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才不要做太子(校对)第12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566

  听了虞世南的话,李纲叹息一声道:“老夫又何尝不知道这一点,不过这些人之所以投身他人麾下,不外乎为了钱财而已。教书先生贫寒,怎能羁绊住他们。不过,既然咱们的学院是东宫举办,自然不缺钱财。到时候,任教先生的俸禄,从厚了给就是。”
  喝了一口茶,虞世南转向李承乾,捋着胡须问:“之前老夫就很好奇了,你小小年纪,如何能有这陶朱公的本事?陛下当初答应不管东宫财政,如今叫苦不迭,谁能想到单这次蝗灾,东宫就能给国库送七八万贯的铜钱?”
  李承乾拱拱手,谦虚道:“虞先生谬赞了,不过就是东市买西市卖的手段而已,算不得什么的。不过学院的事情,弟子有些想法,不如咱们合计合计?”
  虞世南虽然也是有爵的贵族,但是他跟李纲一样,也希望能够让学问蔓延天下。
  听见李承乾有主意,凑趣的拱了拱手:“老夫倒要听听殿下的高见。”
  李承乾嘿嘿一笑,带着椅子朝两位老先生靠靠,才说:“咱们学院想要建立,生源不是问题,李师说先生也不是问题。有我在,钱财也不是问题。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咱们学院要想立足,还要警惕世家大族的威慑。”
  前面一连串的“不是问题”,还让两位老先生松了一口气,但是最后一条,却让他们眉头紧皱。
  没错啊,学院想要建立起来,最需要警惕的就是世家大族。
  这些世家大族能够延续到现在,其族内不乏智者。学院立,寒门士子有求学之处,朝廷也有了新的选择,势必会威胁到他们的地位。而威胁到他们超然地位的,绝对会承受他们严厉的打击。
  虞世南唉声叹气,李纲则也学着虞世南刚刚的样子,开玩笑的朝李承乾拱拱手:“太子殿下,您计将安出?”
  相处了这么久,李纲深知李承乾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儿,既然说出了这个问题,一定是有了解决的办法。
  李承乾嘿嘿一笑,还了一礼,然后在两位老先生好奇的目光中开了口:“不如,咱们吧崇文馆给并进去,再面向朝堂再招一次生,如何?”
  两位只是稍加思索就明白了李承乾的意思,虞世南笑道:“你的意思是,要借助朝堂里那些新贵族的力量?”
  李纲也点了点头。
  这样一来,或许还真的就不惧名门大族的打击,或者说,名门大族就该不敢打击学院了。
  九品中正制是大唐的关键制度,再次基础上,还有贵族制度。有爵位,和没爵位,堪称一在青天一在地。而开国以来受封拥有爵位的,特别是地位稳固的国公一类,就算家中人口少,也具备了形成大家族的基本条件。正因为如此,可以把他们看做是小家族、大家族的雏形。
  五姓七望并没有爵位,维持着他们超然地位的,就是学问、土地,和所谓的纯正血统。没有正式爵位的他们,也只有靠着外嫁女儿,拉拢一些有爵位的女婿支持自己。房玄龄,恰恰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读书人,五姓七望虽然拥有超然的地位,还很有钱,但他们也没有得罪所有新兴贵族的胆子。用不着多少,只要崇文馆里面读书的这些人作为学院的第一批学生,学院就有了绝对稳固的靠山。这个靠山的质量,某种意义上甚至能超过皇帝。
  毕竟,五姓有胆量对抗皇帝,却没胆量得罪大量贵族。
  想清楚这一点的李纲笑呵呵的夸赞李承乾:“还算不错,想到了重中之重的一点。能想到这个,说明你对人情世故已经看得很开了。若不是舍不得你东宫的伙食,现在让你出师,都没问题。”
  李承乾赶紧说:“您这说的什么话,弟子这才哪到哪,还指望您多多指点呢。”
  伸手拍拍李承乾的肩膀,李纲自是哈哈大笑。
  ——立政殿
  蝗灾过后,各地的灾情报告,依旧是重中之重。红翎急使自创立以来,还是第一次被赶得想驴子一般在关中大地四处奔驰。
  如今最忙的就是户部和兵部,陇右连续两年大熟,但单单这一地的粮食,难以让人放心,还是需要在山南道、河东道和河南道就近调集一些粮食过来才好。除了调粮外,还有关中百姓的游走报告。朝廷无论如何也得对各个州府流动的人口有个了解。
  至于兵部,则是为东突厥和梁国的事情头疼。
  戏是不能演的太久的,所以现在几乎已经可以证实颉利和突利确实打了起来,打的还很凶。
  但鹬蚌相争,大唐君主这个船上渔翁,却对二者附近的小鱼苗产生了兴趣。
  梁师都!
