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残(校对)第6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6/746

  专门负责城外侦察的虞侯官,王果儿一丝不苟的道:
第九百八十三章
挥刃斩楼兰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其二》唐:李白……
  而在植被还算繁茂的骊山陵封丘顶上。已然是捉生队将的岭南猎户出身的易大毛,也小心扶着树衩上架着的火铳;突然眼疾手快的将一名爬上山坡边远的番人头目,给迎面打的胸口冒血一头栽滚下去了。而其身后跟随端举刀矛的十几名部众,也就自然毫不犹豫的转头一哄而散了。
  “这就是温末么。看起来也不怎么样啊。”。
  在旁协助的军士,也不由放下手中装好引线和发火管的掷弹道:“比起那些回鹘、党项,更是差得远了,这就被吓退了。”
  “毕竟都是一些忘了祖宗,死了也不知道归属何在的可怜人而已。”
  易大毛却是撇撇嘴道:“不过也不可掉以轻心的,蚁多还是会咬死象的……小心被人四方八方拥上来,估计不过来就被淹了的下场。”
  在出来执行任务之前,他们这些专属的武装侦查人员,已经被专门输灌过相应西军之中各种藩部的基本尝试和要领。就像是这东、西、南三大部温末联军的来由和存在时间其实很短,前后最多不过数十年的光景而已。
  其前身乃是吐蕃末代内乱的时候,各种被吐蕃贵人、官员、军将,带领和迁徙到河西境内的庸(附户和下民)、奴(隶)之属。后来吐蕃人为了巩固统治又给这些庸、奴之属,配备了更多包括唐人在内来自被征服各族的奴隶,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多重压迫和统治阶层。
  因此,最初的温末意为奴隶的奴隶。在吐蕃数十年的统治中,他们被“赐部落之名,占行军之额,由是形遵辫发,体美织皮,左衽束身,垂肱跪膝。”多次参与了对于唐地的进攻或是抵御来自唐朝的攻势。“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的诗文,便就是这段时期的最好写照。
  只是后来到了吐蕃末代牟尼赞普时,吐蕃治下的五茹十八域、六十一东岱,也不可避免的因为佛教和苯教的激烈宗教冲突,引爆了国内外长期积压的矛盾所在。进而陷入到了上层自相残杀而悉补野王族几乎被斩草除根;而统治地方上奴隶、贱民争相暴动大起义的崩解离析当中。
  而温末就是在此期间,河西境内大批吐蕃附奴在为了生存,而在甘、肃、瓜、沙、河、渭、廓、叠、宕等州之间,以部族形式相抱团啸聚结境自保,就此形成的大小势力总称。其中小者数千人,大着数万之众,同时还就地收受了源自吐蕃人的田庄、草场、牛羊等遗留产业。
  然后又在河西境内的实力派吐蕃大臣论恐热与尚婢婢的乱战中,得以不断壮大起来。最终归义军崛起河西而开始扫平十一州的时候,也不得不有所妥协承认即成现实,怀柔和借助这些大小温末部落的力量,而将其纳入到统治秩序中来。
  因此其来源和成分极其繁杂,既有河西、拢右沦为奴隶后被藩化的汉人后裔,也有象雄、苏毗、西域诸羌、吐谷浑和回鹘等西北各族成员;到了吐蕃崩溃的后期,又有大量吐蕃人厌倦了高原动荡的生活,就此逃散在陇西各地;这些吐蕃族裔最后也加入到了,风俗相近的温末队伍中。
  所以吐蕃人强行给他们留下来的衣冠饮食和风俗传统,反而成为了这些大小温末部落得以唯一特征。其中,靠近剑南三川的南部温末各部,为时任西川节度使的高骈所诱,而由酋长尚延心携领河、渭二州,温末部落万帐迁移到了大渡河流域,“筑戎州马湖、沐源川、大度河三城,列屯拒险,料壮卒为平夷军”,成为了抵御南诏的第一线。
