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不良人(校对)第13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30/2120


年轻人,还是要讲武德的。
“刚才那诗……”
“什么诗?没有诗,咳,也是那歪嘴道人教我的,不提这个了。”
苏大为挥挥手:“我们去检查一下衣甲。”
大军行进,后勤常需要十倍的人力才能跟上。
除了粮草辎重,衣甲兵器也是很大一部份。
好在现在大唐的畜牧业发达,骡马和牛车能解决很大一部份。
就算这样,一日行军也走不太远。
后世有人算过,宋朝时行军,一天差不多是三十里,如果极限速度,可以更快一点,但也快不了太多。
很大原因,就是受后勤拖累。
唐人要稍好一些,一天也不过四十余里。
如果军情紧急,抛下辎重,倍道兼行也是有的。
不过那种情况十分危险。
龙朔二年,铁勒道行军大总管郑仁泰和薛仁贵在天山讨伐九姓铁勒,听斥候说铁勒辎重在某地,遂率轻骑兵,昼夜北进。
结果越过沙漠,循着仙萼河搜索,却不见铁勒兵。
回来的时候,因为粮尽,所率一万四千骑,只剩八百人。
可谓惨烈。
虽然李治没有因此而降罪郑仁泰,甚至诏令郑仁泰为青海道行军大总管。
率将军独孤卿云等驻守鄯州,防备吐蕃。
但郑仁泰在龙朔三年年底,便薨于凉州官舍。
不能不说,和那次大败,有因果关系。
苏大为和苏庆节两人先检查了各营安营情况,军帐在广袤的地面上,排布如棋。
每帐每营之间,都要有固定的间距。
营与营之间,还要有营寨。
大军最外围,四面都要挖堑沟,设下鹿角、栅栏和望楼、箭楼,明暗哨。
数万大军,绵延十几里。
巡过一遍,已经花去不少时间。
但苏大为与苏庆节,却做得一丝不苟。
今时不同往日,过去在征西突厥、征辽东时,他们上面都有主帅,有大总管。
但此次从长安发兵,一直到吐蕃,相隔何止千万里。
这一路上,都是以苏大为为主,苏庆节为副。
他们要为这支军马负责。
一万余人上下,人数不算太多,但加上后勤还有牲口,依然是一个极庞大的数字。
苏大为忍不住叹道:“还是当年在天山南追击沙钵罗时轻松。”
“那时候轻骑追击,沿路抢掠胡人的牛马羊群,自然不用发愁。”
苏庆节扬了扬灯笼:“在辽东时背靠新罗还有大总管他们安排后勤,也不用咱们超心。”
“一万人马全盘负责,居然有这么多事,你说汉初韩信那个点兵多多益善,怎么做到的?”
“到了。”
苏庆节灯笼提起,回了他一句:“我要知道,我就是兵仙韩信了。”
苏大为看到前方就是存放衣甲的营帐区。
执枪的兵卒守着入口,四周设了栅栏和箭楼、哨探,防备还算用心。
“这次营寨防卫谁负责的?做得还算不错。”
“李辩和程务挺。”
“难怪。”
光是唐军普通士卒的装备,就有铁胄、顿项、胸甲、披膊、裙甲、护臂、护胫、铁靴、蹀躞、水壶、水囊、火石、军工包、围巾、狐尾、横刀、内甲等等。
此外还有战马,还有干粮袋。
弓、弩、羽箭、旗,鼓、角号。
两人对着营寨兵卒对了今夜的口令,又对了印信,这才进去巡视一番。
过了小时个时辰,满意的走出来。
“战马那边还要看吗?”苏庆节意犹未尽的问。
“今晚不看了吧。”
苏大为苦笑道:“再看,只怕天都要亮了,我们回去歇息一下,明天再召集众将商量进兵方略。”
说着,压低声音道:“还要将虚张声势的那些人马,神不知鬼不觉的送走。”
出长安时,调拨的是三万五千余人马,诈称五万战兵。
其中两万多人,只是撑场面的。
出长安后,要悄然撤走。
苏大为的先锋军,实则只有一万余人,先行增援吐谷浑。
就这一万余人,其后勤也需要各州府一起配合才行。
真正的大军,只怕要等到来年春耕之后。
李治和朝中的那些军功重臣,自然也不指望靠苏大为这支人马能灭掉吐蕃。
但求虚张声势,令吐蕃迟疑,迟滞吐蕃消化吐谷浑的土地、战略资源。
为明年的决战做准备。
大唐皇上下决心毕其功于一役。
一战灭掉吐蕃这个桀骜不驯的小弟。
这样天皇李治才能风风光光的去泰山封禅,对神灵和祖先称功。
“成,那我回自己营帐了,明日议事你再叫我。”
苏庆节话音未落,陡然神色一变。
脚下土地发出震颤。
一大片泥土隆起,紧接着一头异兽从地下钻出。
“不好!”
“保护将军!”
跟随苏大为和苏庆节的卫兵纷纷拔刀出鞘,同时大声示警。
附近的箭楼上,箭手已经张弓搭箭,对准地面。
苏庆节忙大声道:“别紧张,是白头,是我家的白头。”
说着冲上几步,张开双臂护住。
泥土中,只见一头身长不到一米,高大约四十厘米左右,白头灰背的獾类猛兽钻了出来。
它身体皮毛松弛而粗糙,身体厚实,头部宽阔,看不出耳朵。
只有一个平钝的大鼻,异常醒目。
见到苏庆节,白头甩了甩脑袋,藏在灰白毛发里的细小眼睛,发出亮光,仰头发出一声略带欢快的鸣叫。
苏大为做了个手势,四周哨塔和箭楼上的士兵这才放下警戒。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30/212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