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1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3/566

  听说萧皇后国色天香,哪怕到了四十岁仍旧风韵犹存,还能栓住炀帝的心。虽然好奇,但李承乾没兴趣去看一个老太婆,所以直接进了隔壁的帐篷。
  对于杨政道,李承乾还是很好奇的。
  一个溥仪式的人物,也不知道他现在的心情如何。
  营帐里只有两个士兵和一个消瘦的中年人。
  草原的生活,中原人就算适应了,也很难变得跟突厥人一个模样。
  从他消瘦的身形来看,他在突厥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
  想想也是,武德三年的时候,东突厥可汗还是处罗。他派遣使者前往窦建德处,将萧皇后和杨政道迎接到东突厥,拥立杨政道为隋王,把留在东突厥境内的中原官吏、百姓,全部配给杨政道管治,复立“大隋”政权,也就是后隋。
  杨政道设置百官,全部依照隋朝制度,居住在隋朝时的定襄郡,拥有部众一万多人。看似挺风光的,可是跟满洲政权一个模样,都是傀儡。虽然处罗言辞凿凿的说要南下攻取并州,送给杨政道,好报答隋朝帮助他们的恩情。可是谁知道这家伙是抱着侵占一块地,还是抱着加入中原大战的想法?
  见一个携带宦官的小子看着自己面带笑意,杨政道就知道了这位的身份。
  起身行礼,礼仪很平常,就是平辈见面打招呼的那种。
  “杨政道,见过大唐太子殿下。”
  张赟刚要发怒,却被李承乾阻止了。
  回了一礼,李承乾笑道:“看样子杨兄还觉得自己是隋朝的皇帝啊,怎么,在突厥生活的这段时间,还没有摆清楚自己的位置?”
  杨政道冷笑道:“后隋虽小,可也是一国。我贵为后隋的帝王,如今你这反贼的儿子,也要羞辱我吗?”
  反贼,自然说的是李世民了。
  张赟的手不停的变换着形状,如果不是太子有令,他绝对要好好收拾收拾这个狂妄的家伙。
  李承乾走到一边,坐在椅子上,很随意的翘起二郎腿说:“反贼之说,恐怕你还安不到我父皇的脑袋上。当时天下粥粥,十八路反王尽皆起兵,就可见你隋朝确实算得上是众叛亲离。我不想评价炀帝这个人,那是史学家的事儿,我只想说说东突厥。
  杨政道,你以为处罗对你很好,帮着你聚了一万多人,还把你推到了皇帝的位置上。可是在我看来,他分明是拿你当奴隶头头。身在草原的汉民,日子能好过到哪里?就算被你管理,可是那些突厥人还是能随便把他们当成是劳力,打骂都是小事儿,砍死都算不上大事。
  你觉得你这一万人很多?要知道自处罗以后,草原多次寇边,劫掠走的汉民不下十万。可这些人现在都到哪儿去了?六路大军穷搜草原,也不过聚集了一万多人。另外的人去哪儿了?你不关心吧,你只关心你的皇帝位置,你只关心能不能讨得处罗,后来是颉利的欢心。
  你信不信,在百姓们眼中,谁当皇帝都跟他们没关系。在汉民俘虏的眼中,也是一样。他们日思夜盼的就是中原能够把他们救回去,无关乎隋唐。可结果呢?我大唐全力储备,希望能够救回汉民,一雪前耻。可你在草原,却还做着自己的皇帝美梦。
  醒醒吧混蛋,不信的话你去俘虏营看一看,看看他们有多么的凄惨。试一试,看你表露身份后,那些人会不会把你撕成碎片!”
  说完,李承乾直接起身,也不给杨政道狡辩的机会,就带着张赟离开了。
  如果不是一个汉民老汉哭诉在草原的苦楚,如果不是一个妇女听说会回家后立刻自杀,生怕惹得夫家声誉受损,李承乾才不会特意来踩杨政道这一脚。
  世界上的烂泥多了,捡一个稠一点的踩不行?非得踩这坨稀屎一样的家伙?
