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2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9/566

  “莫说老张,俺老程也不去。”
  “不去。”
  “不去。”
  ……
  看着乱成一团的朝堂,李承乾都要惊呆了。这就是贞观的朝堂?怎么臣子们商议事情的时候,跟市井的吵架一般无二?
  御座之上的李世民,就像一个旁观者一样任由大臣们互相争吵。朝堂虽然有它的法度,可是事情终究是要解决的,在朝堂上争吵,总比私下里明争暗斗要好得多。
  至于张俭的任性,也只有在这个时候能说,换个朝代,没准儿就会因此而获罪。
  “看看,这就是朝堂,这就是文武相争。自朕登基以来,大权独揽,军方将领只是挂名一卫,却不再拥有实际的指挥权。没了军权的武将,空留虚名而已。其实,这也是他们对权力的诉求,因为只有朝廷开战,他们才能重领兵权,文臣也会以国事为重,不再侵蚀军方的官位。”
  今天的李承乾并没有跟房玄龄等人坐在一起,而是在皇帝的身边坐了一个小板凳。刚刚上朝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这样的安排是什么意思,现在是清楚了。
  “父皇让我坐在这里,是怕儿臣也牵扯其中?”
  “那是一定的,不管你旗帜鲜明的站在一方也好,保持中立也罢,都会落下不是,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置身事外。”
  见底下的争吵还在继续,李世民接着小声询问说:“说说你的看法,你觉得该不该出兵?”
  该不该出兵?
  李承乾想了想才说:“以儿臣之见,还是出兵的好,国与国之间不该有委曲求全,他们对大唐不敬,收拾一顿才知道自己错了。用不着开战,估计咱们的大军靠近,他们就要把骸骨送回来了。”
  “想的太简单了吧,现在的高丽王高建武可没那么软弱,前隋百万大军都没能攻伐下来的国家,你觉得咱们能这么轻易的对付?”
  “儿臣没觉得高丽有什么难对付的啊,前隋的失败,更多的是前隋内部的原因。弹丸之地,能对抗咱们大唐,简直就是说笑。”
  “啧啧啧,口气不小,可是太想当然了。回去好好看看隋史,高丽哪那么容易对付。”
  没话说了,跟着皇帝老爹一起看朝臣们吵架的样子,李承乾只能在心里叹一口气。
  高丽很难打吗?或许因为那边势力复杂的原因,难以攻取,可是把这份强大加到高丽身上就不合适了吧。单独论实力,高丽可能还比不过大唐的一道。至于那边的苦寒,就是个笑话。后世的时候又不是在冬天去东三省旅游过。只要注意保暖,维持燃料,没准儿对峙起来,先垮掉的会是高丽。
  但是话说了也没用,因为在所有文臣,乃至武将们的眼里,打败了隋朝的高丽,是一个很强悍的国家,强悍到甚至不能随意攻伐。
  皇帝不表态,朝臣们就只能据理力争。
  直到日上中天,李世民才淡然的说了一句:“诸位爱卿,高丽必征,但不是现在。拟旨给高丽高建武,让他把骸骨送回来,再敢迁延,必出兵讨伐!”
  眼看着皇帝下了判决,武将们和李承乾都叹了一口气。
  武将们叹气是因为自己的主张被皇帝拒绝了,没有战事的日子,军方的子弟无法安插,政事一般没有他们插手的余地。如今也只能整天歌舞美酒相伴,一天天的混日子了。
  不过,貌似皇帝有意启用学院的学子填充朝廷,是不是考虑一下让自家的子弟转文?
  李承乾叹气则是因为国家的穷困,唐人好战,但是补给跟不上,也没法发起战争。如今朝廷的决定就是让百姓休养生息,好多地方都赦免了赋税,就是为了修复隋末损失的人口。关注内治的情况下,对外开战,就显得有气无力。
  商业确实能够促进生产力的提升,可是这都是需要时间的。自皇帝放开勋贵经商的禁令以来,更多的人却还在观望,生怕投入以后皇帝再放禁令,所有的钱都打了水漂。
  农业的生产,这个时候也提升不起来。曲辕犁的出现确实让耕种能力获得了提升,可是这份提升,带来的收益,也只是勉强让部分百姓吃饱肚子而已。
  农业发展不起来,商业迅猛的发展只会导致虚假繁荣的出现。真要到了全民皆商,没人种地的时候,才没地方哭去。
  归根结底,自己考虑事情的时候,还是太想当然了啊!
  结束了朝会,走在回东宫的路上,李承乾百感交集。
  能提升农业生产力的,无外乎良种,袁老先生活在一千多年以后,土豆玉米番薯等东西倒是不错的选择,可它们现在还在美洲,想拿到难如登天。就算拿到了,没准跟香蕉一样,也是没进化完全的。
  进东宫门的时候差点撞到一个行礼的人,定睛一看,李承乾立刻高兴了起来。
  “殿下神思恍惚,可是受了风寒?”
  “风寒没受,只是在考虑一些事情。冯智戴,你来东宫干嘛了?”
  冯智戴拱拱手说:“父亲决定启程回岭南了,听说一些僚族不太安分,有作乱的迹象。离去前,父亲希望拜别陛下,然后拜访一下东宫。”
  说完,冯智戴就送上了一份拜帖,上面的日期就是明天。
  接过拜帖,李承乾笑道:“正好,孤也有事情请冯公商议。你回去告诉冯公,孤就在东宫摆酒,为他送行。”
  冯智戴点点头,转身又去了皇宫。
  看着冯智戴离开的背影,李承乾心里乐开了花。
  三季稻!占城稻!
