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残(校对)第30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1/746

第四百五十一章
书中竟何如(中)
  而在洛阳东面的许州忠武军节衙之中,同样有更加激烈的咆哮声想起。
  “岂有此理,敢于散布此妖妄之说,捉一个杀一个……不,宁可错枉众多,也不可放过一个”被称为“宦臣中流”“大内鼎柱”的小杨都监、杨复光,亦是有些勃然作色的拍案而起;又将同样类型的妖书给扫落在地。
  因为在这名为《阉祸行录》的妖书之中,不但列举了本朝自开元高力士、李辅国、鱼朝恩、程元振、仇士良以来的历代阉宦,是如何把控制禁军暗通藩镇,持朝政架空、废立天子,凌逼外臣乃至弑君篡权的勾当和事迹。
  甚至还有穿插在其中的牛李党争的始末与内情;乃至历代试图有所作为的天子及宗室,与内宦、外臣、藩镇之间博弈、角力,收权、夺权、放权周而往复的种种典故和因由。
  可以说是暨此,把历代宦臣把持权柄的手段和隔断内外、蛊惑君王的伎俩,都被一五一十的戳穿和揭露了出来,同时也将那些中枢高门大族,所维系下道貌盎然、尊崇得体的面皮和体统,都给毫不客气的撕扯下来,又狠狠踩在了地上践踏无疑。
  而这些个中的干系和历代宫内秘闻纪要,可不是什么寻常大臣子弟,宰相之家的成员,可以接触和见闻到了。就算是世代侍奉天家的大内世宦之中,也未必有多少人能够罗括和收集得这么全面的见识。
  因此,他也不免有些疑神疑鬼的揣测起来,是否有来自宫中内宦中人暗自与南方的贼势相通、勾连;而暨此来动摇和威胁自己家兄弟为首的当权中贵之属;比如,在那些因为争不过那位“田大父”,而被剥夺权柄赶出宫中去守先帝山陵的老宦之中,并非没有为此病急乱投医,而不择手段寻求外援和助力的可能性。
  这些人中,就包括了曾任六军使、左枢密使,而参与拥立了当今圣主的西门思恭;那可是自追奉肃宗继位灵武的尚乘丞西门珍所一脉相承下来,与杨、刘、吐突氏并称的老牌宦臣世族;前后历经了七代人等,也是各家之中如今年头最久的。
  然后,杨复光就把这个令人不安的猜想和念头给暂抛脑后;因为这位西门大宦,也是正在东都里立主持局面的“救世宰相”郑畋的忘年之交,并有过提携之恩的长辈。
  更糟糕的是,通过收缴上来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一丝半点蛛丝马迹,他隐约还感受到了那些素来对朝廷不臣,或是愈益更权柄的方镇,在其中乐见其成而推波助澜的影子。
  要知道,宗室之中素有贤名的凉王,可是直到前年才突然在专门供养十王院中暴卒的。而另一位原本为先帝所看重,却被宦臣灵前突然改立他人的诸王之长,当今天子之兄——睦王琦,亦是还在人世。
  若是因此有禁制中的近支宗室,失意被逐的宦臣、朝中不满的大臣、桀骜不逊或是别有异心的藩镇,再加上依然在东南初成气候,遥为呼应、撼动国本的“叛贼”;这些林林总总的存在尽数勾连在了一起;那可真是朝廷天大的祸患了。
  就算是他和他在朝中援引呼应的兄长杨复恭,再加上那位执掌大内第一人的田令孜;也不免要为之骇然失色,而不得不暗自捐弃前嫌和争斗联手起来以求自保了。
  “来人,于我火速送信到长安去。”
  一想到自己居然被比作十常侍的张让、赵忠之流,他就忍不住要怒火中烧难以自己;自家如此殚精竭虑的维系局面,又是为了什么呢。
  ……
  而作为始作俑者的周淮安,则是回归的路上一边相继汇合着的多只南下偏师和分队,一边也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江南各路义军头领前来觐见和拜会;并且视相应的态度和情况,给予一定的指导或是建议,乃至实质上的援助手段。
