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明朝生涯(校对)第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338

  “什么……商税五百六十两,农税三千五百三十四石?”
  岳阳如同被掐住了脖子的公鸡般声音突然变得高亢起来。
  晃了晃脑袋,岳阳觉得有些发晕,这个数字简直就是一瞬间就摧毁了他的三观。他又郑重的问了一遍,最后才确定自己的耳朵没有出问题。是的,应州府八个县今年收上来的商税总额只有五百六十两,粮食五百三十四石(四千多斤)。
  几分钟后,稳定了心神的岳阳再次问郑发奎:“知府大人,赋税如此之少,难道您就不怕朝廷责罚吗?”
  “怕什么,我应州府收上来的赋税还算多了呢。”郑发奎却是一脸不在乎的神色,“再说了,前次岳大人交上来的十万两银子的盐税押解上京后,本官还受到了朝廷的嘉奖呢。再说了,我应州府收上来的税其实也不少了,岳大人您还不知道吧,平原府去年收上来的商税只有四百七十两,比起他们本府还算好的呢?”
  “啪……”岳阳手中的茶杯再也握不住,掉到了地上摔得粉碎……
  从郑发奎处出来后,在回家的路上岳阳整个人都觉得有些沉沉的,刚才的听到的事情已经完全出乎了他的想象,他万万没有想到,大明的官员不作为竟然已经到了如此地步。
  一府之地,收上来的商税竟然只有五百六十两,若是折合成现代的货币也就是说一个拥有八个县的地级市一年收上来的税只有区区六万块钱,而粮食只有四千多斤。
  这件事听起来就象个冷得不能再冷的笑话,但它确实就发生在岳阳的眼前。岳阳估计,这件事若是发生在二十一世纪,估计这个市包括市长在内所有政府官员全都要被拉出去枪毙一百遍都不会有替他们喊冤的,就是一头猪来当这个官估计都比你强吧。
  当岳阳询问为何商税和粮税如此之少时,郑发奎无奈的告诉岳阳。那些商户他们也不是说不交税,但是他们通常都他们一般只交纳非常少的一点点税收,并不全额拖欠,同时许诺以后会补交余额。
  对于赋税拖欠,官府衙门会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追征,但是拖欠两三年以后,就不能再指望拖欠者们补交欠税了。对于这些偷税漏税者,按道理说官府是可以对他们进行处罚的,例如鞭打、关押甚至没收他们的财产等等手段,而这种手段在当时的西方是非常常见的。
  但是这种做法在大明却非常少见,若是有谁干这么做了通常就会被人扣上酷吏的帽子。洪武九年的时候,山西平遥有一个主簿名叫成乐,在他任期满的时候,他的上级以其‘能恢办商税’为由,褒其进京朝见皇帝,结果遭到当时的皇帝朱元璋的批评,朱元璋以:‘税有定额,若以恢办为能,是剥削下民,失吏职也,州考非是’的罪名不但不褒奖他,反而把这位收税能收给弄进了大牢。得!收够了税银,反倒被视为盘剥百姓,连朱重八自己都开了这么一个恶劣的例子,谁还敢真的收税啊。
  于是这么一年年下来,大明的税收就这么越来越少了。
  岳阳从郑发奎的话语里听到了一丝无奈,但更让岳阳感到无奈的是他看得出来,这里面有文人集团和商人集团那无处不在的影子在里面。岳阳可以肯定,现在的大明朝,百分之九十五的商税都被偷税漏税掉了。这种情况下,用税率来衡量明代商业税的征收,已经失去了意义。
  “唉……大明不亡简直就没天理啊!”
  一直回到家里,岳阳还是没想明白,明朝的那些官员难道真的就没脑子吗?他们就不知道这样下去就是在动摇国本吗,一个朝廷一旦没有了起码的税收就会陷入崩溃吗?
