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残(校对)第1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6/746

  因此,最后还是有十几家牵连较深的大族,遭到了全家男性被斩首,女性和家产罚没充公的下场;当然了,就算是被暂时放过的那些对象,周淮安也可以名正言顺的要求他们付出相应的代价。
  包括解散家兵部曲交出武装;奉献大量的家产来赎过;就此拆分成数家到十几家;当家自杀或是退隐让位;家族成员被流放偏远的外地,等等不同程度的处理意见;但多少也给他们保持了延续家名和血脉,重新起复的基础和可能性。
  自然有人后悔、有人痛骂、有人告饶,还有人想要反抗或是逃亡,但都无法改变接下来义军彻底掌握交州城下来的结果了。
  事实上,随着作为安南重要枢纽和心脏位置的交州全境易手,相比其他对方尚有什么纷乱,也会很快的传缴而定下来;但是这多少减少了可能的伤亡和需要花费的功夫、时间之余,也多少妨碍了义军进一步介入地方和进行有限改造的余地了。
第二百三十五章
再定2
  相对于处理前刺史髙鄩的轻描淡写,对于随后献上出逃曾衮一行人的,前管桂经略使李攒的处置就要有些复杂了。
  身为交州刺史的髙鄩可以说是一个才具平庸的人物,所以很容易就被那些地方豪族给架空起来,而继续充做一个明面上的摆设;因此就算放走了对义军的影响也是无伤大雅,反而有利营造一个宽仁守诺的名声。
  但是身为前管桂经略使李攒就不一样了,这位可曾经是义军的劲敌和老对手,也是一名戍边多年经验丰富的宿将。早些时日可是凭借有限的戍军和土团兵,以及岭西多山的天然地利之势;将来自广府方面占据大兵力优势的义军主力,给挡在柳州到宾州一线的群山之间,而数月难得寸功。
  如果不是后来粮路断绝而渐渐衣粮供给不上的弊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显露和爆发起来;导致饥寒交迫的官军开始内乱,由那些思归心切的戍卒们哗变驱逐了他这位经略使;只怕是那些在山地中打转的义军大部,还没有机会摸到桂州(今桂林)城下呢。
  要知道在此之前,桂管经略使下辖有桂(今桂林、临桂、兴安、荔浦、永福、龙胜)、昭(今平乐、恭城)、蒙(今蒙山)、富(今昭平)、梧(今梧州、苍梧)、浔(今桂平)、郁林(今玉林)、平琴(今玉林境)、宾(今宾阳)、澄(今上林)、绣(今桂平境)、柳(今柳州、柳江)、融(今融水、融安)十三州之地;以及及纡、归思(均今忻城境)、思顺、蕃、述昆、温泉(均今宜州境)6个羁縻州。而常年在编的本地长征戍卒就只有一千人;其他都是随调随走的客军,还有地方征发的土兵,团练来维持局面;桂管经略的地盘虽然看起来颇大,但多山地而土地贫瘠、户口有限而民风彪悍。历年还有一堆西原蛮右江部落大姓在内的土蛮,时不时跳出来添乱。
  可以说他治军和领政的手腕都是很有一套的,剿抚蛮夷也是颇有方略;真是放了就有放虎归山之嫌,之前的交州之乱就是他居中呼应,配合外来的曾衮给搞出来;虽然反复无常的背叛总是让人不齿,但是如果翻脸不认帐把人直接杀了,则有碍义军在安南后续维持下去的信誉和名声不说,以后或许就再也没有人敢向义军投降了,可说是一个比较烫手的大麻烦;不过这人也有一个弱点,就是他在当地的家眷族人众多;这也是他在情势急转直下之后,毫不犹豫带人把出逃的曾衮给卖了的缘故;其实周淮安对于跑掉一个自封都护的曾衮,其实并不算特别的在意;虽然这厮很有些手段和决断也不法勇略,但毕竟是个空降下来的外来者;没有地方势力为之呼应的话可以说是基本寸步难行的,也很难在近几年内翻起什么波浪来;倒是有他这么一个在逃的外部威胁存在,可以进一步的刺激和维持那些地方势力,更加团结和依附在周淮安所代表的义军周围。
  思前想后,最终周淮安只能下令将李攒给严密看守关押起来,等过了一段时间冷处理以淡化其影响之后再做决定好了。
  待到交州乃至安南的基本利益格局基本稳定下来之后,到时候无论他是年老体衰的“病死”,还是想不开“自杀”,都已经无关大局了;也没有多少人会觉得特别突兀,或是产生更多连锁反响了。
