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良人(校对)第6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1/2120


就算是今天没有危险,明天开始的攻略计划,也一样会遭到极大的挑战。
这其中若是有一个环节不对,可能就会令突厥人醒悟过来,招致雷霆般的报复。
但苏大为却选择了这样的作战方式。
虽然险,可一但成功,收益也是巨大的。
若只想着安全,低调,那么找个水源地,像老鼠一样蛰伏下来,派少量斥候昼伏夜出,四面打探情况。
不是不可以。
只是,那样一下,收获也必然少得可怜。
那样有什么意义?
出征前,程知节已经跟他交待得很清楚了,就是要立功,立下足够大的军功。
天予弗取,反受其咎。
至于早上那种看似“仁慈”的动作,固然跟苏大为心里还保留有后世人的一丝良善有关,但良善只是表面,更深层次的缘由,却是任何人也猜不到的。
苏大为记得,按历史,第一次唐军在大总管程知节的带领下,征西突厥并不成功。
因为副总管王文度的掣肘,唐军在关键时刻逗留不前,错失战机。
据传王文度矫诏说自己有李治秘旨,是李治的心腹。
后来又在王文度的鼓动下,对投降过来的部落大加屠戳,劫掠部落财货以自肥。
事后,回到长安,王文度和程知节都因此受到弹劾。
两人职务俱被一捋到底。
但是随后的事就令人玩味了。
王文度没多久就被起复,并且参与到随后大唐征高句丽的战争中,此后甚至在大唐征服百济后,做了第一任熊津都护府大都护。
第一次征西军中,苏定方第二年在李治命令下,再征西突厥,并且一战成功,彻底摧毁了阿史那贺鲁的军事力量。
从此,西突厥被扫入历史尘埃里。
至于第一次征西的大总管程知节,再无人过问。
数年后,程知节郁郁而终。
你品,你仔细品。
第八十八章
上善若水
据后来的一些信息来推测。
这其实是李治和王度联手对程知节做了个局。
程知节确实有拥立之功,在李治初掌大权时,兢兢业业,不眠不休替李治守住门户。
但,他毕竟是太宗老臣。
最要命的是,程知节乃山东望族。
对于这些执掌了朝廷命脉的关陇贵族和山东望族,李治一个都不信。
此次废王立武,顺带废了萧淑妃,两家身后的亲族全部一扫而空,扶立寒门,大力推行科举,信号已经极其明显了。
只是身在局里,程知节还没有料到,情况已经恶劣到了这种程度。
纵兵劫掠?
这是一个极好的借口。
当初大唐军神李靖在灭掉东突厥后,也是被人如此弹劾。
这种事情,堪称大唐版的“莫须有”。
你倒是找一个打了胜仗,不顺手摸点好处的军队来。
不存在的。
再好的军纪,你管得了府兵,你还能管住胡人仆从兵不成?
那些仆从的胡人军队,个个都跟饿狼似的,如果不是有大唐府兵弹压,他们能敲骨吸髓,刮地三尺。
无论是唐军,还是胡人仆从,作战胜利,搜刮财物,是默许的潜规则。
大唐天子,也是心知肚明。
所以,就看人家想不想治你了。
想治你,便是罪。
不想治,便是大胜。
人嘴两片皮,怎么说都有道理。
苏大为之前在第一个部落,为何当时不让唐军屠杀干净?
一是无罪而诛,不符合他心中旧有的观念。
二是,如果他今天下这个令全杀了,它日如果有人要整治他,一翻旧帐,这便是妥妥的把柄。
你说你是为了作战,证据呢?
我这可是找到当时的唐军士卒,证明当时这群胡人已以投降了的。
你杀降!
弹劾!
到时怎么办?
好,现在苏大为未雨绸缪,先把漏洞补上。
你看,我们是不杀降的,还留了羊和马给他们,并且他们也答应不泄露我军行踪。
但我是主将,我得替全军上下负责,为了以防万一,留了点斥候附近蹲着。
结果你猜怎么着。
这个部落转身就把我们卖了,派出使者去给突厥人报信了,我这可是有人证的。
他们背叛我大唐,不严厉惩罚,来个杀鸡骇猴,说不过去吧?
唐军军情紧急,总不能跟胡人一个个讲佛法感化。
那么对不起,背叛大唐要付出代价,所以我们把这些反覆无常的胡人部落灭了,总共也就几百人。
你说这操作有毛病吗?
没有,简直完美。
这才是苏大为深层的想法。
当然,要深究,是不是还能找到点把柄,或者欲加之罪,苏大为也不确定,但是当前,他能想到的,都补上了。
能做的都做了,剩下的就可以自由的浪了。
其实在成为苏大为之前,他的历史实在算不上好,对于很多事其实都是很懵逼的。
不过近年来,听玄奘讲经,与袁守诚谈玄,接触的又都是大唐顶尖的人物,他自己又勤家修炼。
慢慢的,越来越接近那种传说中的“先天之境”。
抟气致柔,柔若婴儿。
在某种配合鲸息劲的深层冥想状态下,许多前世的细微末节,包括零散的一些关于唐朝历史的记忆能翻起来,这为他提供了许多极有价值的信息。
若不是如此,他的处境会艰难的多。
一个普通人,突然到了大唐,突然成为不良人,还是一个魔幻大唐,身受诡异重创,卧床半年,险些死掉。
无论是对历史,还是对眼前的大唐,都两眼一抹黑。
能怎么办?
该做些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1/21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