  记得这东西好像在越南,现在好像是林邑的地方,岭南其实离这个地方没多远,只要把它们弄回来,肯定能使农业的产量提升一下!
第二百四十五章
不对劲
  明朝才有的东西,也不知道唐朝的时候有没有,贸然报告给朝廷,是不妥当的,还是等东西拿回来以后再说。
  冯盎本来打算带着两个儿子在长安跟第一期学生一起毕业的,可是僚族的动向,却让他不得不回去带兵提防,甚至有可能平乱。
  两个儿子依旧留在长安,回去的只有他自己一个而已。
  从岭南来的时候,他还带了不少的东西,其中的一大半作为贡品送给了皇帝,余下的都被他换成了岭南缺少的物资,其中重中之重的就是几大车的书籍。
  拜见皇帝完事后,冯盎就来到了东宫。
  “高度酒的制作方法,其实可以直接告诉您,您自用就好,只要不用来谋利,孤还是不在乎的。”
  “哈哈哈,那老夫就多谢殿下美意了。”
  两个人说着话,过明德殿,来到了崇教殿。
  崇教殿现在是东宫的餐厅,也作为宴会举办的场所。整个崇教殿装修的很简洁,但是内部的用具都格外的讲究。跟着李承乾一起洗手、换衣服后,看到那些洁白的桌布,冯盎就知道这次的送行宴,太子是花费心思了的。
  已经等候在餐桌边的有李泰李恪,还有司农寺寺卿于跃。
  见冯盎过来了,李泰李恪起身随便拱拱手就算是行礼了。于跃则是认认真真的行礼,他到现在都不明白耿国公的送行宴,太子为何叫上自己。
  分主客落座后,李承乾端起一杯葡萄酒说:“冯公即将远行,所以孤就准备了今天的宴席,以作践行。孤还年幼,不能喝太多的酒,只能用葡萄酒敬冯公一杯。”
  冯盎哈哈大笑,端起自己的酒杯,遥敬后就喝了下去。居住在长安的这段时间,他也习惯了高度酒,虽然醉倒醒来后依旧头疼欲裂,可是不至于喝到又吼又叫的程度了。
  一杯酒喝完,李泰才焦急的问道:“皇兄,我今天来可是来吃牛排的,你就不要说这么多客套话了,赶紧上菜啊!”
  李承乾和冯盎对视一眼,随即哈哈大笑。
  拍拍手,立刻就有宦官送来了一盘盘制作好的牛排。
  牛,在唐朝的家庭里,跟爹娘是一样重要的,跟人一样,耕牛甚至都有自己的造册。这样的情况下,莫说牛肉了,杀牛都是犯罪。
  不过东宫有自己的商队,一直都往来予草原和长安之间,用烈酒跟草原人兑换牛羊。所以,东宫也就不缺牛肉吃。瘸腿瞎眼的牛,根本就不能用来耕地,商队费了好大的力气运回来,就是当肉牛卖的。
  看着盘子里偌大的一块牛肉,众人都不由得咽了一口口水。都知道牛肉好吃,可是敢吃的还是少数。
  没有刀叉,就是一把小刀和筷子。吃饭的工具就是为了省事,为了追求仪式感而盲目的模仿,只是本末倒置。
  吃了一块牛肉,冯盎咀嚼了好一阵子才长舒一口气,至于于跃甚至呻吟出声。
  就一块牛肉而已,至于嘛!
  李泰李恪就安静的多,虽然吃得很爽,但是不至于像冯盎和于跃一样。
  风卷残云,一大块牛排下肚后,李承乾才喝了一开口葡萄酒,开始说自己的想法。
  “冯公,其实今天孤请你饮宴,除了送行外,还有一些事情跟您商议。”
  放下刀子筷子,冯盎正色道:“太子殿下不妨说来听听,能做到的,老夫一定尽量做。”
  拿出自己的计划书送到冯盎面前,冯盎看完后,久久不语。
  “殿下要在岭南开设造船厂?只是岭南跟中原之间道路不通,物资的运输将会很艰难。”
  “无妨,孤准备先雇佣一些商船,走海路运过去。”
  冯盎点点头,虽说这是朝廷把手伸到岭南来了,可他也只能接受。况且岭南具备很好的海港条件,一直以来只是作为停泊地,而自己不下海,实在是说不过去。
  接着往下看,当看到第二件事时,冯盎忍不住惊呼出声:“三季稻?一年能钟三季?占城稻?抗旱高产,林邑有这种东西?”
  听到稻子的名称,本来还沉浸在牛肉的美味中的于跃,也瞪大了眼睛,惊诧莫名的问:“殿下,真的有这东西?要是有的话,必须弄回咱们大唐!”
  “应该是有的,三季稻在原产地能种三季,在咱们大唐就未必了,就算是在岭南地区,估计也只能种两季。不过就算是两季,产量也要高太多了。还有占城稻,肯定适合北方的种植。”
  听到太子的话,于跃立刻红了眼睛,看向冯盎道:“冯公,哪怕万一的可能,咱们也得把这东西弄到大唐来!只要推广种植,不知道会有多少人能因此而吃饱肚子,这可是功德无量啊!”
  冯盎拱拱手说:“于寺卿放心,老夫亲自带队去那里找,一定能够找到的!沿途谁敢阻拦,老夫就灭了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9/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