  只是当几天后,周淮安站在东罗门的城头上,目送走放流而下的前刺史髙鄩全家老小,连同装了满了家资的好几条大船;“就这样放过了这厮么。”
  站在周淮安身边的军主簿兼副手柴平,却是有些郁闷的开口道。
  “总觉得有些不甘心啊……还有这么多的民脂民膏啊。”
  “你可还记得我曾在讲习会上说过的,关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的辨证之法,以及按照分主次先后论事的矛盾说么。”
  周淮安却是不以为意对他的道。
  “如今安南治下的局面,已经不是以强梁豪族欺压普通百姓,而令其饱受煎迫而走投无路,为主要矛盾和对抗了。”
  “而是在当地生息繁衍的汉家子民,与那些土族蛮夷的长久生存之争,为根本的症结和矛盾所在了……这也是我们一直在争取和努力的方向。”
  “因此如果不加变化和调整的继续死板沿用,我们在广府所推行的那些方略和手段,或是毫无区别对待和甄别,甚至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刀切。”
  “那只怕是发动不了多少百姓追随我们不说,反要弄得人心分裂涣散,得到一个事倍功半乃至适得其反的效果了。”
  说到这里,周淮安继续徐徐善诱道。
  “或者再换一个角度来说,现如今你觉得我们全面掌控交州地方的实力和余地么……义军的重点始终还是在北面,而不是局限于这一隅的南疆之地。”
  “这样的话我们想要确保一个相对安稳的后方,和长久提供稻米物产的稳定产地,就必须以相应的妥协手段,来借助和留用一些地方上可以争取到的亲附势力了。”
  “这样才能以较少的代价和日后维持的成本,为广府的义军持续发展壮大,以及地方民生的改善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续之力,这就是更加长远的大局需要了。”
  “也罢,或是你说的亦有道理。”
  柴平重重吁了口气,算是将这件事情揭过去了。
  “那便待到日后我等有足够的大势和余力,再来改变这一切吧。”
  周淮安笑而不语,事实上如今的安南十三州,倒有大半的土地是在这些朝廷羁縻的地方土族酋首占据之下,剩下的才是与其交错杂居的唐人移民和军户、戍卒的后代;因此当地百姓不靠人身依附较强宗族聚居的形式来抱团的话,也是很难在地方那些蛮荒不化的土族错杂当中立足;这是早年艰难恶劣的环境所自然造就出来的结果;而当地的豪强大族对普通百姓的盘剥,倒是不如内地那么深重和残酷;一方面是相对性的资源产出有限而地力贫瘠,匮乏的物质条件导致阶级之间的差距和界限不是那么明显;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常年要依仗他们来对抗和制约那些地方土蛮、山夷之属;可以说传统的阶级矛盾已经让位于了族群之间的生存空间争夺与对抗了。
  你说周淮安是应该有所选择的继续维持基本现状,还是学后世那些不分青红皂白只要我心里舒服就行,别人管他去死的圣母婊之类,去距离产生美式的爱护和宽容那些“非我族类”土族蛮夷呢。
  因此,在这里如果不加区别的推行内陆那套吃大户和公审豪强,重建基层政权和村寨有限推选自治的路数,只怕是自乱阵脚而失去人心支持不说,还给那些长期对抗与拉锯的土蛮、山夷什么的,腾笼换鸟式的白白送了便宜。
  而且在这里他还有不适合交出来的东西;作为一个见多识广的现代人,想要对某个目标割肉又何须用刀子呢;只要对方到了广府这种繁华大邑之后,自然有的是将其慢慢炮制和收割的办法。
  只是正可谓是“树欲静而风不止”的道理,更何况正处在风尖浪头上而众所瞩目的周淮安呢;随后他皆接到了一份由城中头望和强力人士,所牵头发起万民书式的大请愿。
  他们居然想要共同推举自己为静海军节度使权安南都护,具体的理由也很简单,自己从土蛮的蹂躏之下解救了安南十三州的地方;而这也是历代历任的安南都护或是经略使,例行都会完成的惯例之一了。
