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良人(校对)第15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08/2120


“正是如此。”
王方翼继续道:“天竺那边早就被吐蕃人占领多年,颇有一番经营,到那里,那些残兵才可能得到休整,若是我们置之不理,用不了几年,或许他们又能恢复元气。”
“呵,不可能。”
苏庆节冷笑一声,向着苏大为抱拳插口道:“请总管给我一万人,我愿亲自领兵,将天竺纳入大唐版图。”
呃?
狮子你的意思是,要把阿三那块地收下来?
这个提议,倒是让苏大为颇有些心动。
开疆拓土这种事,谁不爱干?
苏大为若不爱,当年也不会急着把倭岛打下来。
虽然那里现在远不如大唐,大部份地区还未开化,不过,想想后世史书如果记上这一笔:大唐苏大为,攻占倭国、天竺。
是不是也挺带感的?
现在唯一要考虑的是,如果顺势拿下天竺,需要动用多少人力和资源。
天竺对苏大为和唐军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土地。
“总管!”
正在苏大为思索时,角落里有人站起来,向苏大为叉手朗声道:“若是要收服天竺,岂可不用我?”
所有人顺着声音看去,正看到身材雄壮,满脸络腮胡须,神情傲然的王玄策。
“哈哈哈哈~”
帐内有将领忍不住笑起来。
不是嘲笑,而是觉得,这安排得太过巧妙。
当年王玄策二次出使天竺,因受到天竺阿罗那顺的袭击,使团死伤殆尽。
他一怒之下,从天竺人的死牢里逃了出去。
但他没有回大唐,而是一跺脚,直接找上吐蕃借兵。
找吐蕃借了一千二百骑。
再用吐蕃借来的兵,跑到勃尼去狐假虎威,吓得勃尼不敢不借,一下子借了七千勃尼骑,差点把勃尼家底都掏空了。
第八十六章
回家
勃尼,就是后世的尼泊尔,巴掌大的小国,能借七千兵,绝对是竭尽所能了。
“总管,若以我为将去攻天竺,不用一万,给我五千骑,就够了。”
“王郎君,你要与我争吗?”
苏庆节急道:“阿弥,我也只要五千骑,一定能将吐蕃赞普抓到!”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眼看要吵起来。
“停!”
苏大为抚着额头道:“五千骑绝对不够,当年的天竺是一群阿三,阿三是出了名的菜鸡,现在的天竺被吐蕃经营多年,不能当阿三看。”
“呃,总管,何谓阿三?”
这个很难跟你们解释。
苏大为摆摆手:“还是说说如何用兵吧。”
他的手指在地图上指了指:“若从吐蕃出兵,从这片山的豁口可以直冲而下,占有地利,适合骑兵冲击。”
说也奇怪,吐蕃这边不是雪山就是连绵的崇山,地势奇险。
但是偏偏在吐蕃对天竺的位置,有一个从高到低,海拔没那么低的山口。
若在后世,从这个山口,中原的钢铁洪流可以滚滚直下天竺。
绝对够三哥喝一壶的。
而在此时,唐军的铁骑若从这个豁口冲出,天竺方向也绝对难以抵挡。
而且天竺之地,不像中原也不像吐蕃,天竺是有大平原的。
只要骑兵冲过去,绕过他们的河流,避开一些不利的地形,比如沙漠,将进入大平原地区。
那也是整个天竺的精华所在。
平原田地丰腴,能养活无数人口。
吐蕃因占据天竺而强。
若大唐得到此时,那么可以说,五十年内,将不会再有内卷的问题。
若是运作得好,说不定能替大唐盛世,续命百年。
“可以打。”
苏大为手指在地图上重重戳了一下。
“至于用多少兵……”
他抬头看了一下诸将:“我们的大军,不可能在逻些城的废墟停留太久,这里养活不了那么多人。”
众将点头,都明白这一点。
十几万大军在这里每多停留一天,那消耗都是惊人的。
逻些城附近的牧场,仅有不多的田地,已经被唐军的辎重队扫荡过无数回。
比脸还干净。
再待下去,唐军就会陷入缺粮的风险。
逻些城虽然有粮草,但在攻城时,大部份已经被大火付之一炬。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所以以唐军的做战惯例,打下一地,只会留少量的兵卒保持威慑,大军要尽快的回转大唐,减少损耗。
出动十万军,国内就会少十万壮丁劳力耕种。
如果算算为了供给大军后勤,国内所动员的百姓,十人供一丁,就是百万级别的动员。
唐军征吐蕃两年,这对大唐的国力,也是极大的负担。
所以当年苏定方才会在打下百济后,第一时间将大军撤回大唐。
“现在我们有三个任务。”
苏大为目光扫过众将道:“第一,要留少量精锐,按大唐惯例,在此设都督府,这一点,我已经上书陛下,相信不久就会有回信。
在陛下命令到达前,留守的人要先定下来。
第二是此战结束,我军主力要回转大唐,下面的兵卒也想家了,想家中亲人了,也该回家了。”
这话出来,众将均是点头。
薛仁贵叹息道:“别说下面兵卒,就说我们这些做将军的,哪个不想家,不想家中娘子,还有孩儿。”
这话,引起诸将一阵唏嘘。
这里最年轻的将领,都早已妻妾子女成群。
出来两年,可想煞人了。
苏大为咳嗽一声,将众人的注意力拉回来,继续道:“第三,便是出兵天竺的事,原本,我们只用主力撤回大唐就好,但现在吐蕃赞普逃向天竺,若派大军去,劳师远征,只怕反受其害。
方才苏庆节与王玄策所言,有一定道理,但是一万人太少,出兵人数多了,又怕后勤供应不上,所以具体用多少兵,大家可以议一议。”
王玄策长笑一声,叉手道:“总管,天竺乃是膏腴之地,那里的平原适合种植,养什么活什么,而且天气极暖,有时甚至可以一年收两次粮食。”
说到这里,王玄策眼中闪闪发光。
“那里真是富得流油,大好的良田,不知可以养活多少人,我军过去,就食于敌,绝不用担心食物短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08/21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