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校对)第9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62/1157

  除了已经补充入主战部队和防戍军、建生军的数千安东子弟外,大概还在辽东和辽西境内继续以保境自守的安东藩兵名义,维持了十几个营头和若干特色守备部队(骑队和山兵);
  而剩下这些人马具体使用的操条和标准,也逐步与淮军实现同步同调,除了旗号上还是辽东藩军之外,其他地方都与淮北本地的二线部队,没有什么两样了。
  因此,其中相当部分的兵员在需要的时候,甚至直接可以充当正规部队的补充营,或是进行较远距离调防而不至于担心大幅掉落士气的二线机动部队之一。
  这次调防到夷洲来的上万藩兵,也是以他们为核心和支撑力量。与刚刚纳入掌握的宇文家为首本地藩兵,后续来自海对岸闽地的改编部队;构成淮镇在夷洲大岛上常驻军事力量,日常存在与威慑力的大三角架构。
  当然了,虽然大半数藩兵都是各种渠道和手段,给软硬兼施的变相吞并和强制征发过来的。
  尽管这样,但是依靠淮镇相当发达的物流和产出种类,再加上成熟的组织供应体系,还是能够让大多数藩兵的日子,比起他们在本藩之中的遭遇和条件,还要远远胜出一筹的;
  毕竟,他们大多数人在原来的诸侯领下,不过是农兵一体的定期无偿服役居多;平时需要自耕自食来户口,而遇到藩主的征召还要自备武器干粮去响应;
  乃至于除了那些本家近支以外,就算是同宗的普通族人和家臣家将之属,也不是什么人都有机会获得,类似常备兵一般,吃饱穿暖的稳定待遇。
  因此最初在被征发过来,又被强制要求异地防戍的过程当中,并不是让他们很满意和出于自愿,而一度出现了逃兵的现象;但是一旦在驻地安定下来感受到其中好处和利益之后,整体上开始接受现实和就此认命的过程,也是相当水到渠成的迅速;自此再没有听说过有私自逃亡的例子。
  反倒是不乏有人为了维持住眼前的局面和生活,而主动向上告发了有所异动和出逃嫌疑的同乡。
  这样类推下来每年大概要额外花掉,类似现有防戍军约三分之一道一般的军费和其他缁用,来确保他们的基本状态和相对正常的士气。
  但是这些额外付出和话费完全是值得。依靠这些外围和辅助力量作为轮替和支撑,我可以以明面上有限的区区三个正规军序,四十多个主战营;在继续有效控制和开拓环渤海的河北、安东、新罗澄大片飞地的同时,依旧游刃有余的派足够兵马参与到北伐的后续大战中去。
  等到这批驻军初步掌握了局面之后,并且控制住平原地区的要冲和重点地区之后,我就会以夷洲副管领兼善后处置大使的名义,下令裁剪和撤废那些地方自筹的土团、乡兵武装,只保留国朝例制严格要求下的最基本藩兵编制。
  毕竟,在夷洲五府十六州的名下,还有两万多名驻屯军的军额,可以用来做一做变相扩军的文章。虽然国朝已经不再提供相应的粮饷器械了,但对于我来说却是一件更加方便乘虚而入的大好事;
  从理论上计算,将这些地方裁汰后的资源集中起来,在供养和维持的驻军数量上,完全还可以翻上一番而绰绰有余的。
  这样的话,我在淮北道的动员体系,就完全可以再通过整顿和调剂,重新抽调出一个完整的军序来别做他用。
  这时候,我再次得到江南传来的消息:
  江宁行在的那位,终于下定决心在举办大朝礼,祭告天地山川神主,而犒食水陆诸军将士,宣布去监国号而加九锡礼,晋位为大相国,就任大梁执政兼幕府当主,自此站上了天下之尊的位置而传告天下。
  我自然也要派人第一时间献表,附从群臣示忠和表态,赶上这个热闹了。
  按照惯例新主继立,都要大赦天下而郊祭加封百官,虽然因陋就简之下,很可能没有实质上的权益和好处,但是在头衔和爵级上,还是有可能进一两位的规格。
第1025章
颓然(九)
  满目疮痍的原野上,那些原本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已经被一条条乱七八糟的沟壑和大大小小的坑洞所取代了。
  从山墙背后望见了此情此景,作为曾是流民出身的老梁山部众,守备团副尉朱平,也不禁重重的捏紧了拳头。
  这是多好的田地啊,土厚水足而且平坦无垠,都是他们一锹一锄一条垄一条沟的,辛辛苦苦重新开垦耕作出来的,预期至少可以产出三五石栗麦的肥地;
  现在连同种下去的冬麦种苗,还有那些好容易才亲手建造起来的菜畦、屋舍、围栏、畜厩和仓房一起,都被这些蝗虫一般席卷而过的敌人给毁于一旦了。
