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校对)第9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30/1157

  但是得益以从淮镇建立初始,就实行到现在的军事化编管和劳役营体系;因此,在马统调和社统调交叉的合力下,还是可以做到核心六州之内,每一个超过十户以上的聚居点内,每一个集市和驿站,野外的客舍茶店当中,都有相应复数存在的兼职眼线和外围合作者。
  而在六州之外已经建立稳定治理的地区,村以上基层组织,则相互不知道对方身份的兼职眼线和外围合作者数量还会更多一些,以实现某种相互交叉对照的准确性。
  而在新占领和开拓中的延边各州,也能保证各大检疫营和编管地之中,有足够数量的合作者和反馈来援。
  不过其中各种身份和职业的人都有,具体的职业水准和素养也不能奢望太高,也就是后世居委会大妈之类的水平。平时就定期报告一些觉得可疑的任何事物,并且在上级的临时要求之下,提供某种本地职业和身份上的有限掩护。
  为此,每个月大概要花掉价值十几万缗的实物补贴和其他费用,不过取得的性价比还是相当不错的;因为底下反馈上来的信息纷繁复杂,不可能全是治安方面的,还涉及到基层的舆论风向和地方秩序、市面流通和经济状况,都可以得到有限参照和对比的价值。
  这对于维持统治基础和提高各级政权的管理效率来说,还是有不少正面的促进意义的;因此,这些数量颇大的基层信息,经过专业人员的归总和统计之后,都会专门别类归档封存;待到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针对性的进行提取和参照。
  比较方便的发现问题所在或是相应对策方向、可取之处。这样,在和平时期可以通过牺牲部分效率和对延迟的容忍,来保证相对全面的严谨和周密;也可以在特殊时期针对性的集中资源在某个领域,以获得效率和反馈上的加成。
  此外,随着地盘的扩大和可利用的人口和其他资源增加,淮镇对外的情报工作和布置,也总算有所突破的契机和爆发式的长足发展。
  由此,也不再是完全倚重与军事方面的预先侦察和武装潜袭刺探了。
  目前按照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主要还是可以分作几个侧重点不同的方面:
  最重要的方向,还是群龙无首而各种势力乱成一锅粥的河北方面;主要还是以张邦昌等地方大势力的内部发展合作者为主的情报渠道;
  此外,通过从河北三州当地收拢的流民和收降俘获的俘虏当中,用相对的生活保障水准和变相的人质担保等手段,也发展了一批可以短期提供消息或是一次性的所谓志愿者。
  其次是河南方面,这一部分起步的比较早,但因为长期作为北朝多次清理过的腹心地带,实际效果却是相当有限;
  因此,目前主要是针对河南境内的那些驻留友军的动态,通过私下的战地利益往来和输送,在防备较少的粮台后勤部门,收买和培养一些长期的消息通报者。
  而在淮河南岸的大后方,则基本是用金钱和利益的拉拢,在中上层当中发展起来的消息渠道和来源。
  最后是东面海外情报的收集,则是通过那些进入往来的商人和船队,来作为点对点面对面式的间接布局和掩护手段的。
  像是很多来过淮东的海商之中,多少都被借机安插了人手进去,区别的只是有的知情有的不知情而已;这些安插的人员以一至数年为一个潜伏周期,只有在遇到认为足够重要或是特别禁急事项的时候,才会主动放弃公开的掩护身份而有所行事和作为。
  当然了,其中还有很多具体细节和手段,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继续完善和补充。
  虽然还没法与后世那套联防体系相提并论,但是其中一些相对先进的经验和成法,至少用在这些外来流民和各地移民为主的古人身上,也是绰绰有余了。
  想到这里,我不免再次看了眼撅臀低伏地上,正在股后身下全神贯注投入其中的阿秋;如果不是我在心理上还是有些提防和抵触的话,有过这方面经验的她,倒是一个负责协助这方面的适当人选。
  原本还有一个从小间接培养的抱头蹲,多少负责了这方面的协助内容;但是我总是不怎么情愿让她过早接受,这些避免不了见识丑陋和灰暗的事物;以她这个年纪应该享受更多的快乐和有更美好的东西可以选择。
  作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人生转折的第一个纪念品,我更希望她能够阳光开朗一些,有机会像是正常的同龄人过得更纯粹一些。