  想了半天,岳阳还是没弄明白为什么好端端的大明会变成这样。
  后世的学者们大都认为,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财政危机。国家财政困难,导致发生饥荒,没有钱去赈济;发生战争,没有钱支付军饷。没有钱赈济灾民,饥民作乱;没有钱发军饷,饥兵作乱。饥民与饥兵结合,导致大规模的国内叛乱。朝廷军缺乏战斗力,导致国家既无法消除外族入侵,也无法肃清内部叛乱。
  就这样,财政危机,导致军事危机;军事危机,导致更大的财政危机。如此恶性循环,明朝最终走向灭亡。
  表面上的原因是如此,但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而今天,岳阳得出了结论,那就是明朝的朝廷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了。
  而这种控制并不是指地方官员的任免或是别的东西,而是失去了对地方基层和最底层的控制。
  明朝政府是一种典型的大社会小政府的模型,明朝洪武年间,整个明朝只有5488名地方官,随着两百多年的发展,即便是到了明朝后期,已经拥有一亿两千万人口的大明王朝的官员数量也不过20400名,而吏员的数量也只有51000名,也就是说大明就是靠总数只有七万多名官吏管理着高达一亿的人口,相比于后世那高达三千多万的公务员的数量,用天壤之别来形容明朝官吏的稀少绝不过份。
  而官吏数量的稀少就直接就导致了大明朝廷对地方控制上的乏力,有一个例子就很能说明问题。华夏历来是产茶大国,茶税历来也是各个朝代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比如在饮茶尚不是很普及的唐朝,唐朝政府仅从两淮地区,每年就可得盐利600万缗铜钱。
  但是明朝呢,崇祯四年,大明朝廷从各省收取的茶税是多少呢?事实上是,那一年收取的茶税是:云南省17两,浙江约为6两。当时的一位官员对此作了如下的概述:“内地茶户不知官茶、私茶之说久矣。天下之言生财者,亦罔闻知。”
  浙江省作为全国屈指可数的产茶大省,一年收上来的茶税竟然只有六两银子,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荒唐的冷笑话这么简单,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悲哀了。
  坐在椅子上的岳阳努力的回忆着自己以前在历史书上学过的内容,但是他越想就越觉得有一股无力感涌上心头,这样的大明还有救吗?自己在这里这么辛苦的操劳,会不会终究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呢?
  原本岳阳心中还是有些底气的,因为可以自由的在现代社会和明代只见穿梭,有现代社会做后端的岳阳总认为自己即便是打不过逃命总是没问题的。可现在呢,媳妇也娶了,而且一娶就是三个,加上老太太、妹妹岳颖以及一大帮的部下和仆役,更要命的玉佩眼看着就要碎了,这个结果让岳阳感到越来越揪心。
  “唉,估计还能到现代社会跑一趟,下次把老子惹急了老子就买一挺机关枪,谁要惹老子生气老子把他们全都突突了!”岳阳气鼓鼓的发着狠,但过一会他就泄气了,现在的情况是即便有钱他也不知道到哪卖枪去啊,出国倒是可以买,可问题怎么把枪支和大量的弹药运回国内以及他在郊区的小院,总不能让快递公司送货上门吧?
  想着心事的岳阳迷迷糊糊的睡着了,只是他不知道的是,在他睡着的时候,在大明的另一个地方却却有人提到了他的名字……
  位于北京城内的紫禁城历来都是大明朝廷的中心,而紫禁城的西北侧有一座小宫殿,这座宫殿的名字叫做暖香阁。
  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很有一种温暖的味道,其实他还有另一个名字,那就是崇祯皇帝的御书房。
  不同于名义上的御书房崇政殿那样辉煌大气,暖香阁只是一座小宫殿,里面的东西也很不是很奢华。只是大多数的东西都是明黄色的,估计这也跟其主人的身份有关。
  今年年仅二十三岁的崇祯皇帝坐在明黄色的软靠椅上,低着头在一本奏折上不停的写着什么,过了一会,他才将写完的奏折放到一旁。在他的面前还有一摞厚厚的奏折,上面都用黄纸贴着,黄纸上还写着一些小字。
  崇祯是明朝里最勤奋的君王之一,各地送上来的奏折无论巨细,他都要过目。但由于奏折过多,他一个人全部看完的话又看不过来,又怕漏掉重要的东西,因此他采用的宋朝的办法。他叫通政司收到奏折后用黄纸把事由写出,贴在前边,叫做引黄,再用黄纸把内容摘要写出,贴在后边,叫做贴黄。这样,他可以先看看引黄和贴黄,不太重要的就不必详阅全文,这样就不会漏过紧急军情密奏和塘报了。
  伸手拿起另一本奏折,随后看了看奏折前的引黄,又翻看了奏折后面的贴黄,原本已经疲惫的脸上不禁露出了一丝惊讶的神情。
  
  第一百一十一章
推销水泥
  
  看到这份奏折,崇祯的脸上露出了包含着惊讶、疑惑和不解的神情,他扭头喊了句:“大伴,你过来一下!”
  “是……”
  随着崇祯的话音落下,一名四十多岁,穿着红蓝相间服饰,袖口纹着波浪条纹的太监恭敬的走到崇祯旁边低声道:“皇上何吩咐?”