  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农民军的战斗力波伏太大,无论是上限还是下限的差距大的令人发指。其中简直充满了各种随机属性和玄学上的概率。
  其中的既有根据环境和时机因地制宜,乃至个人为主导的人为因素,所造成碾压性的顺风大势;也有因为莫名其妙的理由或是一点细节上的小事,就突然崩溃掉的例子。
  相比之下,官军从组织度和训练水准上所代表的战斗力波幅,就要相对稳定的多了;因此通常情况下,居于数量劣势的官军只要稳住阵脚,撑过农民军主动发起的三板斧式一波流攻势之后,就有很大概率逆转过局面和上风来。
  尤其是遇到据要点坚城以守的官军,就是普遍装备不足缺少器械的农民军,所最为头疼和无奈的事情了。因此,义军很多的败阵都是在强取抢攻不下,被养精蓄锐的官军反杀成功的结果。
  但是同样的道理,因为整个时代太多活不下去或是走投无路之人的缘故,成建制的官军在野外遇上农民军的优势围攻下,如果不能一鼓作气击溃或是冲破之;那同样也有被不怕死的廉价人海所淹没的风险。
  不过这些年连绵战火打下来,既有大批义军投降或是被招安,也有许多对方官军被击溃为贼或是哗变、反乱;故而,义军与官军的阵营所属可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分野也不再明显了。
  所与这些名义上受节制的势力,也要视亲疏远近的关系和三六九等的情况来对待;比如给予相应情报和后勤上的有限支持,以引导其具体的发展方面;或是以强势仲裁人的身份和名义、背景,来界定相应义军所属的活动区域,减少日后潜在摩擦和纷争上的内耗隐患;直接派出指导人员和技术装备,稍微提升一些战斗力和持久能力。
  只要他们能够在太平暂时顾及不到的地盘上,继续坚持的久一些,多破坏和摧毁一些朝廷统治力的延伸,对于将来太平军的整体战略都是大有好处的。
  只是当黄巢为首的主力都相继北上之后,这些因为眷恋故土或是贪慕江南繁华富庶之类缘故,而留下来的义军首领们就显得乏善可陈,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人物了。
  其中还有一些明显是首鼠两端的墙头草,或是干脆就是在义军旗号下虚以逶迤,聊以自保为了纯粹私利的;也要进行暗中观察而予以安排事后的打击和抑制手段;这也是一个长期的后续工作。
  因此,相应留下来主持局面的人选,既要能打战也要能协调;不但要保证忠诚可靠和执行力,还需要足够的机变和周密行事,也要慎之又慎的安排好相应的制约和监督手段。
  当然了,与走到哪里吃到哪里,然后就不管不顾的辗转别地的大多数义军不同;周淮安只要是挥师所过之处都会尽量留下一些余泽和影响;比如在查抄大户、缙绅和豪强,公审和清算完地方残余旧势力之后,还会用缴获的战利品和带不走的剩余物资,将当地贫苦民壮给武装起来,组成数百人道上千人的临时驻队。
  再派出十多名新老士卒负责带领和编练他们,作为维持地方秩序的基本力量,以填补官府所代表的政权力量被摧毁之后的空白和虚弱期;这样就可以在基本不影响整体军事力量的基础上,以较少的代价维持和保障一个相对稳定的后方和运输补给线。当然了,也不是有了这些驻队就是万事大吉而高枕无忧了。
  事实上,因为这些临时驻队的组成和构建良莠不齐的缘故,在日后也是各有际遇和不同的结局;一部分没有能够坚持下来,就在地方残余旧势力的反扑当中溃灭,或又是在应对措施不力和错误行事的情况下,因为内乱和分裂就此消亡;还有得干脆就是忍受不了制度的约束,或是来自地方旧势力的拉拢腐蚀,自此发生了蜕变而成为了对立面上的存在;但是只要还有一些得以坚持了下来,最终就会成为在地方上互为呼应的火种,或是壮大起来的义军苗头。
