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明朝当国公(校对)第1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4/751

  不过有些东西是看破不说破,白天晨自然不会幼稚到跟他争辩这些东西,他一副“诚恳”的说道:“大人见笑了,下官今年已经五十有九,再过几个月就要告老还乡了。高大人让下官去的原因下官也明白了几分,但下官自问已经没有这本事,所以就不去献丑了。”
  跟聪明人说话最大的好处就是不用多费口舌,白天晨的意思说得很明白。你们请我去赴宴的目的我很清楚,但是我一个快致仕的老头子就不要去掺合这种事了,你们还是另请高明吧。
  “这个老狐狸!”廖永权心里暗暗骂了一声,不过表面上他还是哈哈一笑,“既然洪明兄都这么说了,那本官就不再说什么了,那本官就预祝洪明兄一路顺风,本官就先告辞了。”
  说完廖永权拱了拱手便告辞了。
  白天晨看着廖永权消失在门口的背影久久不语,良久一名仆役模样的中年人从外面走了进来,躬身对白天晨道:“老爷,夫人让小人告诉您,刚才魏国公府送来了请柬,邀您晚上过府一叙。”
  “魏国公府?”白天晨眼神一凝,随即有些烦躁的挥挥手,“不去不去,你回去告诉夫人,今后任何人送请柬来就说老夫身体不适,不会参加任何的赴宴。”
  “是!”仆役什么也没说,躬身退了出去。
  看着就要落下的夕阳,白天晨冷哼了一声:“这些人真以为吃定老夫了么,上次把老夫当枪使了一会,这次还想再来一次,真当老夫是老糊涂了么?你们想要对付杨峰老夫不拦着,但是千万不要把老夫当成傻子。”
  从天启六年的三月中旬开始,无论是京城、南京甚至是朝堂都是暗流涌动,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便开始了串联,一些风言风语也开始在顺天府、应天府乃至江南流传起来。
  北京正阳门大街,经东西珠市口而南,迄天坛坛门之西北就是北京城有名的天桥地区,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平民百姓,许多江湖艺人都会在这里卖艺杂耍,有拉弓、举刀、抖空竹、舞叉、爬竿、耍猴的等等,各种各样只要你能想到的杂耍这里几乎都能看到。
  当然了,对于华夏人来说,吃的东西也是必不可少的,这里汇集了天南地北的各种小吃,面向平民阶层的各种茶馆也是四处林立,只需要一个大子就可以喝到一碗畅快淋漓的大碗茶,如果你愿意再加上几个铜板的话茶店小二还会给你送来花生瓜子,许多平民百姓都会邀上三五个邻居或是好友花上十多个大子在这里坐上一天一边喝茶一边听着茶馆里的说书先生讲评书,直到日暮西山才晃悠悠的回家。
  到了三四月间,虽然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时节,但天桥的人气并没有减弱多少,天桥附近的茶馆依旧是人流汹涌。在天桥东边的狮子胡同里有一家刘元茶楼,这座茶楼开设与成化初年,距今已经有了五六十年的历史,算是一家老字号的茶楼了,附近狮子胡同的老少爷们没事干的时候就喜欢来这里喝茶侃大山。
  历朝历代,天子脚下的老百姓是对政治最感兴趣的一群人,朝廷里不管是大事小事他们都喜欢打听,然后大伙坐到一起闲聊,而最近一段时间大伙最感兴趣的自然莫过于刚刚在辽东打了胜仗并奉命班师回朝的江宁军了。
  江老三今年三十来岁,年轻的时候是狮子胡同一带有名的顽主,整日里不务正业,拉帮结伙,整天瞎混。不过随着年纪逐渐大了,他也开始渐渐的收了心,整天靠着帮北京城里那些权贵跑腿挣点辛苦钱,平日里狮子胡同的人都尊称他为江三爷。
  作为一名曾经的顽主,江老三的消息自然是极为灵通的,平日里常来刘元茶楼喝茶的茶客们都喜欢请江老三喝茶,听他讲讲最近宫里或是朝堂上发生的各种趣事,今天也不例外。
  江老三中等身材,略微有些发福,长着一张狮子鼻,今天他依旧坐在茶楼最中央的那张大桌子的主座上,周围则是围着十多名狮子胡同的老少爷们。他拿起面前的大碗茶喝了一大口,右手随手拿起花生轻轻一捏发出了吧唧的声音,然后熟练的往嘴里一扔,这才笑着对桌上的众人说道:“诸位老少爷们,你们知不知道最近咱们京城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吗?”