  远处被点燃的点点火光和升腾的烟柱,就此这一切最好的写照和背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是那些横冲直撞的骑兵;他们身上都带有鲜明的边地色彩:
  多数人的帽盔上镶着一圈毛边,身上裹着暗色的毛毡;而军官的顶子上也不是常见雉羽或是樱子,而是抖动的牦尾或是马鬃。
  而那些耀武扬呼啸盘旋的骑兵,甚至趋势不减的打算对着他们这处城寨为中心的营盘发起冲击,然而,突然从地面上炸开的烟尘和喷涌而起的碎石土块,刹那间就笼罩在了他们之间。
  这群彪悍的骑兵们,顿时就像飓风扫过的树林般被摧残了,无数星星点点,带着血花或是毫无征兆的,贯穿了他们身上的披风、铠甲和帽盔,还有血肉之躯;
  然后暗藏在栅墙背后的火巢车和发火箭也开始发威了,密密麻麻攒射而出的焰箭,在奔入骑兵群间后到处乱钻,箭头前面的火药纸筒也爆燃起来,一团团烟尘在翻滚的战马和骑手接连着炸开,人仰马翻,到处都是人足或马蹄在倒着滚动。
  然而这个令人真烦的场景还没能持续多久,新的挑战和考验也随即出现了,地平线上再次出现了黑压压的人群,那是衣不蔽体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男女老少。
  打头的其中一些悲苦和哀伤的面孔,朱平甚至还能认得一二;都是他亲自通知过清野坚壁退往城里自保,却是难舍那点家当而落后在城外被抓了现行的本地编户屯民。
  眼见畏畏缩缩此起彼伏嚎哭的他们,也像是慢慢放开了脚步而越走越近。
  朱平却是亲自拿起火铳将其中一个打倒,然后就像是激起了连锁反应一般的一阵乱射,惊骇的那些人群顿时像是炸了窝一般的转身四散溃逃。
  然后大多数人还没跑出多远,又在远处被斩下的马刀和皮鞭给重新拦截回来。
  “还真是不堪用……”
  一名在甲子外披着皮裘的军将冷哼道。
  “无妨的,借此多消耗一下里面的子药和气力……”
  另一名军将接口道。
  “顺便摸清各处的火铳和炮射的布置,才是我们的目的……”
  ……
  继续留在以后的后续时光里,就只剩下一个最基本的“买买买”日常活动;
  把淮军从地方缴获、抄没和各种名目收刮来的海量财物,迅速通过市面上的各种采购活动和士兵们的鼓励消费,尽可能的花出去而变成一船船运往淮北境内的各类物资。
  一方面是通过这些财富在地方上的重新流通,来变相的安抚和收买人心,另一方面则是尽量压缩和压榨,夷州民间的剩余资源和产能,来壮大淮镇的储备底蕴。
  毕竟,从长远方向考虑,为了历次绵延了数载的两次北伐事业,国朝大梁可谓是已经精疲力竭了,就算这一次江宁方面占有很大的胜势和上风,能够在最短时间内速战速决的解决掉岭外的叛乱;但也不可避免的进入一段或长或短的虚弱期,需要足够时间的休养生息才有可能恢复过来。
  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积压在手中的钱财而言,反而还不如满仓的粮食草料,已经其他的民生物资更有用处和价值了。而对于我治下初有起色的淮地而言,正所谓是各种备战备荒,从来就是只争朝夕而嫌少不嫌多的。
  所有的战争目标和善后的处置,或多或少都要围绕这个基本点和重心进行考量的。在为今的天下形势中,只要有足够的资源,就能吸纳到更多的人口,维持更大规模军队的武力威慑和实际控制力,等一连串的附带辐射和扩张效应。
  还有就是对于夷州后续占领的土地政策颁布和专职派遣人员的委任;通过这支短促的平定战争,淮军以名义上的代管和抄没逆产,以及暗中置换的一连串行动,直接或是间接的获得了夷州主要的平原地区,约六成以上田土的实质控制权。
  这些连成一片的土地虽然成色不一产出不等,但是除了已经生活在上面的那些国人、属民、佃客和藩奴之外,大概还可以继续用来安置上二三十万的外来人口。
  而这些来自大陆的流民所聚居的屯围、村邑,一旦混杂本地人口中形成了规模效应之后,也将以潜在既得利益群体的属性,成为淮镇就地掺沙子和巩固后续统治基础的重要手段和保障措施。
  而在另一方面,则是挟胜之势和足够武力威慑之下,对于这些土地上的原有居民和户口,进行一轮的清理和整顿,乃至强制性的改造和合理分配。
  当然了第一步并不是那么激烈,按照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口,进行不同的分别对待;
  像是那些有所恒产的国人和属民,主要是提倡和推广来自淮地的先进农业技术、工具和优良的种子,并且在整体上引导和归化他们的种植趋向。