  ……
  与此同时……
  法号智深的鲁和尚,也背着简陋的行礼坐在拥挤的公共长厢大车上,缓缓的穿过了徐州东南的城门。
  最终在城内的一个街角走了下来,这里位于昔日大国兴寺的一角,也是他出生入死,几度受创而行走地方为淮东收集消息,所努力争取的最终结果,一处可以供他栖身的小庙。
  仅有两间分别供着药师琉璃佛和地藏王菩萨的朴素佛堂和一处僧舍,外加几片菜畦地所构成的一个小院落,就是他全部的所有了。
  至于占地广阔的大国兴寺旧址之上,已经变成淮镇的官办联校彭城分校的所在地了;那些被重新修缮过的佛堂和大殿,则成了教师和礼堂;浮屠塔林和碑丛,成了操场和各色器械的所在。
  甚至是那大名鼎鼎的大白舍利塔,也在经过基本加固和装修之后,变成了联校里的天文台和物候观测站的所在之地。
  唯一没有变化的,估计就是那些钟鼓楼了;因此,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要在晨钟暮鼓当中,与这些修习早晚课而操行声声的联校生员们比邻而伴了。
  而他更在意的则是这个挂着少林下院——柏谷寺招牌的小庙,毕竟在淮镇境内包括寺观在内的合法宗教场所,可谓是寥寥无几而屈指可数的。
  按照淮东的制度,任何释道人员的法事活动,都须得报备官府准许才能够进行,哪怕是乡野之中的请神、扶占之类的淫祀,也是被严厉禁绝的对象。
  官府甚至以相应的奖赏来鼓励出首举告,而被告发的人则要送到苦役营里,结果若干年不等的编管劳役,以洗心革面的进行全身心改造。
  而且就算是合法存在的这些寺观,除了编纂经典文藏和研究教义如何亲民,拥护和协助世俗官府之外,还有一些流水式的人员培训任务;
  就是给一些明显不像出家人的人,进行教义和手段上的速成教导,鲁和尚所在的这处柏谷寺也不能例外。
  当然了,对于他来说除了维持寺庙还有其他的任务;就是作为编外教习给上头指定的徒弟们,传授一些拳脚和棍棒的速成功夫;虽然这些本领放在军阵之中已经没有什么大用了,但是作为某些从业人员的防身手段,还是可以继续发挥价值的。
  但他至少也因此得到了一个许可,可以将自己身上背负的少林遗脉,以柏谷寺为道场给变相的继续传承下去了。
  因此,他很快放下包袱,在院子里卖力的打扫起来,又给菜畦里葵菜和蔓菁浇足了水,把佛堂里里外外搽试的一尘不染。
  这才在门槛上坐了下来,一言不发的打量着天空,却是回忆起当初年少时游马轻骑在渭河岸边,撞见那位法号知果的老和尚师傅的情景了。
第984章
浮梦(九)
  “这是打算要在十月十那天,在彭城内办一场大祭么……”
  我有些惊讶的问道。
  “还是关于神农氏的祭礼……”
  “也是作为搬迁了新治所的新气象啊……”
  已经是淮北经略处置使的陆务观,笑着呡茶道。
  “如今本镇可是人心思新啊……”
  “所以特地考据了徐地的这个古礼……”
  相比外界的各种坏消息,作为淮北道建立的第一份内部报告,秋末阶段性年终总结的经济状况,却不是一般情况的好。
  虽然还有维持对新罗的冬季用兵和新增加了数州人口的负担,这两个日常消耗上大头;但是因为北伐当中的缴获和其他战利品,再加上那些新罗诸侯所预缴和后续分摊的军费和淄用;
  实际分配到淮北地方上的压力和影响,已经被减小了许多了;甚至在淮北十七州的大多数地方,根本看不到也感受不到战争影响的痕迹和气氛。
  计划中利用农闲季节所进行的农田道路水利城防等群体性大工程,也在经过了前期的停滞和推延之后,也因为相对充裕的人力物力,而依旧如期开展起来;
  各地庆祝秋获的祭典和社戏的准备章程,也都已经早早的报备上来了,相应的花费和人役,都是从地方公用的积余中支给,而不用额外追加什么费用。
  事实上,淮镇的人口结构普遍年轻,几乎没有老人的存在,因为,基本没有老人能够长命到火锅那几年最佳男的战乱时期,因此,其中年纪最大的一批,也就是正当四十多岁左右的伤残退役老兵们。
  因此,至少在未来十数年的光景当中,淮地的社会体系正当是最有活力和干劲的阶段才是。
  另一方面,则是在水陆物流通畅和经济流通繁忙的加成之下,原本以六州为核心的淮东境内,已经逐步废弃了那种相对小而全自给自足化的庄园山林经济体系,而按照区域的特别和优势,细化分工出许许多多的专业化种植,或是规模化养殖的大型农场和屯围组织。
  然后再在两府为首的宏观层面上的调配和引导之下,实现了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互补和循环流通效率;在开源节流、管理增效和有力提升组织动员能力的同时,也是将整个淮东大部分人口的生计和需求,变相的捆绑在了淮东特色的体系之内。