  “嗨……这谁还不知道啊。”一个二十多岁,身材瘦小的年轻人笑嘻嘻的说:“咱们京城最近抡起风头最盛的就得数那位南京总兵,江宁卫指挥使杨峰杨大人了,人家可是刚刚在辽东打败了建奴,他不但亲手斩杀了正蓝旗的旗主莽古尔泰,甚至连贼酋努尔哈赤也被他炸得生死不知,抡起风头之盛,如今谁还能比得上他啊!我可是听说了,这次万岁爷召杨大人回来就是要升他官的。”
  “对啊,我们也是这么听说的。”
  “就是,杨大人立下这样的大功若是不升官的话今后谁还愿意打仗啊!”
  看着众人一面倒的替杨峰说好话,江老三微微一笑,将手中的花生壳随手仍在了面前的空盆子里,再端起大碗茶滋的喝了一口才轻描淡写的说道:“话虽然是如此,不过俗话说得好,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有时候风头太盛也未必是什么好事啊。”
  众人不禁一愣,消瘦的年轻人看着江老三好奇的问道:“咦……江三爷,听您着话里似乎还有话啊,莫非里头还有什么隐情不成?”
  “对啊,江三爷,难不成这些天朝廷里头又出了什么变故不成?”一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也问道。
  虽然这个中年人比江老三还大了近十岁,不过江老三这些年常年替那些权贵人家做事,派头也开始涨了起来,再也不是十多年前的混混了,所以不少人就尊称他一声三爷,这位中年人也不例外。
  江老三看了左右一眼,压低了声音神秘的说道:“诸位老少爷们,实不相瞒,我也是刚得到的消息,前几日啊咱们这位刚刚大败了建奴的杨将军被人给弹劾了,指不定要说什么事呢。”
  “什么?被弹劾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好好的怎么就被弹劾了呢?”众人闻言都是大吃一惊,自古以来将军得胜回朝,人还没到呢就被人弹劾,这样的事情可是非常罕见啊,是谁吃了熊心豹子胆敢在这个节骨眼上弹劾有功之臣。
  “江小三,您赶紧跟大家伙说说,到底是谁干出了这么生儿子没屁I眼的事啊,人家杨大人在前方舍生忘死的杀鞑子呢,怎么尽有人在后头捣乱啊。”这是一名六十多岁的大爷说的,这位大爷也姓江是江老三的本家,从小看着他长大的,所以说起话来就透着一股随意。
  江老三回头打量了一下四周,这代说道:“据说啊,弹劾杨大人的人很多,既有都察院的也有六科给事中的人,前后有上百人弹劾他呢。”
  众人更加吃惊了:“哟……这么多人啊,这杨大人到底犯了什么事啊?是哄抢鞑子的财物啊还是杀俘,或是别的什么原因啊?”
  说到这里,江老三不禁笑了起来:“弹劾的原因你们肯定想不到,据说啊,是这位杨大人前几个月娶了一个蒙古女人,而这个蒙古女人却是蒙古科尔沁部落首领的女儿,为了娶这个女人杨大人还卖了一部分的食盐和茶叶给了他们,如今那些言官和御史们抓住了这点就跟疯了一样拼命弹劾杨大人,要治杨大人的罪呢。”
  “嘶嘶……还有这事啊?”
  众人一听不禁有些挠起头来,这种事可大可小。如果没人追究的话这种事可以睁只眼闭只眼,若是有人要严查的话说你是里通国外也不是不可以,就看上头是什么意思了。
  那位江大爷捋了捋胡须皱眉道:“不对啊,杨大人不过是娶了一个女人而已,这也叫个事?那些言官还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啊。”
  江老三苦笑道:“大爷,您老人家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若是杨大人娶的是一般的蒙古女人也就罢了,问题是他去的科尔沁部落首领的大女儿啊。这个科尔沁部落可是跟建奴走得很近的,杨大人娶的那个女人的妹妹和姑姑就嫁给了贼酋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说起来如今的杨大人跟建奴还是亲家呢。”
  “什么?还有这种事?”这下所有人都惊呆了,感情杨大人跟建奴还成了亲家了,这事给闹的。那些御史和言官们都是一群没事还要找事的人,碰到了这样的事情他们还不得玩命的弹劾啊。
  “这可难办了。”江大爷也傻了眼,饶是他活了大半辈子了也从来没听说过这样的事情,这位杨大人也太不懂事了吧,怎么能跟建奴做了亲家呢?