  事实上,这些像牛皮藓一般屡复屡起的西原蛮,就是历代安南都护用来刷战绩的副本所在;基本每任想要有所作为和树立权威的话就会刷上一波;但是山高地僻易于躲藏的地理环境,又确保了他们每每遭到惨重挫败之后,难以被被唐军深入性的斩草除根,因此世世代代剿之不尽的总有人头来收割。
  也就乘着安南都护府或是桂管、扈管等境内,发生内乱虚弱的时候出来乘火打劫上一把而已,然而只要汉地稍加振作或是有所强人领头的话,都有很大概率在付出一定代价之后,再将这样侵略者给干回去的。而安南本地本来是就是以富熟著称,哪怕由此损失掉的人口,也可通过休养生息和来自海上的闽地、岭东移民慢慢的补充回来。
  而自己是否可以承当起这个角色和重要的身份地位,然后由此留名青史乃至雄踞一方呢。起码安南的环境足以让自己安然度过唐末的乱世。
  然而,这种相关的想念仅仅在周淮安脑子当中存在了片刻之后,就被毫不犹豫的坚决排除掉了这个有些捧杀之嫌的建议;
第二百三十六章
再定3
  而在交州内城一座聚集了不少义军士卒的酒楼当中,亦有人喝了不少酒水而大着舌头故作神秘的喧声道。
  “听说了么……、管头要做都护了。”
  “都护又是啥劳子玩意……能吃不。”
  又有人询问道,毕竟在他们的多数见闻之中,平日里与这位管头联系在一起的,都是那些地方上收罗出来的吃食。
  “自然是不能吃。”
  见到已经吸引了左近不少注目,说话的人更是得意的嚷道。
  “这可是了不得的大官位啊。”
  “有多大,难道还能比刺史或是镇将、防御更大么。”
  另有略懂一二的人做惊讶道。
  “刺史、镇将、防御有算的了什么啊。”
  说话的人愈加不屑的抹抹嘴道。
  “就连那些威风八面的观察或是经略,都比不上的……更遮奢的所在啊。”
  “知道节度使不,那可是连朝廷都不用怎么理会,在自家地盘上想咋样就咋样的藩臣、镇帅呢;这都护可不就是静海军节度使兼领的啊。”
  “况且都护还能管得更多哩,直接辖制这偌大的南疆之地……据说全天下也就一只手数不过来的那么几个而已,比天下那些节帅还要稀罕的所在呢。”
  这次啊在场倾听的其他人,都不由炸了窝一般的七嘴八舌议论纷纷起来了。
  “那咋们岂不是要发达了……都护这么大的名头,手下岂不是人人都可以做个官儿了”“不会吧,这可是朝廷的官职啊……做了朝廷的官,那还是我们义军的头领么……还能替我们穷苦人做主么”“昔日义军中,又不是没有做了朝廷官职的范例……比如。”
  顿时就有人阴阳怪气的接口道。
  “毕鹞子他们,可不就把咋们义军兄弟卖了个好价钱么。”
  “放你娘的臭屁,管头岂又是这种人……他老人家可是说了要带领咱们替天下穷苦人讨出路的。”
  当即有人按耐不住而破口大骂起来。
  “就是,就是;莫拿你那臭沟淹过的心思,去败坏管头的清誉和道理。”
  还有人急忙附和道。
  “谁不知道,人家最恨的就是那些欺压。”
  “这是出自地方士民百姓的推举啊,与那个狗朝廷没有什么干系的。”
  也有人在旁和稀泥道“也许就可以接纳一二,也没有什么坏处了呢。”
  “唬你娘的鬼呀,什么叫做没有坏处啊,我们是好生生为名请命的义军,咋么就一夜之间变成和官军一窝子了。”
  还有人勃然作色道。
  “回头还有脸去见那些死在路上的老兄弟么……又怎么和黄王、和大将军府,和留守司的那些同袍交代呢。”
  “又何必交代什么……这难道不是我们千辛万苦打下来的地方么。”
  也有人不甘辩解道。
  “就算顺便享一些福,的一些好处也是情理之中的吧。”
  “曾铁头,我就知道你不是个好东西。”
  这时有人顿时叫破了他的身份,而“还想着回头再去做你的官军,继续作威作福的欺压良善么。”
  “这是什么混帐话。”
  被点出出身的曾铁头不有涨红了脸怒道“我不是为大伙儿着想么,却是好心被做驴肝肺了……在这里我们难道不也要和那些豪强大姓共处,一起协力打击那些土蛮么,有了官身岂不是日后更加名正言顺了。”
  “少他娘的狡辩。这怎么可以算到一处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6/74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