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残(校对)第4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09/746

  周淮安略带惊奇道。
  “其实阿姐她亦是有所家门渊源,自小操习过弓马和斗剑的技艺……只是为我所累,今年才落得这幅境地的”小挂件犹豫了下才绞着手指继续道“菖蒲儿,那你老实说来,她究竟是如何来历,我终究是不可能长期放一个不安定因素在身边的。”
  周淮安亦是正色道。毕竟,随着后宅的门禁森严之后,这些关系人等总要有一个解决方案的。
  “其实阿姐她乃是左神武统军,张司徒所出,也算是名门之后了……张司徒亡故后才寄养在我家中。”
  小挂件说到这里有些揣揣的看了眼周淮安的脸色;虽然这么做有些对不住,但她终究还是不想与阿姐就此分别的。
  “这又是那个张司徒啊?手中可曾沾过我义军的血呼。”
  周淮安不以为然的摇头道。
  “张司徒早年一直在河西征讨胡虏,归朝之后也一直居于京中。”
  小挂件连忙摇头道。
  “难道是那位统领河西十一州归义军的义潮公。”
  听到这里,周淮安突然心中灵机一动,不由吃了一惊道。
  “正是如此……原来周郎也晓得。”
  小挂件顿然吁了口气点点头道。
  原来,那只平时看起来脑子有点问题的骷髅精,居然是历史上那个驱逐吐蕃,收复河西的前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潮的女儿;还是他主动入朝为质之后,取宗室女所生下来的女儿。
  因为成年的儿子都留在了西北,就把养在身边的她当作儿子来教授武艺等,以为一时的慰藉和解闷;所以在京的门第当中颇有些异类的名声。
  直到十多年前张义潮病逝在长安,而乃母也抑郁而去。才转托于近支宗室门下以为收养,正逢家中的小挂件出生未久,因此才有了这番情同姐妹一起长大的情义。
  在这其中,又有大唐朝廷持续打压和限制归义军,令其逐渐衰亡的一番故事了。可以说在同时代诸多风云人物当中,张义潮是屈指可数没有污点和黑历史的民族英雄典范。
  如今的归义军节度使正是张义潮的侄儿张淮深,但是大唐朝廷始终不肯授予其正式的旌节和印信;反而在归义军名下的凉州故地,别设凉州节度使调遣天平军驻守以为牵制;以至今已经是第三任了。
  而后又扩大天雄军和凉州节度使的辖区,不断削夺归义军名下的河西陇右十一州,只余名不正言不顺的瓜沙五州,彻底断绝了其迁移内地的打算。
  正所谓是真正心怀故国的忠义之士倍受防患和压制,逐步走向衰亡。而始终桀骜不驯而挑战朝廷权威的河朔藩镇,但是世世代代受到朝廷的安抚和优容,这就是晚唐积重难缓的现状。
  再过几年就是张淮深满门被杀的归义军内乱事件。然后伴随着唐人势力的归义军衰亡,甘州回鹘和西州回鹘乘机崛起,绿教得以越过葱岭而传播到內西域的传统安西四镇境内,开始生根发芽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直到百年之后最后一个信仰佛教政权于阗国,在绿教信仰面前的终结和屈服。而归义军最终灭亡于西夏李元昊之手。可以说,近代中国在西北地区持续下来的宗教民族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关键节点所衍生出来。
  以至于归义军政权作为唐代的一个边远藩镇,在五代、宋初却被认为是“外邦”,新旧《五代史》将其附于《吐蕃传》,《宋史》则编入《外国传》,《宋会要》更将其列为“蕃夷”;这么个从始至终都奉中原政权为正朔的唐人政权,却被中原王朝所遗弃,怎能不叫人痛心。