  他们谈话的声音虽然不大,但茶楼里坐的都是什么人啊,那都是蚊子从旁边飞过都能听出公母的主,江老三这桌子人说的话周围的人几乎全都听到了,一时间也都听得目瞪口呆,这下茶楼里彻底静了下来,不少人面面相窥起来。
  这时,那个身形消瘦的年轻人突然说了这么一句:“其实啊,照我说这事有什么啊,不就是取了个蒙古人吗?人家杨大人杀的那个蒙古二胎还是那个皇太极的五哥呢,就连贼酋努尔哈赤也被杨大人炸得生死不知,这样的人就算跟皇太极做了亲家怎么了?至少人家这也叫大义灭亲了吧?”
  众人闻言就是一愣,随即哄堂大笑起来,感情大义灭亲还有这么一说啊。
  几乎是同一时间,这件事在京城乃至江南许多地方都开始流传开了,没过几天就闹得人尽皆知,一时间朝堂上传得沸沸扬扬,不少官员纷纷上书要求皇帝要对杨峰进行严惩,不过也有不少官员对此事保持了沉默。
  不少聪明的官员都察觉出来了,要求严惩杨峰的人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东林党人,而保持沉默的人则是阉党的人,一时间朝堂上是风声鹤唳,而此时的杨峰已经来到了京郊停了下来……
第三百零二章
大明万胜
  天启六年三月二十八
  今天是江宁军得胜回朝的日子,天启皇帝天不亮就爬了起来,在皇后张嫣的服侍下洗漱完毕,宫女们则是捧来了一套大红色衣服,颜色非常的喜庆,就跟新郎官的衣服一模一样。
  可以说朱由校长大这么大,头一次穿除了黄色以外的服饰,而这套衣服也叫做武弁服。
  这套武弁服上部尖锐,弁身作十二缝,缀五彩玉珠,落落如星状;韎(mèi)衣、韎裳、韎韐。款式和颜色跟其他的礼服没有太大的差别,由于朱由校的肤色较为白净,加之今年的他也才二十一岁,是以穿上这套武弁服后,衬托得他很是有股清秀少年的味道。
  张嫣将一枚刻着“讨罪安民”四个篆文大字的玉圭系在了朱由校的腰间,打量了一下自己的丈夫眼中露出一丝迷醉的神色,情不自禁的说道:“陛下穿上这套衣裳可真好看,臣妾还是头一回看到陛下穿这套衣服呢。”
  朱由校哈哈一笑,脸上先是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伸手刮了一下张嫣的脸蛋调笑道:“你倒是真会哄朕开心。”
  张嫣俏脸一红,辩解道:“才不是呢,妾身是真的认为这套衣裳好看嘛。”
  朱由校又笑了起来,随后才轻叹了口气:“是啊,朕也以为这套衣裳很好看,只可惜朕登基六年了,还是第一次有机会穿这套衣裳,若非是杨爱卿,恐怕朕这辈子都没有机会穿了。”
  武弁服也是明朝皇帝的典礼服饰之一,但不同于冕服、皮弁服或是通天冠服,武弁服是只有皇帝进行亲征、遣将或是迎接得胜还朝的将军时才有机会穿的礼服,朱由校登基六年以来一直都是深居皇宫,平日里穿得最多的也就是日常服,哪里有机会穿武弁服,今次若非要亲迎得胜归来的杨峰,恐怕他一辈子也不会穿上这件礼服。
  看到朱由校脸上浮现出的那丝惆怅的神情,张嫣心里也暗叹了口气,脸上却微笑着握住了丈夫的手掌安慰道:“陛下莫忧,这世间之事有一就有二,今日陛下可以出城迎接得胜归来的杨总兵,焉知他日没有机会迎接更多的得胜归来的将士?如今大明在陛下的带领下国事一日强过一日,这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哈哈哈……”
  朱由校哈哈大声笑起来,想到近年来有了大明皇家商行提供的不菲的钱财,又想到刚出现不久的土豆,他的脸上露出了欢畅的神情,有些感慨的说道:“是啊……想那杨爱卿为朕提供的近两百万两白银和那堪称神物的土豆,如今又得胜归来,朕想要出城亲迎杨爱卿,那些文官们都要阻止朕。朕实在是想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连这样一位忠心为国的忠臣都容不下来,难道那些人的心都被狗吃掉了吗?”
  说到最后,朱由校脸上浮现出一丝愤恨之色喝道,“有朝一日,朕一定要将朝堂上的这些蝇营狗苟全都扫出朝堂,还我大明朝一个朗朗乾坤!”
  “陛下,慎言!”
  张嫣被吓了一跳,他朝周围扫了一眼,看到身边只有自己的两名贴身宫女,这才松了口气,转头对俩人道:“适才本宫和陛下所言谁也不得泄露出去,否则你们知道有什么后果!”