  这样的话,江东两浙到江西境内的义军活动范围,就被大致分为几个部分:首先是沿江的宣、润、江三州大部为主的重点区,除了太平军直接占领的据点之外,就是那些附从太平军作战的别部义军控制着;算是具有部分执行力的外围防区。
  其次,是邻接的苏、常、湖、歙、睦、饶各州,基本上是由那些独立性更强的义军,与太平军所扶持的地方驻队,还有残余的官军、土团乡兵,乃至形形色色的流匪寇盗,所犬牙交错而成的拉锯区。
  最后才是那些地方各种势力分据其间,而太平军目前尚且不及且情况不明的敌对区,主要集中在浙东沿海到江西西部之间;其中还与岭东的太平军地盘,隔了一个福建观察使(福州经略)的五州之地。
  正在思虑之间,就听外间响起了通报声:“钱都尉奉命前来拜见。”
  周淮安不由的心中一动,这位算是自己东进江南的最大收获了吧。
第四百五十二章
书中竟何如(下)
  “具美,且坐下说话。”
  周淮安也不见外的招呼道。因为这段时间他的表现委实很不错,也大大超过多数人的心理预期;所以在这归期途中周淮安决定给他一个额外选择的机会。
  “如今黄王大军尽数北上,我军也要陆续回归荆湖了,你毕竟是江东本地人士,可有什么打算和想法么。”
  “回领军的话,某家乃新附之身尚无多少建功;当不以乡土为念,一切但凭军上吩咐便是了。”
  钱具美顿然挪了挪坐在墩子边角上的身子连忙道。
  “这样的话,其实我打算往南边再派一支人马,伺机支援一下那些别部所属,并且探查地方的情势;也许还有机会打回到钱塘去呢?”
  周淮安一边观察着他的反应,一边慢条斯理的又道“或者,如今沿江的丹徒、江宁、浔阳三地,乃是本军在江东重要的中转和楔入点;然而却尚缺几位熟悉地方风物的人手来坐镇;你可有兴趣否。”
  看着钱具美欲言又止的样子,周淮安再开口道:“此外,这次军中归还叙功之后,我打算再推举几位新进人物,到大讲习所的江陵分部里去,好好的修习兵法韬略再造一番,具美亦可为中选呢……只是要先放下手中的事情和职责了。”
  说到这里周淮安又对着脸上露出犹豫和挣扎的钱具美补充道:“此事尚且不急于一时,你大可以先回去思虑一二,再来答复我好了。”
  “某愿前往讲习所修习,还望领军成全。”
  只是周淮安的话音未落,倒是见他“你真的决定了么。”
  周淮安不由愣了一下,这位怎么比我还急,不该先回去想一想,串联一下左右打听消息,或是再观望一下么。
  “不,在下已然想的明白了。”
  然而,钱具美随即再转念之下愈发坚定的俯身行礼道。
  “既然承蒙领军看重,某自当随领军前往江陵,以修习和深造太平军的道理和章程,方能更好的追随鞍前马后才是。”
  “如此甚好,假以时日,我亦可得一臂助尔。”
  望着对方拜下的身影,周淮安笑容更浓起来。虽然自己给了他三个选择,但是这三个选择及其相应的结果正好是相反的。
  如果他真的选择带着一支人马打回到故乡去,那周淮安也只有冒着背信弃义无故杀人的名声,先送他去魂归故里再安排一个罪名了。毕竟这种能够成就一番基业的气运之子,可不是一些可以安排的人为意外所能收拾掉的。
  但是因此成为对方成长的养料,进而绝处逢生脱出控制之后的后果,可不是那么简单的“蛟龙得水”一句话;相应翻脸成仇的后果和代价也是后患无穷的。
  当然了,如果他选择了留在江宁镇守的这条路子,虽然眼下会得到重用;但是日后在太平军体制内的发展和晋身,就要打上专门的标签而有所选择的使用了。就算是会获得优待和级别,也要逐步远离军事指挥的领兵官岗位。
  索性他选择了那个难以预测,但是未来前景也最好的结果;与自己一起回到后方去接受太平军专门的再培训和理论学习;这样的话,他只要不是成绩和评估太差的话,就可以列入仅次于那些老义军的第二序列中,而在日后更重要的位置上发挥作用了。
  这也是太平军正在完善中的制度之一,毕竟随着太平军势力坐大,前来投靠的各色人等和投降官吏军将也会层出不穷;一刀切的全部干掉或是全部赶走、流放也不现实。