  路过义成的营帐,那个老侍女张了张嘴,似乎有话想说。
  李承乾站定身体,等着她提出要求。
  “太子殿下,公主说想吃点青菜。奴婢知道大军中找青菜很难,可是……”
  李承乾什么都没说,把一个宦官留下,让他给义成安排一份有菜的饭食。
  青菜有点难,中原能够送到草原的,只有干白菜。不过,这东西,应该也能让义成回忆起中原的点点滴滴吧。
  同为杨氏族人,义成要比杨政道像样子的多。至少,站在杨氏公主的立场上,他为炀帝报了仇,借着突厥的力量,逼迫窦建德,要走了宇文化及的人头,还把嫂子和弟弟弄到了突厥。
  而如今她伤重,不管是萧皇后还是杨政道,竟然连看望这种表面功夫都没有,让人忍不住为她悲哀。
  李承乾走后,杨政道果然去汉民的营地看了看,其间的惨状让他不知道说什么好。当他表露身份后,迎接他的不是跪拜,而是一碗碗的稀粥。这些人,宁可这顿饭不吃,也要洒他一头一脸。
  心灰意冷之下,杨政道只能回到营帐,不再出来。
  大军的出动没有那么简单,如今伤兵营的伤兵,伤势严重的已经过了危险期,剩下的就是安心的休养。如果现在开始往回走,颠簸的路程对他们的伤势不利。只有等所有人伤势彻底稳定后,大军才能正式开拔回国。
  军队在李靖的指挥下有条不紊的回撤,征战已经结束,现在需要等朝廷派来安抚草原部族的文臣,和下一批次的武将。在这一望无垠的草原上,哪怕是战后的安抚,也得握着刀把子才行!
  二月结束的战斗,当消息传回京城的时候,已经是三月了。
  长安这座城市一直都是那么的古井无波,自从武德年间的接连胜利以后,市民们已经对胜仗的消息产生了抗体。就算有红翎急使从大街上走过,也不过是哪个地方的草头王被干掉了,没什么稀奇的。
  这一次不一样,身披冻疮的红翎急使队伍从入城的那一刻起,就声嘶力竭的呼喊:“大胜!大胜!!东突厥大败,颉利在逃,北方安定!”
  好多红翎急使的嗓音已经沙哑,但这个时候还是要忍着嗓子疼嘶吼出声。这一路上,只要经过一处,他们就要大喊一顿,如今到了目的地长安,如何也不能让欢呼的规模,比别的地方小。
  果然,长安沸腾了!
  如果是哪里的草头王完蛋了,谁也不会奇怪,可如今是东突厥被干掉了,这……
  这得高兴高兴!
  于是,从城门处起,长安的市民们都从家里涌出来,在街道上高声的呼喊,或者载歌载舞。
  沸腾一直从城门延伸到了皇宫,此时早朝已经结束,李世民却坐在立政殿的门前,丝毫没有处理政务的心情。听到全城的欢呼声,这位有些颓唐的皇帝,终于大笑出声。
  红翎急使骑马一路赶到了皇宫,直到立政殿前才摔下马。
  早有宦官等候,接住昏迷过去的骑士,摸出战报冲上台阶,跪献皇帝。
  随意的撕开战报,忽略了杀敌数和损伤数,当看到“颉利被生擒”这一条的时候,李世民仰天大笑。
  “哈哈哈哈,渭水之耻已然得报,来啊,召集文武百官,今日我等就在立政殿之上大宴!不醉不归!”
  立刻就有宦官开始出宫传旨,不过他们可能会扑个空,因为全城沸腾就是最好的信号,他们已经换上了官服,朝皇宫紧赶。
  回到立政殿,李世民珍惜的把战报铺在案头,恨不得把它装裱起来。只要看一眼,就能给他带来极大的愉悦。
  最先前来立政殿的不是文武百官,而是盛装的皇后,带着后宫的嫔妃前来恭贺。灭一国,而且是灭一强国,这可是大功业。
  李世民微笑着接受了自己后宫团的跪拜,然后众人散开,唯独留下了皇后。
  “皇后你来看,如果此次战斗我大唐是惨胜,朕断然不会如此得意忘形。如果李靖的军报没有吹牛,那咱们大唐这次的伤亡,恐怕比起以往任何的战斗,概率都要低很多很多。”
  皇后很自然的坐到了皇帝身侧,笑道:“李靖带兵有多严谨,您自然是知道的。怎么说,孙思邈和承乾都在伤兵营,有孙思邈的医术和承乾的物资在,自然是应有之意。东宫的外部管事,就是之前那个卖烈酒的,为了往草原运送物资,可以说是死伤惨重,侄子都冻死在路上,他本人和亲儿子也摔断了腿。他是商贾,不够资格接受您的夸奖,所以妾身就拟了一张懿旨夸奖他。虽说作用不大,可也聊胜于无。”
  李世民笑了笑:“你啊,你以为皇后的懿旨很常见?什么聊胜于无,恐怕那家伙现在正得意的不行呢。等承乾从草原回来,必定也会下达太子教夸奖他的。皇家的三种文书,太子教,皇后的懿旨,朕的圣旨,这混蛋要凑全了。”
  长孙惊讶道:“您要下圣旨?”
