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残(校对)第4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7/746

  只是这些太平贼来势之猛,动作之快还是远远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原本还以为苏州境内的五家势力就算是被逐一击破,也需要多少糜费些时日。
  但未曾想竟然如此不经事,让草贼大军已经杀到了钱塘地界仅有一水之隔的临平湖畔,而他的整军备战措施,却进行的不甚理想。
  一方面是那些地方豪强、士绅、大族,拖拖拉拉的不肯交足保土守乡的杂捐;一方面则是正在全力与董昌东西对战拉锯的态势下,也是没有办法一下调整到南北向来的。
  结果,一夜之间这些太平贼就做好相应准备,而以水上的舟师为主径直攻过湖面来了;仓促布置的水寨并没有能够发挥什么作用,他也只好派出自己赖以为凭仗的水军。
  但未想到太平贼在陆上的人马也顺势渡了过来,引而不发的潜伏在漕河两岸;先是用沉船淤塞河中而逼迫绕道岸边;再乘行船减缓之际以火器偷袭了水军的手尾。
  整整上百条大漕舟和小吴船,连同上面的三千漕丁、水卒就这么没了;据说尸横枕藉、船塞河道的场面惨烈至极。以至于逃回来的几条轻快小舟,连州城都不敢回就沿江逃入大海去了。
  于是没有完成的调整也就不用再调整了,谈不成的条件也就一下子都谈好了。因为贼军已经兵临城下,而开始隔断和包围起位于江口的钱塘大城,尚未临江的东西北三面。
  他也只能一遍遍的巡走在城头上,而以以长者的姿态对着熟悉不熟悉的守军都大声的鼓舞和激励道:“可曾都吃饱喝足了……吃饱了就能多杀几个贼寇了。”
  “家中安顿好了么……安顿好了就更能护卫乡梓了……你我家人就在身后啊。”
  “城墙都检查过了么,器械都检查过了么……城下的物料可曾贮备充足。”
  “待到打走了这些贼人,大伙就可好好的喝酒吃肉,还有赏钱拿给家人哩。”
  为了守住这处基业,他可谓是不遗余力了;不但把亲族子弟都发动上了墙头,重点盯住那些要害之处,还散尽家资在城中重新招募了一万多名的丁壮以备后用。
  所以,他不但有杭州境内最为坚固的城防,还有足足新旧三万守丁可供驱使。只要能够成功的令这些太平贼顿挫城下,便就是重新整合地方的莫大名声了。
  因此他就像是最善于投机的商人一样,继发难赶走董昌之后;在这兵临城下的危机之际,再度全力以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和投入。
  然而在城外濒临(西)湖的南城墙角附近,前苏州军虎丘镇旅(帅)副,如今的暂编驻队第五十五团校尉刘继威,也站在低矮的吴山上打量着高耸斑驳的灰黄色城墙,嘀咕道:“这么高的墙叫咱们怎么打呢……更莫说这城西都是水泽,连个摆弄器械的地方都没有”在他眼前的钱塘城并不是大多数城邑一般的方正形制,而是个北窄南宽的不规则梯形。而且越发靠近南向江岸的城区就越发开阔,城墙也越发显得不规则而新旧层替起来。
  因为这座城池在本朝以前原本并不直接临江。乃是经过历代刺史李泌、白居易等人,沿着淤积起来的江滩和石塘不断的修缮和拓宽,才有了如今延伸了一大截的格局。
  因此钱塘城外郭的格局,其实又分为老城和新城两大部分;其中位于北向内陆的柳浦一带为核心的老成,城墙相对陈旧灰暗而低矮。
  而当城墙延伸到了南向江边的新城,则在逐步变得高大鲜亮起来,而甚至出现了专门用来抵御海潮冲刷和剥蚀的砌石墙基和外环石堤。
  又有人工开凿的外沙、中沙、里沙三条运河支流,将杭州附近的大小十数处湖泽连接起来,又汇聚在绕城而过的丈深护城河里;通过贯穿其间的桥梁而形成人工的险阻和缓冲。
  因此,钱塘城的水门/码头足足有四座,但是陆门就只有北面和东面的三处而已。而且还被大片水田、陂泽给占据期间,因此,长期作为太平军扶持的外围力量,而活跃在宣、湖、常三州之间璇公山一代的刘继威;也实在想不出来除了长期围困或是内应开门之外,还有什么可以速速攻克下来的办法。
  因为他发现这些太平大军,居然连攻城器械都没有及时搭建起来。但是他同样也听说了,在太平军占据的后方地区,已经开始组织争抢农时的春耕和插秧劳作了。
  ……
  而在一片肃杀而人人自危不已的长安城中,皇城大内的两仪殿中。
  “圣上……圣上……圣上醒了哇。”
  在一片饱含意味的呼唤和叫喊声中。不知道昏迷了多久的黄巢,也在锦绣缎花的金玉卧榻上慢慢睁开了眼帘。