  所以,就是对着大多数有意投靠的对象,按照表现和作为送到各种类型的学习班里去,或长或短的再造一番;然后再根据他们学习的日常表现和考评结果,决定是送到乡下去接受劳动人民的再教育,还是限制起来专门写回忆录和反思;或是放到清闲部门的不要紧岗位上做个摆设和吉祥物,或又是安排到一些限制使用的职务上去发挥所长;乃至被接纳成为自己人,而独当一面的领军或是治政一方。
  当然了,无论他这个选择是否真心实意的,只要进了讲习所之后,许多事情就再也由不得他了;哪怕最后出来的结果不尽如人意,那也至少远离了那个最坏的结局了。
  “某不敢妄称为领军,不,主上之臂助,幸以驱驰阵前依然是心满意足了。”
  钱具美却是愈发低敛和诚然的谦声道。
  “倒是领军以一己之身搅动天下风云,雄起岭外而扬威安南,经略荆湖,远达两江……种种经历足为我辈敬仰和尊崇莫名了。”
  “这天下大势哪里真有靠一己之力而定的,我也不过是乘时而起的结果……真要贪为己功也不过是自欺欺人而颐笑世间而已。”
  既然敲定了这件事情,周淮安也放松了心态与之攀谈纵论起来。
  “朝廷若是政通人和之下,我也只会想方设法削尖脑门,凭这身所学和本事,营钻到体制内才能有所作为呢……可惜如今的天下又是怎样的情形呢,逼的人都靠安分守己活不下去了,就不要怪有志之士皆蜂起求生;”“先有浙东裘甫之乱后有桂林庞勋的淮上靡乱,庞勋倒下这才过了多少年王仙芝又起;围剿了王仙芝又如何,不还有浙东的王郢之变,黄王不就照样接过天下反乱的大旗么……如今这大江以南的举义之帜又辗转于我手,这岂又是偶然成就的结果呢。”
  “朝廷号称富有海内而雄兵百万,大可以杀得光眼前蜂起而动的贼众,但是饥寒交迫、朝不保夕的人心之中的贼念,却是万万杀不尽的。”
  “我正是有所深明形势顺应人心,引万万之众的心中贼化作改换天地,打破一切万恶藩篱的斗战求活之举,才会成就如今的局面。实在是不敢妄自尊大,反而要如临渊行,时刻战战自省呢。”
  而当就此拜别出来之后,钱具美也是如释重负的嘘了一口气,却发现后背已然被细密的汗水所浸湿了。他隐隐感觉冥冥之中就此失去了什么重要的东西,但也由此摆脱了某种莫名的危机和风险一般的。
  就像是当初,被视作浪荡儿的他一时心血来潮,主动跑出来应募临安的团结兵;而得以从后续的变乱中保全自己的家室和亲族一般。
  不过,他虽然私节上的毛病不少但也有一个优点;就是在认定某件事情之后,就不会再轻易的为之犹疑不决或是再三反复了。要知道,当初他投军土团的初衷,也不过是为了保全自己的寒陋之家而已。
  而随着董昌举兵辗转四方,依靠背创沥血的勇猛厮杀在前,一直坐到了石镜都富江的位置上,才由此开阔了眼界和见闻,也孳生了更多再上一步的心思和念头。
  但与这位志怀天下而誓以翻覆海内的气魄格局相比,只求区区一地节镇就心满意足的董昌;简直就是那典故中护着腐食的號鸟一般可笑了。大丈夫志在五鼎食,能够选中一个足称大业的主公投效,同样也是一条显达前程。
  望着兀自摇动的门帘,周怀突然脸色变了几变,然后露出某种为难和辛苦来,最后又变成了某种深吁了一口长气的如释重负。
  随后他松开按得紧紧的双手,在铺着丝绸衬垫的案几之下,赫然冒出一个娇艳有加的臻首来,却是前军府女官司赞崔琬婷。只是晕红的脸蛋上犹自是周淮安留下的痕迹点点,让人看起来娇艳有加又爱不释手的。
  真所谓是“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的道理,偷偷摸摸私相往来的刺激与惊险滋味,在欲拒还休又争分夺秒放格外得开之下,实在不足为人道也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1/7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