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良人(校对)第16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52/2120


此诗一出,满殿皆惊。
哪怕是端坐于龙椅上的李治,也情不自禁的站起身。
“此诗”
好大的口气!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纸船明烛照天烧?
借问瘟君欲何往?
这不光是指的蜀中疫情,而是包含了整个华夏的疫情。
才有瘟君一说。
要说困扰大唐的事,如今除了关中疲弊,天下时不时爆发的瘟疫,绝对是最令李治头疼的大事。
偏偏瘟疫之事,又与天人感应牵扯。
他自从登基以来,苦心造诣,灭国无数,拓疆万里。
其功绩比之太宗也相差仿佛。
西突厥在他的治下灭了。
西域数十国在太宗朝时叛时降,现在也被驯服了。
太宗没能解决的辽东、高句丽。
在他手上也变成大唐内藩,为安东都护府所统辖。
西域设立大都护府,稳如泰山。
唯一一个跳反的强国吐蕃,也被灭了。
甚至远到天竺,也成为大唐的羁縻州。
普天之下,莫不以唐为尊。
天可汗三个字,叫得堂堂正正,莫敢不从。
乃敢自称天皇。
与天比肩。
但唯有一样,那是李治心中之刺。
瘟疫!
不说蜀中大疫。
从大唐建立,从贞观十年起,每隔数年,便会爆发一场大疫。
如旧唐书五行志所载,永淳元年六月一场瘟疫:关中初雨,麦田涝损,后旱。京兆、岐、陇螟蝗食苗并尽,加以民多疫疠,死者枕籍于路。
正因为这些天灾,李治这些年被言官以天人感应弹劾,不得不下罪己诏,甚至武媚娘也不惜抛出贺兰敏之等人去顶罪,以代表应了天人感应。
为此,世家门阀趁势而起,纷纷上言弹劾,说朝中有奸佞,陛下您应该好好检讨自己为政的得失。
就差没有把废后直接说出来了。
武媚娘为此也不得不忍气吞声。
但是,实在没法子啊。
天灾不断,什么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
陛下您说您为政没错?
那天灾不是老天爷给的警示吗?
李治与武媚娘并称天皇天后,二圣临朝。
人间的帝王都不足以评价他俩的功绩了,都要成圣了。
但是泰山封禅之后,现实却是无情的给他俩狠狠一耳光。
空有雄心万丈,一个个敌人倒在这二圣夫妻档的脚下。
但,偏偏有一个敌人,他们是无论如何无法战胜的。
那就是老天爷。
瘟疫的历史和人类历史一样久远。
无数明旋起旋灭,其历史进程,都与瘟疫有着重大关联。
后世考古,殷墟甲骨已有“虫”、“蛊”,“疟疾”、“疾年”等字记载。
“疠”字可见于尚书、山海经、左传。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十月庚寅,蝗蟲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
到汉代,汉书记载大疫十四次,其中确切时间记载的有九次。
每次大疫,基本都在冬季。
三国时期,建安二十二年冬,北方发生疫病,时为太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给吴质的信中说:亲故多罗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
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中竟有五人死于疫病。
曹植说疫气描述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说: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灭丧。
史载唐从贞观起,到大顺二年结束,二百五十五年中,爆发大疫二十一次。
每一次都是死枕狼籍,哀鸿遍野。
这还是有官方记载的全国性大疫,地方爆发的,无记载或者散秩的疫情更是多如牛毛。
更不用说,后世明朝从朱元璋称帝,至崇祯殉难,二百七十七年里,共爆发大规模瘟疫七十五次,甚至还有一年爆发多次的惨况。
而明末闯军能顺利打入京城,覆灭大明,也因当时明朝都城鼠疫爆发,无力抵抗。
清从入关至鸦片,战争的一百九十六年,有七十八年爆发大规模瘟疫。
至光绪二十一年后,爆发了京师直隶大疫。
一九零二年黑龙江瑗珲霍乱流行、一九一零年东北鼠疫三场大瘟疫。
无数王朝由此兴灭。
人力有时穷。
人怎能胜过天?
这正是如今最困扰天皇李治的头等难题。
难、难、难!
此等天灾级别的大难题,何人可以帮朕?
朕空有雄心万丈,奈何老天不许!
朕何负于天?
然泰山封禅之后,天下疫情汹汹。
这是老天对朕的警告吗?
朕,做错了什么?
又该带着大唐,往何处去?
眼前能看到的敌人没有了。
但却有瘟疫这个看不见,也无法战胜的敌人。
但是
但是现在苏大为站出来了。
在大唐含元殿中,在“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含元殿中,当着武百官的面大声以诗宣告:“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我来了,我经历,我征服。
瘟神被我送走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52/21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