,正在不断的被“大唐太子”侵蚀着,很多时候,他下意识考虑事情,已经变成了在“太子”这个模式下。
  大唐就是这样的环境,身为太子,不论他在东宫取多少女人,只要不把她们当猪狗对待,不让夜夜笙歌影响到日常,就没人会多嘴。破身这件事也是一样,尽管有长孙的催促,李承乾还是不准备提前。这样拘束着自己也好,李承乾生怕自己哪天被大唐人彻底同化,这样一来,他前世的经历,还有什么意义?
  穿戴整齐,出门锻炼。
  晨练,同样也是李承乾对自己的一种逼迫,常年坚持一件事是很难的,定下目标和完成目标是两回事。也是在自己坚持成功以后,李承乾才发现,之前的自己,或者说大多数普通人之所以晚睡晚起、三餐不定时、没有锻炼时间,其实不是主管不懂得坚持,而是被现实生活逼迫的只能幻想一下而已。
  早晨起来,锻炼的不止他一个。在金吾卫的护卫下,皇帝竟然也在晨练。
  父子俩相遇,没有多说什么,之前的一段时间跑步,俩人都已经出汗了,这个时候说话都是一种浪费体力。
  亲率士兵跟金吾卫并到一起,李世民和李承乾也不再局限在宫里,而是出了行宫,跑到了外面。
  夏季清晨,跑步的时候吹吹海风虽然对健康不利,但是毫无疑问,这是最爽的事情之一。
  一直跑到靶场,俩人才停下来。李涧拿出一个很大的垫子,不见他鼓鼻子瞪眼,就把垫子扯成了两半,分给两人。李承乾也伸手要过窜天猴拿着的两个水壶,递给了李世民一个。
  咕咚咕咚灌了几口水以后,李世民长舒一口气说:“朕以前就觉得你在锻炼这件事上很是上进,一天两天如此,还可以说是为了博取所有人的赞赏,但是这么多年来你都坚持着,很不错。身体是做一切事情的本钱,有一个好身体是最重要的。”
  边说着,李世民边伸手在李承乾的肩膀上按了按,在胳膊上捏了捏。
  持久的锻炼,虽然没能拥有健美先生那样的身材,但是李承乾身上并没有多少赘肉,各处的肌肉虽然并不怎么显眼,但是却蕴含着极强的力量。毫无疑问,只要付出就有回报,就他现在的身体素质,碰到一般人,三五个是一定能打的过的,哪怕不用技巧。
  喝了几口水,李承乾也松了一口气,看着身后的靶场,说:“最开始的时候一定不适应,但是坚持下来,就变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反而用不着刻意强迫自己了。咱们今天碰到正好,儿臣在射箭方面有些问题,得跟您讨教一下。”
  听到这句话,李世民顿时笑了起来。毫无疑问,弓箭的技艺就是他骄傲的资本之一,李承乾这么说,效果比起拍马屁还好不知道几倍。
  “也行,朕今天也没有多少事,指导指导你也没问题。来,让朕看看你射箭方面练的如何了。”
  说完,父子俩一起起身,走进了靶场。
  这个靶场本来是东海水师用的,正好免去了李承乾给自己再造一个的麻烦。最令人意外的是,张亮这家伙竟然懂得模拟环境,一半靶场是普通的靶子,另一边的靶场,靶子立在木板上,而靶子下的木板和人站着的木板都飘在水面上,虽没有海浪,但是只要有人拽着绳子摇晃,就能模拟船上的场景。
  第一步毫无疑问是射靶子,一百二十步的距离,李承乾基本用不着瞄太长时间,只是搭箭开弓,迟疑一下就将箭矢射出。虽然做不到正中靶心,或者神乎其技的两矢一点,但是他的箭还是能百分百命中靶子的红心。
  另一边,皇帝也在射箭,几乎是一样的动作,但是他的技术明显更胜一筹,箭矢在红心部分的分布很均匀。
  十枝箭射出去以后,俩人才停下来。