  “是啊。”看了看战报上的数字,李世民喃喃道:“承乾、孙道长、还有这个姓黎的商人,是他们三个把一场胜利变成了大胜,朕很感激他们。发兵以前,朝堂里的文臣个个反对,朕估计他们拿伤亡数字来说事的奏折都准备好了。都觉得草原取之无用,以为朕是好大喜功之下,才挥兵北上。哼,一群鼠目寸光之辈!”
  长孙安慰道:“好了,都是您的臣子,犯不着斤斤计较。妾身已经让内务府、御膳房准备宴席了,今晚,您就好好松快松快。”
第二百零一章
遣唐使?
  闻言,李世民笑了笑,长舒一口气。
  的确是时候好好松快一下了,东突厥的覆灭,可以说是贞观年的一个精彩的开头。有这一战垫底,高句丽之类的地方,怎么也该老实下来了吧!
  为军队提心吊胆了几个月,此时一朝得以松快,李世民唯一想要的就是酒。
  草原的大胜,可是开国以来最值得庆祝的事情。文臣武将和三省六部的官员们第一次肆无忌惮的海喝,皇帝已经下令,全长安都可以为此狂欢三天!想想大军回朝之后的繁杂事务,官员们也只希望大醉一场,为接下来的忙碌做准备。
  跟欢庆的长安不同,白道的李承乾却很烦躁。
  黎达海这个家伙,之前竟然只是往草原送补给,运伤员,竟然忘了发财的事儿!
  要知道草原上的牛羊,这一次真的是多得没法计算。大军胜利后,虽然还留下了很多的牧民俘虏,可这些人拥有的牛羊,名义上已经是大军的了。在草原上吃肉吃得反胃,可这东西运回中原,那就是绝顶的好东西。
  从白道、马邑、丰府运送伤员,这是应有之意。可是从朔方返回的时候,怎么也得把车装满吧!
  黎达海的三儿子黎永业,如今就跟在李承乾身边,一张嘴就没合上过。
  这一次他们家算是长脸,皇后娘娘亲自下懿旨夸奖他们为大军做贡献,这样的荣耀,谁家能得到?一想起本族老族长亲自来长安邀请他们归宗的样子,他就想笑。以前父亲做商贾的时候,直接被家族扫地出门,差点连“黎”这个姓氏都被剥夺。可现在,因为眼红,又上杆子的过来求着回家。
  呵,我们一家就是商贾怎么了!如果不是经商,也不会被太子看中,更别说如今左邻右舍见到他们都毕恭毕敬的。得到县令之类夸奖的商贾很多,可得到皇后夸奖的,他们家估计还是头一个。
  只是不知道,当他得知皇帝夸奖的旨意,已经落到他们家的时候,会不会乐得抽过去。
  三月过去了,四月天,哪怕是草原,也不再那么寒冷。
  伤兵营的伤兵伤势都稳定下来,直到这时,剩余的一万大军和全部的伤兵,才要正式开拔。
  回国。
  回家!
  当回去的旅程开始后,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气。战斗结束了,这一次是大胜,从大总管到最底下的小兵,都会有丰厚的奖赏。好多断胳膊断腿的残疾人士,拿着太子开出的文书,在车上哭得像月子里的娃。有这份文书在,他们就能去长安,在将作监能工巧匠的帮助下安装假肢。虽说跟以前一模一样是不可能了,可跟躺在床上当烂泥相比,当个瘸子已经是最幸福的事儿了。
  孙思邈蛮横的要了两辆大车,用来装他在草原上收集的药材。当然重中之重的就是一口棺材。棺材里不是死人,而是一副安装好的骨头架子,这是一个倒霉的突厥人的遗骨,在李承乾的帮助下,老孙学会了在关节等地用绳子固定好。这副骨架,将会被老孙使用很长一段时间。
  终于踏上了回程,张赟等宦官和那近两千的禁军也很兴奋。虽然太子不安分的跑到了阵前,但好歹是没出意外。死掉的那几个都是在伤兵营期间不幸被感染死掉的,不过他们死的也不亏,因为不止皇后会重重赏赐,军功册上也有他们的名字。走一趟,死一遭能给家里的孩子带来巨大的功勋,怎么算怎么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3/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