  两名宫女也吓得脸色煞白,赶紧跪了下来:“皇后娘娘请放心,奴婢决计不敢。”
  看到张嫣如此谨慎,朱由校不由得安慰道:“梓童不必如此担心,这里除了你我二人便无他人。况且紫烟和夏荷又是你的贴身宫女,她们是决计不会说出去的。”
  张嫣轻叹了口气:“陛下,正所谓君不密失其国,臣不密失其身,几事不密则成害。您可知道适才陛下所言若是传出去,那可就是把满朝的百官都给骂了,您又不是不知道那些人可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
  听到这里,朱由校的神情也开始肃穆起来。他立刻联想到了晚明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大案,尤其是移宫案距离现在才六年,朱由校作为当事人还记得非常清楚。
  其实这三起事件本身并不是很重要,但这三件事却标志着明末的纷乱和衰弱的开始,也证明了那些文官集团是如何的肆无忌惮和猖獗,这件事若是换个时间,譬如换做是在洪武或是永乐年间,借那些文官十个胆子他们也不敢做出这样的事。
  朱由校用力握住了张嫣的小手,郑重的说:“梓童说得好,朕受教了。”
  看到丈夫郑重的神情,张嫣却是嫣然一笑,犹如牡丹花开般美丽:“陛下严重了,夫妻本事一体,何必言谢?”
  “好!那朕就先出去了。”朱由校低头在张嫣的脸上亲了一下,在张嫣还没来得及反映过来之前便哈哈大笑着大步走了出去,只留下在原地跺脚嗔怒的张嫣……
  皇帝出行自然是极为隆重的,朱由校的銮驾在皇宫侍卫的护卫下浩浩荡荡的出了紫禁城南面的承天门,当队伍来到了北安门后又有数千名锦衣卫加入了护卫的队伍,紧接着文武百官也加入了行列。
  当銮驾走到大街上时,发现整条大街上到处都是百姓,一行人一路向西而行,一直到了德胜门这才停了下来,而这时候整个德胜门外全都挤满了密密麻麻的百姓。
  此时,德胜门外,作为皇帝的朱由校的銮驾自然是位于正中央,在朱由校的左边站着司礼监的秉笔太监魏忠贤,右边则是站着内阁首辅、上柱国太师顾秉谦,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黄立极以及丁绍轼、施凤来等阁老以及各部的尚书。至于那些五品一下的官员……不好意思,你们级别太低,还是和老百姓们站到一块去吧
  三月的北京天气还是有点凉,朱由校在龙撵上呆着有些气闷,坐了一会后便走下了龙撵,魏忠贤赶紧迎了上来劝道:“陛下,外面风凉,您还是回龙撵上歇息吧,待会杨大人到了奴婢再让人禀告于您。”
  “不了!”朱由校摆了摆手,“这点天气算什么,昔年成祖皇帝亲率大军五度深入草原追击蒙元余孽,那里可真是滴水成冰的的地方,为此成祖甚至驾崩在北征的途中,朕若是连这点冷都受不了还有什么脸面自称是成祖的子孙。”
  看到朱由校连永乐大帝都搬了出来,魏忠贤还能说什么呢,只能苦笑着低头站到了后面。
  朱由校左顾右盼了一会突然问道:“魏忠贤,成国公在哪?”
  “陛下,臣在此!”
  随着朱由校的声音,一名年约三旬的中年人大步走了过来。这名中年人长着一张国字脸,身材高大,他戴着云翅盔,穿着长身罩甲,还戴着臂手,都是明甲样式。身后背着弓箭,腰间悬挂着宝剑,甲叶似乎最新涂刷过,在初生朝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成国公朱纯臣。
  朱由校看了眼威风凛凛的朱纯臣满意的点了点头,微笑着说道:“成国公,朕曾经在江宁卫的江东门千户所见过杨爱卿的卫所军士,可谓是一支精锐之师,杨爱卿的江宁军待会就要到了,日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多向他请教一下,相信对你肯定会有所帮助的。”
  朱纯臣眼中闪过一丝不满之色,不过京营之糜烂连小孩子都知道,他实在是不好意思说出京营也不比江宁军差这样的话来,只能是躬身说了句:“陛下放心,臣一定虚心向杨大人请教。”
  朱由校意味深长的看了他一眼:“若能如此那就最好不过,希望爱卿不要让朕失望。”
  “是……陛下若无事那臣就先下去了。”朱纯臣行了个礼这才退了下去。
  魏忠贤看着面带悻悻之色的朱纯臣眼中闪过一丝笑意,转头看向了北面的官道,眼中异彩闪动,谁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4/75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