  当然,对于我对外战争胜率历朝历代第一的煌煌大宋而言;自古以来的交趾都独立出去,小半个关内连同河西陇右都被党项窃据,而要称兄弟之国年年交岁币的情况下,残余西北一隅的归义军又算的了什么。
  话说回来,虽然目前对于西北方面还有些鞭长莫及;但日后若是有机会遇上了,周淮安还想着如何扶持对方一把呢;显然这只骷髅精就是一个最好的契机和由头了。
  “既然是之人所敬仰的张司徒后人,那就完全没有问题了。”
  想到这里周淮安不由和颜悦色的对着她道:“张司徒奋起胡尘,驱除鞑虏、光复华夏的一番功业,就算是我辈身在域外也是有所耳闻和敬佩不已的……想必作为他的后人,也不会背信弃义的辱没门第才是。”
  然后周淮安又接着道“区区女卫算的了什么,未免是太过屈才了;若是有心的话可以让人教授兵法、军略,以后独领一部女兵也未尝不可,我太平军治下既然有所女官、女兵,也不少一个女将(吉祥物)了。”
  “真是太好了……阿姐一定会欢喜不已的。”
  小挂件这才一把扑上身来,像是个树袋熊一般挂在了周淮安身上娇呢道。
  ……
  而在西川境内,程度北面的汉州,“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怎么就把人交出去。”
  刚刚引兵归来的高仁厚却是大惊失色喊道“乃是圣主的意思。”
  满脸无奈的学士张浚宽声道。
  “圣主?圣主怎么会做出这种决断……难道不是身边有人教唆和蛊惑么。”
  高仁厚痛心疾首的继续喊道。
  “此乃是学士郑谷的建言而众所皆赞,可谓以区区一罪人之身,换回行在的满朝文武及其眷属,还是有所。”
  张俊继续对他解释道“竖子误国!!!,事情万万不是这么看待的啊。”
  一贯仁厚待人的高仁厚,在这时却是气的须发都要站立起来了。
  “田氏虽然裹挟满城军民,但他总道不是名正言顺的西川节帅,只要假以时日围困下来,内外离心再晓以大义,也不过冢中枯骨待毙使然。”
  “可是陈敬瑄此撩就大不同了。他在西川任上经营有年,虽无治理之略,却素有谨慎小心,善于抚慰下属之能;此番得以放归成都,乱党即得其人,又得其名,只怕是讨逆定难的大业要多事了。”
  “。”
  而张浚也只能脸上赫然而诺诺不再出声,毕竟作为身在其中有所厉害干系的当事人;在这个交换人手的决定当中,他也多少参与了帮腔和造势之举。
第六百章
嗟尔戎人莫惨然(续二)
  然而正所谓是计划跟不上变化的意外接踵而至;很快就有来自北面的紧急消息,而且不止一个来源却是几乎不分先后相继而至。
  其中有那位便宜岳母曹皇后的家书,也有太平军的老朋友赵璋及其代言人刘塘的私信,甚至还有来自诸门巡防大使兼京兆少尹孟揩手下的口信。
  “黄王上朝议事时气急病倒,此事没有人可以做主,只能暂放一边了?”
  周淮安惊讶道,然后他又继续看了下去。
  “同州镇守使孟绝海已然退兵至蓝田关,让出商洛道以北的商洛、上洛诸县?倒是好个以退为进甩包袱的手段和盘算。”
  “那是否传令前方赵引弓部继续进军呢,”在旁的当值参谋组长李少泉当即请示道。
  “当然是继续前进,把周边的洛南、丰阳都给我拿下来,再将主要的财货、人口集中迁移到上洛县去……就地打造成为一个前进基地好了。”
  周淮安当机立断了。
  随后,他在着大都督府再度召集起来的高层特别会议上,大声的强调道:“既然黄王身体不豫,我们也要做好最坏可能性的打算了……一旦关内义军有大变,我们这里就怕措手不及的……所以先要实际扶持住那些与我军素来相善的派系,在后续的局面中站稳脚跟才是”“但是以此为由兴师问罪主动进攻关内的话,只会令仇者快亲者痛,而白白便宜了苟延残喘的朝廷方面,或是令那些首鼠两端的北地藩镇们白白捡了便宜。”
  然后周淮安用力在大地图上重重的一点。
  “所以这一次,我们做好准备西守东进好了。”
  “东进!!!”