  然而他最先看到的却是容颜依旧,却略有些眼角鱼尾纹和泪迹的曹皇后;然后又有一个满脸泪痕而哭花了容妆的俏脸凑过来。
  却是被下令幽禁起来的前惠妃刘氏,正用包含着无限期许的哭腔倾诉道:“圣上,您总算是醒来了……可叫我们姐妹、我们娘俩,一直担心受怕坏了啊。”
  黄巢并没有马上开口说话,而是用眼角的余光打量着在场诸;除了这两个枕边人和一干医官、內使和宫人之外,远处赫然还站着内观军容使林言、大内择捡黄毅,以及卫鹤府左率刘第。
  这个结果让黄巢不由松了一口气,显然他料想之中的最坏的局面并没有发生。抛去那些外朝的臣下不说,至少自己在这皇城大内之中,还是能够确保和控制住基本安危的。
  “请圣上恕我擅自主张,让刘家妹子过来搭把手照顾起居,也好看护两个孩儿。”
  然后,曹皇后才继续开声道。
  “这些日子,可是辛苦你了。”
  然而黄巢也完全略过了殷情嘘寒问暖不停的刘氏,而径直对着曹皇后道。
  “只能圣上能够康健,臣妾就算粉身以酬也甘心了……毕竟,您才是咱大伙儿的唯一主心骨。”
  曹氏却是轻描淡写的宽声道。
  这一刻黄巢没有开口说话,却是紧紧握住女人难掩粗糙感的手,死活不让她退让开来。更是将脸色微变的刘氏给继续晾在一边。
  因为在这段浑浑噩噩又时而清醒的时间里,就是这个被他刻意忽略的女人,时时陪在身边一说话就是好几个时辰,给他宣读那些递进的奏章,讲起外朝和城内发生的一些事情。
  比如,政事堂五相争执不下的日常,以及他们各自私下派出部曲、子弟,对于各地军马明里暗里的联系和拉拢行为;身为京兆尹、诸门巡防大使的小孟(揩),又是如何在门庭若市、访客如云之间,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维持眼下的局面。
  又如诸位黄氏的宗亲和兄弟们开始公然争权夺利的背后,各种疑似自谋出路和别有想法的举动;还有他们努力想要将手伸到大内来的孜孜不倦努力。
  “禀告娘娘,只要持续用针石,再辅以汤药和推拿,圣上的风痹终究会是纾解无虑的……只是不可太过劳累和伤神了。”
  这时候,才有如蒙大赦的医官之首在旁战战兢兢又结结巴巴的解释道。
  “传我诏令,且派人去江陵颁旨。”
  喝完了一碗曹氏亲手饲喂的羹汤之后,黄巢有气无力的勉强抬手道。
  “封周……淮安为海陵郡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上柱国,检校司空……就让你的曹家人去。”
  在这段时而昏迷时而清醒,却是全身不得动弹的的漫长煎熬当中,他回想起来了过去许多被遗忘和忽略的事情,也想明白了一些事情。
  就算是血脉相连的亲人和家族成员,也是有着自己的私心和趋向的,更别说是跟随多年的老兄弟和貌似忠心的部属了。又凭什么令他们向两个懵懵的孩童,无故献出自己衷心和效命么。
  有时候在众口一词当中看起来威胁最大的那个人,反而可能是鞭长莫及最没有迫在眉睫之患的存在。至少自己在这里一旦倒下不起之后,说不定两个年幼无依的孩子还要依靠长姐的援手和周庇呢。
  然后,他又在曹氏陪同下,开始走马灯一般的轮番接见奉命前来亲族成员,然后是自觉可以信重的各位部属。至于那些托故没有前来的臣子,他也在心中有了初步的定计。
第六百一十一章
浙东飞雨过江来(续)
  正当杭州城下兵势如荼之际,周淮安正在细细如粉的春雨中,打着青油伞漫步游览已经易手的姑苏古城。
  这是一座建立在水上的典型江南之城,大罗(外郭)城呈“亞”字形,其城南北长十二里,东西九里,城中有大河三横四直。
  又伴随随着密布如蛛网的水道河巷,而号称“无处不水道,开窗既见河”,“只见舟楫不见车”“行船如行马”的独特水乡之邑。
  作为一代老司机兼大玩家,白乐天同学就有诗《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有过专门描述成:“水道脉分棹鳞次,里闾棋布城册方。”“水国多台榭,吴风尚管弦。每家皆有酒,无处不过船。”
  而且这里也是少有变迁,而依旧保持着春秋吴国沿袭下来大至格局的城邑,号称“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古代双棋盘格局。
  其间光是大小桥梁就有三百多处,几乎每处桥边都有相应用途的商肆。而内三外十二的吴越古城门外,则是汇聚了各种不同门类的小市和早市。