  远远的看了一眼靶子,李世民笑道:“在这方面,你没有需要朕指点的地方了,朕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也就这样。”
  说完,李世民摆摆手,一边的李涧拿出一个大笼子,打开以后,顿时几只山鸡振翅就飞。
  移动靶,特别是受惊逃窜的野鸡,就不是那么好射的了,一样是十箭,李世民命中了五箭,李承乾只是命中了三箭而已。
  看太子愁眉苦脸的样子,李世民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皱眉干什么,箭不虚发就是扯淡,你看打猎的时候,谁能做到百发百中?野物的动作可不是人能比较的,人的移动还有迹可循,野物可不一样,更别说飞到空中了。你这方面其实欠缺的就是经验,很明显,野鸡的数量太多,你慌乱的心神,如果换作是盯着一个就会好很多。想要在这方面进步,多打打猎就好了。去年你不在,朕想秋猎都没心情。今年你怎么也要跟朕回长安了吧,赶得快,咱们还能来一场秋猎。”
  令李世民意外的是,李承乾却摇了摇头。
  “父皇,今年儿臣还不准备回去,而是想要到岭南去看看。岭南虽然表面臣服,但是,一旦中原有什么风吹草动,没准儿冯盎这个老家伙都不会坐以待毙。想要让岭南真正顺服,咱们大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
  听到李承乾是为了大唐着想,李世民扬起来的手才没有打下来。皱紧眉头,李世民怒道:“就算你不是去玩的,可你一个太子不在东宫好好呆着,到处乱窜什么?知不知道,你这一年来的所作所为,朝中已经有些人略有微词了。岭南那个地方,朕都不敢派人多加触动,你跑去干嘛?”
  看了看李世民那依旧没放下来的手,李承乾知道,如果自己接下来的发言不让他满意,这一巴掌无论如何也逃不过去了。去岭南,除了玩还能是为了什么?得亏自己扯出大义当遮羞布,不然让这混蛋皇帝听到本来的想法,岂不是得被打死?
  不再盯着龙蹄子,李承乾肃然道:“其实儿臣自知也没办法在短时间里就有所建树,之所以跑这一次,还是为了资格,一个能正式进入朝堂,担任尚书令的资格。您虽然是皇帝,任何官职都是您说了算,但是,让儿臣担任尚书令,还是一入主朝堂就担任尚书令,朝中肯定会有人有所异议的。
  再说这个官职,以前是您的,自从您当上皇帝以来,就没有再任职,儿臣身为太子,子承父业自然不算什么,但是,您让这段时间以来对尚书令垂涎三尺却不敢伸手的人如何看?难道这个本来是朝中的职位,变成咱们皇家专属的?所以啊,儿臣的建议是,有儿臣这个缓冲在,以后再给别人任职,也方便了很多不是?”
  李世民扬起来的手收了起来,触龙说赵太后的故事他还是知道的,也知道自己给太子直接任命尚书令有点一步登天的感觉。不过……
  “你去岭南朕准了,但是,尚书令这个职位,还是废弃的比较好,现在朝廷的局势朕很满意,多出一个尚书令,相当于多出一个宰相,多出一个权威甚重的人来,还不知道会对朝局产生怎样的影响啊!”
  “儿臣不这么看,事实上,您对天下军州的安排,就有互相竞争、互相监督、提防的含义在内。可是到了朝堂中,怎么就变了样子?其实就儿臣看来,中书、尚书、门下三省互相监督、互相配合才是最好的。只有中书门下,实在是不妥。您或许身在其中不知情,您不觉得您作为皇帝,却对朝堂掺和的太多了吗?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将自己放在仲裁者的位置上,才能成为合格的皇帝,这可是您给儿臣上的课啊!”
