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明朝生涯(校对)第2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9/338

  就拿锦州来说吧,现在的锦州已经处于半独立的状态,朝廷几次下令祖大寿回京述职,但总被祖大寿以身体不适为由挡了回来,不仅如此以祖大寿为首的锦州对朝廷的命令也是爱理不理,按理说祖大寿够拽吧,可朝廷却偏偏拿他没什么办法,不仅如此朝廷还得哄着他,要粮给粮要银子给银子,怕的就是祖大寿想不开率部投降了满清那就大事去矣,届时辽东防线也就成了一个笑话。
  看着愁眉苦脸无言以对的众人,崇祯也是气不打一处来气愤的问道:“诸卿拿着朝廷的俸禄,享受着百姓的供养,如今事到临头了却连一个主意也拿不出来吗?杨爱卿、谢爱卿、程爱卿,你们倒是说话啊!”
  被崇祯点到名字的杨嗣昌、程国祥和谢升等人依旧低着头说不出话来,崇祯见状更加气愤了,站了起来就要大发雷霆。
  这个时候下面的刑部尚书冯英在下面嘀咕了一句,“咱们能有啥法子,难不成派宣大军去接替他们镇守辽东不成?”
  “嗯……”
  周围突然变得寂静无声,所有人的神情都呆滞住了。良久杨嗣昌才突然抬起了头望着冯英,眼中爆出了一股精芒,猛的走出了列班来到冯英跟前对着他大喝道:“你刚才说什么?再说一遍!”
  冯英被杨嗣昌须发皆张的状态给吓了一跳,结结巴巴的说道:“杨阁老……下官……下官……”
  杨嗣昌继续追问道:“把你刚才的话再说一遍!”
  “我……我我……”
  “快说啊!”杨嗣昌急了,一把抓住了冯英的衣襟。
  “杨阁老……你放开我……我说……”被吓着了的冯英只好无奈的说:“下官是说,难……难不成要派宣大军去接替他们镇守辽东镇不成……”
  “对……就是这样!”
  杨嗣昌突然神情变得亢奋起来,他猛的转身对崇祯大喝道:“皇上,有法子了!咱们有法子了!”
  “什么法子?”看到亢奋的杨嗣昌,受到他情绪感染的崇祯也兴奋起来,连胜追问道:“杨爱卿快说,到底有什么法子?”
  杨嗣昌神情中透着一股子兴奋,朝崇祯说道:“陛下,那辽东镇不就是仗着自己镇守边关有功,拒不听从朝廷调遣吗?如今更是为了一己私利不惜勾结鞑子,放纵其入关,此等行为应受万人唾骂之,咱们不如这样……这样……”
  “啊……这也太明显了吧,行不行啊?”杨嗣昌的计策一说出来,就连崇祯也愣住了,这个驱狼吞虎之计也太低级了吧,况且虽然祖大寿不是啥好鸟,难道岳阳就是善茬了吗?
  看到崇祯脸上犹豫之色,杨嗣昌上前了一步加了把火道:“陛下,此时臣不得不说句实话,臣以为无论是岳阳还是祖大寿此时都与藩镇无异,但既然木已成舟多言也是无益,咱们还不如选出一个对咱们最有益的人出来继续为朝廷所用,您说是这样吗?”
  “嗯……”
  崇祯也仔细的考虑了起来,杨嗣昌的话未尝没有道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岳阳、祖大寿和吴襄这些人都可以称之为藩镇,但藩镇也不尽然是一个样的,自打袁崇焕死后辽东军事集团的战斗力下滑得很厉害,从这些年来他们那如同筛子般的防线上就能看得出来,这些年他们除了会向朝廷伸手要银子要物资外几乎什么都不会干了。而犯关岳阳则不然,虽然岳阳的桀骜不驯是满朝皆知的,但这家伙可真的是能打,前些时候关外的那一仗可是硬生生的将满清打得尸横遍野,就连皇太极和岳托也在这一役中丧命,如今关外的蒙古人和满人提起宣大军来谁不吓得腿肚子直打颤,而且岳阳这个人还有个优点,那就是说话算话,说一是一说二是二,说给你交一百万两银子就给一百万两,一文钱也不少你,反观辽东那些见钱眼开的蠢货那就是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差了老鼻子远了。
  说实话,同样是藩镇,但是给人的感觉却截然不同,一个有担当重承诺,一个却像被惯坏了的劣童,只会不停的向朝廷索取,一旦朝廷没有按时给银子便叫嚣着威胁朝廷,如今更是连纵敌入关这种事也干了出来,如何取舍便已经一目了然。
  “好吧!”