第一百六十四章
老不死的和小贼
  “梁玄莫者,字师都,安定乌氏人。隋末刑部尚书梁毗从子。出身陇西豪右,拜鹰扬郎将。大业十三年,杀死郡丞唐世宗,自称大丞相。联兵突厥反叛隋朝,割据雕阴、弘化、延安等郡,即位称帝,建立梁国,年号永隆。
  其勾结突厥外人割据我中原江山,又献媚始毕可汗,受封大度毗伽可汗,不断怂恿突厥南侵中原。我大唐统一全国后,其势力孤弱,内部矛盾加剧。
  去年,我朝廷迁使告谕,以其对反隋有功,不愿征伐,怎奈誓死不从。今颉利突利内战,无暇顾及大唐,可谓取其良机。如今我大唐各路反王仅剩其一,虽关内蝗灾,但出兵征伐梁国,不至负担国内。”
  大殿之上,杜如晦一番话说得掷地有声。
  确实,颉利和突利的反目成仇,可以说是天赐良机。梁师都的梁国,只是因为夹杂在大唐和突厥之间,才让大唐投鼠忌器,不敢随便动手。
  如今颉利突利内战,这么好的机会不揍他丫的,那就太说不过去了。
  杜如晦是兵部尚书,虽然不能直接下达攻伐的命令,但是却可以在朝堂之上提出。
  随着杜如晦的建议,武将们都笑得见牙不见眼。
  如今大唐各地安定,大家都过上了富贵生活。可是美酒美食吃多了,总容易让人懈怠。如今能捞到仗打,实在是太痛快了!
  李靖想了一会儿,等杜如晦说完,毫不犹豫的站出来说:“启奏陛下,颉利与突利如今内战,我大唐可坐等渔翁之利。若是拿下梁师都,我朝边境线就能北推,伺机北上。此可谓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啊!”
  御座之上的李世民,闭目思考了一段时间。
  作为曾经统帅的他,自然不是军事白痴。大唐对付梁国,可谓是杀鸡用牛刀。驱动军队动手拿下这么一块鸡肋,的确得不偿失。可若是对北上进攻突厥有帮助的话,莫说取之无用,就是亏本也能承受。
  想明白了后,李世民就点点头,起身道:“命:夏州长史刘旻、司马刘兰成谋取其地。抓获俘虏,便放回充当反间,以离间其君臣。边军派出轻骑蹂躏其庄稼,使其粮储空虚。命柴绍、薛万均带兵两万,合力进讨,命令刘旻率精兵直据朔方东城。若是颉利派兵过来支援,反击之!”
  武将队伍中,柴绍和薛万均喜不自胜,赶紧出列,单膝跪地。
  虽然梁国攻伐起来没有什么挑战性,可是对于处在安乐窝子时间太长了的他们来说,根本没得挑剔。
  解决完出兵梁师都的事情后,半晌都没人出来启奏。
  房玄龄托了托袖子里的两个本章,叹息一声,还是决定站出来。
  太子和太子太师不可能不知道走正规程序,他有资格截下这两封奏折,但他们就是这么做了。
  皇帝针对五姓还只是在声望上打击,而这两位,是打定主意釜底抽薪啊!
  房夫人虽是五姓女,可他作为宰相,这个时候再偏向五姓,就说不过去了。
  人不能当墙头草,关键时候,得站到合适的队伍里啊!