  “你看看!”崇祯将奏折递给了他不悦的说道:“这个许鼎臣,竟然上折子称山西应州府粮食获得丰收,亩产竟然达到了千斤,实为祥瑞之兆。朕看他这个巡抚是不是当糊涂了,亏朕前些日子还下旨褒奖他呢。亩产千斤,他真当朕是傻子呢!”
  崇祯这番话若是在不相干的人看来这就是要发火的节奏,但是在王成恩这个已经跟随了他近二十年的老人看来却又是另一番意思了。
  王成恩看了一下后恭敬的把奏折放回了御案前,对崇祯躬身笑道:“奴婢恭喜皇上,依奴婢看来这件事十有八九却是真的。您想啊,那许鼎臣就是胆子再大也不敢在这种事情上说谎啊,许鼎臣好歹也是当了二十多年的官了,不会连这点事也不懂吧?”
  “嗯,你说的也对,许鼎臣应该没那么蠢!”崇祯的面色稍稍缓和了一下,只是又开始迟疑道:“只是亩产千斤,这真的可能吗?朕自从懂事以来,便知晓咱们大明即便是最为富庶的江浙一带一亩地产粮也不过是四石左右,照他这么说一亩地产粮竟然达到十石,这何止是祥瑞之兆啊,这简直就是大明中兴之兆啊!”
  崇祯一边说脸色也慢慢的有些激动起来,如今的大明可以说是千疮百孔,持续了三年的旱灾已经使得大明境内遍地都是流民,加上高迎祥、张献忠等人的造反,现在的大明就象一个四处漏水的大船,而崇祯就象是一个到处堵漏洞的水手,可怎么堵也堵不完,而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粮食,只要有了粮食,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可现在竟然有人说山西有人亩产千斤,这不是大明中兴之兆是什么?
  过了一会,激动过后的崇祯这才反映过来问道:“对了,朕都忘了,这亩产千斤的人是谁,朕还没看到他的名字呢。”
  王成恩恭敬的回答道:“回皇上的话,此人名叫岳阳。目前暂任应州府操守官之职,这些亩产千斤的田地就是他家里的。”
  “嗯,操守官?”崇祯想了半天才从深处的记忆里把操守官这个官职回忆起来:“操守官,这不是一个六品的武职吗?如此能人怎么就当了一个武职?”
  崇祯这么一说,王成恩就知道自家这位刚才根本就没有把奏折看仔细,他低着头笑道:“皇上,您可别忘了,许鼎臣可是在奏折里说了,这个岳阳可是有些秀才的功名呢,后来又自己办了团练,在去年高迎祥等贼寇侵犯山西时,曾率五百团练大破上万贼寇,这才被许鼎臣破例委以操守之职的。”
  “是吗?可上次宣大总督张宗衡的折子可没有这么说啊,他只是说是杨国柱……”说到这里,崇祯的声音嘎然而止,他不是蠢人,事情在他脑袋里转了一圈后自动脑补的他很快就明白了事情的原委。
  想到这里,崇祯怒了,破口骂道:“这个张宗衡,真是该死,竟然如此贪功,他想干什么?”
  “皇上,此时还得从长计议啊。”看到崇祯又要发怒,王成恩赶紧说道:“皇上,此时张宗衡固然有错,可您去年刚为此事褒奖过张宗衡,现在却突然下旨责罚,恐怕不妥啊!”
  “对啊!”崇祯这才响起,自己刚刚表扬过人家,现在又突然下旨处罚,这不是在说自己识人不明吗?这是在打自己的脸啊!
  看到崇祯的神情,王成恩这才说道:“皇上,反正这岳阳也没跑了,现在褒奖他也不迟嘛。而且奴婢还在折子里看到许鼎臣说这个岳阳还向朝廷缴纳了两千多石的粮食,就冲这点您也该褒奖他嘛!”
  “对啊。”听到这里,崇祯脸上的喜色更深了,他笑道:“看来这个岳阳还是个文武双全的能人啊。能打仗、会种田,确实是个人才啊。让他当个操守官是不是委屈了点,朕看就让他官升一级,当个守备好了!”