  崇祯终于下了决心,眼中露出一丝历芒道:“就按爱卿说的去做,这些贼子吃朝廷的穿朝廷的,却不为朝廷分忧,理应受到严惩!不过在此之前还得将那些鞑子赶出去才行……”
  ……
  对于朝廷的事情远在千里之外的岳阳是不知晓的,此时的他正在大同忙着整编部队呢。
  作为山西有数的大城市,大同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控制了大同就相当于控制了宣大防线一半的地盘。岳阳升任了大同总督之后立刻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给原本分布在各地的原宣大防线的各地总兵参将们下了最后通牒,要么老老实实的接受改编跟着哥吃香喝辣,要么就给老子滚蛋,谁要不听话嘛……老子手中的数万大军可不是吃素的,在岳阳一手胡萝卜一手大棒的威逼利诱下,山西境内的各路驻军只得无奈的乖乖投降。
  没办法,形势比人强,人家现在不但占着名义上的便宜,而且军事力量更是强得吓人,连不可一世的清军都在他手上吃了鳖,他们这些人还是算了吧,于是经过近三个月的时间,岳阳终于将山西境内的军事力量进行了一次大整编。将原来各地的驻军来了一次大清扫,十八岁以下的不要,三十五岁以上的不要,在军营里混日子的老油条不要。就这样,经过一番淘汰,原本山西境内各地的三万多战兵只剩下一万六千多人,其他的通通发给一笔遣散费回了老家,当然了其中也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不少吃惯了军粮的老油条串联了一些同伴想要挑头闹事,但随后都在三菱刺刀和米尼式火铳的枪声中变成了乖孩子。
  经过三个月的改编,此时岳阳的手中共有已经形成战斗力的步卒五万,骑兵两万,加上新招募并训练好的五万新兵,共有步卒十万骑兵两万共十二万人,可以说现在的岳阳已经是大明最大也是最强的一股军事集团了。
  崇祯十年十一月初八,大同总督府(现在已经改名为忠勇侯府)的议事厅内,岳阳端坐在帅位上,看着下面端坐着的两排将领,心中涌起了一股成就感。就在五年前,自己还只是一个不名一文的秀才,可今天却是手握重兵的大明侯爷兼一省军事总督,回想起当中的过程还真是令人唏嘘啊。
  此时议事厅里寂静无声,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端坐在帅位上的岳阳,只见他晃了晃手中的公文沉声道:“诸位……就在上个月,鞑子新任的伪帝多尔衮又率领十万大军犯我边关,如今更是已经突入宝坻、定兴、安肃、大城、雄县、安州等地,百姓哭泣天下震惊,皇上亲自下旨命我宣大立即出兵京畿,势必要将鞑子赶出关内,诸位以为如何?”
  “这……”
  坐在岳阳左手边的是宣大一干老将,他们以杨国柱、虎大威两人为首,由于头一次在岳阳手底下当差,是以一干人等并不敢胡乱发表意见,只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静静的看着岳阳等候吩咐。而坐在右边的将领则是跟随了岳阳多年的老人了,其中则是以岳顺宝和胡老三为首,这些人一听到又有仗打立刻就兴奋起来。
  顺宝第一个站了起来大声嚷嚷道:“侯爷,上次您出关打鞑子就没有带末将去了,连老胡他们都立了大功,这次即便是轮也该轮到末将去了吧!”
  看到顺宝着急的样子岳阳笑了起来,他了解顺宝的心情,上次打仗的时候他就没捞到仗打,只能窝在应州府里,而且还遭到暗杀,早就憋了一肚子的邪火,这次看到又有仗打哪还坐得住呢。
  “本侯知道,此番出征少不了你的份。”岳阳摆了摆手示意顺宝坐下,将目光投向了左边的杨国柱、虎大威等人。
  “杨总兵、虎总兵,此番不知尔等愿意随本侯领兵出征否?”
  老大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谁敢说半个不字呢。杨国柱和虎大威齐齐的站了起来异口同声的说道:“愿随侯爷为国杀敌!”