  而对于没有土地而人身依附更强的佃客,或又是毫无人身自由而形同两脚牲口的藩奴,则是采取步骤更大一些的管理体系改造,也就是通过对那些利益盘根错节的中上管理层清洗行为,代之淮地已经运作成熟的编管体系,以集体组织和激励制度,来提高相应的劳动生产与产出效率。
  因此,虽然这些地方一度饱受战火的影响和摧残,但是来年的产出预期还是相当令人乐观的。
  另外一个附带的好消息就是,作为发展军事用途氨化物的副产品;位于青州附近的氨化工场已经能够从稀释的废料和残渣当中,通过混合盐卤、石膏、白垩等其他成分,而小批量的合成出类似原始化肥的东西。
  虽然因为产出的规模还很有限,相比传统使用骨粉、绿肥、鸟粪石等天然肥料,成本和工艺的优势并不明显,对于广义的农业生产推广并没有太大的意义。但是通过农官部门的实践和应用,已经在一些附加值高的特色经济作物和特种种植上初见成效了。
  意味着在我的坚持和引导下,长期对于工业生产和研发上的资源倾重,终于能够在除了军事和商业领域之外,有所直接反哺道农业生产上,而形成某种联动的初级体系;这就是作为初级工业革命的前景和曙光,或者说是魅力之所在了。
  此外还有淮地的马政得以进一步扩大规模的好消息。
  主要是以粮食为主的农业生产逐渐转移到了,更加适宜的黄淮平原上的缘故,因此得到更多围牧放养地之后,今年入冬前的出栏率再次达到了一个新高,已经达到了三万七千多匹;
  这样除掉留下来作为种马和优质母体的少数外,大概可以实现如今淮北道境内五个军序,大半数骡马化的更新换代。当然了,因为水土和种源的缘故,军用驮马和骑乘军马的比例很大,但合适作为冲阵骑兵的坐骑战马,就不到十分之一。
  毕竟,与其他猪牛羊之类的大小牲畜饲养不同,养马的起点和门槛比较高,吃的用的成本和日常所需水准甚至比普通人家还要高。
  因此,实在不适合过往前朝官府所采取的那种分包到户,让几家十几家合养一匹马的分摊散放制度,风险概率和产出的性价比也实在不高;
  而且,虽然说在草原上是个牧民都有养马的经验,但是勉勉强强的养活一匹马是一回事,想要保证足够健康和综合素质的军马乃至战马,并且能够稳定的进行大批量良种繁育,显然是一件技术含量不少的精细活和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了。
  因此这几年下来,虽然通过对外征战的俘虏和罗刮,获得了二三十万单位的骡马大畜,但基本是草原种和河南本地种居多,要求比较高的优质骑兵战马,还得靠从安东等地来获取和补充。
  好在虽然作为传统贸易对象的安东诸侯们,自己打成一片而无暇外顾,但无论是淮镇控制下的辽西五州还是辽东三州,都不乏适宜养马的地方,这才将骑兵坐骑的补充来源,给逐步稳定了下来。
  而对于以我为首的淮镇文武的劝进和拥戴的表态,江宁方面新成立的幕府也是反应的很快。
  只是除了新追加的五百户食邑和一个特进的勋位之外,大本营还给我配发来了第二份的正式文书,让我在解决了夷洲的问题之后,伺机引兵入闽行那定难克乱之事。
  当然了,虽说大云贼的主力已经倾力而出去肆虐两浙了,但如果我真的带兵去了的话,以闽地多山地贫而道路险阻重重的地理特点,还是有很大概率会掉进长期治安战的那个大泥潭中;
  不过这好歹是一个名正言顺的契机和由头,让我可以对闽地沿海各州的那些国朝残余势力下手了。
第1026章
澜动(一)
  淮水南岸的楚州(今江苏淮安)境内,已经插满了代表淮军特色的风雷旗和火鸟旗;
  当地原本淮南行司大营撤走和废止后,留下的城寨,兵营、关隘和桥津、还有数年时间收徕和聚拢流民,所开垦的大批军田和官田,堤坝河渠,以及空空如也的仓房和行栈,如今都大致完好的落入了淮北留后府的掌握之下。
  当然了,淮军是以建立沿途粮台的名义,紧接着出兵南下的刘延庆部,而进入淮南境内的;然后驱逐和抓捕了那些侵占和盘踞在这些产业上的乱兵和流民,以及其他的不法群体,而建立起淮地特色的新秩序来。
  然后,来自对岸泗州和宿州境内的流民屯垦团和建生军的生产队,也紧随而至的抵达了这些地方,抢在入冬之前抢耕开土地,而播下第一批冬小麦的种子。
  这里原本就是河网纵横而土地肥沃平坦的富熟之地,虽然经过数年前大水泛滥的肆虐和破坏,导致人口凋敝而城邑破败,但是基本上的底子还是好的;只要能够排干那些大大小淤积和水泽,就会重新露出更多适宜耕作和居住的土地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62/11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