  因为城内有比较完整的水系而水上交通发达。所以城又有三百余港(码头),人们往来全凭舟船。所谓“烟水吴都郭,阊门架碧流。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
  而这一切仿若是在经历上千年的时光流淌后,让这里的一砖一石、都像是有了自己的典故和印记一般,一草一木否有了自己的灵魂和心情一般的。
  因此,虽然没有后世那些大名鼎鼎的园林,但是精致而整齐错落在河巷水波之间,各色民家林立次比的黑瓦灰墙,翘檐长瓦,还是让人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优雅和闲适。
  而无数雨水泌湿的房檐下巢中叫声沥沥的燕雀,还有雨水沿着瓦当、凹檐汇聚流淌的轻快哗啦声,让这座因为新占领者而变得沉寂下来的城市,显出浸润人心的安逸与生机来。
  如果不是正当微雨蒙蒙之中,就像是那句诗文里说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最好写照和应景之时了。
  只可惜还少了在雨中鱼俪而行江南女子的秀美身形,河道中络绎不绝的船篷和划桨依稀,以及那些正在廊下、窗扉背后欢声笑语,丝竹不绝的人居生气。
  要知道早在大历十三年(778),苏州已经升为江南唯一的雄州。(唐制州分七等,“雄州”为二等),因为这里盛产作为国家重要收入项目的茶饼和丝织品。
  前者可以提供朝廷两税法之外的财计收益中,足以与盐税专卖相提并论的茶椎税;而后者,则是贯穿大唐整个时代的大宗代货币之首选。
  因此,在这座姑苏古城内外的连绵街坊中,最不缺少的就是家家户户的织机和茶碾了。
  而足足十五座的水陆城门,则汇集了江东各地物产而成为一个区域内重要的集散地。
  又因为苏州西、南临太湖,东、北为大海所环绕,中有运河、松江,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所以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船只关系密切,内河造船也尤为发达号称千家。
  以苏州船为代表的吴船,轻巧坚固著称。沿着漕水装运货物可以一直航行到潼关,杜牧曾有诗说:“潼关识旧吏,束发已如丝。却唤吴船渡,舟人争得知。”
  又有苏州五酘酒为代表的酿酒业,蒲鞋、蒲席为代表的编织业,金银行为代表的五金器做业……
  故而,苏州在本朝号称是“名标十望,地号六雄,七县八门,皆通水路,郡郭三百余巷,吴、长两县古坊六十,虹桥三百有余,地广人繁,民多殷富”的繁华所在。
  光在天宝元年时苏州就有户76421,口632650。等到了宝历元年(825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任上就留下来了许多诗曰:“版图十万户,兵籍五千人”“十万夫家供课税,五千子弟守封疆”“一家五十口,一郡十万户”之类的句子。
  而到了晚唐之期中原大乱,这苏州就更是成为了北人奔投最多的所在;史称“及唐末,黄巢反,天子去蜀,多士奔吴为人海。”
  至今的版籍上已是“管乡一百九十四,户一十四万三千二百六十一,税茶烟酒钱六十九万八千二百八十五贯又七十六文。”
  因此,哪怕是在这王朝末世之期的江东动乱之中,依靠苏州境内本身的底蕴,居然还得以维持了足足大小五支的地方割据力量。最小一支也号称胜兵上万。
  当然了,在有备而来的太平军面前,这些苏州本地的土团、乡兵、镇(戍)军,所表现出来的抵抗意志和战斗力水准,也不过是比菜鸡互啄稍好一些程度。
  故而当初的沿海兵马使金吾将军张全失踪后;他留在当地的千余名旧部,居然靠着最能打的凶悍之势,占据了户口最多的长洲和嘉兴两县,一跃成为当地最大的一股势力了。
  结果,太平在相继攻陷和夺取了苏州的具体斩获不过数千人,但最后扫平七县的各色残余反抗下来,需要编管的俘虏居然累计达到了三万多人。
  现在,这座城邑所代表的苏州全境,已然是属于自己了;不用再走上另一条历史线上,历经唐末东南征战杀戮数十年,最终烧杀成废墟再重建生聚起来的命运了。
  这可是上百万人口的江东大邑啊,其中城邑中各行各业的匠人及其相关的学徒、工役等从业人员,就多达十数万之众。跟别说时相应受过蒙学、能够识字的人口比例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7/7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