  而位于甘、凉之间相对开化度较高的东部温末,则再大势之下接受了归义军之主张议潮的条件,就此成为了归义军名下自主性较高的附庸势力之一。并且在归义军歼灭盘踞凉州吐蕃驻军的战事中出力不少,而得到了凉州北界垦拓和生息的自治权宜。
  而更加靠近青海腹地而弓马愈强的西部温末,则保持了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权。与归义军的关系也是有条件的协作和出力,共同对抗来自高原上的吐蕃遗族侵并;却也不乏因为水草、田界等各种日常大小争端的,半盟友半竞争对手的关系。(后世曾经与膝下太祖李元昊,相爱相杀多年的河陇六谷部,就是其最后的存在痕迹)
  尤其是近二十几年来,随着继任归义军当主的张淮准,因为屡求朝廷继承河西旌节不得,而权威与实力都有所衰退;无论东部还是西部温末的关系都依然越发疏远;乃至接手朝廷的册封而成为与归义军平起平坐的地方势力,以及常年充当了朝廷与归义军之间缓冲的角色。
  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些温末部众也是西军阵营当中,最为良秀不齐的存在了。在与太平军有限的接触当中,可以发现他们绝大多数缺少足够的防护;身上就只有一件半开襟的羊皮袍子或是缠身毛毡;弓箭刀兵也很简陋和陈旧,居然还有人在用石簇和骨簇;更没有足以让人分辨出来的统一旗号和服色。
  因此在遇敌之后,也只能按照一个个大小部帐的区分,而轮番上来发动攻打;而在某一方向的正面战斗中,一旦超过数个部落的规模,很容就变成了相互冲突和参杂在一起不听指挥的混乱局面。然后被打倒几个领头的,剩下的部众也就斗志全无的一哄而散了。
  这也是易大毛为首的这一队捉生兵,决定退入骊山陵顶端坚守和周旋一时,而不是在自己这边并不见长的马力下,冒险寻找突围出去的机会和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是他们发现的这个女人和孩子的身体状态,已然不允许再在马背上激烈的动荡了。
  想到这里,易大毛不由对着身后小小的临时营地喊道:“潘大,那个妇人醒来了么?”
  “醒了醒了,可算是醒来了;只是还是神志不甚清楚,也没法说话和进食,只能先用甜茶水喂着。”
  名为潘大的年轻捉生兵连忙应道:“醒来就好了……先别急着问话,等人缓过来再说把!”
  易大毛也松了一口气。
  之前这个女人面如金纸气若游丝的样子,可是好生让人担心在抬上山来的下一刻就这么给摇晃断气了。虽然他还没有完全确认这个妇人的身份,但是对于那位大都督指名要救回来的曹皇后,军中可是给他们这些斥候和捉生之属,提供了相当程度的形貌描述呢!
  这时候,站在一颗矮树上的望哨再度喊了起来:“有数百名温末从后头摸上来了。”
  易大毛也连忙放下这些心思和盘算,带人转身就来到了另一端,只见山边乱石之间已然好些个人影绰约在奋力攀爬着。而举在空中的则是一面牛角幡子;他一边举起手中的加长火铳端瞄着,一边侧头反问道:“距离咱们送出消息去已经过了多久了。”
  “怕有大半天工夫了吧。”
  名为潘大的捉生兵有些不确定的回答道:“看来拖得有些久了。怕不是将左近的温末都被吸引过来了。”
  然而易大毛却是皱起了眉头咕哝一声,然后又看了看天边显现的晚霞道:“检查子药,省着点打,拖到天黑就好过一些了,希望这是个没有月亮的夜里才好。”
  这时候,山下等候攻打的温末部众松散队列中,再度出现了明显的骚动;然后就像是分波逐浪一般的忙不迭让开一条道路,随后就露出了一队衣甲鲜明的官军骑兵来。而那些已经或是即将进入居高临下射程的温末部众,也在牛角号声中有些迟疑和不情愿的,纷纷转身退下了山坡去。
  “这就不妙了,准备好掷弹。”
  虽然敌军已然不战而退,但是易大毛的脸色反而变得难看起来;因为随着这一队官军骑兵的到来,那些显然是各自为战的温末部众,也得到了被统一指挥和整合起来作战的可能性。一旦他们同时投入的力量超过这几十杆火铳能够压制的上限,那接下来战斗就在没有什么优势和取巧之处了。
