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良人(校对)第8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45/2120


“指点不敢说,但我所知,知无不言。”
常平说完,想了想才道:“据我所知,此次夫余台在熊津城的高手尽出,其中不乏倭人中的高手。”
“倭人?”
“百济与倭国王族关系颇深,两国交往密切,近年来频频对新罗用兵,也向倭国征借了不少武士,其中有些异人,十分厉害。”
常平想了想接着道:“这次出事,不知是我们这边哪个环境出了问题,时间紧迫李郎君没和我细说,事后我曾反复推敲,想到了几个可疑之人……”
说着,他从腰间抽出一柄小刀,在南九郎和苏庆节变得略微锐利的目光下,割破自己的衣袖,从衣袖夹层里,取出一个巴掌大的布帛。
“这几个人的名字,是我通过推敲,还有从组织内名录中抄得的,但是随后失火,整个藏有资料的会馆都被烧毁,我没来得及抢出更多的资料,只有这几个名字……
出事前,他们正负责对百济和高句丽方面的查探,若是出事,必在这几人之中。
只是,这些人都分散在百济和高句丽、新罗各道,我也不知他们现在身在何方。”
“谢了。”
苏大为伸手接过那块布帛,仔细看了两眼:“这字……”
字当然不是用的小篆,而是用的百济这边的文字,那是一种有些类似汉字,但又有许多变形的文字。
半岛三国时期使用的语言主体都是扶余语系,但是具体又有些差别。
文字上开始使用类汉字,及一部份相当于音标的号进行记录。
这种文字,反正苏大为是看不太懂。
一时愣住。
常平见他反应,忙用唐语将几人名字念出,苏大为默默记在心里,将手里的布帛也收入袖袋中。
刚想再问他,忽然听到一种快速接近的脚步声。
苏庆节、南九郎和聂苏早已做出反应,向着声音的方向。
苏大为则是耳梢微动:“是周二哥,是他的脚步。”
他与周良在一起生活良久,自然能分辩出这脚步声,是周良传出来的。
几乎是数息间,所有人看到周良从来时的方向疾奔过来。
“二哥。”
“嘘,有人来了。”
周良跑过来,先是向常平有意无意的看了一眼,然后向着苏大为道:“不是咱们的人。”
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常平身上。
不是苏大为的人,那就是常平的人,又或者是,百济这边的人。
是敌人的可能更大。
常平脸色微变,摆手道:“我这里没什么人来,哦,对了,我族兄,我族兄常忠有时会过来,他与我族弟常之联系得较多,就是那个做高官的弟弟,他在泗沘任职,偶尔才回熊津。
常忠做生意,经常在各道之间往来,有时会过来探望我。”
“人快到了。”
苏庆节出声提醒。
苏大为向常平看了一眼:“我们能信你吗?”
“若有欺瞒,我这头颅,任几位拿去。”
常平手抚脖颈,说得甚是斩钉截铁。
“好。”
苏大为使了个眼色,各人立刻身形散开,寻找地方隐藏。
好在这里杂草丛生,长及膝盖,比较容易藏人。
聂苏眼珠一转,飞身掠上墙头,双手一招,四周空气里水珠向她飞快凝聚,在她身周形成一片水镜。
光影晃动,不细看,竟看不出有人来。
苏大为与苏庆节,各自翻上墙头,又或是缩身藏在草丛间。
周良与南九郎各依法施为。
刚藏身好,就听到有人的脚步和声音传出来。
“阿平,阿平,你怎么又跑这里来了,我进了前院都没看到你。”
“忠哥。”
常平应了一声,小跑着迎上去。
苏大为从草丛缝隙看去,只见一个中年汉子,身上穿的衣服较普通百济人更为华美,手里提着一坛酒,另外用草叶包了一块东西,用草绳系着提在手上。
“我刚做了一笔生意回来,喏,给你带了一坛酒,还有一块鹿肉。”
被称为常忠的汉子哈哈笑着,将手里的东西往常平怀里一塞,笑着拍拍他的肩膀:“这鹿肉是常之他亲手射的,我去探望他,分了我一块。”
“常之不是在泗沘?”
“上次之后,他又有别的差使,刚好就在附近,我听说就便去探望他。”
说着,常忠左右看了看,皱眉道:“你这里太破旧了,也不收拾一下,对了,要不晚饭去我府上吃?咱们兄弟俩喝一杯。”
“不了。”
常平脸上略显尴尬:“我下午还有事要做。”
“有事?有个屁的事!”
常忠脸上勃然变色,往地上呸了一口,伸手指了指常平的胸口:“你看看你,现在混成什么样子,若你愿意,随我做生意,何至于此?做兄弟的还能害你不成?”
“我……”
“我知道你为几年前的事害怕,所以不愿意涉足太深,但有常之和我帮扶,你怕什么?咱们都是兄弟啊。”
常平无言以对,唯有低头诺诺。
见他这副三棍子打不出个屁的模样,常忠胸膛起伏了几下,最终还是悻悻然的一挥袖:“你这么大的人了,我也不想说你什么,若你改主意,随时来找我,还有……”
他狠狠瞪了一眼常平:“少跟市井里厮混。”
“是是。”
常平心中苦笑,却又不敢与之分辩,低着头将余怒未消的常忠送出门,再次致谢他的好意。
刚合上门,一回头,冷不防看到身后苏大为与周良、苏庆节等人,贴得极近,一伸手就能碰到,下意识一惊,还没等他叫出来,苏庆节早眼疾手快,一伸手将他的嘴捂住。
巨大的力量将常平猛推向墙。
呯!
背心剧震。
一旁的周良眼疾手快,一勾脚将放置在门边的酒坛勾起。
刚才苏庆节动作太快,险些把酒坛给撞碎。
“是坛好酒,可别浪费了。”
周良将怀里的酒坛掂了掂,向苏大为看了一眼:“阿弥,你这生意做得不错。”
这酒坛上,赫然写着“烧刀子”三个汉字。
当年从征西突厥回长安后,苏大为公事上整合倭正营,得李治之命创建都察寺。
于私,自己家的生意也没落下。
除去将公交署、鲸油灯的生意与官家合营,自己手里还捏着烈酒的生意,后来又吸纳了丹阳郡公,还有苏庆节家、尉迟家,安家,几家一起联手,将这酒的生意越做越大。
最近两年,不但行销西域,对着辽东之地,也在积极渗透。
烈酒么,只要是苦寒之地,没有不喜欢的。
烧刀子在三韩之地大受欢迎,常有人喝得烂醉,冻毙在雪地里。
倒也不算是什么新奇之事。
半岛三国也都习惯了烧刀子这种烈酒,宴请朋友,若无这等烈酒,总觉得差点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45/21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