  “启奏陛下,中书省收到了东宫太子与太子太师的奏折。自流民事件以来,尚是首次。老臣觉得二人都言之有理,故希望朝廷采纳。”
  “哦?太子又上奏折了?这倒是新鲜事儿。既然你带着,就直接帮他们念一念吧。”
  看到房玄龄做出了选择,李世民说话都不由自主的变得温柔了一些。
  本来以为举荐的事儿,李世民已经对房玄龄很有意见了。但是现在看来,这家伙的心到底还是向着自己的。
  太子的书信就在龙案上,就算两封奏折被中书省留下,学院的建立依旧是不容置疑的。
  李纲的宏文,诉说了自战国时期以来,教育就总难普及开来。如今大唐已然安定,当立刻开始教化天下……
  李承乾的奏折则是直接诉说了建设学院的各种好处,一条一条的写了足足一整张纸。莫说全读下来,就是读一半,也能让人心生赞同之意。
  读完两封奏折,房玄龄拱了拱手,无视了几道怨恨的目光,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太子既然要建立学院,那就由得他去吧。储君不关心朝政,关心大唐的教育,这是朕乐见其成的。不止诸位爱卿意下如何?”
  皇帝的话音刚落,户部左侍郎王泽就急不可耐的跳了出来:“陛下,臣以为不妥。闻太子之言,所建学院需要容纳成百上千的学员,完全不是弘文馆、崇文馆所能比较的。若是建设起来,恐怕足足有一个坊市之大。如今正历蝗灾,兵部又要出兵,户部没办法承担。所以,建立学院之事,万万不可啊。”
  早就知道会有人站出来,所以李世民也没有生气,而是笑着说:“太子的奏折里已经说清楚了,所有花费,不取国库,都由东宫一力承担。”
  眼看着王泽站出来后又黯然退场,黄门侍郎崔郢也出言道:“启奏陛下,教化天下也是臣等夙愿。只是,如此严肃的事儿,怎么能让太子主持?倒不是臣小瞧太子,太子年幼,所寻教书先生的质量,未必能有多好。微臣不才,愿意举荐族中几位宿老担任此职。”
  让你们族里的人担任教书先生?那岂不是引狼入室?
  早就料到会有人这么说的皇帝,笑容不变:“看样子你们都没有认真听啊,太子太师李纲的奏折里说的清楚,教书先生的选拔,当是由他主持。老先生相识的大儒满天下,会缺这几个人?爱卿多虑了,退下吧。”
  看着皇帝笑吟吟的样子,崔郢心里一片凄凉……
  奏折的内容,他自然没有仔细听,因为只是开头介绍到老不死的李纲和小贼太子的想法的时候,他就已经猜到了他们真正的意思。
  皇帝威胁他们五姓还要靠皇权,而这两个人,更是凶狠,居然直接对他们家族的根本之一动手了!
  若是这个学院真的建成,而且真的教导出了大量的读书人,他们五姓,该何去何从?
第一百六十五章
选址
  只要长着眼睛的,此时都能看出皇帝的意思。
  很明显,太子和太子太师想要做的事情,很符合皇帝的想法。
  这次蝗灾,五姓因为被太子驳斥的体无完肤,在士林里的名声已经下滑了。如果朝廷再建立一所学院,广教天下学子,那五姓恐怕只剩下之前积累的官位联系,和自己的那些土地钱财了。
  看起来世家大族必备的几样,只缺少了两样:官位的唾手可得和士林中的声威。可是对于五姓而言,这样的打击堪称致命的。
  房玄龄的表态,让五姓失去了宰相的支持,而朝堂上,能跟皇帝相对抗的,也只有宰相和少数几人了。
  硕果仅存的老人之一——萧瑀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老李纲要做的,对我大唐而言可是大好事啊!听完他的奏折,老臣回想自己一生,还真是蝇营狗苟。若是学院建成,老臣当上书告老,跟他老李纲一起教书育人,岂不美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