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良人(校对)第5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38/2120


他又以为是生意的关系。
现在,真相大白。
尉迟宝琳与自己,原本就是姑表亲。
古人重视亲缘,有了这层关系,那与普通朋友交情又不一样。
酒菜端上来,一爷二小就在这庭院里喝酒谈天。
夜色沉沉,微凉。
不过却挡不住气氛融洽,谈兴正浓。
“阿弥,最近几件事,你太出风头了,年轻人,锋芒毕露,不是好事。我建议你低调一些,沉住气,未来多的是机会。”
“姑丈你是指……”
“上次想让你去军中,混个军功,这样也可以暂时避开长孙无忌,现在看来,他应该没这么多精力盯在你身上,你只要低调些,应该无事。”
尉迟恭向苏大为指点道。
别小看他说的这番话,这话,可以说是推心置腹。
要是换一个人,尉迟恭是绝不可能说这些的。
一来,大家是亲戚。
二来,通过长时间暗中观察,他对苏大为的为人,也颇为认可。
这可算是一笔“投资”。
如果苏大为自己不争气,哪怕是亲戚,也得不到这般待遇。
毕竟,想攀附当朝鄂国公的“亲戚”,多了去了。
苏大为细细品味了一番尉迟恭的话,向他感激道:“我也正有此意,接下来一段时间,蛰伏下来,韬光养晦。”
“嗯,你能如此想最好。”
尉迟恭举起手里的酒碗,与苏大为、尉迟宝琳碰了一下,然后一仰脖子,咕嘟咕嘟喝下一大口。
不愧是军旅出身的名将,喝酒也是豪气干云。
苏大为在心中暗想,大唐名将中,若论眼光见识,懂得收敛自己的,首推李靖,其次,恐怕就要数尉迟恭了。
在该立功时,奋勇争先,当仁不让。
在天下大定后,又懂得放下军权,安心做一乐家翁,能善始善终。
像这样的名将,古今又有几人?
实际上,尉迟恭只怕是一直被人低估了,都被他粗豪的外表给欺骗了。
对了,说到外表粗豪,大唐如今还有一位名将,就是那浑不吝的程咬金。
不过比起尉迟恭这种看似沉默寡言,传统武将的做风。
程咬金给人的感觉,就透着一股痞气。
那是混江湖混到骨子里才有的圆滑世故。
这一点,苏大为从程处嗣身上,偶尔也能见到。
放下酒碗,尉迟恭脸上忽然流露出一丝伤感:“我老了,这副身子骨也大不如前,还不知有几年好活。”
“阿耶!”尉迟宝琳大惊。
尉迟恭摆摆手,让他不要插话,接着道:“其实如果你愿从军,老夫可以扶你一程,将来有军功在手,只要不是谋逆之罪,就算是赵国公,也动不了你。”
“姑丈,我不是没想过,而是,我要是走了,阿娘无人照顾,而且我在长安也有不少亲朋故旧,现在都仰仗着我,我若走了,只怕他们要遭人欺凌。”
苏大为说得隐晦,但是尉迟恭却听明白了。
苏大为是舍不下在长安的亲人、家业,还有生意。
终究时代不同,不是大唐初创了。
天下人心思定,没有多少良家子,愿意打仗。
若不是为了搏个功名封赏,分些田地美宅,谁愿意提着脑袋上战阵。
如果是为了挣田产,对生意有成的苏大为来说,确实没什么吸引力。
尉迟恭披衣而起,有些感概的长叹了一口气:“我明白了,只恨我早生了几年,今后的大仗,只怕是捞不着了。”
说着,他似乎有些意兴阑珊,披着衣,走到廷院一角,对着天上的月光,沉默下来。
月光下,他那雄壮的身形变成单薄的影子,斜斜映在地上。
第二十八章
掺沙子
月光下,尉迟宝琳亲自将苏大为送出府。
“宝琳,你阿耶刚才……”
“我也搞不懂他,他有时候就显得心事很重,也不与我说。”
尉迟宝琳挠头道:“大概,阿耶还想上战场吧。”
“你说的是真的?”
“我阿耶有一直有遗憾,未能参与灭东突厥之战,也没能亲手灭掉高句丽,这是他有一次喝醉了说的。”
苏大为点点头:“做为武人,确实会有遗憾。”
尉迟宝琳左右看了看,拉了下苏大为的衣角,向他小声道:“咱们是姑表亲,我不怕跟你说,原本阿耶也是有机会的,不过他出了一次错,就……”
“呃?”苏大为心里惊诧莫名,好像,很少有儿子说老子的错处吧,尉迟宝琳你可真没把我当外人。
“其实也不是什么秘密,大家都知道,只是不敢在他面前提。”
尉迟宝琳有些埋怨的道:“早年我阿耶性子不像现在这么沉稳,喜欢到处揭人短处。
贞观六年,太宗有一次摆酒宴,阿耶那时是同州刺史,刚好回京叙职。
席间,有人座次排在阿耶前边,阿耶就生气了。
当时任城王李道宗坐在阿耶的下位,便向他做解释。
结果阿耶大怒,一拳打在李道宗的眼睛上,差点把李道宗给打瞎。”
听了这番话,苏大为一时惊到了。
这个算错处?
这特么简直就是作死好吧。
李道宗是什么身份?
人家是李家人,是宗室,而且也是战功赫赫。
尉迟恭当着李世明的面,把李道宗差点打瞎,这简直就是打李世明的脸。
太过膨胀了。
其实尉迟恭最狂的那几年,何止是李道宗,就连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等凌烟阁功臣的面子,也是丝毫不给。
“太宗后来批评了阿耶,从那以后,阿耶便改了性子。
贞观十九年,阿耶随太宗征高句丽,未竞全功,此后便解甲归田,再也没上战场了。
他倒是对征辽东念念不忘,一直说着要实现太宗的遗志,把高句丽给平了。”
苏大为拍拍尉迟宝琳的肩膀,点点头:“他这样想也没错,不过,为什么你们兄弟不上战场?我听说高句丽那边,很快就要打起来了吧?”
去年,也就是永徽五年末,新罗被百济和高句丽打得向大唐喊救命了。
大唐朝廷一直在为出兵的事争论不休。
赵国公长孙无忌是反对出兵的,理由是边境上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威胁更大,而且没必要为救新罗劳师远征。
李治虽然一直没表态,但是许敬宗等人,都跳出来说要教训高句丽,还把太宗李世民征高句丽旧事搬出来。
明眼人都知道,许敬宗等人背后,必是得了陛下授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38/21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