  “好!”
  看着齐刷刷站起来朝自己行礼的众将,岳阳满意的点了点头,他可不管这些将领是否真心效忠自己。如今的军队经过了改编,所有百总以上军官大部分都是自己的人,这些人即使心中再怎么不满也掀不起什么大浪来,在这说了,依照这支军队目前的编制、军饷以及物资消耗来看,在目前来说整个大明除了自己根本就没有人能养得起这么一支军队,所以说谁若想策反这支军队他们就会发现现实是何等的残酷。
  双目炯炯有神的看了看众将,岳阳沉声说道:“诸将听令!”
  “哗啦……”
  随着岳阳的话语落下,在做的将领全都齐刷刷的站了起来,所有人的目光都望着他们的统帅。
  “虎大威、杨国柱、王朴、吴成枫、岳顺宝、楚狄……”
  “末将在……末将在……”
  随着岳阳念到的名字,一明明将领立刻站了出来走到岳阳跟前抱拳而立。
  “你们回去后立即整顿兵马,于三日后各带一万大军同本侯在大同会师,咱们共同前往京师会一会这个多尔衮!本侯倒要瞧瞧,到底是谁给了他这么大的胆子敢再次犯我边关!”
  “末将遵命!”
  公元一九三七年,崇祯十年十一月十二日,岳阳率领歩骑连同辎重共七万大军从大同出发,以急行军的速度朝着京城赶去,他此番的目的就是要彻底将再次侵犯边关的清军打垮……
  阴沉的天空笼罩的大地,空旷的田野上寂静无声,路边那些的田地上到处都是马蹄踏过的痕迹,偶尔还有几具倒毙在路边的尸骸。
  在北方这块地界上,十一月的天气已经算是进入了冬天,天空中已经开始飘荡着丝丝的雪花,自从清兵再次犯边后,北方的大地再次陷入了劫难,清兵所过之处犹如蝗虫一般寸草不生。这些清兵简直是看到什么抢什么,即便是连做饭用的铁锅也不放过。
  突然,寂静的原野上传来了一阵整齐的脚步声,它们越来越响,不一会从远处的官道上就看到了一条长长的队伍从远处走来。为首的队伍打着一面红色的旗帜,上面同时绣着太阳和月亮。
  这支队伍过来后便可以发现,这些步卒们并没有穿着铠甲,而是穿着一些迷彩斑斓的棉衣,外面还套着一件绿色的象背心一样的东西,头上还带着一顶圆溜溜的头盔,就连这些头盔也被涂成了绿色。绿色的头盔、绿色的上衣、绿色的裤子,看起来分外的刺眼。
  大明宣府总兵杨国柱骑在一匹红色的战马上,此时的他同样穿着和周围士兵同样的服饰,一套三色老式的迷彩服,头上是绿色的钢盔,外面再穿着一件防刺背心,背心上还插着一块钢板,看起来就象后世工地上的民工。
  在杨国柱的旁边是山西总兵虎大威,两人都是一模一样的打扮。看着周围一眼望不到头的队伍,杨国柱对虎大威无奈的说道:“真不知道岳侯爷是怎么想的,让咱们穿着这身绿皮就出来了,也不嫌难看慎得慌。”
  虎大威呲牙一笑:“杨老哥你就知足吧,有这身绿皮就不错了。你瞧瞧,既暖和又轻便,而且还能防刀枪,我试过了,插上这块钢板后,就连强弓在三十步的距离都射不穿它,比起咱们原来那身沉重的铠甲可是好到天上去了。”
  杨国柱依旧皱着眉头:“话是这么说,可这身也太难看了!”
  “哈哈……”虎大威咧嘴笑了起来:“难看一点怕什么,只要能保命就成!”