  这种良性循环的相对景气和繁荣,甚至带动和惠及了周边新开拓地区的边关人口和待检疫的流民;至少他们被纳入淮东的管理之后,虽然依旧不乏过劳死或是病死的例子,但是想要再有被饿死的机会,就是一件几乎很困难的事情了。
  但是这个体系也有相应的局限性和主要弊端,就是对于整体大环境上的全局掌控和宏观调控的相当依赖性;也就是说一旦失去来自上层的指导和调配,这些地方上的屯庄和其他聚居点组织,很容易就会陷入举步维艰的困难与危机当中。
  但是这弊端和隐忧,对现今淮镇的发展状况来说,只能算是次要问题,也并没有凸显的机会;反而过来说,这也算是从经济命脉上,对于基层可能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和隐患,某种保险措施和反制手段。
  转化成最朴素的现实层面和相应宣传口号,就是没有淮镇管理和保护,就没有他们安稳下来的好日子;只要是没有能够形成这种基本认识的人,就活该被这个体系所抛弃和排除出去。
  而且外界连绵不断的战火,和不断涌入淮镇治下的外来流民,也变相的进一步拉低了本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心理预期和知足的底限;毕竟,有了足够数量悲惨遭遇和现身说法的范例,自然会格外提醒已经安定下来的人们,保有现状的可贵与珍惜情节。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都是我的试验品和现成的社会学素材,用来不断尝试着走出一条独树一帜,具有淮东特色的社会进化路线来。
  一晃过去这些年,各种名目编管之外的人口,再次达到了淮东的四分之一,不过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已经纳入正常户籍、税赋和兵役管理的良性人口了。
  作为淮镇经济大方向的自发补充,一些民营行会的匠人技师和手工作坊主、中小行商的经济成分,就是靠这部分相对自由一些的编管外人口所支撑起来。
  在这个期间,地方基层的吏员和最底层的办事人员,也差不多都被逐渐替换或是重新改造过了一遍,而去除了旧时代留下的大部分痕迹和残余影响。
  等到他们再慢慢得爬到中下层的那些位置上,淮镇建立以前留用下来的那些过渡人选;除了部分积极进去和适应新形势的,继续用来维持相应的竞争和活力,剩下就完全可以靠边站给他们让路了。
  另一方面。
  三山岛和芙蓉沟的金矿开采和冶炼铸造,也是渐入佳境了。随着蒸汽机械和传送带式的粉碎研磨过滤沉淀等流水作业,还有高热值褐煤和熔铸高炉,相继投入到那些深坑和矿井之中,每个月出产的生金数量已经达到六千一百两;
  然后除掉一些工业用途和名面上展示产量的金锭之外;其他大部分又被就近掺杂少量其他银铜锡等贵金属成分,而秘密铸造、轧制成当十缗、当三缗,大小两种九分足色的金宝;
  用来在南方套购物产或是兑换面值更小,更方便流通使用的大小银宝、白钱和青钱,以满足淮镇境内各种中下层货币流通的需要。
  这也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潜在货币战争,只是规模还尚且不那么引人注目而已。
  因为战事造成经济萧条和贵金属更易保值的缘故,黄金宝钱的兑换市价还要比官兑局的牌价,高上那么一两成;因此这些私铸金宝的最终作价,可以达到八万缗左右,如果是换成实物的话,具体的溢价还会更高一些。
  当然了,其实在我的直接过问下,还有一个保密度更高的特殊小部门,由那些被俘获回来的前北朝宫廷匠人组成;
  他们的任务就是用这些贵金属原料,成规模的用酸碱做旧手段,制造假古董和所谓的北朝宫廷器物,然后通过广府本家的关系渠道拍卖和发售出去,以获得更高的附加值和暴利。
  对于广府本地的那些豪门不好说,但是对于海外藩的市场还是颇有需求的,比如花了大价钱买一两件回去,作为传家宝或是装饰陈设的逼格,还是大有人在;
  不过国朝加紧对海外藩的摊派和征收项目的缘故,在这方面的市场在近年有些疲软了,所以这方面的收入缩水了不少。
  但是只要继续维持下去的话,还是有着比较可观的额外收益和进项的。
  不过,现实情况的发展,会给我那么多正好以暇的埋头发展和平稳过渡的时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30/115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