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良人(校对)第5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0/2120


甚至苏大为不介意让叶法善参与到制冰的生意里。
多个朋友,总好过多个敌人。
“苏帅,其实这次陪聂苏小娘子来这么远的地方,一来是因为小娘子恳求,贫道动了侧隐之心。”
苏大为看着他,嘴角似在微笑。
心里却有一个声音在喊:不可信,道士都讲究出世修行,远离尘世繁杂,哪有这么好的耐心。只为聂苏恳求,便不远千里护送,呵呵,你继续编,我看你还能编出什么花来。
叶法善继续道:“第二,则是为了贫道的一点私心。”
“哦?”
苏大为微挑了一下眉梢:“愿闻其详。”
“苏帅知道道教是大唐国教吗?”叶法善面上带着笑,一团和气,给人如沐春风之感。
苏大为心中疑惑更甚:“知道啊,这有什么问题吗?”
这牛鼻子老道,怎么突然提起这个,他到底什么意思?
苏大为心念急转,突然注意到一个细节。
叶法善,一直叫的是“苏帅”,而不是大唐征西军斥候营队正,这称呼,似乎意有所指?
没等他细想,耳中听到叶法善继续道:“道教立为大唐国教,已经三十余年,然而,自从玄奘法师西来,以白马从天竺驮回梵经,许多事,便有些不一样了。”
叶法善虽然没明说,但苏大为知道,他指的是什么。
道教是大唐国教,这个地位,是从李渊时起便定下的。
开国之君,一般都要从古人里,找个名人认个亲戚,加强一下血统,强化一下得国的合法性,还有受命于天的感觉。
李唐,找到的是春秋时的老子。
孔子是儒家圣人,然而孔子去拜见老子,却要执弟子礼,回来还要跟弟子感概:“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用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耶!”
翻译成大白话,那便是老子太牛逼了!
认这样的圣人做祖宗,是极有逼格的一件事。
从李渊,到李世民,直到此时的李治,道教做为国教的地位没有动摇过。
甚至许多王公大臣,包括李世民在内,都信道教可以炼出金丹,服后可以不死。
大唐皇室好几位皇帝,后期都有让道士炼金丹,服食金丹以求长生的记录。
太宗李世民,晚年也是感觉身体大不如前,令道士炼丹。
结果吃了感觉不明显,这才病急乱投药,找了王玄策从中天竺带回来的那罗僧。
希望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岂料却丹毒而发。
无论如何,如今的道教,受到沙门传法极大的冲击,乃是不争的事实。
道教的教义本就是追求出世,相比“烦恼即菩提”,讲究入世渡人的浮屠来说,理论方面确实是辩不过人家。
大概,叶法善也是感受到这方面的压力了吧。
虽然,眼下道教仍是国教,可再过些年,苏大为知道,自从武则天掌权后,一切就都变了。
虽然那还要许多年,但道教一些有识之士,怕是已经察觉到了那种可能。
叶法善,或许正为此事而来。
苏大为的职务虽然不高,但他这个人,有着异乎寻常的人脉手段,可以直通到当今天子身边的女人,武昭仪那。
而陛下对武昭仪的宠爱,那是人尽皆知的。
也就是说,苏大为虽然并非大官,但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存在。
如果结交他,完全有可能做到以小博大,通过他,向武昭仪传话,从而间接影响到李治。
叶法善没有急着开口,他一直在小心的观察着苏大为的反应,揣磨着苏大为的内心。
等苏大为流露出想明白的神情,他才继续道:“苏帅知道先秦时代,诸子百家的分别吗?”
“分别?愿闻其详。”苏大为暂时弄不清叶法善葫芦里卖什么药,决定先观察一阵。
这叶法善也真是,才提起佛道两门,怎么一下子又跳到先秦去了?
反应慢的还真跟不上思路。
“以贫道认为,各家之不同,乃是视角不同。”
叶法善眯起眼睛,看到苏大为虽然没说话,但是神情一下子变得郑重了许多,连腰杆都挺直了。
他的内心不禁微有些得意感,继续说道:“儒家的视角,是一个贵族男子看社会和世界。贵族要懂社交礼仪,要说雅言,要有贵族基本的技能,即君子六艺。
法家的视角,是一个君主看社会,从一开始落脚的地方便是君主,它要求君主把权力放在第一位。
墨家
兵家
纵横家。”
第五十五章
久视长生(二)
“墨家的视角是一个匠人看天下,墨子本身就是一个高明的工匠,在他的眼,天下如同一件机关工具,工具的运作需要各个部件相互合作,所以要兼爱非攻;对于工具优先考虑的是其性能,其次才是它是否好看,所以那些礼乐,在天下大乱人命都不能保全的时候,都应当从简。
工具的好坏,是由其设计的优劣来决定的,因此不存在什么天命鬼神,但是需要尚贤,让合适的人在合适的位置做合适的事。”
停了停,叶法善见苏大为听的认真,继续道:“兵家的视角,是一个将军看天下,国家要强盛就要吞并敌国,占有更多领土和资源。
所以要把国家变成一个军事机构,做到可以最大限度的动员百姓。
还要上下一心,统一思想,在攻伐的时候能够同心同德,消灭对手取得胜利。
纵横家的视角是一个说客看天下,天下需要平衡,纵横家利用人性皆有私欲的弱点,鼓动三寸不烂之舌,使各国都处于互相制衡的状态,绝不使一家独大,这样纵横家就可以左右逢源,从中取利。”
稍微等苏大为消化了一下自己话里的内容,叶法善自矜的一拈长须,这才开口道:“至于我们道家,视角是什么?这个问题,要回到道家思想创立者,老子身上。
老子是春秋时周王室的守藏室史,也就是管理王室藏书的官员。
以他的身份,自然看到许多机密的史料,看到历史的盛衰悲欢。
于是用道家思想,将他看到的许多东西总结下来。
许多不能说的,不能谈的事情,都蕴含在道家思想里。
道家思想与别家的不同在于,道家的思想,具有超脱性,当别家关注于当下之事时,道家的视角,已经跨度千百年的时间长河,去俯仰天地。”
微微叹了口气,叶法善轻吟道:“常无欲观其妙,常有欲观其徼。”
苏大为有一段时间专门研读过老子的《道德经》,因此叶法善一说出来,他便知道,这是道德经里开篇第一章,也可以说是道德经的总纲。
听到叶法善此时提起,苏大为隐隐把握到了一丝脉络。
无欲以观其妙。
有欲以观其徼。
有和无,其妙是指精微的,其徼是指边界,也即象征着事物的内外。
苏大为这里还在琢磨着道德经里这句话。
耳中却听到叶法善良继续说下去:“从夏商至周,横跨千百年的时光里,很多当时被奉为真理的事被唾弃,许多被不耻的东西变得倍加推崇。
但是,总有那么一些人,一些事物,历尽劫难依然能保存下来,在这些事物身上,有着相同的共性,也就是本质。
比如盛极而衰,比如物极必反,比如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这即是事体的两面性,一阴一阳谓之道。
老子,正是观察到这些本质的现象,所以留下五千言……
这五千言,便是道家思想的精华。
相比诸子百家,它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也就是更接近‘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0/21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