  
  第三百六十四章
救援
  
  随着岳阳从现代社会弄来了大批的绿色三式迷彩服和防刺服,他麾下的部队也开始了大规模的换装,至于岳阳为什么只弄来这些老式的三色迷彩,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便宜,一套老式三色迷彩出厂价也不过五十块左右,加上头盔和防刺服撑死了也就四五百块钱,但一套新式的防红外数字迷彩少说也得好六七百块钱,而且也没那必要,毕竟如今的岳阳手底下可是十多万大军,即便是每人每年只是置办夏季和冬季各两套,算下来也是一个不菲的数字。
  杨国柱又打量了一下周围的部队,一眼望过去全都是绿色,对于看惯了铁甲峥峥的他来说总觉是有些别扭。不过杨国柱虽然感到有些不适,但他毕竟也是究竟战阵的军人,自然知道士兵们披着数十斤重的铠甲行军和轻装前进的差别,是以即便是心有别扭也没有再说什么。
  正当他想要下令部队加快速度前进的时候,前方一队骑兵也正朝着他们飞驰而来。这队骑兵的速度很快,不一会就来到了杨国柱面前大声禀报道:“启禀大人,前方发现一股鞑子正在攻打邓县县城,敌军数目约一千人左右,请大人定夺!”
  “鞑子?”
  杨国柱不禁精神一震,立即追问道:“鞑子有没有发现你们?”
  夜不收咧嘴一笑:“大人放心,兄弟们老远就用千里镜发现他们了,鞑子看不到咱们。”
  “好!”杨国柱转头对一旁的虎大威道:“虎总兵,出来这么多天,总算是遇见鞑子了,你看咱们要怎么打啊?”
  虎大威也兴奋起来,搓了搓手道:“他奶奶的,总算是碰到会喘气的了,没的说,干他娘的!如今唯一顾虑的就是鞑子会溜走,所以该怎么打咱们还得好好合计合计。”
  “嗯,对头!”杨国柱点点头,两人低声商议了一下,这才开始布置了起来……
  邓县隶属于京郊的一个小县城,整个县城方圆不到十里地,当清兵逼近县城时县令和城中的士绅抛带上家眷妻小和一干家奴连夜逃离了县城,此时县城里只有一名防守官带着五百多名临时凑起来的兵丁在城头上抵挡着清军的攻击。
  原本这名防守官以为凭借着城池至少也能抵挡上几天等待援兵的到来,可谁知道紧紧只是打了一个上午,五百多名守城兵丁便伤亡过半好几次险些让清兵攻上了城头,要不是他带着数十名家丁拼死四处救援,恐怕城池早就被攻破了。
  而攻打这座城池的清军隶属于镶白旗麾下,由一名叫做戚哈喇的甲喇章京带领,此时他正指挥着麾下的马甲攻城,在盾车的掩护下,弓箭手们正一波波的将箭矢射上城墙,不断的有守军从城墙上跌落。
  “快……把那个云梯推到,那边赶紧倒金汁!”
  此时的邓县城墙上到处飘荡着血腥味和刺鼻的臭味,那是几口大铁锅,里面放满了俗称金汁的粪便,铁锅下塞满了柴火将金汁烧得滚烫,几名兵丁正拿着铁勺不住的将金汁往城墙下撒。
  “啊……”
  一名被征召上城墙的青壮正将一瓢金汁洒出城墙,不料由于头部探出垛口太多,很快便被城墙下的弓箭手给盯上了,一枚箭矢射中了他脖子上的大动脉,他立刻倒在了地上,大股大股的鲜血立刻喷了出来,眼看是活不成了。
  和这名青壮相同命运的人还不少,由于从未经过训练不懂得保护自己,不少青壮被清军当成了靶子射,伤亡十分惨重。
  戚哈喇是一名身材不高但异常健硕的满人,一张大饼脸和扁塌的鼻子配上满脸的横肉和一双三角眼显得异常凶狠,此时他看着城头上不住被射倒的青壮和守城兵丁满意的点了点头,按照这样的进度再过一到两个时辰,城墙上的明军便会全部完蛋,届时他便可率领麾下的勇士冲进城去尽情的享受胜利的果实了。一想到那些较弱的汉人女子在他胯下痛苦的挣扎哭泣,他就感到一阵兴奋。想到这里,戚哈喇就觉得一阵兴奋,胯下某个部位也开始变得异常的难受。
  戚哈喇的眼中带着狰狞的笑容喝道:“告诉儿郎们,最先攻进城池的勇士本老爷许他优先挑选十个娘们和奴才,其他的人可以三天不封刀!”
  一名牛录章京吃了一惊“爷……这样做不太妥吧,大汗可是吩咐过我们,不可在一地停留太久,否则宣大那边一旦出兵将我们拖住就麻烦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9/33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