  当清清亮亮的月光,随着升起在夜空的半轮,敞亮无疑的照耀在骊山陵山坡上,那些零星扑倒尸身上和星星点点的火光。烟迹的时候,易大毛也对着身后仅存的这十几名捉生兵道:“子药将尽了,接下来就该轮到咱们各自突围了,愿与诸君共勉。”
  “唯死战尔。”
  左右一片参差不齐的回答道:而已经能够勉强起身的曹皇后,也声音嘶哑的勉强道:“还请无需顾虑妾身,尽请听天由命便是了。”
  这时候,风中突然送来了另一种呼啸的声音,而短暂压倒了骊山陵之下的嘈杂人声。
第九百八十四章
挥刃斩楼兰(中)
  而在围绕在骊山陵下的散乱军阵之中,负责在这些东部温末之众督阵的军前押藩将之一郑可远,也只觉得自己的肺都要被这些藩人给气炸了。
  这些号称是“轻生亡死,凶悍敢战”的温末首领在西北之地时,明明还是维维敬畏和听话得很,驱使攻打、冲阵起来也很卖力和拼命;哪怕是雄关险阻也是趟平若飞、死不旋踵。怎么到了关内一段时间之后,就变得如此畏首畏尾的推诿、迟钝和木讷起来了。
  明明在这骊山陵下坐拥有数个部落加起来的两千余人之众,却对于躲藏在低矮土丘(骊山陵)上的一小队敌势束手无策;一次又一次士气低落的被人打下来;还口口声声说那些贼军的妖术(火器)凶悍难当,毫无缘由的就会死伤上一大片。
  所以他不得不闻讯赶过来,亲自督阵和驱使他们以为攻战之势。然而似乎是被之前的挫败给消磨了斗志和锐气,这些温末部众一直磨磨蹭蹭到天色开始发黑,才重新组织起相应的人手来,按照三面各自一个部落负责的布置,重新向着骊山陵顶摸上去。
  结果在这一出阵当中又出了幺蛾子了。因为各自协同和沟通不畅的缘故,三面进攻的部落也不是同时行事;而是由他所亲自督阵这一面的温末部众,已经零零散散的摸上来大半山坡了;然而,另外两面负责跟随进攻的部落,却是拖拖拉拉的落在了山脚上。
  然后,他不得不亲自过去催促和驱赶,让他们加快进度以为策应和牵制;结果在那边才重新催动了起来,已经上了山这边却又在一片密集的排射声夹杂着零星的轰鸣声中,被人给达到了若干而驱赶了回来了。
  于是,好容易被他催促上去的另外两面的部众,也也根本不用他刻意招呼和指示,就闻声毫不犹豫的加速倒退下来。于是一场三面合围只留一线的攻势,就这么留下十几个死伤之后变成了一场笑话和闹剧。
  然而在事后的追责问罪当中,那几名温末首领又开始抱怨和诉苦;说是自从天色黑下来之后,大多数部众的眼力就已然看不远了;要他们继续爬上山去攻打那些藏在乱世树丛里的贼兵,也委实有些勉为其难了。
  然而驱使他们举起火来照明以为继续攻打,却又免不了在火把之下成了那些隐匿贼兵乘势偷袭的目标;为此已经前后死伤了十多位的小头人之后,还是忙不迭的自发退回来了。所以,有些气绥的郑可远只好抛开这些不堪用的头领,而自己另行想办法。
  毕竟,这些山陵上堪称精悍难缠的贼军不逃反而据守下来,本身就有几分蹊跷和意外的意味。
  所以还真给他想出了一个对策,就是让人多举火把而在贼军射程之外的山坡交相奔走以为仰攻之势;然而他带领自己的护兵,以及少部分专门挑选出来的温末勇士,就此偃旗息鼓的从特意留出来,“围三缺一”的缺口处偃旗息鼓的攀爬而上。
  然而,随后从云层中透出来的月光,既是照明了丘顶上贼军的虚实,也让郑可远亲帅的偷袭队伍,在即将登顶的最后一段距离内被察觉,顿时就变成了一场短兵相接的仓促遭遇战。
  结果,因为家门渊源而自负武勇的郑可举,及其带领的队伍虽然一鼓作气奋力攻战向前,但是终究不防贼军抵近投掷出来的火油弹和爆弹,被当面炸得七荤八素的而不得不功亏一篑的败退下去;就连郑可举的手臂也被贼军投掷的燃烧物所灼伤。而相比那些在猝不及防之下死伤累累,转身逃窜同样更快的那些“温末勇士”,他带来督阵的护兵也折损了好几名,而令人十分的肉痛起来。
  但是他也因此大致摸清了山顶这些贼军的数目,不再急于进攻而开始让人牵挽着,绑着许多火把的牛马,在山陵下不断虚张声势的佯攻,以尽可能地消耗掉这些贼兵的火器数目;同时又就地砍树扎制了许多粗陋的框架,再用死者身上的皮袄蒙起来,便就是聊以自慰的简陋挡牌。