  “皇上圣明!”王成恩又拜了下去,作为从小伴随着崇祯长大的太监,王成恩对崇祯的关心那是没有一丝掺假的,看到已经皱了一夜眉头的崇祯竟然露出了罕见的笑容,他对于那位能给崇祯带来好消息的岳阳也产生了一丝好感……
  京城里发生的事情岳阳自然是不知道的,他甚至不知道许鼎臣为了给他的脸上贴政绩把自己也给撤了进去,甚至连祥瑞之兆也抬了出来,此时的岳阳正在为水泥的事情而忙碌呢。
  到了七月中旬,水泥厂的第一批水泥终于出来的,这一批水泥的产量不多,只有一千多吨左右。作为一种新生的事物,除了岳阳之外,包括他媳妇海兰珠在内的所有人都对这种从未见过的东西产生了疑虑。
  “诸位……诸位,这种东西不但可以将房子修建成任意的形状,而且还坚固无比。它不怕水、不怕火,无论是用来修路、修桥还是建造东西都是首选之物啊!而且它的价格也不贵,一百斤才卖五百文钱,大家都用得起啊!”
  在应州城最大的百花楼二楼上,一身便服的岳阳正对着众多的商贾可劲的推销他的水泥。今天,为了推销这些水泥,岳阳几乎把应州城里所有的商贾都请来了。
  但是在座的商贾一个个都是快修炼成精的东西了,全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主,自然不会随便相信他的话,水泥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想要让人对它产生信心那是需要时间的。
  所以,但岳阳说完后,周围依旧是一片冷清,众商贾都是面面相窥,没有人出来接他的话茬。
  最后还是李源站了出来说道:“那个……岳大人,您说的话咱们都信,可问题是现在咱们要这些水泥来也没什么用处啊,房子咱们已经盖好了,至于修路嘛那是官府的事,小人实在是想不出买一堆这玩意回去能有什么用。不过今天岳大人都开了口,咱们自然不能不给您面子,这么着吧,这水泥我们李家买一百斤回去好了!”
  “嗯……对对,我们也买,我们赵家买三百斤!”
  “我们周家买两百斤!”
  原本在做的商贾们虽然不看好水泥这个东西,但又怕得罪身为操守官的岳阳,现在看到既然跟岳阳关系最好的李源都带了头,他们自然一个个都纷纷踊跃跟风了,只是却把岳阳给气坏了。尼玛的,一百斤才五百文钱,你们每个人就只买两三百斤,合起来也不到一二两银子,真把老子当叫花子啊!
  最后气得脸色有些发白的岳阳冷哼了一声,“罢了,既然诸位都不喜欢,那本官自然也不会勉强诸位,这些东西还是本官自己留着用吧。”
  “这才是嘛,咱们都是做小本生意的,比不得岳大人家大业大的,这些好东西您还是留着自己用吧。”岳阳的话音刚落,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在一旁响了起来,岳阳回头一看,竟然是林远腾。
  “林远腾,你这是在笑话本官吗?”一看到林远腾,原本就憋了一肚子火的岳阳脸瞬间就沉了下来。
  “不敢当,小人怎敢笑话您呢,小人可是冤枉死了。”林远腾却是依旧不紧不慢的说着,他的声音虽然没有一句出格的,但话出在他的嘴里却让人怎么听怎么别扭。
  不过事实上,林远腾确实对岳阳是很直如果的。自从王守城一家被岳阳逼走以后,李源就迅速的朝岳阳靠拢,这也导致林家在应州府的地位开始滑坡,虽然林远腾很是努力的和应州府里其他士绅打交道,但现在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林家和目前应州城里正红得发紫的岳大人关系不好,傻子才会理会他呢,是以这段时间一来林家已经感觉到有不少人已经开始有意无意的开始排斥他们了,这让林远腾更加的痛恨岳阳了。
  而今天趁着这个机会,林远腾自然忍不住,开始对着岳阳冷嘲热讽起来,虽然理智告诉他这么逞口舌之厉无论是对他还是林家都是没有丝毫好处的,但是他还是忍不住说出来了,他也料定在这样的场合岳阳是不敢把他怎么样的。
  “这个林家死定了!”看着一脸便秘模样的林远腾,怒火上涌的岳阳迅速便给林远腾打上了标签,“原本是不想这么快就动你的,但是你自己跳出来找死那就别怪哥们成全你了!”岳阳眼中闪过了一丝隐晦的杀机。
  既然这场推销水泥大会以失败告终,但岳阳并未气馁,他也是个不轻易认输的主。发了狠的岳阳回到五里寨水泥厂的第一件事就是宣布扩大水泥厂的产量,并要在五里寨和应州城之间修一条水泥路,并在五里寨用水泥建造一百栋平房,他要让全应州城的人都看看,他造出来的水泥质量是多么的好,用途是多么的广……
  
  第一百一十二章
探矿
  
  “什么,大人要修路?这可不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3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