  在场众将和部属、幕僚们也是表情各异的哗然嗡声起来。
  “虽然总体时机和局势上尚未完全成熟,但是也已经时不我待了;如今荆湖、山南境内相继平定,比邻的剑南正当三川内乱不止而无暇他顾,难得西线暂无后顾之忧。”
  “然而一旦北地大乱纷争尽起,怕是就再也没有让我们肃清周边,将侧后方连成一片的机会了……淮南的官军势力尚在,又有长江为堑暂且不用去动他。”
  “倒是江东两浙、宣歙三路依旧纷乱不止,而割据林立,正好可以从江西、岭外相继进兵,合力收割上一波再说……最初步目标,重点占领和控制东南沿海的港市以为海陆转运节点;搜括沿途的人口和车船、畜马等资源。”
  “其他的内陆地方就算不能直接占领下来,也要将其摧垮和打残掉,或是扶持相对亲善的新势力,令其三五年内,无力成为牵制和骚扰太平军治下的隐患。”
  “因此需要动用的兵马不一定要多,但一定要精干老练;除了必不可少的水军舟师之外,这一次也该轮到操习新式战法的火器之师,正式派上用场了。”
  在场的朱存、柴平、曹师雄、张居言、王重霸、刘六茅等掌军大将,都不由在表情和眼神复杂的相继对视之后,纷纷露出跃跃欲试的神情来了。
  毕竟,自从太平军转入巩固和肃清地方的休养生息模式之后,就再也鲜有大规模的战事可打了,就算是一些局部的边境冲突,也根本无须劳烦到他们这个层面和级别,往往就已经足以平定和解决了。
  虽然对于一个正在努力埋头发展的新生政权,没有战事可打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而他们就算是未闻战事的日常里也各有事业和任务在身,不可谓不够充实或是权柄在手。
  但是身为武人的那点建立功业名声和追逐战绩的天然渴望,还是安定而又忙碌的日常生活难以磨灭的。尤其是在太平军上层普遍年龄结构,正当壮年的情况下。
  ……
  而长安城了发生的变故,在当事人无力遮掩而各顾心思的情况下,也很快就风传遍了关中、关西大多数义军及其相关势力的地盘上。
  “圣上病倒了?……那如今朝廷是谁人在主持局面。”
  正在滑州城里过了个不错的肥年,又正与众部将围炉迎春,一边吃着烤串一边饮酒的朱老三,不由摸了摸满是油渍的嘴角诧异问道:“乃是尚总管前头的五相共议,然而至今尚未有个章程和决议拿出来……而根据内廷尚(儒)工部(尚书)那儿送出的消息,”负责长安方面联络的掌书记李振连忙道。
  “自西南路的散关大营溃灭消息传出之后;同州孟(绝海)防御已然止步于陈仓与眉县交境的太白山下,与季(逵)大将军合兵做一处,就近收拢溃亡的士卒”“而北路原本叛贼黄皓所掌的坊州大营,亦是在坊州城下相互攻杀起来而乱不可收拾了;盖老都统正在率部赶往平定当中。”
  “唯有西路的奉天大营尚称完好,又有彭(瓒)大将军坐镇坐镇,但是也已经人心动摇而军中思退了……费枢密打算使皇城点检使、左金吾白(日升)大将军,领在畿兵往接应;”“然白大将军以监守皇城之要非黄王之命而不受;遂有郑(汉璋)宪台建言可从关东之地调兵以为支应;当以都畿道内为优先。”
  “关东调兵?。”
  这下拿着串蜜渍金桃啃咬的朱老三,顿时停下来手口来;而那些正在开花大嚼大饮的军将们,也不约而同面面向觎噤声,只剩下左近炉中炭火灼烧的哔剥声。
  大齐别设在都畿道內的留守兵马虽然有好几支;但是其中实力最壮、甲械最全的无疑就是,他们这支以河阳南关为最初驻地的都畿(东都)北面防御使,如今的东南面行营都虞候麾下军马了。
  要知道他们这些军中兄弟们,可是好容易才在这都畿道附近打下一块地盘,作为安身之所立足下来;又与左近的天平军曹翔、河阳军诸葛爽,方才达成隐然互助的三角联盟。
  又靠鲁阳关和文城栅那边与山南境内的互易往来,居中很是赚了好几笔过境买卖的好处;正当是欲罢不能之际,怎么又肯轻易放弃眼前的一切,重新跑到关内去拼命呢。
  要是大齐天子黄王自己的号令和积威深重,他们或许不敢有所非议和置拙;可这仅仅是政事堂上那几位相爷的堂议而已,这就让人无法打心底信服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09/7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