  “这个……”
  听到李承乾的分析,李世民顿时恍然大悟,确实如此啊,尚书令多出来还真是很有作用的。当初他担任过尚书令,而且因为尚书令的位高权重,他当上皇帝以后下意识的把这个职位给废弃了,而朝臣们也怕逾越,不敢再提尚书令的存在。
  如果多一个尚书令,三省互相监督制约,才是最好的格局。现在也就是门下的魏征、中书的房玄龄很是敬业,才相安无事。毕竟,尚书令虽然没有了,但是他这个皇帝其实就是尚书令。真要背锅的时候,还真是他这个皇帝首当其冲。这跟帝王学是相悖了,谁都可以错,皇帝不能错啊!
  想了好半天,一直到太阳光出来的时候,李世民才从思考中挣扎出来。他本来就是一个擅于权谋的人,有李承乾的点醒,顿时想清楚了事情。
  欣慰的笑了笑,李世民此刻的样子很是怪异,大概就是那种看到儿子终于长大了的样子。
  “很好,你这话说得朕茅塞顿开啊,也罢,你就去吧,不过,亲率两千人护送你,还是让朕放心不下,此去岭南,带上东海水师,同时,朕给你一万玄甲军!另外,孙道长也必须同行,咱们北方人到了岭南,好多人都会水土不服,上吐下泻。有他跟着,朕也放心一点。
  等你回来,就直接担任尚书令吧。朕本来以为要教导你到二十岁以后,现在看来,朕已经没什么能教你的了。心胸、眼界、谋略,你比朕当初还要出色。现在的你,除了在朝中历练,已经不需要再学什么了。”
  说完,李世民就背着手走到了另外半边靶场,准备试试海上射箭的感觉。
第三百七十二章
出战
  弓箭方面,李世民是自负的,同样,在统军作战方面,他也是自负的。
  不过,他也确实有资格自负,目前射箭方面,全大唐能够跟他比肩的,也只有冯盎等少数几个。而作战方面,虽然他自认不如李靖,但是碾压程咬金等武将一头还是没问题的。更何况,当初他跟李靖曾经有一次正经的问对,俩人鼓捣出来的“用兵奇正”,哪怕在华夏兵法历史上也是比较著名的。
  窜天猴和常何两个人没有假手他人,而是亲自走到对面晃动起木板来。
  靶子下的木板摇晃着,脚底下踩着的木板也在摇晃着,这就导致瞄准的时候,需要费更多的心力去瞄准。
  皇帝的十枝箭,都射到了靶子上,命中红心的也有五枝。而李承乾就比较惨了,只命中了一支箭,还射中的靶子边缘。
  看到自己的成绩,李世民扬了扬眉头笑道:“看到了吧,多打打猎还是有好处的。你虽然随军征战过,却没有经历过马上射箭,马上射箭其实跟船上没有太大差别,唯一的区别就是起伏不同而已。不过,就朕看来,你现在的箭术已经很难得了。朕最怕你生长在宫廷间,享受安逸生活,没了进取的心思。为此,朕做了很多的安排,但是没想到,你竟然不用朕的督促,就一直坚持着。这很好。”
  嘴上虽然这么说着,可是看着已经长得高大,逐渐有了几分成人风采的大儿子,李世民的心里还是生出了几分忌惮。虽说太子优秀是他想要看到的,但是,只是十几岁就达到了继承人应该具备的资格,甚至好多地方比他这个在任皇帝还要出色。在他看来,这分明是武德年间的翻版。
  不过,万幸的是,青雀没有夺嫡的念头,李恪也老老实实的在封地逍遥。他们两个老老实实的,剩下的皇子,就根本没有觊觎皇位的资格。没有竞争者,他这个太子只要老老实实等着接任就好,估计,不会起点什么不该起的心思吧。
  犹豫好久,李世民才把收回亲率兵权的话咽了下去。
  皇帝欲言又止的样子,李承乾也看到了,但是他想破头皮也想不到自己的一番作为竟然引起了皇帝老爹的忌惮。如果他知道,肯定会呕吐出来。
  不过是一个破皇位而已,至于嘛!