  因此,他们可以暨此一波波的轮番逼近到距离贼军的三十四步外,然后以此遮掩着身体和火把,用猎弓和短弓与之对射数个回合,再退下去换过其他人再来。
  于是当月上中天之后,山陵上的贼军反击也似乎变得越来越孱弱,越来越稀少;而那种丢出来可以炸开一片,掀翻一圈人;或又是可以顺势流淌着烧灼一片的投掷火器,也没有用武之地。
  因此,郑可远也不免动上了一些私心和念头来。要知道之西军与太平贼对战以来,就几乎没有像样的俘获过来自对方足够分量的头目;而彼辈对于伤员和尸体的掌握也是令人发指的。也许,这一次可以再自己这里开一个先例了。
  毕竟,他们这些押藩将大多数都是总制西军之首郑畋的亲族、侄子辈;而在维今之时,也只有他们这些郑氏门第的子弟,才是最值得信赖和可靠的监押军前人选了。但这也意味着想要建功的话,也比别人更容易得到辍升的机会。
  然而,对于那些已经打顺手而言的温末部众及其首领而言,却是不愿意再派人参与充满冒险意味的抵近强攻,而只满足于保持一定距离之外的对射,指望就这么慢慢的把敌势磨死、磨光就好了。
  对此,无论郑可远怎么气急败坏的催逼、威胁和晓以厉害,却都串通一气似的再也不为所动。反而是各自就地立营下来,喂马的喂马,取水的取水,生火的生火,仿若是充耳不闻的自行其是去了。
  遂以,隐然觉得搬了石头砸自己脚的郑可举,也只能按捺下想要自己想要独居此番功劳的私心;而对着在距离最近的临潼城附近,另一部分温末之中督阵的族兄郑志远,派出了寻求协助的信使。一边亲自带队沿着骊山陵周边巡视起来了。
  只是当他巡视完一半圈之后就迎面撞上了一名跑来报信的护兵,只见对方用一种急忙和热切的语气喊道:“押将,援军赶来了,整整一大群马队啊,那些温末头领已然先去迎接了。”
  “什么。”
  郑可举不由心中一喜,总算是自己家族的人更加可以指望的多。然而他没走出几步突然就停下脚步来,因为他突然想到了另一件事情。族兄郑志远那里也不过百十名的护兵,又是哪来的一大群马队呢?
  下一刻,骤然爆发开的攻杀声、惨叫声,怒吼声的无数喧闹,还有点点火光从那些温末部的临时营地里相继炸裂、升腾起来;而隐隐照亮了已然是如坠冰窖的郑可远,那脸色惨淡的苍白神情。
  “天补平均!”
  “再造太平!。”
  “杀尽官狗和番虏。”
  “走,我们走!”
  而此时此刻的郑可远,也只能艰难的吐出几个字眼来。那些毫无防备的温末首领们去迎接这些“援军”的下场,已是昭然若是了。而他就算留下来也没有多少能够挽回的机会,反而会搭上自己的有用之身。
  然而,当毫不犹豫从背对着敌势攻杀的西北方向,远遁而去的郑可远一行人等;朝着临潼城的方向跑出好些距离之后;却又迎面撞上了一支正在举火持杖行进而来的军队。
  当郑可远被执送到了领头的之人面前后,却发现正是他派人求援的族兄郑志远;而在他身后赫然是一支举着火把,而绵延不见尽头的长龙。原来是他派去求助的信使对于贼势的描述,在他本来就有所夸大的基础上,又得以夸张了数倍。
  因此被惊动起来的郑志远,就毫不犹豫的催促所在温末各部尽出精壮,组成一支数千人的队伍,来围剿这么一支“困守”骊山陵的贼军偏师了。而他这一动,却又惊动了临潼城内的京东防御使,隶属于肃州龙氏本部的当主;因此也派出团结子弟合兵来攻了。
  所以说,郑可远为了能够争取到支援的一时夸大其词,最后居然误打误撞的召来数十倍、百倍于预期之中的“援军”。但也正好应了他的一时所需,故而郑可远很快就反应过来嘶声大喊道:“快……快,祖龙陵下,本部遭遇贼军大举来袭,怕是再迟一步,就万事皆休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6/7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