  模拟船上射箭练习了一段时间,俩人才结伴返回行宫。
  出来的时候跑着,回去的时候只要散步就好。不然,也不适合吃早饭。
  才走到行宫门口,李承乾就看到了火药司的监督官,这家伙很是惶急,看到皇帝和太子,一路小跑着过来了。
  “陛下,殿下,大事不妙啊,大事不妙啊!”
  火药司大事不妙?父子俩的心一起揪了起来。
  制止了李涧想要阻拦监督官的行为,李世民也上前几步问道:“怎么大事不妙了?说清楚!”
  一路跑过来虽然上气不接下气,但监督官还是坚持着说:“回禀陛下,三艘船的火药装配出现了差错。当初,太子殿下送到长安的需求单,被兵部潞国公砍了一半,如今魏王号和吴王号都完工,太子号装配满载了,但是魏王号和吴王号的装配却不够了。两艘船分配下来,甚至不到太子殿下定下来的最低准数。可是,如果再从长安调集火药的话,却来不及了啊!”
  军需官很清楚皇帝想要亲自出战的想法,登州到长安,就算跑断腿,也要二十多天才能将物资运过来。而这,还是在信使玩命跑、送货的船只日夜兼程不怕倾覆的情况下。
  二十多天,太延误战机了。
  “我说跟你要清单的时候你遮遮掩掩的呢,原来老子的要求被削了一半?日的,孤哪次提交需求单的时候不是按照正常标准进行的?干嘛削一半?”
  愤怒之下,李承乾差一点就要抬腿踹到军需官的身上,是李世民伸手按住了他的肩膀。
  “行了,当初侯君集削你的要求,是朕准许的。毕竟,当初谁也不知道你这三艘船竟然怪物到了这个程度啊!”
  挥挥手,见皇帝准许离开了,军需官这才擦擦脸上的汗水溜走。
  好不容易按压下怒气,李承乾无奈道:“这下好了,三艘船的火药武器均匀一下,却依旧不到标准,八牛弩箭矢跟大型手雷,两个武器不是同时使用的,而是分别有适合它们的场景。如此一来,可就自减战力了。最坏的情况,没准儿咱们还得登陆作战。”
  “没有火药武器以前,船队攻击岸上,不也是登陆作战嘛!朕知道你怜悯将士的生命,可是这样护着他们,容易养出娇兵,一旦他们逐渐变得适应不了苦战,才是真正的自减战力。也罢,既然火药武器数量不够,就不够吧,尽可能的将同一种武器安装在一艘船上,空出一艘船专门当作运兵船。你当初不就跟朕吹嘘,你船上的八牛弩、投石机都可以随意拆卸安装吗?”
  虽然一艘船上装满投石机的样子很蠢,但是李承乾还是只能答应下来。这是唯一的办法了,不过……
  看向李世民,李承乾试探着说:“父皇,要不这样,儿臣动手制作一批如何?虽然比不上长安火药工坊的好,但是凑数还是没问题的。引信的话,还有不少。”
  李世民低头斜着眼睛看了李承乾一眼说:“想都别想,别看你知道火药的配方,但是绝对不能在登州现做,朕好不容易才把火药捧上神坛,要是因为你的行为暴露了火药的简单,引起别人的猜测怎么办?朕准备在商律翻新的同时,将唐律也更新,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火药的配方只能掌握在皇族手里,工坊只能在长安,任何后人不得更改!”
  李承乾没想到李世民的反应竟然这么大,不过想来也是,火药的出现,可不比董仲舒的儒家思想弱。儒家思想擅长统治人的头脑,而火药则是直接威胁人的生命。一手揣着什么思的主义,一手握紧枪杆子,才是最可怕的。如果火药武器不被超越或者泄露,李唐确实能够一直统治中原。
  当然,这只是在当权者不要太过分的情况下。毕竟,无数事实证明,再强大的武力,也没法跟人民的浪潮对抗。
  很显然,配火药是别想了,三艘船只能以不满载的状态出发了。
  等等……三艘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7/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